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枣山小学每个周五的下午都会有这样一个场景:几十个孩子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他们时而手捻碎布、轻剪细裁;时而精心摆弄,细细欣赏。针线在他们稚嫩的小手上不停地上下翻飞,在不疾不徐的节奏中,孩子们把自己的心意缝进了多彩的花布里,内心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这就是学校开设的“布言布语”手工社团,开设该课程的初衷是想拓宽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体验手工的乐趣,学习实用的生活技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课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欣赏美、创造美,还体验了成功与喜悦,感受到了爱与真情的传递。
一天,一位同学兴高采烈地跑过来说:“宋老师,上周我在家里用你教给我们的缝纫针法干了一件‘大工程’。”
笔者很好奇,“什么事,赶紧说来听听。”
她说:“那天我走进妈妈的卧室看到床单上有一个破洞,心想她那么忙,每天都很晚才下班,我就用你教给我们的方法趁她没下班帮她修补好了”。
“你真是个孝顺的姑娘,能帮妈妈干活了,她一定很高兴吧?”
“嗯,妈妈发现床单缝好后可激动了,她不相信是我做的,还夸我的针脚比她的还细呢,后来妈妈想仔细看看的时候发现床单竟然缝到了褥子上,我和妈妈笑得前仰后合。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我们又一起把它补好了。”
听上去孩子好像讲了一个笑话,但作为老师,笔者真心为她的行为感到欣慰,学生能够学有所用了。
社团里的孩子总是说“小的时候妈妈给我做过那么多漂亮的小衣服,等我再厉害一些,我也要亲手为她做一件”;“以前奶奶要做那么多缝缝补补的事情真是不容易,这回我学会了用针用线,可以为她分担一些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孩子理解了母亲和家人的心意,也会将带有温度和爱的“布语”送给她们,传递真情。
渐渐地笔者发现孩子们学会了用另一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记得有一次在学了“我喜欢的小动物”不织布制作以后,一位王同学找到我,想让我教她在小动物下面缝一块能写字的布条,我惊叹于她的创意,问她想做什么。原来她想在布条上缝上“出入平安”几个字,然后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的爸爸,因为他是个出租车司机,每天又苦又累,“送他这个礼物让他知道我在关心、牵挂着他,提醒他注意安全。”孩子一针一线亲手制作的礼物,饱含真情,作为家长定会为之欣喜与感动。社团孩子的家长说“自从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后,孩子的心思变得细腻了,做事情也变得更加专注。现在他会自己补书包、补衣服,还懂得了感恩。”
每逢节日,笔者都会领着孩子们做一件节日礼物,母亲节做不织布康乃馨、教师节做心型花束、端午节做艾草香包、重阳节做葫芦挂件……在丰富孩子们艺术体验的同时让她们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氛,真切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进行爱的教育。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作品走在校园里,都会引来羡慕的目光。小东西,大成就。学生做完作品,拥有的不仅是作品,更是满满的成就感,他们也能够慷慨的送出自己的作品给其他小伙伴,孩子們的心胸也变得宽广了。每次社团下课,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追问我下次要做什么?这门课程让他们体会到了快乐。
记得笔者在上小学的时候,每周也会有一节手工课,老师教的很有意思,用牛皮纸包书皮、用旧衣服缝沙包、用塑料软管做钥匙扣……同学们都特别喜欢,每周都盼着上手工课能学到新的本领。直到现在这些生活小技巧笔者还能熟记于心。
在日本,从小学到高中,学生都要修家政课,专门教学生如何做饭、缝纫等家务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现而今,我国尽管很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但他们依然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现在很多孩子连穿针引线都不会,更别说缝个扣子这样的事了。布艺手工课程让孩子学会了使用针线,学会了用旧衣裤、布料做美观实用的生活用品,让他们的创新思维与生活技能完美结合。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手工课是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的动手制作技能的一门课程,现在学生的手工制作课都集中在美术课中展开。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人美版的美术教材,手工制作在其中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里面还有很多内容是学生喜欢的,比如用卡纸、陶土和各种废弃物为主要材料的制作,但布艺手工是没有涉及的,结合现在学生的现状,笔者所在学校把布艺手工课纳入多彩实践课程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二年级的孩子动手能力稍弱,课程内容主要以布艺贴画为主,动物、人物、景物都是学生们喜欢的装饰画题材,中、高年级的孩子则进行稍微复杂的缝纫制作。以兴趣为切入点,以情感体验为纽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毅力,完善持之以恒的品质,引导学生将美术技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流、学会感受。
正如杨永善老师在《关于中小学手工教学的回忆与思考》中所说的:“手工制作课应该和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在一起,课程的内容应该从最容易的入手,要求明确,做起来得法,所产生的作用虽然是潜在的,但影响却是长远的。中小学生的手工课对学生动手操作技巧的训练,为的是让他们变得心灵手巧,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的布艺手工课也真正体现了“枣花朵朵开,朵朵都精彩”的课程理念,它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布艺”样的课程,带给学生们不一样的体验。拥有不一样的快乐,必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这就是学校开设的“布言布语”手工社团,开设该课程的初衷是想拓宽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体验手工的乐趣,学习实用的生活技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课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欣赏美、创造美,还体验了成功与喜悦,感受到了爱与真情的传递。
一天,一位同学兴高采烈地跑过来说:“宋老师,上周我在家里用你教给我们的缝纫针法干了一件‘大工程’。”
笔者很好奇,“什么事,赶紧说来听听。”
她说:“那天我走进妈妈的卧室看到床单上有一个破洞,心想她那么忙,每天都很晚才下班,我就用你教给我们的方法趁她没下班帮她修补好了”。
“你真是个孝顺的姑娘,能帮妈妈干活了,她一定很高兴吧?”
