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为什么会迷失?所有的迷失都是因不适当的比较心产生的贪婪而造成。所以管理幸福就是管理比较心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福?有人吃土豆幸福,有人吃燕窝幸福;有人结婚幸福,有人结婚不幸福……关于幸福,没有统一标准,没有标准答案。科学无法回答。因此,幸福关乎心灵满意,不是形而下的问题,而是形而上的问题。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道。幸福,一定在形而上的"道"层面。今天,我想谈的是一个整全生命的幸福,起之以生,终之以死的心灵感受或灵魂追求。
幸福是形而上灵魂对形而下肉身生命的体验,是形而上生命与形而下生命的平衡
人一出生,具备真和善及爱的品性,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品性,是“神”种在人心中的神性,人人具足。这就是你在婴儿那里读到的喜乐。此后,在家庭和学校及社会教育中,这种真善爱的品性被逐步侵蚀,人心中的这种神性逐渐丢失,人的灵魂也渐渐迷失。因为无论是家庭教育、正规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都会不断告诉你,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弱肉强食的社会,你要建立并全力保护"小我",即"肉身之我",你要参与无可避免的竞争,你要在竞争中比别人强,你要在竞争中成功。
当然有宗教信仰的教育和没有宗教信仰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前者会告诉你,你要在竞争中比别人强和成功,但你要体现神的荣光,即真、善、爱。因此,一个没有宗教信仰教育的社会,无论是家庭教育、正规教育还是社会实践教育,很容易变成单向的纯粹竞争性比较的教育。这种教育会大大强化人的比较心,失去宗教信仰的驾驭与约束,人心会因无度的比较而变得贪婪无度且丧失底线操守。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过度膨胀的比较心会驱使人们十分关注形而下的肉体的享受,过度忽视形而上的精神享受和灵魂浇灌。在这样一个失去宗教信仰的社会中,人们对所有的成功都只能用形而下的名、利、权且最终通过名下的货币来衡量。形而上精神无所依托,灵魂枯萎且迷失。灵魂迷失之后,人被无尽的物欲驱赶着日夜繁忙,终生奔走,机械应对,从来没有想过生命的价值、使命与意义,更没有停下来阅读与思考的时间和习惯,甚至都没时间安静下来倾听心中的神性之声。
在这样的社会中,白天,你会忙乱得不可开交,可到了午夜安定下来时,你的心里会有一个微弱的神性声音提醒和评判你白天所做事情的对与错。对于一个形而上灵魂迷失的人,你不会仔细听,甚至将这种声音压下去。使自已形而下的肉身生命变得极度膨胀。只有形而上灵魂健全的人才会认真倾听,越是能听到这种神性声音强烈的人,就越能校正自己行而下的行为,从而找到生命中精神层面的喜乐幸福。
如果讲什么是幸福,就是这种形而上精神生命与形而下肉身生命的平衡与协调。就是用藏在事情表象(名、利、权)背后的形而上的逻辑、因果、真善爱去驾驭形而下的肉身生命行为,并赋予其独特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否则,人和猪有什么差别?如果仅以吃、睡的多少、好坏来衡量幸福,那怎么看出人和猪的幸福观的差别在哪里。这里的“差别”,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事情表象背后的“道”,我们称之为或文化、或价值观、或人生守则、或宗教信仰。因为只有这一精神层面的理解和认知,才能给形而下的生命行动赋予意义,赋予暂时的肉身生命以恒久不衰的无限性追求,从而使苦难尘世中的生命有了时空定位方向感。这些意义的赋予,浇灌了人的灵魂,使人的幸福通过精神的通体喜乐被演义和诠释出来。
