【摘 要】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旱轮作(冬小麦-夏水稻)中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和复合菌剂配施对小麦土壤养分、土壤物理结构和土壤生物学性质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快速土壤培肥、提高中低产农田产量提供实践基础和技术支持。试验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黄河湾项目基地进行,共设置五个处理:(1)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复合菌剂+常规化肥(MOS+CMA+CF);(2)复合菌剂+常规化肥(CMA+CF);(3)
【机 构】
: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省句容蓝天碧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基金项目】
: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CX(17)1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旱轮作(冬小麦-夏水稻)中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和复合菌剂配施对小麦土壤养分、土壤物理结构和土壤生物学性质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快速土壤培肥、提高中低产农田产量提供实践基础和技术支持。试验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黄河湾项目基地进行,共设置五个处理:(1)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复合菌剂+常规化肥(MOS+CMA+CF);(2)复合菌剂+常规化肥(CMA+CF);(3)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常规化肥(MOS+CF);(4)常规化肥(CF);(5)不施肥对照(CK)。对小麦返青
其他文献
生态城市建设是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对中国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研究以中国典型的生态城市厦门市为例,基于城市代谢框架结合能值分析法,对厦门市代谢系统进行各项能值流的核算,构建2010—2017年厦门市能值指标评估体系,选用可持续发展指数、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城市健康水平能值指数3项指标综合评价其生态可持续性,选取部分能值指标与珠海市、深圳市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中国生态城市的可
自1914年黄侃于北京大学任教并撰写课程讲义《文心雕龙札记》算起,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已有百年历史.百年来,学界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依托序跋、书评、述评、笔谈、学术史等形式同步进行,并呈现阶段性研究总结、热点式学术争鸣与模型化范式考察相结合的整体特征.作为学科史梳理的有效视角,"范式"在三个不同层面为研究者所广泛使用:既有学术史意义上的整体把握,又有聚焦于代表性学人及其研究成果的个案分析,亦不乏对中国古典文学批评范式的发掘与阐扬.考虑到既有成果存在"百年"维度阙如、"范式"命名混乱、"中国"主
许多研究讨论了建筑公共空间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但鲜有研究关注自然空间对当地居民行为的塑造作用.为了探讨这种逻辑,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调查地点,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以期解释交往仪式空间、社会资本、地方感如何共同塑造社区参与.结果显示,交往仪式空间与社区参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种特殊公共空间的物理属性可以通过社会资本机制促进居民社会关系;其社会文化属性可以通过心理机制培育居民地方感.这些发现揭示了空间感知对社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
氨氧化是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也是评估土壤氮循环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旱作实验站长期定位实验为基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研究了5种施肥方式(单施氮肥、单施有机肥、氮磷钾配施、有机无机配施和不施肥)对土壤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群落丰度、结构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氮磷钾肥配施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均能显著提高AOB
快速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消极影响,科学识别二者的空间规律并进行管控对国土空间资源可持续开发意义重大。基于土地利用、遥感影像、POI等多源数据,借助ArcGIS、InVEST平台分析厦门市六类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及权衡协同格局,并引入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模型定量识别城市化空间格局,通过决策矩阵提出空间管控策略。结果表明:(1)厦门生态系统服务分布在"陆-海"方向上分异显著,岛外地
在水淹环境中,喜旱莲子草水面上未受淹的茎段常表现出增粗膨大的现象。遭受水淹的植物被淹没的组织和器官会面临氧气缺乏和能量供应不足的问题。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当因水淹而使植株被部分淹没(即地下部分全部和地上部分的一部分被淹没)时,由于水淹缺氧导致能量供应不足,碳水化合物在植物被淹组织内的运输可能受限从而在水面上的未淹茎段中积累并对未淹茎段的径向形态产生影响。为探究水淹环境中喜旱莲子草
荒漠化是内蒙古荒漠草原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而风蚀则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因素。采用修正风蚀方程(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 RWEQ)定量评估了内蒙古荒漠草原2000和2017年的固沙量,并结合土地利用、降水、风速、植被覆盖度数据分析了该区域防风固沙服务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蒙古荒漠草原的防风固沙服务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提供的防风固
为揭示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植株生长与水分消耗利用,通过蒸渗仪与田间小区结合的方法,以常规淹灌模式作为对比,研究了三种灌溉模式的水稻植株生长与水分消耗利用。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植株体通过水分的自我调解来适应稻田生态系统变化,灌溉模式对水稻植株各器官的湿基含水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控制灌溉模式能够有效地延缓水稻生育后期的根系衰老;作为水分的载体,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直接影响水稻的耗水量,控制灌溉
植物叶性状与光合生理特性对淹水的响应分析,有助于理解水淹生境中沼泽湿地植物叶片构建模型及其光合作用机理。按照小苏干湖湖水泛滥区静水持留时间长短变化设置:I(轻度淹水区,静水持留60—90 d)、II(中度淹水区,静水持留90—150 d)、III(重度淹水区,静水持留150—210 d)3个梯度,研究了小苏干湖湿地典型泌盐植物海乳草叶性状与光合生理特性对不同淹水生境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静水持
为揭示旅游干扰对于百里杜鹃风景区杜鹃群落特征影响,选取杜鹃纯林和杜鹃混交林两种杜鹃群落,分析干扰对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进行样地设置和调查,通过旅游影响系数分析样地旅游干扰等级,并分析对比了不同旅游干扰程度和干扰方式对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1)百里杜鹃景区共有植被67科102属130种,其中杜鹃纯林共有植被97种,以马缨杜鹃、箭竹和露珠杜鹃为优势物种,杜鹃混交林共有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