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5日,徐静蕾执导的第四部电影《杜拉拉》终于登上了大银幕。在这部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时尚大片”的电影中,徐静蕾再一次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她告别了以往电影中充满文艺色彩的探讨,告别了牛仔裤、平底鞋和弱不禁风的清纯,转而拥抱了价格不菲、印满国际高端时尚品LOGO的服饰及精心雕琢的干练造型,华丽地变身为都市职场女性的时尚代言人。此时她的前途比起以往的任何时刻,都更充满了商业价值。徐静蕾和杜拉拉,一个真实,一个虚构,这两个平行又相交的女性,在这部电影中,同一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升职记”。
徐静蕾的大历史
从1994年她主演第一部电视剧《同桌的你》算起,徐静蕾已经出道16年了。在内地最红的一线女星中,她显得与众不同,身份众多——演员、导演、制片、主编……她游走在各种角色中游刃有余,且桩桩事情都做得相当出色。她有不少倾慕者、赞赏者,在这些人眼里,她就像一个女人的成功样板。她的成功也许是时也、命也、运也,也许是她的聪明智慧所致,不管怎样,徐静蕾的成功,只能借鉴,难以复制。
《杜拉拉升职记》是徐静蕾执导的第四部电影了,跟以往有些不同,它是商业片,而且是由畅销小说改编的商业片,甚至还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时尚大片”。一时间徐静蕾被人们改叫“徐拉拉”,那个通身文艺气质的“愤青”,转身就成了精明的职场中人。然而就像职场菜鸟杜拉拉和HR经理杜拉拉是同一人,徐静蕾从不曾是人们眼中某个固定的形象——从年轻人心中的清纯偶像,到文艺女青年、才女导演,再到中国最火热的博客博主并拥有自己的电子杂志,在她的眼里并无所谓成功,她只是在认识他人、阅读这个世界的过程里,也想认识自己。
从她1994年主演第一部电视剧集到现在,已经过了16年了,也许16年还不算长,还不够写成一部女人史诗,然而16年也不算短,足以让人们津津乐道一番。
1998年的惊艳
对徐静蕾的各种形容中,有一个几乎是她整个演艺历程的发端——她的清纯形象代表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人们对于青春与纯情的记忆。
时光倒回十几年前,徐静蕾做演员这件事,多少有些意外,小时候她的家教严格而正统,像很多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一样,父母最看重她的学习成绩,徐爸爸也从未想让女儿跟文艺走得太近,徐静蕾至今记得爸爸常常用拿破仑的那句话教育自己——“露脸和现眼只差一步”。高考时,徐静蕾本意是考中央美术学院或中央戏剧学院的舞美专业,落榜后抱着随便的态度考了一下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系却一试即中。大学时,徐静蕾绝对不属于用功的学生,“刚开始是自觉地早起练晨功,后来是老师来踹门才去练,再后来就不去了……”不过,用当时老师的话说:“那时来学校选演员,她总是很容易被选上。”
毕业后不久,她在电视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饰演女主人公吕月月——一个爱上了黑帮成员的卧底女警察。这是一个让人落泪的爱情悲剧,也是1995年最火的电视剧集之一。剧中那个在爱情与司法、忠诚与背叛中彷徨着的角色,让人们清晰地记住了徐静蕾美丽又迷离的脸庞。
徐静蕾真正爆红是在1998年。这一年,徐静蕾主演了张一白导演的《将爱情进行到底》。这是一部刻有张一自强烈个人烙印的作品,也是一干影视人当年对青春的集体回忆。因此,这部剧情节异常生动鲜活,青春和爱情的气息扑面而来,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被称为内地第一部偶像剧。捧红了徐静蕾、李亚鹏等一千演员。徐静蕾在剧中清新脱俗的气质让她迅速俘获了观众的心。就在同一年,徐静蕾还主演了两部收视率不错的电视剧《霹雳菩萨》、《龙堂》,和她对戏的是当年因《包青天》而火热一时的台湾演员金超群,还有顿受年轻人欢迎的陈小春。《新周刊》把徐静蕾评为“98年十大惊艳”之一。
我只选择最自在的生活
徐静蕾接触新事物就会快乐。所以她用不停歇的追求,去享受自己最自在的生活方式。
作为演员,徐静蕾是幸运的,在出道之初就遇到了几部大红大紫的作品,且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是内地清纯女星的代言人、年轻人的偶像。用徐静蕾自己的话说,在做演员这件事上,“还没做好思想准备的时候”她就已经小有所成了。“有时候别人说我幸运,我会很不爱听,心想:把机会给你试一试,我还真不信你行。后来我自己仔细想,我还真是挺幸运,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我就得到了很多东西,尤其在做演员方面,我觉得我非常幸运……得到了太多的东西,而且为后来所做的事情打下了底子。没有演戏,我后来怎么能又做导演,又办杂志,又写博客,还有很多人来看。既然我这么幸运,为什么不开放自己,做很多很多好玩的事情呢?”