在这场追求生命幸福的旅途中,坦率地说,因为生存尤其比较竞争太过激烈,大多数人都会很容易在途中迷失。迷失的原因既取决于社会的竞争,更取决于你驾驭“比较心”的能力。如果我们画一个座标表示:横轴表示生命始终的时间,纵轴表示欲望与追求。在人的生命中,首先应有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生存线,还有一条向上的比较线。对不同的人而言,这两条曲线是不同的。人的生存曲线是一条恒定不变的曲线,而比较曲线则是一条斜率千差万别的线,斜率取决于你取的参照点。参照点越高,曲线的斜率越陡,现实点离欲望点的距离越远,实现的难度越大,痛苦越大,幸福越小。当然肉身生命的动力也越强,因为比较和参照能激发更多的想象。大多数人都通过调高比较线来达到幸福。但实现的幸福只有一刹那,因为你马上会找到新的参照点并画出新的比较曲线,转入下一欲望追求,肉身奔走永不停歇,一直奔波到死亡。但也有人通过调低比较线来平衡精神和肉身的追求,滋养灵魂来获取喜乐幸福。还有的人甚至调低生存线,通过肉身苦修来打通被社会比较心雍塞的精神通道以寻求灵魂的幸福。比如在终南山里隐修的那些隐士,比如六祖慧能、达摩祖师,都是典型代表。六祖在曹溪寺,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苦修,有人认为他很悲惨,但他的心灵充满了无边的喜乐幸福。
管理生命的幸福
就是驾驭比较心
人为什么会迷失?所有的迷失都是因不适当的比较心产生的贪婪造成。所以管理生命的幸福就是驾驭比较心。
一个灵魂修炼得越是伟大,对比较心的驾驭能力就越强,对社会的依附度和被驱使度就越小,心中愈充满着定力与宁静。而迷失在形而下肉身生命的灵魂,就须臾离不开社会的关注与虚名,须臾离不开因过度比较而燃烧的熊熊妒火,须臾离不开社会的安抚与拥趸。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容易迷失,迷失的人很自大,迷失的人又很脆弱。因为没有恰当恒定的参照系,迷失的心在社会的座标里如小鹿般蹦蹦跳跳地寻找参照点。为了实现比较曲线,往往为所欲为、不择手段,失去行为底线的坚守。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建立一个参照系,这个参照系是神。信哪个教,哪个教的神就是参照系。由此产生信仰和崇拜曲线。有信仰的人,其形而下肉身在尘世达到和超越生存线就会很幸福。没有信仰的人,就会被社会驱赶到比较线上,在任何一点都不幸福,因为总有更高的物欲参照点达不到。所以心里的参照系是让你在这个社会狂躁不安的原因,痛苦的根源,不幸福的根源。如果参照系是神呢?你就不会痛苦,真的不会,因为神是你心中的参照,你跟神之间的距离代表了你崇拜的程度,你对神的崇拜就是你修行的动力,你所有的修行就是为了缩短这个距离,最后能与神同在。当然,这是一种高级的信仰,低级的信仰是一种行为交换。 宗教解决的问题是,防止人的生命追求过分地形而下,保持形而上精神生命和形而下肉身生命的协调与平衡。如果找到了这个平衡,心中就会充满喜乐,生命的每一步都会觉得方向明确,目标坚定,当下所有得失并没那么重要,当下所有的打击、磨练都会看成是神对自己的意志的磨练和考验。
台湾创立了人间佛教,这是一次宗教改革。人间佛教有两项改革。第一是重拾六祖的遗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靠别人的施舍过日子,而是靠自己的劳动过日子,满足肉身生命生存需求。因此信众捐钱不是给僧人,而是捐给神,这个钱必须用来做慈善普渡众生。第二是从出世的宗教搬到了社区,入世了。在现代社会,宗教要跟人交流,要影响他人,如果不到社区,怎么影响人的改变?这两项改革,引导台湾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人内心幸福感的增强。
