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农民小规模的生产与信息的落后很难适应大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由于农民个人存在的致富能力的差异,也客观导致了农村贫富差距的拉大,以至于影响到“三农”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策
随着工业文明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当前城市化的推进,处于这方面弱势的农民群体,如何避免逐步边缘化且在市场经济中掌握主动权,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无疑是一个有效地解决办法和途径。本文将结合海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剖析。
一、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也是新形势下党和政府指导“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海州区通过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示范等措施,推动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平稳较快发展,截止2013年底全区共注册种植、蔬菜、林果、畜牧等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4家,2013年新注册17家,带动农户总计26223户,其中新增农民入社户数4427户,注册资金达到25120.24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达到1232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渐成为我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带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纽带”。其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截至2013年底,全区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4家,比2010年增长90.8%,净增59家;带动农户26223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76%。
二是领办主体多。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从专业合作社尝到了“甜头”,一些种、养大户,龙头企业、村组干部积极牵头创办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强、服务主体不足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了农民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增强了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覆盖产业广。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领域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农资等多个行业,其中:种植业为主的44家,占合作社总数的35.5%,其中以蔬菜为主的专业合作社32家,占合作社总数的27.1%;以生猪、畜禽养殖为主的专业合作社34家,占合作社总数的27.4%;农机服务类专业合作社24家,占合作社总数的19.4%;以水产养殖为主的专业合作社7家,占合作社总数的5.6%;其它及综合服务类专业合作社15家,占合作社总数的12.1%。通过省级示范的专业合作社3个,牵头组织销售农产品的专业合作社已占合作社总数的40%以上。
四是服务功能好。合作社以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为宗旨,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难题,促进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其中像连云港市海农植保专业合作社在促进水稻机械化生产中、宗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跨区作业机械化收割中、春林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养殖业中、合信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在解决“三农”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中都为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建立了良好平台和示范带头作用。连云港市合信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顺利,2013年底股民社员存定互金2389余万元,存流互金609余万元,借款释放1928余万元,累计释放借款8000余万元左右,累计释放贷款2000人次。
二、专业合作社在当前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创新农业经营制度的主要抓手,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体制改革、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自身也还存在着体制方面、发展方面的一些问题:
一是依赖政府问题。一方面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依赖现象严重,行政化现象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受政府财力所限,资金、信息、技术、管理服务等扶持和引导力度不够,且偏重于补贴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2013年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仅3个,海州区享受市政府优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71家,占专业合作社的60.2%。
二是规模偏小问题。据笔者调查的49家农民专业合社,实收资本为100万元以上,且从业人员为20人以上的仅为2家,而大多数合作社实收资本在10万元以下,且从业人员为5人下,甚至有18家实收资本为零。调查对象大多规模偏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
三是人才缺乏问题。目前,大多专业合作社是围绕当地优势主导产业组建的,很少围绕“产业能人”。专业合作社的领导层基本由所在村的村干部,或是自身素质稍微突出一些的成员担任,合作社内懂得经营并善于管理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四是融资困难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兴的经营组织,一般自有资金来源于入社农民缴纳的会费,资金实力非常有限,融资渠道相当狭窄,季节性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而各类商业银行基于专业合作社运行的不可预知性,往往不愿意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上档次、上规模。
五是运行规范问题。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薄弱,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社员受益小,严重制约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发展思路不清晰,“内部控权”问题严重,有些仅停留在农产品初级生产阶段,在理念上未融入市场经济,不利于市场竞争。
三、对策与建议
1、强化政策扶持,助推合作社发展。一是区财政将扶持合作社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点对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牌创建等方面做出成绩的合作社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扶持,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活力和竞争力。二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下大力气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将这些合作社培育成市级、省级、国家级示范社,并在1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培育成为样板合作社,带动又好又快发展。三是依托优势农产品,逐步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以现有合作社为平台,积极扶持和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龙头企业,尽快形成“知名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运行模式。
2、强化规范运作,提升合作化水平。一是按照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合作社内部各项管理制度,指导合作社规范建账、加强核算。大力倡导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指导、协助合作社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二是农业主管部门重视和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工作,加强对合作社乱收费、乱罚款行为的监督管理。三是继续把合作社骨干人员培训工作列入重要日程,通过合作社“能人引领”作用,强化合作社的服务、引导、纽带和科技普及作用。四是深入推进“农超对接”工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省内外大型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高校、龙头企业等建立各种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
3、强化产业引领,加快发展步伐。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引导一批、重点规范一批、逐步提高一批、联合壮大一批”的总体要求,坚持分类指导,规范提高,促进合作社全面发展。一是要多形式发展。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牵头兴办合作社,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服务功能,使合作社更具生命力。二是要开展联合与合作。依托我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品一社”,注重把“产业相同、有成立联社意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为联合社,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三是要大力打造品牌优势。积极推荐组织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农户申报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4、强化基础保障,增强发展后劲。一是要建立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评级制度,制定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管理政策,合理确定信用评级标准,二是加强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信贷投放激励机制,在银行内部建立约束的激励机制;三是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需求特点,创新金融服务产品,解决其融资难题,使其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不断促进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连云港海州区城乡调查队)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策
