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从文本中开掘出适于学生体验的教学内容,在具体可感的情境的浸润下,促发学生的自主体验,从而让阅读教学充盈情趣之美。
一、通过联想体验,将语言融合于画面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两条视线来进行文本的理解和体悟。一条即目力视线,认读文本中的语言符号;另一条即心理视线,将文本语言想象成画面。这两条视线的共同运用能使文本中文字符号所展现的内容连接成为有机而完整的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身心全部浸润于此,就会形成对文本主体的全面感受和体验,从而体会出文本思想感情的精髓。
例如,在教学《九寨沟》中描写“珍禽异兽”的段落时,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1.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各种动物的表现画面。2.让我们随着作者描述的内容走进金丝猴、羚羊、熊猫,大家分别看到了什么?3.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并配以文本语言解说。
如此的三步教学,使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形成了画面,再从想象画面来描述内心的体验感受,最后以鲜活生动的画面以及解说让学生重又回归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中。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有对文本语言的体悟感受,也有对语言的积累运用,真正实现了学生的想象体验,促进了学生情感共振的形成。
二、通过角色体验,将他我演变为本我
在文学作品的叙述方式上,第二人称“你”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表达效果也更显直接而形象。运用第二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和阅读,在浑然不觉中,读者与作者以及文本中的人物在心理层面就会发生细致入微的变化。而将这种变化效应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即教师直接将学生视为文本中的人物,引领学生进行对话时,则会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置放于整个情境之中,学生与作者以及文本中人物的距离就会自动清零,并与文本融为一体。
例如,教学《鞋匠的儿子》一文中,当参议员以“大笑”的方式羞辱林肯时,教师以“现场采访”的方式促使学生迅速将读者的角色还原成为文本中参议员的身份。然后,教师相机提出采访问题:请问这位参议员,你为什么要发出笑声?你想通过这笑声表达怎样的用意?学生以“接受采访”的方式回答教师的问题,从而将自我浸润到文本的情节中,想人物之所想,抒人物之所感。
纵观这一环节,教师紧扣文本的语言顺势引导,让学生身虽置于文本之外,心却与文本中的人物高度契合,形成了读者之心与文本之人的有机交融,真正体悟到了文本内在的意蕴。
三、通过表演体验,将情愫扎根于语境
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触摸感受的过程,也是对语言气韵体验的过程。如果朗读全部局限在个人读、集体读的单调形式和技术指导的泥沼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将成为条件反射的机械。因此,要想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情愫饱满,就必须要在形式的变化上,情感的内驱上做足文章。因此,表演式朗读就成了重要的方式。
例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教师采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体悟萧红与祖父的一段妙趣横生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人物提示语的挖掘,抓住“大笑”“发现狗尾草”“远远地”等细节,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式的朗读,让文本中人物的要素镌刻在学生的内心意识之中,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了萧红犯下错误之后还理直气壮的调皮与开心,同时也在祖父的“笑”中感受到了祖父之爱,促进了学生对人物情感的体悟和吸收。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在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将人物的情感元素根植于情境之中,并与人物肢体的动作、内心相结合,在再现情感中实现了与人物的心灵对话,从而增强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四、通过实践体验,将陌生置放于真实
实践表明:阅读教学的实效离不开学生的自主体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因此,阅读教学应努力构建起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灰椋鸟》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灰椋鸟归林的场面,播放了关于灰椋鸟归林的视频,在视频展示中凸显出广角镜头和特写镜头,在不同视角下,以鲜活的图像资料让学生形成了视觉刺激效应。接着,教师从点面结合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体验感受。最后,教师出示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在体悟感知中与自己的语言进行对比,从而感受到文本语言的准确和精妙。
文本内容是作者以自身的视角与感受抒发而形成的文字语言,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因此,文本内容的这一“虚”的存在需要通过现有的“实”的资源进行补充,这样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内在气韵,激活学生的体验意识。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以视频资源为实,引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体验,让学生在精确的文字与鲜活的画面中感知体味,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的体验感知,只有教师真正以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为学生的真切体验创设情境、铺设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责编 刘宇帆)
