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防水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功能、质量安全和使用寿命。文章通过总结多年来的施工经验,并结合相关设计标准和施工验收规范,阐述了防水工程的重要性,并针对重要部位的防水处理,对防水工程的设计、施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建筑防水工程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增强层施工要点
水借助风压、对流、冲击、附著、毛细等力量逐渐渗入建筑内部,并且其渗透的过程不易从表面发现。渗漏影响着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破坏使用功能,侵蚀建筑物结构主体,影响工程质量,缩短建筑物寿命。所以说,建筑防水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工程技术,对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TU761.1+1 文献标识码:A
一、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是工程防水质量的关键,根据建筑部位的功能要求和环境要求,因地制宜,按照迎水设防、防排并举、刚柔结合,在采用复合防水,多道设防等多种防水方案中,选择最佳的适合方案,以确保达到预期的防水效果。
二、建筑主体结构的自身防水质量控制
施工单位要进行严格的抗渗混凝土配制的专题试验,待合格后,按所确认的配合比进行配制,另外,还要选择性能良好的膨胀剂,且必须选择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试验室进行配合比设计。重视混凝土浇捣的质量控制,根据不同部位,混凝土体量的大小,采用合适的浇筑步骤和浇筑方法,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
防水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小于14d。浇水养护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充分湿润,并用湿草袋或薄膜覆盖混凝土的表面,避免暴晒。冬季施工应有保暖、保湿措施。注意防水混凝土不宜采用电加热法及蒸汽养护。
三、防水材料的选择
目前,建筑市场上的防水材料多种多样,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大类,即防水卷材、防水片材、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及防渗堵漏等特种用途的防水材料,而每一大类中又可再进行细分。每种材料都各有其特性,因此必须根据防水工程的部位、所处的环境、设计防水等级和功能需要等,选用合适的防水材料,充分发挥各类材料的特性,以期获得最佳的防水效果。
四、实行技术交底和样板先行施工制度
施工前,应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使施工作业人员对防水施工的工艺和重点部位的处理措施都有所了解。大面积正式施工之前,还应先进行样板的施工,使施工作业人员对施工工艺有更深的认识,并在样板的施工中提前发现问题,预防预控,以免影响整个防水工程的质量。
五、建筑基层处理的质量控制
防水层是依附于结构基层的,其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防水层的质量,因此在防水层施工之前应先对基层进行处理。一般基层应做到坚实、平整、表面无起砂、起皮、裂缝和积水,含水率符合规范的要求,转角部位还应做成圆弧,阴角直径宜大于50mm,阳角直径宜大于10mm。对于卷材等需要涂刷基层处理剂的,应控制基层处理剂涂刷的时间,一般允许提前半天进行。
六、按照施工工艺的要求严格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对各种防水材料的施工工艺都规定的很详细,在这里就不再一一重复,只重点介绍以下几点:
1、防水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进行图纸会审,掌握工程主体及细部构造防水技术要求,并编制防水工程的施工方案。
2、防水工程的施工,应建立各道工序的的自检、交接检和专职人员检查的“三检”制度,并有完整的检查记录。未经建设(监理)单位对上道工序的检查确认,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3、防水工程所用的防水材料,应有产品的合格证书和性能检测报告,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4、防水工程的防水层,严禁在雨天、雪天和五级及以上大风时施工,其施工环境气温条件宜符合《防水层施工环境气温条件》的规定。
七、细部节点或增强层的质量控制