随着工业文明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当前城市化的推进,处于这方面弱势的农民群体,如何避免逐步边缘化且在市场经济中掌握主动权,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无疑是一个有效地解决办法和途径。本文将结合海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剖析。
一、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也是新形势下党和政府指导“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海州区通过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示范等措施,推动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平稳较快发展,截止2013年底全区共注册种植、蔬菜、林果、畜牧等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4家,2013年新注册17家,带动农户总计26223户,其中新增农民入社户数4427户,注册资金达到25120.24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达到1232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渐成为我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带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纽带”。其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截至2013年底,全区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4家,比2010年增长90.8%,净增59家;带动农户26223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76%。
二是领办主体多。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从专业合作社尝到了“甜头”,一些种、养大户,龙头企业、村组干部积极牵头创办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强、服务主体不足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了农民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增强了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覆盖产业广。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领域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农资等多个行业,其中:种植业为主的44家,占合作社总数的35.5%,其中以蔬菜为主的专业合作社32家,占合作社总数的27.1%;以生猪、畜禽养殖为主的专业合作社34家,占合作社总数的27.4%;农机服务类专业合作社24家,占合作社总数的19.4%;以水产养殖为主的专业合作社7家,占合作社总数的5.6%;其它及综合服务类专业合作社15家,占合作社总数的12.1%。通过省级示范的专业合作社3个,牵头组织销售农产品的专业合作社已占合作社总数的40%以上。
四是服务功能好。合作社以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为宗旨,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难题,促进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其中像连云港市海农植保专业合作社在促进水稻机械化生产中、宗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跨区作业机械化收割中、春林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养殖业中、合信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在解决“三农”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中都为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建立了良好平台和示范带头作用。连云港市合信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顺利,2013年底股民社员存定互金2389余万元,存流互金609余万元,借款释放1928余万元,累计释放借款8000余万元左右,累计释放贷款2000人次。
二、专业合作社在当前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创新农业经营制度的主要抓手,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体制改革、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自身也还存在着体制方面、发展方面的一些问题:
一是依赖政府问题。一方面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依赖现象严重,行政化现象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受政府财力所限,资金、信息、技术、管理服务等扶持和引导力度不够,且偏重于补贴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2013年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仅3个,海州区享受市政府优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71家,占专业合作社的60.2%。
二是规模偏小问题。据笔者调查的49家农民专业合社,实收资本为100万元以上,且从业人员为20人以上的仅为2家,而大多数合作社实收资本在10万元以下,且从业人员为5人下,甚至有18家实收资本为零。调查对象大多规模偏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
三是人才缺乏问题。目前,大多专业合作社是围绕当地优势主导产业组建的,很少围绕“产业能人”。专业合作社的领导层基本由所在村的村干部,或是自身素质稍微突出一些的成员担任,合作社内懂得经营并善于管理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四是融资困难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兴的经营组织,一般自有资金来源于入社农民缴纳的会费,资金实力非常有限,融资渠道相当狭窄,季节性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而各类商业银行基于专业合作社运行的不可预知性,往往不愿意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上档次、上规模。
五是运行规范问题。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薄弱,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社员受益小,严重制约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发展思路不清晰,“内部控权”问题严重,有些仅停留在农产品初级生产阶段,在理念上未融入市场经济,不利于市场竞争。
三、对策与建议
1、强化政策扶持,助推合作社发展。一是区财政将扶持合作社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点对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牌创建等方面做出成绩的合作社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扶持,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活力和竞争力。二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下大力气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将这些合作社培育成市级、省级、国家级示范社,并在1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培育成为样板合作社,带动又好又快发展。三是依托优势农产品,逐步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以现有合作社为平台,积极扶持和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龙头企业,尽快形成“知名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运行模式。
2、强化规范运作,提升合作化水平。一是按照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合作社内部各项管理制度,指导合作社规范建账、加强核算。大力倡导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指导、协助合作社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二是农业主管部门重视和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工作,加强对合作社乱收费、乱罚款行为的监督管理。三是继续把合作社骨干人员培训工作列入重要日程,通过合作社“能人引领”作用,强化合作社的服务、引导、纽带和科技普及作用。四是深入推进“农超对接”工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省内外大型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高校、龙头企业等建立各种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
3、强化产业引领,加快发展步伐。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引导一批、重点规范一批、逐步提高一批、联合壮大一批”的总体要求,坚持分类指导,规范提高,促进合作社全面发展。一是要多形式发展。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牵头兴办合作社,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服务功能,使合作社更具生命力。二是要开展联合与合作。依托我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品一社”,注重把“产业相同、有成立联社意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为联合社,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三是要大力打造品牌优势。积极推荐组织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农户申报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4、强化基础保障,增强发展后劲。一是要建立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评级制度,制定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管理政策,合理确定信用评级标准,二是加强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信贷投放激励机制,在银行内部建立约束的激励机制;三是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需求特点,创新金融服务产品,解决其融资难题,使其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不断促进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连云港海州区城乡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