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第三语言损耗的因素

来源 :教学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ar_c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第二语言耗损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缺乏相应外语输入的少数民族语言环境下,要有效地习得外语,有效地避免和克服语言耗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了少数民族语言环境下语言耗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语言耗损;少数民族地区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068-01
  一、前言
  语言磨蚀是语言学习(和习得)的逆过程,通常指双语(包括多语)学习和使用者在学习(习得)某种语言后,由于此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退化减弱的现象(Kopke 2004:3)。在现有的中文文献里,语言磨蚀也被译为语言流损、语言耗损或语蚀。语言磨蚀研究的语种类型包括母语磨蚀研究、二语磨蚀研究和外语磨蚀研究。语言耗损是语言习得的伴生产物,与语言习得的关系密不可分。从生命全程心理语言学的观点看,语言习得不仅包括学习和获得的一面,也包括丧失、损耗的一面;不仅包括了上升、发展的一面,也包括僵化、退化的一面 (蔡寒松,2001)。因此,喪失、耗损、僵化、退化是也是整个语言发展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过程,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语言损耗被Van Els(1986)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别是指母语环境中母语的耗损, 例如老年人的语言丧失,语言的死亡 ,以及方言群体中的方言丧失等。第二类别指的是第二语言环境中母语的耗损,如移民的母语技能退化和丧失的现象。第三类别是指母语环境中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耗损, 也就是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接受语言教学之后由于长时间没有使用而产生的第二语言或外语技能的丧失或退化的现象。第四类别即第二语言环境中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耗损 ,如老龄移民的第二语言耗损。其中的第三类别,也就是母语环境下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耗损,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第二语言是少数民族语言,外语则成为了他们的第三语言。此篇文章就是要浅析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第三语言磨蚀的因素,来看看少数民族语言是否对他们学习外语有影响,如果有,有多大。虽然我国是一个英语教学大国,但是對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也仅仅是一门外语而已,它不具有全社会通用的语言环境。我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由于在实际生活中与这种语言接触甚少,缺少操练的机会,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外语的损耗更加严重。
  二、外语损耗研究回顾
  在欧洲,有关语言耗损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出埃及记》。对语言耗损的早期研究始于 19 世纪德国心理学家Ebbinghaus 对学习和遗忘的研究(蔡寒松,周榕,2004)。真正系统的语言耗损研究在国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后在许多国家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研究的涉及面越来越广。在过去几十年,国外的研究者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关于语言损耗的文章。
  我国的外语磨蚀研究从2003年起步,迄今已逾十几个年头。纵览十年的研究历程,相关论文数量有明显的跃升。秦杰,以“外语语蚀”、“外语磨蚀”、“外语耗损”或“外语流损”为关键词于2014年1月31日在中国知网对相关研究的检索结果,十年来,国内研究者共发表外语磨蚀研究论文137篇。这137篇论文中,只有1篇是对法语磨蚀的研究,1篇是对满汉语料的研究启示,其余集中在汉语环境中英语磨蚀问题上由此可见,不光对中小学学生的语言损耗研究较少,并且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学生的语言损耗研究更少。
  三、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
  第二语言耗损是指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接受语言教学之后因一段时间不使用而产生的第二语言或外语技能丧失或退化的现象。因此, 要防止二语耗损就需要定期练习。在少数民族地区,第三语言习得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通常是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很少使用汉语,更何况是外语。
  2.学习动机
  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影响外语学习的动机可以分为综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在我国,绝大多数学习者持工具型动机,他们学习外语是为了求职、晋升或是通过考试等。一旦达到目的后,他们便再也不会寻找机会操练这种语言,这自然会导致语言的快速耗损。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同样如此。
  3.磨蚀前水平
  语言耗损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发生耗损前的语言水平与耗损率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语言水平愈高,耗损的程度就愈低;语言水平愈低,耗损的程度就愈高。然而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英语的输入相对匮乏,而且由于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等的限制,许多语言课堂的输入量也难以让学生达到“关键阈时期”的水平。这样学到的英语很容易遭受语言耗损。
  4.外语接触量
  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外语接触量是很小的,比汉语环境下学生的外语接触量更少,这就造成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外语语言能力更易被损耗。
  除了以上因素外,还有例如像情感因素、性别、磨蚀时间、年龄、外语学习方式、读写能力等其他因素。有待于各位教育工作者去更深的探索研究,以期找到更多方法途径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秦杰.我国外语磨蚀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育,2015(1):91-99.
  [2]蔡寒松,周榕.语言耗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杂志,2004(4):924-926.
  [3]倪传斌.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03):179-185,240.
  [4]钟书能.语言流损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3(1):66-70.
  [5]何婧媛.汉语环境下的第二语言耗损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9-41.
  [6]Weltens,B.The Attri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Skills:A Literature Review[ J].Applied Linguistics,1987,(1):22 -36.
  [7]洪洁.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fluence of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on the L2 Vocabulary Attrition Amongst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
其他文献
《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可见,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构建是化学新课程改革在内容选择上的重要
期刊
当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环境,以具有可行的策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远远比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要强大.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们
期刊
随着教育的改革,培养学生不再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
期刊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当下最主要的任务.但是事实上家庭、社会和学校等,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原因有很多,学生原因占一部分,老师的教学占一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