于是,2002年,徐静蕾又成功地将头上的光环进行了一次改版升级。这一年,从《开往春天的地铁》、《我爱你》到《我和爸爸》,她主演的电影作品达到5部之多。《我和爸爸》更是她执导的首部电影,在这部汇集了叶大鹰、姜文、张元等大腕导演为演员的影片中,徐静蕾以投资人和导演的身份,在票房和口碑上,都交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我和爸爸》的成功让徐静蕾稳稳坐到了影视界才女的交椅上,毕竟在中国演而优则导、导得还不错的女性电影人并不多见,她几乎是独一份。2004年,徐静蕾执导了第二部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她大胆地将茨威格的经典小说做了中国式的演绎,并获得了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两年后,她又执导了第三部电影《梦想照进现实》,通过一个女演员突然罢演后和导演之间的对话,探讨了“存在”的主题。这部通篇只有一个场景的电影在叙事手法上做了更大胆的尝试。
接着,整整三年,徐静蕾作为导演,没有任何作品,只参演了《投名状》、《新宿事件》等电影。不过,就在这时,她在演员、导演的头衔后面又加上了中国最红博主,电子杂志主编等头衔,徐静蕾本人几乎就是一个多媒体标本,很少有人能像她那样精力充沛,恣情恣性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件件像模像样,值得称道。
再回归到导演的路途上已经是2009年了,徐静蕾宣布要把畅销一时的小说《杜拉拉升职记》改编成电影,并由自己出演杜拉拉。她说,《杜拉拉》最打动人的“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成长的初期,你总是在不停寻找‘我到底想要什么’,有时候你定了一个目标,但事实上等你完成这个目标时会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最想要的,或者这只是自己想要的之一”。
在徐静蕾看来,片中的杜拉拉与她的上司玫瑰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阶段的女性:“前者是初出茅庐,觉得自己有自己的理想,我要好好工作;后者是已经过了这个阶段,所有想要得到的东西都得到了,然后发现那又怎样呢?”很多时候人生没有对错,只是所处的状态、环境不同。“当你慢慢成熟以后,你会发现没有真正的对错,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你只是去选择自己感觉最舒服,最让你自信、自在的方式去生活。”
徐静蕾的“升职计”
和杜拉拉所经历的公司定律式的职场规则不同,徐静蕾的成功与光环几乎是不可复制的,但是仍然有迹可循,她一步一步走来,不仅靠的是天赋和机遇,从中,我们还看到她的智慧和勇气,以及无限的想像力。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什么是“老徐的升职计”。
老徐“升职”定律一: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创造
对于很多人来说,徐静蕾式的清纯是一种境界,一种男人对女人的幻想。让徐静蕾走红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爱情麻辣烫》、《让爱情进行到底》等影视作品,无不把她的清纯特质发扬光大。但是对于徐静蕾来说,“纯情女星”、“内地玉女掌门人”的头衔却是一种束缚,没有哪个玉女可以纯情几十年,她要的不是对青春的膜拜,而是真正地以实力派的身份登堂入室。于是,2002年,为了彻底改变,徐静蕾大胆地做了两件事:一是在张元的电影《我爱你》中,徐静蕾饰演了一个为爱歇斯底里的女人,里面大段的争执都是没有台词的,那一次的表演经历让她终于淋漓尽致地过了把瘾;第二件事,她自编、自导、自演,并且自己掏腰包投拍了电影《我和爸爸》。
徐静蕾说,自己并不是做演员达到了某种高度才转去做导演,只是受不了每天要等,“因为我想达到一个高度,而期待很多导演来找我,很多好的剧本给我,但事实上可能我等一年也碰不上一个好剧本,这种等待让我快得神经病了”,“我当然知道一个机会好不好,关键是我想不想要这个机会才是最重要的。我是不是想要家喻户晓,是不是想要脸盆、马桶上贴的都是我的照片?我不要那样!那样不会使我有成就感。”于是,当做偶像明星的经历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她开始主动出击,尝试着自由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由于《我和爸爸》是导演个人出资拍摄的,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电影。并且,在中国电影市场还不景气的时候,最终收回了成本并有盈余,影片还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当时的评论界普遍认为作为导演的徐静蕾没有让人失望。