如在生命的历程中形而上精神与形而下肉身长期脱节失衡,过分地物质化和拜金化,人都变得焦躁、狂野,失去耐心、平和与坚守,从而制造出各种激烈冲突、伤害与杀戳,因此跟动物的距离拉近,跟神的距离拉远。在当下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做慈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仰的替代品,或者说是信仰之下修行的替代品。虽然神恩和救赎未必能通过善行交换,但善行总还是离神近的。
信仰是关乎自己的事,与他人和社会无关,也未必每个人的信仰都需要中介组织的卷入。我们拯救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修行自身。拯救世界是神的事情。神是无限的,人是有限的。有限的人会有诸多缺憾与错误,但正是这些缺憾与错误提醒我们保持谦卑的心,从而能够准确地衡量我跟我信仰之神之间的距离。为了缩短这种距离而进行精神内心的修炼,乃至肉身的苦修,都有助于提升我们内心的幸福感。因此幸福只关乎自己生命的修行。
如果老是想改造世界,又会变得烦躁。很多宗教组织一经长久成为信仰者与神之当然中介,常常会变得很凶残,因为他普渡别人,不管别人是否愿意,他就强行普渡。强行普渡众生,常常造成宗教组织作为神之中介的暴力。因此佛祖拈花微笑,只渡有缘之人。在精神层面最忌讳强制改造,形成意志暴力。迷失掉的信仰要靠自修来寻找,自修才能自省、开悟和宁静,自修才能和平,自修才能找到自己的心安,最终找到自己的喜乐和幸福。
终极的幸福就是完成此生的使命,虽然一生一世在这个充满泥泞的世界中探索前行,但是生命下半场能找到在上半场肉身拼搏历程中迷失的神性,你就找到了生命的圆满,可以张开怀抱欢乐地迎接和拥抱死亡,脱去肉身,在形而上层面与神或大精神融合,那是多么圆满而幸福的生命曲线啊!如果整个生命过程都没有反省和开悟,被狂野的社会比较心驱赶着奔驰到生命的终点,在毫无准备中突然带着恐惧心死亡,灵魂下堕入无底之深渊,那是多么悲惨而炼狱般的生命终结啊!
从整个社会来讲,短期不持乐观态度,因为我们在精神上迷失得太多,迷途得太远,迷误得太深,这是一种群体性的历史性宏观迷失。从长期来看,可以持乐观态度,因为正是这种群体性的历史迷失,会促成群体性的历史反省与寻找,那总会有找回迷途的那一天。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福?有人吃土豆幸福,有人吃燕窝幸福;有人结婚幸福,有人结婚不幸福……关于幸福,没有统一标准,没有标准答案。科学无法回答。因此,幸福关乎心灵满意,不是形而下的问题,而是形而上的问题。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道。幸福,一定在形而上的"道"层面。今天,我想谈的是一个整全生命的幸福,起之以生,终之以死的心灵感受或灵魂追求。
幸福是形而上灵魂对形而下肉身生命的体验,是形而上生命与形而下生命的平衡
人一出生,具备真和善及爱的品性,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品性,是“神”种在人心中的神性,人人具足。这就是你在婴儿那里读到的喜乐。此后,在家庭和学校及社会教育中,这种真善爱的品性被逐步侵蚀,人心中的这种神性逐渐丢失,人的灵魂也渐渐迷失。因为无论是家庭教育、正规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都会不断告诉你,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弱肉强食的社会,你要建立并全力保护"小我",即"肉身之我",你要参与无可避免的竞争,你要在竞争中比别人强,你要在竞争中成功。