1、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的处理
施工缝也称冷接缝,是防水薄弱环节之一。防水混凝土底板必须连续浇筑,不得留置施工缝,或人为造成施工缝;地下室外墙施工缝一般只允许留置水平施工缝,留置位置应高于底板不小于200 mm的外墙上。施工缝浇筑时,先用钢丝刷将接缝刷毛,清除浮浆,扫刷干净,冲洗湿润;然后在其表面铺设30 mm~50 mm厚的1∶1水泥浆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最后应及时浇注混凝土,并振捣密实。若地下室施工中如果必须留置垂直施工缝时,垂直施工缝应留置在变形缝或后浇带处。
变形缝是伸缩缝和沉降缝的总称,作用是为了适应工程结构的不断伸缩、沉降、位移和变形,以避免结构的损坏。如变形缝一旦渗水,不仅会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还会导致工程环境恶化,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因此,应严格控制变形缝处的混凝土浇筑、止水带的安装固定,宽度的控制,填缝的处理,封缝的处理等施工工序,以确保工程不再渗水。
不设置变形缝时,通常采用后浇带技术。在施工后浇带时,对后浇缝两侧要进行增强防水处理。一般作法是在迎水面作表面增强处理或在缝中部埋止水带或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
2、穿过防水层的管道、螺栓等预埋件的处理
首先,在浇筑混凝土结构前应在穿墙管道处预埋套管,并在套管上加焊止水环;穿墙管道与内墙角、凹凸部位的距離应大于250 mm;按设计规定安装穿管时,先将管道穿过预埋管件,并将位置找准,作临时固定,然后一端穿墙管的封口钢板应与墙上的预埋角钢满焊严密;最后从钢板上预留的浇筑孔注入改性沥青软性密封材料或细石混凝土处理,且套管周围浇筑的混凝土要振捣密实。
地下室墙板施工时,为了解决墙体穿墙螺栓遗留的渗水隐患,避免破坏混凝土结构自防水的效果,地下室外墙模板宜用一次性的防水螺栓。止水环采用4 mm厚的钢板,直径80 mm,要求与螺栓满焊牢固,外墙螺栓在拆除模板后,在外螺栓的根部剔凿40 mm深的缺口,用气焊烧断螺栓,用防水砂浆将缺口堵抹压实,消除漏点达到防水目的。
3、板端缝的处理
屋面、楼板支承端的板缝称板端缝。不管是现浇还是装配结构板,由于荷载作用产生板端负弯矩,板面下挠而板端上部裂开,再加上混凝土、砂浆的干缩和温差变形的影响,会使板端产生较大的板端裂缝。因此,板端缝的增强层应有较强的适应基层变形的能力。
4、阴阳角的处理
屋面的平面与立面交角处、地下室底面与墙面内外交角处、檐口与天沟交接处、天沟转角处、两个立面转角处形成阴阳角。这些部位常由于混凝土、砂浆干缩和温差变形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开裂。阴阳角的增强层可采用卷材条,即在交角处铺贴1层100~150mm宽的卷材条予以加强。但由于卷材较硬挺,在交角处难以铺平、铺实,往往采用涂料加增强胎体布作为增强层,即在交角处涂150~200mm宽、厚1~2mm的加胎体的涂层。胎体铺贴时切忌拉紧,应松弛不皱。在3面交角处采用涂料增强,效果更好。
5、屋面天沟、檐口的处理
天沟、檐沟和檐口处不但容易变形,而且受雨水严重冲刷,沟中也常常因长期积水、干湿交替而对防水造成严重破坏。很多工程的防水层,首先是沟中或沟沿防水层提早失效而发生渗漏,因此应在这些部位做增强层。由于天沟平面多变,施工工作面小,采用卷材是很不利的,当今许多设计以涂膜防水予以配套,这完全是正确的。对于天沟、檐沟和水落口处一般都做涂膜增强,有一布三涂和二布四涂做法,即在天沟交角处或者整个天沟和檐口先涂涂料,再铺增强胎体,再涂涂料1~2mm厚;在檐口处,构件断面形状复杂,可采取增强空铺层处理,或先涂隔离剂或压敏型抗裂胶后再做增强层。
6、水落口、地漏、过水孔的处理
这些部位处在两种材料交接处,由于混凝土和砂浆干缩和两种材料的胀缩不同,会使水落口、地漏、过水孔的周边产生裂缝。另外它也是雨水集中且容易积水的部位,而且所处位置工作面狭小,施工工序又多,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根据节点设防原则,应进行多道设防和节点密封处理,所以,除了按照规定放坡外,还应在水落口、漏斗和套管的周边,预留宽深各20mm的槽,嵌填密封材料。
7、防水层收头的处理
柔性防水层的末端收头处,由于防水层的收缩,再经雨水和风力作用,常常提前翘边、脱层,在大面防水层之前渗漏。因此规范规定在卷材收头处必须用压条钉压固定,再用密封材料封口;在砖泛水处预留凹槽,收头压入槽中,再用水泥砂浆保护;混凝土泛水处理,收头上部要用卷材或金属覆盖保护;涂膜的收头,则要求每遍涂膜层错开,不可集中于一处。
8、屋面出入口的处理
屋面出入口因人们活动频繁会造成提早破损,所以出入口处防水层收头应处理妥贴。此外,应适当做增强层,并要求表面做保护层,如水泥砂浆保护层等。
9、压顶的处理