一、通过联想体验,将语言融合于画面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两条视线来进行文本的理解和体悟。一条即目力视线,认读文本中的语言符号;另一条即心理视线,将文本语言想象成画面。这两条视线的共同运用能使文本中文字符号所展现的内容连接成为有机而完整的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身心全部浸润于此,就会形成对文本主体的全面感受和体验,从而体会出文本思想感情的精髓。
例如,在教学《九寨沟》中描写“珍禽异兽”的段落时,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1.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各种动物的表现画面。2.让我们随着作者描述的内容走进金丝猴、羚羊、熊猫,大家分别看到了什么?3.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并配以文本语言解说。
如此的三步教学,使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形成了画面,再从想象画面来描述内心的体验感受,最后以鲜活生动的画面以及解说让学生重又回归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中。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有对文本语言的体悟感受,也有对语言的积累运用,真正实现了学生的想象体验,促进了学生情感共振的形成。
二、通过角色体验,将他我演变为本我
在文学作品的叙述方式上,第二人称“你”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表达效果也更显直接而形象。运用第二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和阅读,在浑然不觉中,读者与作者以及文本中的人物在心理层面就会发生细致入微的变化。而将这种变化效应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即教师直接将学生视为文本中的人物,引领学生进行对话时,则会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置放于整个情境之中,学生与作者以及文本中人物的距离就会自动清零,并与文本融为一体。
例如,教学《鞋匠的儿子》一文中,当参议员以“大笑”的方式羞辱林肯时,教师以“现场采访”的方式促使学生迅速将读者的角色还原成为文本中参议员的身份。然后,教师相机提出采访问题:请问这位参议员,你为什么要发出笑声?你想通过这笑声表达怎样的用意?学生以“接受采访”的方式回答教师的问题,从而将自我浸润到文本的情节中,想人物之所想,抒人物之所感。
纵观这一环节,教师紧扣文本的语言顺势引导,让学生身虽置于文本之外,心却与文本中的人物高度契合,形成了读者之心与文本之人的有机交融,真正体悟到了文本内在的意蕴。
三、通过表演体验,将情愫扎根于语境
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触摸感受的过程,也是对语言气韵体验的过程。如果朗读全部局限在个人读、集体读的单调形式和技术指导的泥沼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将成为条件反射的机械。因此,要想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情愫饱满,就必须要在形式的变化上,情感的内驱上做足文章。因此,表演式朗读就成了重要的方式。
例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教师采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体悟萧红与祖父的一段妙趣横生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人物提示语的挖掘,抓住“大笑”“发现狗尾草”“远远地”等细节,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式的朗读,让文本中人物的要素镌刻在学生的内心意识之中,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了萧红犯下错误之后还理直气壮的调皮与开心,同时也在祖父的“笑”中感受到了祖父之爱,促进了学生对人物情感的体悟和吸收。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在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将人物的情感元素根植于情境之中,并与人物肢体的动作、内心相结合,在再现情感中实现了与人物的心灵对话,从而增强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四、通过实践体验,将陌生置放于真实
实践表明:阅读教学的实效离不开学生的自主体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因此,阅读教学应努力构建起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灰椋鸟》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灰椋鸟归林的场面,播放了关于灰椋鸟归林的视频,在视频展示中凸显出广角镜头和特写镜头,在不同视角下,以鲜活的图像资料让学生形成了视觉刺激效应。接着,教师从点面结合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体验感受。最后,教师出示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在体悟感知中与自己的语言进行对比,从而感受到文本语言的准确和精妙。
文本内容是作者以自身的视角与感受抒发而形成的文字语言,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因此,文本内容的这一“虚”的存在需要通过现有的“实”的资源进行补充,这样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内在气韵,激活学生的体验意识。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以视频资源为实,引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体验,让学生在精确的文字与鲜活的画面中感知体味,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的体验感知,只有教师真正以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为学生的真切体验创设情境、铺设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