当然有宗教信仰的教育和没有宗教信仰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前者会告诉你,你要在竞争中比别人强和成功,但你要体现神的荣光,即真、善、爱。因此,一个没有宗教信仰教育的社会,无论是家庭教育、正规教育还是社会实践教育,很容易变成单向的纯粹竞争性比较的教育。这种教育会大大强化人的比较心,失去宗教信仰的驾驭与约束,人心会因无度的比较而变得贪婪无度且丧失底线操守。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过度膨胀的比较心会驱使人们十分关注形而下的肉体的享受,过度忽视形而上的精神享受和灵魂浇灌。在这样一个失去宗教信仰的社会中,人们对所有的成功都只能用形而下的名、利、权且最终通过名下的货币来衡量。形而上精神无所依托,灵魂枯萎且迷失。灵魂迷失之后,人被无尽的物欲驱赶着日夜繁忙,终生奔走,机械应对,从来没有想过生命的价值、使命与意义,更没有停下来阅读与思考的时间和习惯,甚至都没时间安静下来倾听心中的神性之声。
在这样的社会中,白天,你会忙乱得不可开交,可到了午夜安定下来时,你的心里会有一个微弱的神性声音提醒和评判你白天所做事情的对与错。对于一个形而上灵魂迷失的人,你不会仔细听,甚至将这种声音压下去。使自已形而下的肉身生命变得极度膨胀。只有形而上灵魂健全的人才会认真倾听,越是能听到这种神性声音强烈的人,就越能校正自己行而下的行为,从而找到生命中精神层面的喜乐幸福。
如果讲什么是幸福,就是这种形而上精神生命与形而下肉身生命的平衡与协调。就是用藏在事情表象(名、利、权)背后的形而上的逻辑、因果、真善爱去驾驭形而下的肉身生命行为,并赋予其独特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否则,人和猪有什么差别?如果仅以吃、睡的多少、好坏来衡量幸福,那怎么看出人和猪的幸福观的差别在哪里。这里的“差别”,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事情表象背后的“道”,我们称之为或文化、或价值观、或人生守则、或宗教信仰。因为只有这一精神层面的理解和认知,才能给形而下的生命行动赋予意义,赋予暂时的肉身生命以恒久不衰的无限性追求,从而使苦难尘世中的生命有了时空定位方向感。这些意义的赋予,浇灌了人的灵魂,使人的幸福通过精神的通体喜乐被演义和诠释出来。
在这场追求生命幸福的旅途中,坦率地说,因为生存尤其比较竞争太过激烈,大多数人都会很容易在途中迷失。迷失的原因既取决于社会的竞争,更取决于你驾驭“比较心”的能力。如果我们画一个座标表示:横轴表示生命始终的时间,纵轴表示欲望与追求。在人的生命中,首先应有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生存线,还有一条向上的比较线。对不同的人而言,这两条曲线是不同的。人的生存曲线是一条恒定不变的曲线,而比较曲线则是一条斜率千差万别的线,斜率取决于你取的参照点。参照点越高,曲线的斜率越陡,现实点离欲望点的距离越远,实现的难度越大,痛苦越大,幸福越小。当然肉身生命的动力也越强,因为比较和参照能激发更多的想象。大多数人都通过调高比较线来达到幸福。但实现的幸福只有一刹那,因为你马上会找到新的参照点并画出新的比较曲线,转入下一欲望追求,肉身奔走永不停歇,一直奔波到死亡。但也有人通过调低比较线来平衡精神和肉身的追求,滋养灵魂来获取喜乐幸福。还有的人甚至调低生存线,通过肉身苦修来打通被社会比较心雍塞的精神通道以寻求灵魂的幸福。比如在终南山里隐修的那些隐士,比如六祖慧能、达摩祖师,都是典型代表。六祖在曹溪寺,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苦修,有人认为他很悲惨,但他的心灵充满了无边的喜乐幸福。
管理生命的幸福
就是驾驭比较心
人为什么会迷失?所有的迷失都是因不适当的比较心产生的贪婪造成。所以管理生命的幸福就是驾驭比较心。
一个灵魂修炼得越是伟大,对比较心的驾驭能力就越强,对社会的依附度和被驱使度就越小,心中愈充满着定力与宁静。而迷失在形而下肉身生命的灵魂,就须臾离不开社会的关注与虚名,须臾离不开因过度比较而燃烧的熊熊妒火,须臾离不开社会的安抚与拥趸。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容易迷失,迷失的人很自大,迷失的人又很脆弱。因为没有恰当恒定的参照系,迷失的心在社会的座标里如小鹿般蹦蹦跳跳地寻找参照点。为了实现比较曲线,往往为所欲为、不择手段,失去行为底线的坚守。