老徐“升职”定律二:业绩是第一生命力
虽然不是企业的市场人员,但徐静蕾很清楚,无论做什么职业,考核标准是什么,事实是,每行都有自己的“业绩”,而这“业绩”是塑造口碑、维持职业发展的第一生命力。
作为演员,这“业绩”就是表演质量,而徐静蕾在圈中的好人缘与好口碑与她的敬业态度不无相关。导演尔冬升曾回忆说,在拍《新宿事件》时,徐静蕾饰演的角色需要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而徐静蕾在来剧组之前就已经把日语台词记得很熟,当尔冬升派了一个日本翻译去帮助她矫正发音时,不想翻译却说,她发音很标准,根本不需要矫正,这让尔冬升对徐静蕾的职业素养大加赞赏。尔冬升还发现,徐静蕾有种本事可以把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现场所有的日本工作人员都非常喜欢她。作为导演无疑是喜欢这种演员的,不张扬不惹事,还挺有团结意识,让人省心。
而作为导演,“业绩”不仅是电影的质量、口碑,还是投入后的产出。徐静蕾的电影可以说从未赔过钱,在继处女作就收回成本并小有盈余之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当梦想照进现实》依然在类型上延续着文艺的审美,而在发行上则寻求更新更有效的商业模式,就连只有一个拍摄场景的、绝对可以划为小众文艺片的《当梦想照进现实》也在未上映时就收回了成本。
不过有趣的是,一方面,人们绝不能将商业诉求或是艺术上的某种高度简单理解成徐静蕾的成功,因为她的理论是,“对我来说,所谓的成功就是能接触并掌握新事物,在每一个新领域能学到东西。因此,我的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成功的。有了成就感,就会有快乐”。但另一方面,她绝对有商业头脑和天赋。
在拍《我和爸爸》时,她别出心裁地把叶大鹰、张元、姜文等几位大腕级的知名导演汇集旗下,不但让他们相互飚戏,且形成一个颇为引人瞩目的对撞和反串——一个年轻的导演,还是从演员刚转行过来的年轻女子,却指挥几个名声在外的大导演,还是年龄长她不少的大男人。可以说,不管电影拍得如何,这个戏剧性的组合就足以形成宣传环节最抓人的噱头。
这大概就是徐静蕾的聪明之处,她很懂得如何在电影中运用演员,以及演员身上所带有的附加值。在拍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她让姜文饰演了片中女主人公所痴恋的男人,在这部戏中,姜文戏份很少,发挥空间不多,徐静蕾说,他不需要怎么演,站在那就是戏。的确,姜文不需要怎么演,他只要参与,人们就会去看。
如果说之前的电影在内容上是文艺的,在制片与运营上是商业的,那么《杜拉拉升职记》则在题材上都充满了无限的商业价值。徐静蕾的嗅觉是敏锐的,在时尚与奢侈品文化日渐崛起的时代,她选择了一个畅销的励志文本,请来了为《欲望都市》做服装造型的帕特丽夏·菲尔德打造“杜拉拉”——在女性职场励志的内核外面,又华丽地包装上了时尚的外衣,把一个中国都市职场人的奋斗史,做出了纽约的味道。
在影片尚未上映时,《杜拉拉》就已经通过包括广告移植在内的各种形式收回了三分之二的成本,韩三平更是给出这样的预言:徐静蕾将成为中国第一个票房过亿的女导演。的确,对于时下不停在寻找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的女人们,怎么能对这样的电影不买账呢?
老徐“升职”定律三:盲目的热情+执行力=成功
在人们以为徐静蕾会在导演的路上渐行渐远,甚而有朝一日将有所作为的时候,她开始对写博客有了兴致,后来博客的点击率频频攀高,很长一段时间她是“中国第一博”的代称,总之,加上出书等一系列跟写博客相关的事件,徐静蕾开博足以称为中国现代网络史上颇具历史性意义的事件。目前为止她的博客点击量已经超过了2亿。
写博客之于徐静蕾是“无心插柳”,她没想过写出什么名堂,只有吃饭睡觉、宠物衣衫……徐静蕾家长里短的博客被一些人认为很“水”,但她对此并不以为然:不“水”的文章报刊杂志上有的是,自己在写博客时就是放松和休息的状态,读自己博客的人应该也是一样。在写文章这件事上徐静蕾也跟自己“较过劲”,最初写随笔,写过两行就删掉,如此几次三番,无论如何就是写不出来,据说后来是王朔“点拨”了她,告诉她真实的东西是最好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她才总算放下,也有了后面老徐博客的风格。
徐静蕾的博客一写就是四年,凭她“只做自己觉得好玩儿的事”的个性,如果靠粉饰和修辞怕是很难为继这么久。按她的说法,成为“第一博”这件事是预先“没有过过脑子的”,后来创办《开啦》电子杂志则更是靠着冲动和激情。徐静蕾记得十五六岁时,她常常在一个朋友家里看到那个年代罕见的国外时尚杂志,美丽的图片、精巧的内容和版式让她印象深刻,她那时就希望长大后能做一本“中国还没有的杂志”。也许驱使人行动的不会是一个精密的计划,而更 可能是热情,这个最初的梦想的萌芽终于在她成为明星与导演后破土而出。
