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交媒体伦理争议讨论信息传播规范困境

来源 :媒体融合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mail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媒体伦理应当关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研究新的传播伦理问题?这是当下学界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在研究新闻传播行业伦理的时候,其实在侧重研究新闻组织、新闻机构制定出来的伦理规范,在研究新闻从业者他们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但是如今信息传播的主体正在发生变化,由过去组织化的机构转向普通的个人”。[1]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伦理研究应当关注不同层面的伦理问题,而非仅仅拘泥于传统媒体的组织传播伦理。多年来致力于媒体伦理研究的牛静教授在其新著作《新媒体传播伦理研究》[2]以专题的形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应。这是牛静教授继55万字的《全球媒体伦理规范译评》和30万字的《全球主要国家媒体伦理规范》(双语版)出版之后的又一本研究媒体伦理的专著。《新媒体传播伦理研究》共分为“全球传播与伦理规范”“媒体传播与新闻真实”“社交媒体与隐私伦理”“网络视频与伦理困境”“信息传播与伦理争议”等专题,每个专题下面都有3-4篇文章,比较全面地勾勒了新媒体传播伦理研究中的新问题。
  《新媒体传播伦理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其一,探讨学术前沿问题,解释清晰独到。
  传播伦理是全球性议题,虽然各国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需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也有差异,但关于媒体伦理的基础性原则是相通的。学术研究应该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充分研究国外情况,吸收借鉴各国理论、实践经验,探索我国传播伦理发展之路的同时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为解决世界共性问题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新媒体传播伦理研究》开篇第一个专题就在全球传播的视野之中讨论了媒体伦理构建的相关问题,这一问题是具有前沿性。在“全球传播与伦理规范”这一专题下,对构建全球媒体伦理的可能性,以及执行的可行性做了分析;对构建全球媒体伦理规范中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以及礼物馈赠等重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全球不同国家的134篇媒体伦理规范进行了文本分析,梳理出了全球媒体伦理规范的共通准则和区域性准则。
  对于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新现象也进行了探讨。如对社交媒体下“洋葱新闻”特点及其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的探讨,对国外“事实核查新闻的历史发展与价值”的研究,都能带给读者以启发。同时,该书在梳理“事实核查新闻”现状时,也尝试分析它们对于我国媒体伦理机制的本土化启示,文章指出,“其一,在事实核查机构的主体建设上应以媒体机构为主,同时,新闻传播类院校也应该担负起相应的责任,通过与业界媒体的多元合作共同参与到事实核查新闻的实践中去。其二,考虑以社交媒体上的言论为主要核查对象,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娱乐事件中,对有社会影响力的言论进行真实性核查。其三,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培养和组建数据挖掘团队,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进行事实核查。”
  其二,主题联系实际,现实意义突出。
  学术研究要紧密联系实际,扎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现实土壤,这样才能够有效指导实践。近年来,社交媒体用户急速增长,短视频以其“移动化、碎片化”的特点迅速蹿红,吸引了大批用户。《新媒体传播伦理研究》中的两个专题“社交媒体与隐私伦理”“网络视频与伦理困境”对当下热点话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如《网络环境下短视频创作者的伦理失范与应对之策》《网络短视频传播中的伦理问题与自律机制的建构》《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伦理困境及抉择路径探讨》以不同的视角分析不同环节、不同主体在短视频传播伦理的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能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火山喷发”式发展的短视频产业。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社交媒体时代的隐私伦理问题,如《社交媒体中的隐私披露问题及伦理原则:基于人际交往的视角》一文中指出,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人际交往时的隐私披露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隐私披露行为中存在的社交欺诈,泄露他人的共同隐私,给他人隐私带来“预测性泄露”等伦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社交网络时代人际交往中的个体应遵守一定的伦理原则,如目的原则、底线原则、交往原则、行动原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PP的隐私政策与社会责任探讨》一文对通信社交(如:微信、QQ、新浪微博)、移动工具(如:支付宝、手机百度)、出行服务(如:高德地图)、图片摄影(如:美图秀秀)、新闻资讯(如:今日头条)、移动视频(如:腾讯视频、抖音短视频、芒果TV)等11类(50款)移动APP的隐私保护政策进行内容分析,以图表数据的形式让读者对我国当前移动APP的隐私保护政策的整体情况形成认知,并引导读者对隐私保护政策的可取与不足之处进行思考,助力形成更加完善的隐私保护政策。
  其三,研究方法多元,豐富传播伦理研究。
  实证主义往往被等同于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则一般被视为是与实证主义相对立的社会研究范式,关于两种范式的争论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普及,人们对两种研究方法的认知也更为客观,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持“质化研究与实证主义之间、量化研究与人文主义范式之间并非是一种对立而是相容的关系”[3]这样的观点。两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是客观的,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根据研究目的、研究条件的不同灵活调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新媒体传播伦理研究》一书中既采用了个案研究法、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质化研究方法,也采用了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法,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灵活性。在《论行走在虚假宣传边缘的医疗广告——以莎普爱思滴眼液广告文本为分析对象》一节中,作者以浙江莎普爱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到2017年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上备案的317条广告为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莎普爱思除了部分广播稿广告以外,其他平面广告/包装广告和视频脚本广告都有部分虚假内容。并基于伦理学视角分析,认为其虚假广告不符合伦理学中的绝对命令原则和功利主义原则,同时这些广告也有违广告伦理的真实和公共利益原则,以及生命伦理的尊严和有利原则。
  《新媒体传播伦理研究》一书中多篇文章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的使用进行了呈现。例如: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露与隐私悖论的消解》一文中使用了访谈法与观察法两种质化方法,在给出研究结论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研究过程,依照研究内容逐层得出研究结论,能让读者明确感受到上述两种质化研究方法的操作在研究结论得出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新闻传播类学生的新闻职业与伦理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使用了问卷调查法的量化研究方法,行文过程中不但对变量设计进行了说明,而且对统计结果的数据进行了呈现,这对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的写作者具有参考意义。
  最后要说的是,该书是牛静教授对新媒体传播伦理研究的有益探索,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可圈可点。未来研究时,作者可以进行更为丰富的探讨,如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的传播伦理问题;对研究方法的介绍可以更为详细等。依照传播伦理进行信息传播,显示出社会管理体制中人类行为的高度自觉性。所以说,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伦理应该被重视。随着媒体伦理研究领域可探索问题的不断涌现,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这是一个需要继续开垦的有趣的研究领域”,需要我们且行且思。
  注释:
  [1]贺喜、方影.媒体伦理研究领跑者[DB/OL]. 羊村传播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SOK1_gpUQVwZFi594I8BVQ,2018.