“嗯,妈妈发现床单缝好后可激动了,她不相信是我做的,还夸我的针脚比她的还细呢,后来妈妈想仔细看看的时候发现床单竟然缝到了褥子上,我和妈妈笑得前仰后合。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我们又一起把它补好了。”
听上去孩子好像讲了一个笑话,但作为老师,笔者真心为她的行为感到欣慰,学生能够学有所用了。
社团里的孩子总是说“小的时候妈妈给我做过那么多漂亮的小衣服,等我再厉害一些,我也要亲手为她做一件”;“以前奶奶要做那么多缝缝补补的事情真是不容易,这回我学会了用针用线,可以为她分担一些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孩子理解了母亲和家人的心意,也会将带有温度和爱的“布语”送给她们,传递真情。
渐渐地笔者发现孩子们学会了用另一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记得有一次在学了“我喜欢的小动物”不织布制作以后,一位王同学找到我,想让我教她在小动物下面缝一块能写字的布条,我惊叹于她的创意,问她想做什么。原来她想在布条上缝上“出入平安”几个字,然后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的爸爸,因为他是个出租车司机,每天又苦又累,“送他这个礼物让他知道我在关心、牵挂着他,提醒他注意安全。”孩子一针一线亲手制作的礼物,饱含真情,作为家长定会为之欣喜与感动。社团孩子的家长说“自从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后,孩子的心思变得细腻了,做事情也变得更加专注。现在他会自己补书包、补衣服,还懂得了感恩。”
每逢节日,笔者都会领着孩子们做一件节日礼物,母亲节做不织布康乃馨、教师节做心型花束、端午节做艾草香包、重阳节做葫芦挂件……在丰富孩子们艺术体验的同时让她们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氛,真切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进行爱的教育。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作品走在校园里,都会引来羡慕的目光。小东西,大成就。学生做完作品,拥有的不仅是作品,更是满满的成就感,他们也能够慷慨的送出自己的作品给其他小伙伴,孩子們的心胸也变得宽广了。每次社团下课,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追问我下次要做什么?这门课程让他们体会到了快乐。
记得笔者在上小学的时候,每周也会有一节手工课,老师教的很有意思,用牛皮纸包书皮、用旧衣服缝沙包、用塑料软管做钥匙扣……同学们都特别喜欢,每周都盼着上手工课能学到新的本领。直到现在这些生活小技巧笔者还能熟记于心。
在日本,从小学到高中,学生都要修家政课,专门教学生如何做饭、缝纫等家务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现而今,我国尽管很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但他们依然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现在很多孩子连穿针引线都不会,更别说缝个扣子这样的事了。布艺手工课程让孩子学会了使用针线,学会了用旧衣裤、布料做美观实用的生活用品,让他们的创新思维与生活技能完美结合。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手工课是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的动手制作技能的一门课程,现在学生的手工制作课都集中在美术课中展开。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人美版的美术教材,手工制作在其中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里面还有很多内容是学生喜欢的,比如用卡纸、陶土和各种废弃物为主要材料的制作,但布艺手工是没有涉及的,结合现在学生的现状,笔者所在学校把布艺手工课纳入多彩实践课程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二年级的孩子动手能力稍弱,课程内容主要以布艺贴画为主,动物、人物、景物都是学生们喜欢的装饰画题材,中、高年级的孩子则进行稍微复杂的缝纫制作。以兴趣为切入点,以情感体验为纽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毅力,完善持之以恒的品质,引导学生将美术技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流、学会感受。
正如杨永善老师在《关于中小学手工教学的回忆与思考》中所说的:“手工制作课应该和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在一起,课程的内容应该从最容易的入手,要求明确,做起来得法,所产生的作用虽然是潜在的,但影响却是长远的。中小学生的手工课对学生动手操作技巧的训练,为的是让他们变得心灵手巧,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的布艺手工课也真正体现了“枣花朵朵开,朵朵都精彩”的课程理念,它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布艺”样的课程,带给学生们不一样的体验。拥有不一样的快乐,必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