虽然徐静蕾也承认选择办电子杂志让她感到压力,但她的行动力更胜一筹,一旦起意,就很快着手创办,没有前思后想,做过多的未雨绸缪。就像站在500强企业DB辉煌的大厦前,杜拉拉心中更多的是激动和美好的畅想,她无法也没有为自己设计精确的“打拼计划”。
时隔三年,《开啦》从最初只有徐静蕾和另外一名员工的电子杂志,成为每期平均下载量达到1000万,拥有几十万固定读者,拥有固定广告客户的成熟电子刊物。如今,《开啦》已经进入良性运行阶段。
徐静蕾说,“做事情没有一定的盲目性是不行的,没有一件事情是当你什么都了解了才去做,什么叫什么都了解?永远有你不了解的东西,但是你在做的过程当中,最容易知道有什么问题和选择一个解决办法”,这是徐静蕾的做事流程,她认为这是最适合自己的。
我喜欢随心所欲地活着
徐静营说自己跟杜拉拉一样的地方是,她们都是会理性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女人,并且变通能力很强。她用自己的四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主题:女性的成长。她用自己的体验看清自己,而她的勇敢之处是,还可以说出自己。
在徐静蕾拍《杜拉拉升职记》时,有好事者曾爆出一个小段子。在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的拍摄如火如荼时,话剧版的《杜拉拉升职记》已经上演,而电视剧版也在筹拍,并由凭《奋斗》走红的王珞丹主演。当王珞丹被媒体问到电视剧版的杜拉拉和徐静蕾演的电影版的杜拉拉有什么区别时,应场经验不足的王珞丹一时口快说:“区别是两人的年龄。”话一出口就知道自己失言了,忙解释说:“我不是那个意思。”然而,还是有好事者拿着这句“口误”去问徐静蕾。徐静蕾倒是很轻快地表示,不管王珞丹是哪个意思,她都不需要道歉,事实就摆在那呢,而且认为年龄是她的优势,“今天比昨天,比去年,比过去10年都更幸福。”也许今天的徐静蕾正是女人最自信的年纪,美丽和事业正同时矗立在巅峰。
在《开啦》第49期中,徐静蕾曾经为自己不是“剩女”提供了如下理由:一、我有男朋友,所以我不是剩女;二、我多大全球女性的黄金年龄就多大,所以,我不是剩女。
徐静蕾所有的电影都是一个主题:女性的成长,这其间当然有她自己的体验,“女人也好,男人也好,我觉得都要有完整的自我。”
《淑媛》对话徐静蕾:
《淑媛》:据说《杜拉拉升职记》目前已收回了三分之二的成本,你觉得自己是有商业头脑的人吗?
徐静蕾:我觉得只能说我是一个对商业比较敏感的人。《杜拉拉升职记》目前来说成本差不多都已经收回了,能有这样一个比较好的成绩,除了因为最初主创人员的精心准备、规划,还有就是整个团队在拍摄、后期的制作过程中的努力。
《淑媛》:很多年前,一位作家说:女人不虚荣是为女神。你不“虚荣”漂亮衣服、金钱地位,但可能是其他的东西,你能告诉我们你“虚荣”的是什么吗?
徐静蕾:过一种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生活算不算?就是不见自己不喜欢见的人,不回答不想回答的问题,事情只要有一点不喜欢就可以不做,由着自己的性子活。
《淑媛》:年轻时,做“杂家”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会专一做事?
徐静蕾:我现在还是想做杂家,我喜欢做一段时间再换换脑子,绝大多数人不可能一辈子只做某一件事,只对某一样事感兴趣。
《淑媛》:如果别人对你有这么两种评价,你更愿意听到哪一个?一、徐静蕾因为不专注,所以不能成为最好的导演、演员或者主编;二、徐静蕾的才华只到成为一个一般导演、一个一般的演员以及主编的程度。
徐静蕾:说实话,我不太注意或者说在意别人的评价。对我来说,自己做事只要自己高兴就好。因为别人眼中的你,不可能是全部的你或者真实的你,如果你通过别人的眼睛去看自己,或者被别人的看法、评价左右自己的想法或者决定,那只能说明你还是一个不够成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淑媛》:你的电影都在拍女性的成长,或者说你一直以来在拍同一部电影,而主角的原型是徐静蕾,你能从个人的体验说一说成长吗?
徐静蕾:可以这么说,我的电影里每个主角、人物身上都有我认为可贵的地方。比如《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她那种对爱情毫无要求的心理、态度我觉得很可贵,但是并不是说我就认同,或者说就是我的爱情观。硬要说自己拍的电影中有自己影子的话,《我和爸爸》也许有那么点。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事,会有不同的困惑,对事物、对自己会有新的认识,所以反映到我的四部电影里,是女人的四个阶段,或者说四种方式的成长。
《淑媛》:从爱情的角度说,这成长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呢,比如最开始是“喜欢这个人我就天天跟着他,他去哪里我也去哪里,他说什么,我就觉得啊说得真棒”,然后又是什么?
