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设要抓住“根本”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生命在于质量,在于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建设必须抓住这一根本。在当前不断升温的学校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学校及家长都在为学校建设倾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校园绿化、师资配备、对外合作等都有质的转变,着实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仅仅体现在学校的外显形象上,学校的“根本”意义却未能有效地体现,甚至出现了许多违背“根本”的做法,如课程开发形式化、思考力弱化、一校一品简单化、国际化的困惑等方面。本文拟从教育现实与本质出发进行分析,并形成对策。
  一、 课程开发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
  校本课程开发,其本身代表着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名校应具备的教育行为,很多学校为此花费了大量精力,开发着自己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自编教材。如英语学科自编口语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按学段编排,编好执行时发现内容与教育部门的检测要求不一致,只好中断执行,前面的大量工作付诸东流。二是项目引进。如体育学科引进射箭、跆拳道等体育项目,聘请专业教练,对外加大宣传,其实只有极少数学生参加,学校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聘请教练及设施所用资金得不到长久的保障。三是项目合作。如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合作,编写社会实践读本,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实际上只是由合作方出几个人在闭门编写,学校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四是为考评编写教材。学校为应对各级各类的评审而编写校本教材,如绿色学校——《环保读本》、健康学校——《健康读本》、文明学校——《文明读本》等等,评审过后这些读本被摆在书架上。显然,这样的课程开发不能对学校的内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只会影响学校建设的推进。
  面对课程开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一是端正思想。名校的形成在于真真切切做人、实实在在做事的态度,这是根本,也是育人的根本。学校不能把课程开发当做宣传的工具。学校失去了务实的作风和科学的追求,用功利性的眼光做事就会影响到校风,直至影响师生的品格形成。二是树立正确的课程开发观念。课程开发表达的是“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为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需求而设置,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学习需要。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从国家课程标准出发,让校本课程的实施得以延续和发展。三是课程开发要民主开放。名校的形成离不开受众的认同,民主开放能够激发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广泛参与,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学校积极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建立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体制,形成和谐的教育管理氛围,这样就会让学校的课程传向社会,达成认同,从而有助于形成学校的课程品牌。
  二、 教育教学要重视学生思考力的培养
  思考力水平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学校建设过程中,这项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它的地位被学校丰富的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影响力等占领着,很少能看到哪一所学校把思考力的培养当做重要的工作来抓。同时,由于网络、媒体的的普及,信息采集的方便快捷,很多学生被充斥的信息替代思考,思维呈碎片化,思考力弱化倾向日益严重,已成为目前的教育危机。名校与一般学校学生的思考力处在同一水平上,也就无法体现名校的优势,更不用说让名校发挥标杆作用了。
  思考力是学校品牌的重要标志。因为思考力是重要的学习能力,汇聚着各种思维能力基本单元的总和,是后天学习引发的一种素质。提升思考力首要的是疑问意识的培养。疑问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其最大的作用在于能避免独断论,能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答案。为什么当年的苏格拉底能被后人奉为圣贤,因为他的疑问是理性文明的开端和标尺,所有的思想都是由于他的疑问诞生的。其次,要教学生学会思考。思考基于知识,但是思考的目的不应停留于知识而在于使问题得以解决,并得到有所创见的发现。任何学科都可以着眼于教与学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有根据地思考,批判地思考,彻底地思考,内省地思考,思考的形式与深度呈螺旋上升状态。第三,要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在“问题—思考—研究—实践”的反复生疑中提高思维品质,锻炼思考力。
  三、 “一校一品”的设计要整体考虑面向全体学生
  越来越多的学校提出了“一校一品”的品牌建设思路,找到一个切入点做优做强,带动学校整体发展,这本是可行之举,但是出现了很多把“品牌”简单认识、简单执行的现象。一是学校品牌被理解成特色项目。一些学校把社团活动或课程标榜为学校品牌,大力宣传,将学校品牌与特色项目混为一谈。如举全校之力开展足球或舞蹈等单一项目的课程,试图以此获得公众的认可,成为品牌。这样的做法大大降低了学校品牌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无法显示出品牌学校应有的优质性特点。二是学校品牌被当做少数优生的代名词。一些学校为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以优生参加各类竞赛和活动为突破口,用好成绩和好形象换来社会评价。这时,学校选出最优秀的教师、最优秀的学生全身心地扑在训练准备上,造成教师和学生身心疲惫,顶着压力,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一些学校就靠这样少数的优生竟也获得了“品牌”的称谓。三是追求奇异。从传播学的角度说,越是新奇的越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一些学校借助这种心理刻意追求不常见的、不被熟识的教育活动作为自己品牌建设的内容,以博得众人关注。如奇异的入学式,学生穿清朝服装顶礼入学;奇异的诵读经典,学生要统一穿汉服;奇异的分层评价,绿领巾、红校服、三色作业本。这些内容与形式是在“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的口号下变异出来的,只求利益的最大化,违背了教育原理,甚至违背了教育道德。
