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怀沙
灼烫与冰冷遇合,溅起狂肆的水花。
沉入,沉入……公元二零零七年的盛夏,我仿佛看见,那个名平的男子正在沉入汨罗江中。
水声蝶浪般翻涌,似远方传来的聒噪嘲笑。平,目向北方,面色凛凛,喟叹从齿间连绵而出,如莹白的雾色弥漫。披散的发,在水面绽放成黝黑的花朵。
两千多年前的某个五月,那花朵无限地铺展开来,沿着汨罗江水进入永恒。
以不可逆转的方式,摁下“忠”的最后一笔。平的一生,都在这个笔画并不复杂的文字间辗转,嗟叹。忠的起笔,在郢都(今属湖北省荆州市)。最后的落笔,嗟叹滴落的深重一点,仿佛平竭力向之眺望的目光。眺望,而不可抵达。
沉入的一刻,也许,平内心淤塞的忧戚比怀中的石头更加沉重。水,抱拥而上,将世间的一切纷扰隔绝。那是大地母亲最温柔的部位,足以将平绵延一生的忧戚尽数抚平,消融。
楚王的怒,黎民的苦,向郢纷飞的战火。子兰双唇间发出的嘲笑,群小喋喋不休的碎语,江边渔夫的劝慰,都被莹洁的水流冲洗殆尽。
身心如初洗的婴儿,平,沉入,沉入……
也许,那一时刻,秦将白起的战马正向郢飞驰。一个名楚的国,都城即将易位。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哀郢都
公元前六八九年,一座名郢的城落土长江北岸、夏水之畔,国名楚。四百年间,二十代楚王策马扬鞭,从郢出征,赳赳的马蹄一度踏至宛洛、淮泗。
公元二零零七年,这片已被时光抹平的古都,以漠漠铺展的土台形态,躺卧在荆州古城的北端。在黄的土、青的树间穿行,风拂拂而过,宽大厚实的城垣于想象中破土而出。依稀,他从时光深处走来,那个名平的男子。
他,衣袂飘飘,双眉微蹙。高冠划破云层,环佩铿锵鸣响。
他,踽踽而行,缓缓步出城门。被战火逼迫的民众四散奔逃,匆匆的脚步没有迟疑。人群中,唯有他,双目含泪,目光一再向后。如果可以选择,他愿与郢一同存亡。
如此卑微的祈愿,得不到楚王热切的回应。恩宠像流荧,在短暂的光耀之后,陷入永久的寂灭。属于平的流亡,已经开始。即使复返,也是短暂。嘲笑和碎语将如影随形,紧紧追撵平的脚步。那是一场预谋的杀戮,远比战场的锋镝硝烟惨烈。
数人的阴谋朝向一人,只因他正直聪慧。一人的悲哀朝向一国,只因心里无法割舍的忠念。
横相联,纵相谋,三百余年间,七国的命运在唇舌间蜿蜒,破碎,缝合,颠覆。人与土地是随手抵押的筹码,出口的诺言似抛掷风中的羽毛。
心,可以成为世间最狭窄的地方。平的命运,在群小的唇舌间碾磨,挤压,揉搓,沉溺。他如漂萍,在天地间浮游。
翻开两千年后的地图,我的指尖轻轻抚过平的行迹——离郢都,浮夏水,过洞庭,背夏浦,如陵阳,登鄂渚,逆沅水,离枉渚,宿辰阳,入溆浦……微缩的长度,还原至现实的空间,再涂以不舍和忧戚,便成一条流淌在平心中的河。他逆流而上,不离不弃,一味趋向——忠。
一路,平唯一的安慰——嗟叹。那是他和泪孕育的珍珠,在疼痛中凝结,一路播洒,终成闪闪光亮的印痕,永嵌历史册页。
【《史记·屈原列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戚离骚
公元前二八九年,平的切切忠告,不抵楚臣子兰吹送的一缕虚妄之风。怀王欣然赴秦,踏出武关的脚步再未回返。听信谗言的楚,伸手握住的,是一纸空茫和王客死他乡的屈辱结局。
当王沦为囚徒,国的命运随之碾落为尘。无数的战火朝向郢。一场又一场兵败,似火,滚烫了平忧戚北望的目光,在他瘦削的身体里燃起高烧般的热度。
他,啜英饮露,吟唱香草,嗟叹日夜不息,神思在天地间疾走。也许,有一声叹息会进入新王的耳廓,有一缕神思会与新王的心脉融合。
可,回音久久不至。
郢,在沉沦。属于平的流亡,望不到尽头。天地壮阔,却无处安放一颗遭遇忧愁的心。路途迢迢,却没有一条可以回家的路。平,问天,问神,问三皇问五帝,问无言的历史,问不息的长河和无尽的时光……
其实,答案早在他心里。只是在最后的时刻,那个渔夫有幸听到。