徐静蕾:我不太在意结果。我一向觉得爱情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不是两个人在一起就叫爱情了,我们能做的就是此时此刻觉得自己爱上一个人,就对人家好,尽量的互相磨合。最终能够怎么样,谁也不知道,所以也就没有那么高的期望。爱情就是相濡以沫地度过好多好多的时间,能这样就不错了,最后都是家人。
徐静蕾的大历史
从1994年她主演第一部电视剧《同桌的你》算起,徐静蕾已经出道16年了。在内地最红的一线女星中,她显得与众不同,身份众多——演员、导演、制片、主编……她游走在各种角色中游刃有余,且桩桩事情都做得相当出色。她有不少倾慕者、赞赏者,在这些人眼里,她就像一个女人的成功样板。她的成功也许是时也、命也、运也,也许是她的聪明智慧所致,不管怎样,徐静蕾的成功,只能借鉴,难以复制。
《杜拉拉升职记》是徐静蕾执导的第四部电影了,跟以往有些不同,它是商业片,而且是由畅销小说改编的商业片,甚至还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时尚大片”。一时间徐静蕾被人们改叫“徐拉拉”,那个通身文艺气质的“愤青”,转身就成了精明的职场中人。然而就像职场菜鸟杜拉拉和HR经理杜拉拉是同一人,徐静蕾从不曾是人们眼中某个固定的形象——从年轻人心中的清纯偶像,到文艺女青年、才女导演,再到中国最火热的博客博主并拥有自己的电子杂志,在她的眼里并无所谓成功,她只是在认识他人、阅读这个世界的过程里,也想认识自己。
从她1994年主演第一部电视剧集到现在,已经过了16年了,也许16年还不算长,还不够写成一部女人史诗,然而16年也不算短,足以让人们津津乐道一番。
1998年的惊艳
对徐静蕾的各种形容中,有一个几乎是她整个演艺历程的发端——她的清纯形象代表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人们对于青春与纯情的记忆。
时光倒回十几年前,徐静蕾做演员这件事,多少有些意外,小时候她的家教严格而正统,像很多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一样,父母最看重她的学习成绩,徐爸爸也从未想让女儿跟文艺走得太近,徐静蕾至今记得爸爸常常用拿破仑的那句话教育自己——“露脸和现眼只差一步”。高考时,徐静蕾本意是考中央美术学院或中央戏剧学院的舞美专业,落榜后抱着随便的态度考了一下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系却一试即中。大学时,徐静蕾绝对不属于用功的学生,“刚开始是自觉地早起练晨功,后来是老师来踹门才去练,再后来就不去了……”不过,用当时老师的话说:“那时来学校选演员,她总是很容易被选上。”
毕业后不久,她在电视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饰演女主人公吕月月——一个爱上了黑帮成员的卧底女警察。这是一个让人落泪的爱情悲剧,也是1995年最火的电视剧集之一。剧中那个在爱情与司法、忠诚与背叛中彷徨着的角色,让人们清晰地记住了徐静蕾美丽又迷离的脸庞。
徐静蕾真正爆红是在1998年。这一年,徐静蕾主演了张一白导演的《将爱情进行到底》。这是一部刻有张一自强烈个人烙印的作品,也是一干影视人当年对青春的集体回忆。因此,这部剧情节异常生动鲜活,青春和爱情的气息扑面而来,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被称为内地第一部偶像剧。捧红了徐静蕾、李亚鹏等一千演员。徐静蕾在剧中清新脱俗的气质让她迅速俘获了观众的心。就在同一年,徐静蕾还主演了两部收视率不错的电视剧《霹雳菩萨》、《龙堂》,和她对戏的是当年因《包青天》而火热一时的台湾演员金超群,还有顿受年轻人欢迎的陈小春。《新周刊》把徐静蕾评为“98年十大惊艳”之一。
我只选择最自在的生活
徐静蕾接触新事物就会快乐。所以她用不停歇的追求,去享受自己最自在的生活方式。
作为演员,徐静蕾是幸运的,在出道之初就遇到了几部大红大紫的作品,且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是内地清纯女星的代言人、年轻人的偶像。用徐静蕾自己的话说,在做演员这件事上,“还没做好思想准备的时候”她就已经小有所成了。“有时候别人说我幸运,我会很不爱听,心想:把机会给你试一试,我还真不信你行。后来我自己仔细想,我还真是挺幸运,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我就得到了很多东西,尤其在做演员方面,我觉得我非常幸运……得到了太多的东西,而且为后来所做的事情打下了底子。没有演戏,我后来怎么能又做导演,又办杂志,又写博客,还有很多人来看。既然我这么幸运,为什么不开放自己,做很多很多好玩的事情呢?”