  “一校一品”可以带动学校品牌的形成。一是整体设计。学校品牌是学校办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整体改革的产物,它有一个孕育、诞生、成长、成熟的过程,这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来整体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品牌的目标,确定发展思路,做好科研与后勤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如果以“一校一品”为突破可以按照“项目特色—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步骤扎扎实实地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总结、提炼、概括,升华出理性认识,为下阶段的发展提前做出规划,让学校品牌建设得以持续发展。二是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是学校品牌建设的根本原则。学校不能为品牌、为影响而脱离学生的实际“走异端”“讨巧”“走捷径”,要以“学生为本”开设课程。三是通过人培养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人相互间的影响,因此在学校建设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就必须面向全体,包括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全体家长,让不同的人在“全体”的文化氛围中凭借“个体差异”相互熏陶,逐渐养成,实现学校品牌的最大效应。这正如诗人泰戈尔说的: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至完美。   四、 要从中国的国情和学校实际出发“与国际教育接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一次提出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也是时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品牌学校理应走在前列,积极地与国际教育接轨,进行国际文化与教育的交流。当前,一些学校受资金、地域以及家长和上级有关部门思想观念的限制,在国际化进程中主要处在校际交流、相互了解的层面,没有进行到深层次的合作。因此,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没有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和交流,只能在本土通过各种信息的交流来摸索国际化教育。那么到底向国际学什么?本土的教育和文化与外来的教育和文化怎样融合?这已成为学校品牌建设中的困惑。
  其实,可学的内容很多,如教育理念、教育管理、课程内容、思维方式、民族文化等等方面。但是,在选择学习内容时我们一定要有“比较”的意识,基于民族的文化和教育去寻找与国际教育接轨的短板之处,中外教育的中间地带,这样才能实现民族与国际的相通相融。例如,中国与西方的教育方式存在明显差异,这缘于各自的本土文化不同,以及社会发展阶段和评价标准都存在很大差异。与西方相比中国教学主要存在几种不足:一是以讲授为主的上课方式,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失去了主动性和实践的机会;二是以笔试为主的考试评价,主要考查知识掌握情况,考试频繁和高度竞争造成学生和教师沉重的负担;三是班级规模过大,一般超过40人,影响了学习效果。看到这些不足是不是说我们的教育方式和课程内容都要改成西方的,推倒重来,或者单纯靠“国际教育合作”来实现教育的转变,这显然是走极端道路。中西方教育各有利弊,西方也认识到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地方。在中西方教育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地带,相当于“最近发展区”,我们要结合中国基础教育的短板来发现西方教育的可借签之处,取长补短。例如,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可以在各学科增加实践体验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可以设置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元求知的需求;可以改变评价方式,增加多元和过程性的评价,激励学生多元发展。国际化走中间地带,是品牌学校基于客观,尊重主体、尊重文化等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化与国际化共通共融的有效途径。
  学校的知名度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受到公众认可主要来自于学校能够为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带来根本的利益,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建设一定要抓住“根本”。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正小学 310018)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理念及形式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针对我国存在大量既有水泥混凝土道路的现象,为改善行车环境和城市容貌,常在既有水泥混凝土路面
目的:探讨成人斯蒂尔病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护理措施,以提高临床诊治及护理水平,减少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成人斯蒂尔病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必须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
目的: 探讨提高急性胰腺炎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方法: 沿胰腺纵轴和与纵轴斜行切开胰腺包膜,腺体松动,小网膜腔置管灌洗引流.结果: 本组36例均经CT、B超和手术证实,
急性创伤是急诊科的主要病种,而创伤救治又是国内各大医院急诊科救治的薄弱环节,常常因为会诊、相互推诿而延误创伤救治的黄金时间.急诊科是创伤救治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