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建立一个参照系,这个参照系是神。信哪个教,哪个教的神就是参照系。由此产生信仰和崇拜曲线。有信仰的人,其形而下肉身在尘世达到和超越生存线就会很幸福。没有信仰的人,就会被社会驱赶到比较线上,在任何一点都不幸福,因为总有更高的物欲参照点达不到。所以心里的参照系是让你在这个社会狂躁不安的原因,痛苦的根源,不幸福的根源。如果参照系是神呢?你就不会痛苦,真的不会,因为神是你心中的参照,你跟神之间的距离代表了你崇拜的程度,你对神的崇拜就是你修行的动力,你所有的修行就是为了缩短这个距离,最后能与神同在。当然,这是一种高级的信仰,低级的信仰是一种行为交换。 宗教解决的问题是,防止人的生命追求过分地形而下,保持形而上精神生命和形而下肉身生命的协调与平衡。如果找到了这个平衡,心中就会充满喜乐,生命的每一步都会觉得方向明确,目标坚定,当下所有得失并没那么重要,当下所有的打击、磨练都会看成是神对自己的意志的磨练和考验。
台湾创立了人间佛教,这是一次宗教改革。人间佛教有两项改革。第一是重拾六祖的遗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靠别人的施舍过日子,而是靠自己的劳动过日子,满足肉身生命生存需求。因此信众捐钱不是给僧人,而是捐给神,这个钱必须用来做慈善普渡众生。第二是从出世的宗教搬到了社区,入世了。在现代社会,宗教要跟人交流,要影响他人,如果不到社区,怎么影响人的改变?这两项改革,引导台湾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人内心幸福感的增强。
如在生命的历程中形而上精神与形而下肉身长期脱节失衡,过分地物质化和拜金化,人都变得焦躁、狂野,失去耐心、平和与坚守,从而制造出各种激烈冲突、伤害与杀戳,因此跟动物的距离拉近,跟神的距离拉远。在当下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做慈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仰的替代品,或者说是信仰之下修行的替代品。虽然神恩和救赎未必能通过善行交换,但善行总还是离神近的。
信仰是关乎自己的事,与他人和社会无关,也未必每个人的信仰都需要中介组织的卷入。我们拯救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修行自身。拯救世界是神的事情。神是无限的,人是有限的。有限的人会有诸多缺憾与错误,但正是这些缺憾与错误提醒我们保持谦卑的心,从而能够准确地衡量我跟我信仰之神之间的距离。为了缩短这种距离而进行精神内心的修炼,乃至肉身的苦修,都有助于提升我们内心的幸福感。因此幸福只关乎自己生命的修行。
如果老是想改造世界,又会变得烦躁。很多宗教组织一经长久成为信仰者与神之当然中介,常常会变得很凶残,因为他普渡别人,不管别人是否愿意,他就强行普渡。强行普渡众生,常常造成宗教组织作为神之中介的暴力。因此佛祖拈花微笑,只渡有缘之人。在精神层面最忌讳强制改造,形成意志暴力。迷失掉的信仰要靠自修来寻找,自修才能自省、开悟和宁静,自修才能和平,自修才能找到自己的心安,最终找到自己的喜乐和幸福。
终极的幸福就是完成此生的使命,虽然一生一世在这个充满泥泞的世界中探索前行,但是生命下半场能找到在上半场肉身拼搏历程中迷失的神性,你就找到了生命的圆满,可以张开怀抱欢乐地迎接和拥抱死亡,脱去肉身,在形而上层面与神或大精神融合,那是多么圆满而幸福的生命曲线啊!如果整个生命过程都没有反省和开悟,被狂野的社会比较心驱赶着奔驰到生命的终点,在毫无准备中突然带着恐惧心死亡,灵魂下堕入无底之深渊,那是多么悲惨而炼狱般的生命终结啊!
从整个社会来讲,短期不持乐观态度,因为我们在精神上迷失得太多,迷途得太远,迷误得太深,这是一种群体性的历史性宏观迷失。从长期来看,可以持乐观态度,因为正是这种群体性的历史迷失,会促成群体性的历史反省与寻找,那总会有找回迷途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