于是,2002年,徐静蕾又成功地将头上的光环进行了一次改版升级。这一年,从《开往春天的地铁》、《我爱你》到《我和爸爸》,她主演的电影作品达到5部之多。《我和爸爸》更是她执导的首部电影,在这部汇集了叶大鹰、姜文、张元等大腕导演为演员的影片中,徐静蕾以投资人和导演的身份,在票房和口碑上,都交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我和爸爸》的成功让徐静蕾稳稳坐到了影视界才女的交椅上,毕竟在中国演而优则导、导得还不错的女性电影人并不多见,她几乎是独一份。2004年,徐静蕾执导了第二部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她大胆地将茨威格的经典小说做了中国式的演绎,并获得了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两年后,她又执导了第三部电影《梦想照进现实》,通过一个女演员突然罢演后和导演之间的对话,探讨了“存在”的主题。这部通篇只有一个场景的电影在叙事手法上做了更大胆的尝试。
接着,整整三年,徐静蕾作为导演,没有任何作品,只参演了《投名状》、《新宿事件》等电影。不过,就在这时,她在演员、导演的头衔后面又加上了中国最红博主,电子杂志主编等头衔,徐静蕾本人几乎就是一个多媒体标本,很少有人能像她那样精力充沛,恣情恣性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件件像模像样,值得称道。
再回归到导演的路途上已经是2009年了,徐静蕾宣布要把畅销一时的小说《杜拉拉升职记》改编成电影,并由自己出演杜拉拉。她说,《杜拉拉》最打动人的“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成长的初期,你总是在不停寻找‘我到底想要什么’,有时候你定了一个目标,但事实上等你完成这个目标时会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最想要的,或者这只是自己想要的之一”。
在徐静蕾看来,片中的杜拉拉与她的上司玫瑰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阶段的女性:“前者是初出茅庐,觉得自己有自己的理想,我要好好工作;后者是已经过了这个阶段,所有想要得到的东西都得到了,然后发现那又怎样呢?”很多时候人生没有对错,只是所处的状态、环境不同。“当你慢慢成熟以后,你会发现没有真正的对错,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你只是去选择自己感觉最舒服,最让你自信、自在的方式去生活。”
徐静蕾的“升职计”
和杜拉拉所经历的公司定律式的职场规则不同,徐静蕾的成功与光环几乎是不可复制的,但是仍然有迹可循,她一步一步走来,不仅靠的是天赋和机遇,从中,我们还看到她的智慧和勇气,以及无限的想像力。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什么是“老徐的升职计”。
老徐“升职”定律一: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创造
对于很多人来说,徐静蕾式的清纯是一种境界,一种男人对女人的幻想。让徐静蕾走红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爱情麻辣烫》、《让爱情进行到底》等影视作品,无不把她的清纯特质发扬光大。但是对于徐静蕾来说,“纯情女星”、“内地玉女掌门人”的头衔却是一种束缚,没有哪个玉女可以纯情几十年,她要的不是对青春的膜拜,而是真正地以实力派的身份登堂入室。于是,2002年,为了彻底改变,徐静蕾大胆地做了两件事:一是在张元的电影《我爱你》中,徐静蕾饰演了一个为爱歇斯底里的女人,里面大段的争执都是没有台词的,那一次的表演经历让她终于淋漓尽致地过了把瘾;第二件事,她自编、自导、自演,并且自己掏腰包投拍了电影《我和爸爸》。
徐静蕾说,自己并不是做演员达到了某种高度才转去做导演,只是受不了每天要等,“因为我想达到一个高度,而期待很多导演来找我,很多好的剧本给我,但事实上可能我等一年也碰不上一个好剧本,这种等待让我快得神经病了”,“我当然知道一个机会好不好,关键是我想不想要这个机会才是最重要的。我是不是想要家喻户晓,是不是想要脸盆、马桶上贴的都是我的照片?我不要那样!那样不会使我有成就感。”于是,当做偶像明星的经历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她开始主动出击,尝试着自由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由于《我和爸爸》是导演个人出资拍摄的,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电影。并且,在中国电影市场还不景气的时候,最终收回了成本并有盈余,影片还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当时的评论界普遍认为作为导演的徐静蕾没有让人失望。
老徐“升职”定律二:业绩是第一生命力