  [2] 牛静.新媒体传播伦理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3]谢立中.再议社会研究领域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关系[J].河北学刊,2019(2):160-170.
  (余秀才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王康平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让传统电视新闻栏目开始思考如何进行转变。《1818黄金眼》作为浙江卫视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变革过程中成功地转型并构建了自己的品牌。本文通过对《1818黄金眼》栏目的分析,探讨其转型成功的原因,试图从中总结出此档栏目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闻栏目 转型  从传统的广播、电视和报纸到如今的”5G+4K+VR”技术组合模式,移动互联网和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一些媒体平台开始探索新型把关机制,先前以“守门人自身价值观”为主要依据的传统审核模式也遭受了冲击。本文对今日头条目前实行的人机协同审核模式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发现头条将承担把关工作的类群扩大至机器算法、人工审核与用户,从而形成内部把关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双层联动。基于个案研究,结合数字劳动、媒介化等理论进行分析,本文指出:与传统把关人机制相比,参与今日头条内容审核的人员工作
期刊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介技术的革新,使传统媒体不再独自发声,人人都拥有麦克凤,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发表言论。互联网为舆论的发表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近年来,一些司法案件在网络舆论的关注下,成为全国性关注的热点事件,所谓“媒介审判”随之出现,为减少媒介审判事件的发生,本文试图分析媒介审判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媒介审判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 媒介审判 舆论监督  随着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网
期刊
摘要:网络表情包不仅是人们在网络中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更是网络聊天中不可缺的沟通工具。以CNKI期刊数据库中2008-2018年共303篇关于表情包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分布、作者机构分布、主题分布和学科分布等方面分析当前研究现状,并通过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图,总结出网络表情包研究热点。研究发现:(1)从2016年起国内学界对表情包研究整体呈现爆发式增长,并由“新闻与传播”学科渗透到多种学科领
期刊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深入发展,立足于社会新闻,定位于都市市民的都市报不断改版,大力转向侧重于时政报道。如此转型方式使得都市报在时政报道方面,形成与党报同质化的内容与风格,一方面都市报增强了时政报道的专业性,但是却不可避免地丢弃原本的市民生活气息特色积累,在与母报的同质化竞争中,产生一定内耗,走上与党报同质化竞争的道路。本文着眼于中国三家主流都市报的时政报道转型现象,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出在融媒体
期刊
摘要:传媒的公共性,正是公益传播的核心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公益报道正日益成为引人注目的一个新闻品种。在主流媒体中,公益报道已经形成趋势。企业有钱,却缺少发现和有影响的平台。媒体有影响力和传播平台,却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当二者联手合作,就能创造双赢局面,用公益的力量奖励社会善行。  关键词:公益 合作 传播 影响力  在新闻传播学中,公益报道广义上是公众新闻和公民媒体的整合,这一概念,
期刊
摘要:作为一名基层记者,跟踪采写“时代楷模”的机会十分宝贵。在采访过程中,杜富国那种平日里有担当、关键时刻敢亮剑的英雄“气质”深深吸引和感动着世人。如何把“杜富国”深度还原?笔者思考再三,决定放弃宏大的开篇布局,而是以观细节、强还原、重真实为核心的写作手法,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时代楷模”。亦乐于与大家分享采写经验,希望有所借鉴。  关键词:杜富国 新闻 细节 还原 真实  2018年10月11日
期刊
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在听取人民日报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領域拓展,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媒体融合作出指示和部署。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
期刊
摘要:移动新闻是广义上的新闻,即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的信息。其传者特点带来内容多元化、草根化、实用化;媒介特点带来形式短小化、多媒体化、超链接化,内容多样化、碎片化、娱乐化;传播特点带来快而新、广而全,个性化、评论化。新闻的基本作用有反映、告知、宣传、了解、消遣和造就新闻媒介,移动新闻除了舆论监督作用更强,还有很大的个人表达作用和社交作用。移动新闻又有其信息来源特点和问题,增加了对信息的选择、
期刊
摘要: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做法和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技术迭代推动融合手段创新;平台化发展成熟,主流媒体聚合态势彰显;行动迅速,手段多样,应对重大灾情考验;县级融媒体发挥社会治理和服务作用。未来,媒体融合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高,融合形态不断创新;内容竞争力不断凸显,创新形式回归优质内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县域综合服务枢纽,共同构建全媒体时代融合体系的新格局。  关键词:媒体融合 四全媒体 全媒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