压顶处于屋面的最高处,直接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受气候影响大,受整个纵向墙体温差、结构受力变形及墙体混凝土与砂浆干缩变形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即使是配筋混凝土压顶,其横向裂缝也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在3~5年内裂缝均会明显地开展,配筋混凝土压顶,在5~8m之内就会有1条裂缝开展,不配筋混凝土在1m左右就有1条裂缝。雨水顺裂缝到墙内,绕过防水层漏到室内,所以压顶必须做柔性材料增强层。一般是做在压顶下,如果选材不当,可能会造成压顶与女儿墙分层,目前只有聚合物水泥基涂料和聚合物水泥砂浆可以用于此处防水,另一种是将防水层做在压顶上面,采取卷材粘贴或用涂料涂刷。
10、分隔缝的处理
为避免刚性防水层或找平层干缩和温差造成开裂而预先设置分格缝,分格缝有全分格、半分格(诱导缝)、埋置塑料模条分格等,作用是将块体的变形集中于缝中。缝的大小随时间经常在变化,因此必须在缝中嵌填高性能弹性密封材料,表面再用涂料加胎体覆盖。
11、桩头的处理
桩头部位的防水不应采用柔性防水卷材,也不宜采用一般涂膜防水。当地下防水為柔性迎水面防水并且有桩基础的工程,柔性防水到桩身处只能断开,桩头处就会形成渗水通道。桩混凝土浇至桩头时,往往砂浆较多,毛细孔丰富,凿桩头时,混凝土受振动作用,细裂纹很多,所以桩头是地下室渗漏的一个通道,应按图示构造进行防水和密封处理。
12、排水沟、坑、池的处理
排水沟及坑、池宜用防水混凝土,内设其他防水层,受振动作用时应设柔性防水层。在沟坑的交角处是最易发生开裂的部位。地面与沟、坑的交角处,有盖板时的凹槽处常因形状复杂而发生质量问题,因此在这些部位应作增强层处理,一般增强层为一布三涂。室内地沟和坑基层形状复杂时,应采用涂料防水,不宜用卷材。
13、屋面设备基座的处理
在屋面防水层上安装设备时,应在防水层上作隔离层后浇筑细混凝土保护层,视设备质量决定其厚度,但不应小于30mm。
八、加强成品保护及防水保护层的管理
成品保护工作是防水施工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但是成品保护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防水工程的质量。防水层整个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对其进行保护。闭水试验完成后,应及时按设计要求完成保护层的施工,以免防水层被破坏。
结束语
渗漏是建筑防水的通病,严重地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使用,但是它并不是无法避免的。只要我们明确“设计是前提,材料是基础,施工是关键,管理是保证”的思想,在防水工程的施工中严格对各工序的质量进行控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必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建筑防水工程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增强层施工要点
水借助风压、对流、冲击、附著、毛细等力量逐渐渗入建筑内部,并且其渗透的过程不易从表面发现。渗漏影响着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破坏使用功能,侵蚀建筑物结构主体,影响工程质量,缩短建筑物寿命。所以说,建筑防水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工程技术,对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TU761.1+1 文献标识码:A
一、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是工程防水质量的关键,根据建筑部位的功能要求和环境要求,因地制宜,按照迎水设防、防排并举、刚柔结合,在采用复合防水,多道设防等多种防水方案中,选择最佳的适合方案,以确保达到预期的防水效果。
二、建筑主体结构的自身防水质量控制
施工单位要进行严格的抗渗混凝土配制的专题试验,待合格后,按所确认的配合比进行配制,另外,还要选择性能良好的膨胀剂,且必须选择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试验室进行配合比设计。重视混凝土浇捣的质量控制,根据不同部位,混凝土体量的大小,采用合适的浇筑步骤和浇筑方法,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
防水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小于14d。浇水养护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充分湿润,并用湿草袋或薄膜覆盖混凝土的表面,避免暴晒。冬季施工应有保暖、保湿措施。注意防水混凝土不宜采用电加热法及蒸汽养护。
三、防水材料的选择