虽然不是企业的市场人员,但徐静蕾很清楚,无论做什么职业,考核标准是什么,事实是,每行都有自己的“业绩”,而这“业绩”是塑造口碑、维持职业发展的第一生命力。
作为演员,这“业绩”就是表演质量,而徐静蕾在圈中的好人缘与好口碑与她的敬业态度不无相关。导演尔冬升曾回忆说,在拍《新宿事件》时,徐静蕾饰演的角色需要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而徐静蕾在来剧组之前就已经把日语台词记得很熟,当尔冬升派了一个日本翻译去帮助她矫正发音时,不想翻译却说,她发音很标准,根本不需要矫正,这让尔冬升对徐静蕾的职业素养大加赞赏。尔冬升还发现,徐静蕾有种本事可以把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现场所有的日本工作人员都非常喜欢她。作为导演无疑是喜欢这种演员的,不张扬不惹事,还挺有团结意识,让人省心。
而作为导演,“业绩”不仅是电影的质量、口碑,还是投入后的产出。徐静蕾的电影可以说从未赔过钱,在继处女作就收回成本并小有盈余之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当梦想照进现实》依然在类型上延续着文艺的审美,而在发行上则寻求更新更有效的商业模式,就连只有一个拍摄场景的、绝对可以划为小众文艺片的《当梦想照进现实》也在未上映时就收回了成本。
不过有趣的是,一方面,人们绝不能将商业诉求或是艺术上的某种高度简单理解成徐静蕾的成功,因为她的理论是,“对我来说,所谓的成功就是能接触并掌握新事物,在每一个新领域能学到东西。因此,我的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成功的。有了成就感,就会有快乐”。但另一方面,她绝对有商业头脑和天赋。
在拍《我和爸爸》时,她别出心裁地把叶大鹰、张元、姜文等几位大腕级的知名导演汇集旗下,不但让他们相互飚戏,且形成一个颇为引人瞩目的对撞和反串——一个年轻的导演,还是从演员刚转行过来的年轻女子,却指挥几个名声在外的大导演,还是年龄长她不少的大男人。可以说,不管电影拍得如何,这个戏剧性的组合就足以形成宣传环节最抓人的噱头。
这大概就是徐静蕾的聪明之处,她很懂得如何在电影中运用演员,以及演员身上所带有的附加值。在拍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她让姜文饰演了片中女主人公所痴恋的男人,在这部戏中,姜文戏份很少,发挥空间不多,徐静蕾说,他不需要怎么演,站在那就是戏。的确,姜文不需要怎么演,他只要参与,人们就会去看。
如果说之前的电影在内容上是文艺的,在制片与运营上是商业的,那么《杜拉拉升职记》则在题材上都充满了无限的商业价值。徐静蕾的嗅觉是敏锐的,在时尚与奢侈品文化日渐崛起的时代,她选择了一个畅销的励志文本,请来了为《欲望都市》做服装造型的帕特丽夏·菲尔德打造“杜拉拉”——在女性职场励志的内核外面,又华丽地包装上了时尚的外衣,把一个中国都市职场人的奋斗史,做出了纽约的味道。
在影片尚未上映时,《杜拉拉》就已经通过包括广告移植在内的各种形式收回了三分之二的成本,韩三平更是给出这样的预言:徐静蕾将成为中国第一个票房过亿的女导演。的确,对于时下不停在寻找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的女人们,怎么能对这样的电影不买账呢?
老徐“升职”定律三:盲目的热情+执行力=成功
在人们以为徐静蕾会在导演的路上渐行渐远,甚而有朝一日将有所作为的时候,她开始对写博客有了兴致,后来博客的点击率频频攀高,很长一段时间她是“中国第一博”的代称,总之,加上出书等一系列跟写博客相关的事件,徐静蕾开博足以称为中国现代网络史上颇具历史性意义的事件。目前为止她的博客点击量已经超过了2亿。
写博客之于徐静蕾是“无心插柳”,她没想过写出什么名堂,只有吃饭睡觉、宠物衣衫……徐静蕾家长里短的博客被一些人认为很“水”,但她对此并不以为然:不“水”的文章报刊杂志上有的是,自己在写博客时就是放松和休息的状态,读自己博客的人应该也是一样。在写文章这件事上徐静蕾也跟自己“较过劲”,最初写随笔,写过两行就删掉,如此几次三番,无论如何就是写不出来,据说后来是王朔“点拨”了她,告诉她真实的东西是最好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她才总算放下,也有了后面老徐博客的风格。
徐静蕾的博客一写就是四年,凭她“只做自己觉得好玩儿的事”的个性,如果靠粉饰和修辞怕是很难为继这么久。按她的说法,成为“第一博”这件事是预先“没有过过脑子的”,后来创办《开啦》电子杂志则更是靠着冲动和激情。徐静蕾记得十五六岁时,她常常在一个朋友家里看到那个年代罕见的国外时尚杂志,美丽的图片、精巧的内容和版式让她印象深刻,她那时就希望长大后能做一本“中国还没有的杂志”。也许驱使人行动的不会是一个精密的计划,而更 可能是热情,这个最初的梦想的萌芽终于在她成为明星与导演后破土而出。
虽然徐静蕾也承认选择办电子杂志让她感到压力,但她的行动力更胜一筹,一旦起意,就很快着手创办,没有前思后想,做过多的未雨绸缪。就像站在500强企业DB辉煌的大厦前,杜拉拉心中更多的是激动和美好的畅想,她无法也没有为自己设计精确的“打拼计划”。