王座前的恩宠是如此飘渺、脆弱,抵不住耳畔一句谗言的戳戮。谗言,是离间的暗箭,中伤的匕首,颠覆的杠杆,被小人娴熟运用。痴愚如平,抵挡的盾牌,唯有始终不渝的忠。
忠言与谗言的波长有何不同,为何后者一再得逞,俘获王的心魂,断送国的命途。平的命运,惹出司马迁的连篇感慨,可历史照样重演,在《史记》之外。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穷天问
黝黑的花朵沉入永恒。汨罗江水仍在不息地流淌,如同后人的思念。
在我的家乡,端午前后,满街粽飘香。黄绿的箬叶裹住莹白的细米,叶息缠绵米息,青脆净爽,别一种清香。
描红画彩的龙舟在河面疾奔,号子声声,锣鼓铿锵。
家家门前挂艾叶,悬菖蒲。雄黄、苍术、细辛、白芷、丁香充填的香袋,在胸前悠荡……
沿着习俗的古老通道,平的气息蜿蜒而至。香袋里的香草,曾被平反复吟唱。它们的呼吸氤氲成平的气息,在天地间弥散,历久弥香。龙舟的疾,粽子的香,一寓形一寓味,都是源于民间的追念,寄语流水,寄语鱼虾,寄语归于水中的平。年复一年。
在我的家乡,一阁名天问。传说,是流亡途中的平一气抛出一百七十余问之地。
传说自有传说的附丽。阁之真假,迭经历史涂抹,不可再辨。唯有平之绝唱,托以文字,留存至今,依然历历可述。公元二零零七年盛夏,我诵读着一行行诗句,神思浮游,恍见衣袂飘飘的平长发纷披,目光如雾,徘徊山泽,仰天而叹……
两千年来,面对平不屈不挠的提问,天地不曾作答,世人无法作答,时间不肯作答。平的身后,忠的尽头,空留下这些永恒的问句在天地间浮游,无边无际。
【《东周列国志》:忽一日,晨起,抱石自投汨罗江而死。其日乃五月五日,里人闻原自溺,争棹小舟,出江拯救,已无及已。乃为角黍于江中以祭之,系以彩线,恐为蛟龙所攫食也。又龙舟竞渡之戏,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吴相沿成俗……至宋元丰中,封原为清列公,兼为其姊立庙,号姊归庙,后复加封原为忠烈士。】
灼烫与冰冷遇合,溅起狂肆的水花。
沉入,沉入……公元二零零七年的盛夏,我仿佛看见,那个名平的男子正在沉入汨罗江中。
水声蝶浪般翻涌,似远方传来的聒噪嘲笑。平,目向北方,面色凛凛,喟叹从齿间连绵而出,如莹白的雾色弥漫。披散的发,在水面绽放成黝黑的花朵。
两千多年前的某个五月,那花朵无限地铺展开来,沿着汨罗江水进入永恒。
以不可逆转的方式,摁下“忠”的最后一笔。平的一生,都在这个笔画并不复杂的文字间辗转,嗟叹。忠的起笔,在郢都(今属湖北省荆州市)。最后的落笔,嗟叹滴落的深重一点,仿佛平竭力向之眺望的目光。眺望,而不可抵达。
沉入的一刻,也许,平内心淤塞的忧戚比怀中的石头更加沉重。水,抱拥而上,将世间的一切纷扰隔绝。那是大地母亲最温柔的部位,足以将平绵延一生的忧戚尽数抚平,消融。
楚王的怒,黎民的苦,向郢纷飞的战火。子兰双唇间发出的嘲笑,群小喋喋不休的碎语,江边渔夫的劝慰,都被莹洁的水流冲洗殆尽。
身心如初洗的婴儿,平,沉入,沉入……
也许,那一时刻,秦将白起的战马正向郢飞驰。一个名楚的国,都城即将易位。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哀郢都
公元前六八九年,一座名郢的城落土长江北岸、夏水之畔,国名楚。四百年间,二十代楚王策马扬鞭,从郢出征,赳赳的马蹄一度踏至宛洛、淮泗。
公元二零零七年,这片已被时光抹平的古都,以漠漠铺展的土台形态,躺卧在荆州古城的北端。在黄的土、青的树间穿行,风拂拂而过,宽大厚实的城垣于想象中破土而出。依稀,他从时光深处走来,那个名平的男子。
他,衣袂飘飘,双眉微蹙。高冠划破云层,环佩铿锵鸣响。
他,踽踽而行,缓缓步出城门。被战火逼迫的民众四散奔逃,匆匆的脚步没有迟疑。人群中,唯有他,双目含泪,目光一再向后。如果可以选择,他愿与郢一同存亡。
如此卑微的祈愿,得不到楚王热切的回应。恩宠像流荧,在短暂的光耀之后,陷入永久的寂灭。属于平的流亡,已经开始。即使复返,也是短暂。嘲笑和碎语将如影随形,紧紧追撵平的脚步。那是一场预谋的杀戮,远比战场的锋镝硝烟惨烈。