目前,建筑市场上的防水材料多种多样,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大类,即防水卷材、防水片材、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及防渗堵漏等特种用途的防水材料,而每一大类中又可再进行细分。每种材料都各有其特性,因此必须根据防水工程的部位、所处的环境、设计防水等级和功能需要等,选用合适的防水材料,充分发挥各类材料的特性,以期获得最佳的防水效果。
四、实行技术交底和样板先行施工制度
施工前,应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使施工作业人员对防水施工的工艺和重点部位的处理措施都有所了解。大面积正式施工之前,还应先进行样板的施工,使施工作业人员对施工工艺有更深的认识,并在样板的施工中提前发现问题,预防预控,以免影响整个防水工程的质量。
五、建筑基层处理的质量控制
防水层是依附于结构基层的,其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防水层的质量,因此在防水层施工之前应先对基层进行处理。一般基层应做到坚实、平整、表面无起砂、起皮、裂缝和积水,含水率符合规范的要求,转角部位还应做成圆弧,阴角直径宜大于50mm,阳角直径宜大于10mm。对于卷材等需要涂刷基层处理剂的,应控制基层处理剂涂刷的时间,一般允许提前半天进行。
六、按照施工工艺的要求严格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对各种防水材料的施工工艺都规定的很详细,在这里就不再一一重复,只重点介绍以下几点:
1、防水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进行图纸会审,掌握工程主体及细部构造防水技术要求,并编制防水工程的施工方案。
2、防水工程的施工,应建立各道工序的的自检、交接检和专职人员检查的“三检”制度,并有完整的检查记录。未经建设(监理)单位对上道工序的检查确认,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3、防水工程所用的防水材料,应有产品的合格证书和性能检测报告,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4、防水工程的防水层,严禁在雨天、雪天和五级及以上大风时施工,其施工环境气温条件宜符合《防水层施工环境气温条件》的规定。
七、细部节点或增强层的质量控制
1、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的处理
施工缝也称冷接缝,是防水薄弱环节之一。防水混凝土底板必须连续浇筑,不得留置施工缝,或人为造成施工缝;地下室外墙施工缝一般只允许留置水平施工缝,留置位置应高于底板不小于200 mm的外墙上。施工缝浇筑时,先用钢丝刷将接缝刷毛,清除浮浆,扫刷干净,冲洗湿润;然后在其表面铺设30 mm~50 mm厚的1∶1水泥浆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最后应及时浇注混凝土,并振捣密实。若地下室施工中如果必须留置垂直施工缝时,垂直施工缝应留置在变形缝或后浇带处。
变形缝是伸缩缝和沉降缝的总称,作用是为了适应工程结构的不断伸缩、沉降、位移和变形,以避免结构的损坏。如变形缝一旦渗水,不仅会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还会导致工程环境恶化,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因此,应严格控制变形缝处的混凝土浇筑、止水带的安装固定,宽度的控制,填缝的处理,封缝的处理等施工工序,以确保工程不再渗水。
不设置变形缝时,通常采用后浇带技术。在施工后浇带时,对后浇缝两侧要进行增强防水处理。一般作法是在迎水面作表面增强处理或在缝中部埋止水带或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
2、穿过防水层的管道、螺栓等预埋件的处理
首先,在浇筑混凝土结构前应在穿墙管道处预埋套管,并在套管上加焊止水环;穿墙管道与内墙角、凹凸部位的距離应大于250 mm;按设计规定安装穿管时,先将管道穿过预埋管件,并将位置找准,作临时固定,然后一端穿墙管的封口钢板应与墙上的预埋角钢满焊严密;最后从钢板上预留的浇筑孔注入改性沥青软性密封材料或细石混凝土处理,且套管周围浇筑的混凝土要振捣密实。
地下室墙板施工时,为了解决墙体穿墙螺栓遗留的渗水隐患,避免破坏混凝土结构自防水的效果,地下室外墙模板宜用一次性的防水螺栓。止水环采用4 mm厚的钢板,直径80 mm,要求与螺栓满焊牢固,外墙螺栓在拆除模板后,在外螺栓的根部剔凿40 mm深的缺口,用气焊烧断螺栓,用防水砂浆将缺口堵抹压实,消除漏点达到防水目的。
3、板端缝的处理
屋面、楼板支承端的板缝称板端缝。不管是现浇还是装配结构板,由于荷载作用产生板端负弯矩,板面下挠而板端上部裂开,再加上混凝土、砂浆的干缩和温差变形的影响,会使板端产生较大的板端裂缝。因此,板端缝的增强层应有较强的适应基层变形的能力。
4、阴阳角的处理