时隔三年,《开啦》从最初只有徐静蕾和另外一名员工的电子杂志,成为每期平均下载量达到1000万,拥有几十万固定读者,拥有固定广告客户的成熟电子刊物。如今,《开啦》已经进入良性运行阶段。
徐静蕾说,“做事情没有一定的盲目性是不行的,没有一件事情是当你什么都了解了才去做,什么叫什么都了解?永远有你不了解的东西,但是你在做的过程当中,最容易知道有什么问题和选择一个解决办法”,这是徐静蕾的做事流程,她认为这是最适合自己的。
我喜欢随心所欲地活着
徐静营说自己跟杜拉拉一样的地方是,她们都是会理性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女人,并且变通能力很强。她用自己的四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主题:女性的成长。她用自己的体验看清自己,而她的勇敢之处是,还可以说出自己。
在徐静蕾拍《杜拉拉升职记》时,有好事者曾爆出一个小段子。在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的拍摄如火如荼时,话剧版的《杜拉拉升职记》已经上演,而电视剧版也在筹拍,并由凭《奋斗》走红的王珞丹主演。当王珞丹被媒体问到电视剧版的杜拉拉和徐静蕾演的电影版的杜拉拉有什么区别时,应场经验不足的王珞丹一时口快说:“区别是两人的年龄。”话一出口就知道自己失言了,忙解释说:“我不是那个意思。”然而,还是有好事者拿着这句“口误”去问徐静蕾。徐静蕾倒是很轻快地表示,不管王珞丹是哪个意思,她都不需要道歉,事实就摆在那呢,而且认为年龄是她的优势,“今天比昨天,比去年,比过去10年都更幸福。”也许今天的徐静蕾正是女人最自信的年纪,美丽和事业正同时矗立在巅峰。
在《开啦》第49期中,徐静蕾曾经为自己不是“剩女”提供了如下理由:一、我有男朋友,所以我不是剩女;二、我多大全球女性的黄金年龄就多大,所以,我不是剩女。
徐静蕾所有的电影都是一个主题:女性的成长,这其间当然有她自己的体验,“女人也好,男人也好,我觉得都要有完整的自我。”
《淑媛》对话徐静蕾:
《淑媛》:据说《杜拉拉升职记》目前已收回了三分之二的成本,你觉得自己是有商业头脑的人吗?
徐静蕾:我觉得只能说我是一个对商业比较敏感的人。《杜拉拉升职记》目前来说成本差不多都已经收回了,能有这样一个比较好的成绩,除了因为最初主创人员的精心准备、规划,还有就是整个团队在拍摄、后期的制作过程中的努力。
《淑媛》:很多年前,一位作家说:女人不虚荣是为女神。你不“虚荣”漂亮衣服、金钱地位,但可能是其他的东西,你能告诉我们你“虚荣”的是什么吗?
徐静蕾:过一种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生活算不算?就是不见自己不喜欢见的人,不回答不想回答的问题,事情只要有一点不喜欢就可以不做,由着自己的性子活。
《淑媛》:年轻时,做“杂家”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会专一做事?
徐静蕾:我现在还是想做杂家,我喜欢做一段时间再换换脑子,绝大多数人不可能一辈子只做某一件事,只对某一样事感兴趣。
《淑媛》:如果别人对你有这么两种评价,你更愿意听到哪一个?一、徐静蕾因为不专注,所以不能成为最好的导演、演员或者主编;二、徐静蕾的才华只到成为一个一般导演、一个一般的演员以及主编的程度。
徐静蕾:说实话,我不太注意或者说在意别人的评价。对我来说,自己做事只要自己高兴就好。因为别人眼中的你,不可能是全部的你或者真实的你,如果你通过别人的眼睛去看自己,或者被别人的看法、评价左右自己的想法或者决定,那只能说明你还是一个不够成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淑媛》:你的电影都在拍女性的成长,或者说你一直以来在拍同一部电影,而主角的原型是徐静蕾,你能从个人的体验说一说成长吗?
徐静蕾:可以这么说,我的电影里每个主角、人物身上都有我认为可贵的地方。比如《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她那种对爱情毫无要求的心理、态度我觉得很可贵,但是并不是说我就认同,或者说就是我的爱情观。硬要说自己拍的电影中有自己影子的话,《我和爸爸》也许有那么点。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事,会有不同的困惑,对事物、对自己会有新的认识,所以反映到我的四部电影里,是女人的四个阶段,或者说四种方式的成长。
《淑媛》:从爱情的角度说,这成长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呢,比如最开始是“喜欢这个人我就天天跟着他,他去哪里我也去哪里,他说什么,我就觉得啊说得真棒”,然后又是什么?
徐静蕾:我不太在意结果。我一向觉得爱情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不是两个人在一起就叫爱情了,我们能做的就是此时此刻觉得自己爱上一个人,就对人家好,尽量的互相磨合。最终能够怎么样,谁也不知道,所以也就没有那么高的期望。爱情就是相濡以沫地度过好多好多的时间,能这样就不错了,最后都是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