数人的阴谋朝向一人,只因他正直聪慧。一人的悲哀朝向一国,只因心里无法割舍的忠念。
横相联,纵相谋,三百余年间,七国的命运在唇舌间蜿蜒,破碎,缝合,颠覆。人与土地是随手抵押的筹码,出口的诺言似抛掷风中的羽毛。
心,可以成为世间最狭窄的地方。平的命运,在群小的唇舌间碾磨,挤压,揉搓,沉溺。他如漂萍,在天地间浮游。
翻开两千年后的地图,我的指尖轻轻抚过平的行迹——离郢都,浮夏水,过洞庭,背夏浦,如陵阳,登鄂渚,逆沅水,离枉渚,宿辰阳,入溆浦……微缩的长度,还原至现实的空间,再涂以不舍和忧戚,便成一条流淌在平心中的河。他逆流而上,不离不弃,一味趋向——忠。
一路,平唯一的安慰——嗟叹。那是他和泪孕育的珍珠,在疼痛中凝结,一路播洒,终成闪闪光亮的印痕,永嵌历史册页。
【《史记·屈原列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戚离骚
公元前二八九年,平的切切忠告,不抵楚臣子兰吹送的一缕虚妄之风。怀王欣然赴秦,踏出武关的脚步再未回返。听信谗言的楚,伸手握住的,是一纸空茫和王客死他乡的屈辱结局。
当王沦为囚徒,国的命运随之碾落为尘。无数的战火朝向郢。一场又一场兵败,似火,滚烫了平忧戚北望的目光,在他瘦削的身体里燃起高烧般的热度。
他,啜英饮露,吟唱香草,嗟叹日夜不息,神思在天地间疾走。也许,有一声叹息会进入新王的耳廓,有一缕神思会与新王的心脉融合。
可,回音久久不至。
郢,在沉沦。属于平的流亡,望不到尽头。天地壮阔,却无处安放一颗遭遇忧愁的心。路途迢迢,却没有一条可以回家的路。平,问天,问神,问三皇问五帝,问无言的历史,问不息的长河和无尽的时光……
其实,答案早在他心里。只是在最后的时刻,那个渔夫有幸听到。
王座前的恩宠是如此飘渺、脆弱,抵不住耳畔一句谗言的戳戮。谗言,是离间的暗箭,中伤的匕首,颠覆的杠杆,被小人娴熟运用。痴愚如平,抵挡的盾牌,唯有始终不渝的忠。
忠言与谗言的波长有何不同,为何后者一再得逞,俘获王的心魂,断送国的命途。平的命运,惹出司马迁的连篇感慨,可历史照样重演,在《史记》之外。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穷天问
黝黑的花朵沉入永恒。汨罗江水仍在不息地流淌,如同后人的思念。
在我的家乡,端午前后,满街粽飘香。黄绿的箬叶裹住莹白的细米,叶息缠绵米息,青脆净爽,别一种清香。
描红画彩的龙舟在河面疾奔,号子声声,锣鼓铿锵。
家家门前挂艾叶,悬菖蒲。雄黄、苍术、细辛、白芷、丁香充填的香袋,在胸前悠荡……
沿着习俗的古老通道,平的气息蜿蜒而至。香袋里的香草,曾被平反复吟唱。它们的呼吸氤氲成平的气息,在天地间弥散,历久弥香。龙舟的疾,粽子的香,一寓形一寓味,都是源于民间的追念,寄语流水,寄语鱼虾,寄语归于水中的平。年复一年。
在我的家乡,一阁名天问。传说,是流亡途中的平一气抛出一百七十余问之地。
传说自有传说的附丽。阁之真假,迭经历史涂抹,不可再辨。唯有平之绝唱,托以文字,留存至今,依然历历可述。公元二零零七年盛夏,我诵读着一行行诗句,神思浮游,恍见衣袂飘飘的平长发纷披,目光如雾,徘徊山泽,仰天而叹……
两千年来,面对平不屈不挠的提问,天地不曾作答,世人无法作答,时间不肯作答。平的身后,忠的尽头,空留下这些永恒的问句在天地间浮游,无边无际。
【《东周列国志》:忽一日,晨起,抱石自投汨罗江而死。其日乃五月五日,里人闻原自溺,争棹小舟,出江拯救,已无及已。乃为角黍于江中以祭之,系以彩线,恐为蛟龙所攫食也。又龙舟竞渡之戏,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吴相沿成俗……至宋元丰中,封原为清列公,兼为其姊立庙,号姊归庙,后复加封原为忠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