屋面的平面与立面交角处、地下室底面与墙面内外交角处、檐口与天沟交接处、天沟转角处、两个立面转角处形成阴阳角。这些部位常由于混凝土、砂浆干缩和温差变形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开裂。阴阳角的增强层可采用卷材条,即在交角处铺贴1层100~150mm宽的卷材条予以加强。但由于卷材较硬挺,在交角处难以铺平、铺实,往往采用涂料加增强胎体布作为增强层,即在交角处涂150~200mm宽、厚1~2mm的加胎体的涂层。胎体铺贴时切忌拉紧,应松弛不皱。在3面交角处采用涂料增强,效果更好。
5、屋面天沟、檐口的处理
天沟、檐沟和檐口处不但容易变形,而且受雨水严重冲刷,沟中也常常因长期积水、干湿交替而对防水造成严重破坏。很多工程的防水层,首先是沟中或沟沿防水层提早失效而发生渗漏,因此应在这些部位做增强层。由于天沟平面多变,施工工作面小,采用卷材是很不利的,当今许多设计以涂膜防水予以配套,这完全是正确的。对于天沟、檐沟和水落口处一般都做涂膜增强,有一布三涂和二布四涂做法,即在天沟交角处或者整个天沟和檐口先涂涂料,再铺增强胎体,再涂涂料1~2mm厚;在檐口处,构件断面形状复杂,可采取增强空铺层处理,或先涂隔离剂或压敏型抗裂胶后再做增强层。
6、水落口、地漏、过水孔的处理
这些部位处在两种材料交接处,由于混凝土和砂浆干缩和两种材料的胀缩不同,会使水落口、地漏、过水孔的周边产生裂缝。另外它也是雨水集中且容易积水的部位,而且所处位置工作面狭小,施工工序又多,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根据节点设防原则,应进行多道设防和节点密封处理,所以,除了按照规定放坡外,还应在水落口、漏斗和套管的周边,预留宽深各20mm的槽,嵌填密封材料。
7、防水层收头的处理
柔性防水层的末端收头处,由于防水层的收缩,再经雨水和风力作用,常常提前翘边、脱层,在大面防水层之前渗漏。因此规范规定在卷材收头处必须用压条钉压固定,再用密封材料封口;在砖泛水处预留凹槽,收头压入槽中,再用水泥砂浆保护;混凝土泛水处理,收头上部要用卷材或金属覆盖保护;涂膜的收头,则要求每遍涂膜层错开,不可集中于一处。
8、屋面出入口的处理
屋面出入口因人们活动频繁会造成提早破损,所以出入口处防水层收头应处理妥贴。此外,应适当做增强层,并要求表面做保护层,如水泥砂浆保护层等。
9、压顶的处理
压顶处于屋面的最高处,直接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受气候影响大,受整个纵向墙体温差、结构受力变形及墙体混凝土与砂浆干缩变形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即使是配筋混凝土压顶,其横向裂缝也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在3~5年内裂缝均会明显地开展,配筋混凝土压顶,在5~8m之内就会有1条裂缝开展,不配筋混凝土在1m左右就有1条裂缝。雨水顺裂缝到墙内,绕过防水层漏到室内,所以压顶必须做柔性材料增强层。一般是做在压顶下,如果选材不当,可能会造成压顶与女儿墙分层,目前只有聚合物水泥基涂料和聚合物水泥砂浆可以用于此处防水,另一种是将防水层做在压顶上面,采取卷材粘贴或用涂料涂刷。
10、分隔缝的处理
为避免刚性防水层或找平层干缩和温差造成开裂而预先设置分格缝,分格缝有全分格、半分格(诱导缝)、埋置塑料模条分格等,作用是将块体的变形集中于缝中。缝的大小随时间经常在变化,因此必须在缝中嵌填高性能弹性密封材料,表面再用涂料加胎体覆盖。
11、桩头的处理
桩头部位的防水不应采用柔性防水卷材,也不宜采用一般涂膜防水。当地下防水為柔性迎水面防水并且有桩基础的工程,柔性防水到桩身处只能断开,桩头处就会形成渗水通道。桩混凝土浇至桩头时,往往砂浆较多,毛细孔丰富,凿桩头时,混凝土受振动作用,细裂纹很多,所以桩头是地下室渗漏的一个通道,应按图示构造进行防水和密封处理。
12、排水沟、坑、池的处理
排水沟及坑、池宜用防水混凝土,内设其他防水层,受振动作用时应设柔性防水层。在沟坑的交角处是最易发生开裂的部位。地面与沟、坑的交角处,有盖板时的凹槽处常因形状复杂而发生质量问题,因此在这些部位应作增强层处理,一般增强层为一布三涂。室内地沟和坑基层形状复杂时,应采用涂料防水,不宜用卷材。
13、屋面设备基座的处理
在屋面防水层上安装设备时,应在防水层上作隔离层后浇筑细混凝土保护层,视设备质量决定其厚度,但不应小于30mm。
八、加强成品保护及防水保护层的管理
成品保护工作是防水施工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但是成品保护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防水工程的质量。防水层整个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对其进行保护。闭水试验完成后,应及时按设计要求完成保护层的施工,以免防水层被破坏。
结束语
渗漏是建筑防水的通病,严重地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使用,但是它并不是无法避免的。只要我们明确“设计是前提,材料是基础,施工是关键,管理是保证”的思想,在防水工程的施工中严格对各工序的质量进行控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必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