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是陕西发展历程中砥砺奋进的一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围绕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任务,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物价涨幅、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约束性指标均在控制范围之内,圆满完成了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实现生产总值21898.81亿元,增长8%,突破2万亿元大关。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06.39亿元,同比增长11.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0810元和10265元,增长8.3%和9.2%,全部迈上了新台阶。全省追赶超越的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必须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5%和9%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2%左右,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4%,单位GDP能耗下降2.8%。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积极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高供给效率,着力培育发展质量新优势。
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对处置“僵尸企业”实行清单管理,完成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年度任务,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抓好去杠杆工作,支持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支持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切实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深入实施降成本行动计划,推进省级涉企“零收费”,努力降低用能、物流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全力推进补短板各项举措落实。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统筹推进工业稳增长和调结构,继续落实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和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打造一批先进产业集群。围绕2021年产能达到300万辆目标,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汽车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今年整车产量达到70万辆。着力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加速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规模部署,推动5G规模组网,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平台,广泛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加快发展信息、健康养老等新兴消费,支持西安、宝鸡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推进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项目结合、产业融合,加快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基地和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围绕培育文化市场和文化龙头企业,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发展特色民宿、体育健身、康体养生等业态,壮大网络娱乐、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产业。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安排省级重点项目600个、投资5000亿元左右。开工建设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等重大项目,抓好延长石油志丹LNG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陕北-武汉输电工程前期工作。推进三星二期、中兴二期等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完善“米”字型高铁网络,建成西安北至空港新城段城际铁路、西安地铁4号线,加快西安至银川高铁和西安至韩城等4条城际铁路建设,开工建设西安至延安高铁,争取开工西安至商洛、西安至安康、延安至榆林高铁和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启动西安咸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延安、榆林、安康机场迁建扩建工程。建成柞水至山阳、吴起至定边等4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西安外环高速、西乡至镇巴等20条高速公路。全面启动东庄水库建设,加大引汉济渭、延安榆林黄河引水等工程建设力度。
切实加强财税金融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加强产业发展基金绩效管理,规范有序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产业基金作用。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和税收政策执行,为纳税人提供便捷服务。鼓励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支持企业通过公司债、企业债等方式融资。支持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和“三农”发展,实现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县域全覆盖。继续加大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引进力度,支持长安银行、秦农银行、陕国投等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重点领域、行业和机构金融风险,严厉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扎实做好互联网金融及交易市场秩序整顿工作,支持陕西金资加快建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二、努力走在创新驱动发展前列,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
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咸新区和杨凌“双创”示范基地等国家创新试点示范建设,全面提高创新供給能力。
深化军民、部省、央地融合,促进创新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大力实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推进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航天产业基地、兵器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园、汉中航空智慧新城等建设,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建设,新培育“民参军”企业50家以上,力争军民融合产业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建设一流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新与在陕部属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模式,加快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中科院西安科学园、丝绸之路科教创新城、西工大翱翔小镇建设,构建协同创新、优势叠加、产学研用一体的融合创新机制。全面落实与央企战略合作重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的配套企业,促进央企资金、技术、品牌优势与陕西产业双向融合。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培育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围绕优势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一批产业技术联盟、产业创新园区,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集中突破一批制约全省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激活硬科技创新力量。拓展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等功能,推动市县共享西安科技资源,支持各地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体系,推动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持续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扎实做好“双创”工作。全链条培育科技型企业,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创业项目。高质量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布局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众创示范空间、孵化平台。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更加开放便捷的引才用智政策,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三、更加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市場准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把陕西打造成陆海内外联动的重要节点、东西双向互济的重要门户。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深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抓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进一步缩减政府定价范围,防止市场垄断。深入推进电力、油气、盐业等重点领域改革。
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着力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在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方面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陕西经验。在全省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推进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简化施工许可证办理程序、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等10大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国家部署抓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推动全部审批事项线上申报和审批。继续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公布全省证明事项和盖章环节清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促进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聚集。以打造“国际运输走廊”和“国际航空枢纽”为目标,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枢纽交通,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尽快形成航空高端带动,高铁与公路、地铁等交通无缝衔接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吸引领事馆、签证中心、大型企业、金融和商务代表机构、国内外客商聚集,切实发挥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国的门户作用。系统建设物联网和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探索发展旅游轨道交通、无人机物流等新业态,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多式联运,持续提高“西安港”和“长安号”班列运营水平。
四、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促进关中陕北陕南协调发展
深入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的要求,以更大力度补齐县域经济短板,进一步增强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性。
坚持强关中、优陕北、兴陕南思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关中协同创新发展,推动高科技产业园区配套协作,壮大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总部经济,加快打造全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策源地。培育陕北现代能源化工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积极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走资源转化、产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子。支持陕南发挥绿色生态优势,积极融入汉江生态经济带,同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深化京陕、津陕战略合作,推动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强呼包鄂榆城市群、黄河金三角等区域合作。
深入推进“大西安”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国务院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和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多轴线、多中心、多组团推进“大西安”建设,加快西咸一体化、富阎一体化进程。完善关中城市群协调机制,加快城际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强化与周边城市群的发展协作,全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深化“一市一策”,支持铜川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积极推进沿黄河、沿汉江生态城镇带建设。高标准建设50个示范县城,形成一批市域副中心城市。加强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加大小城市培育试点力度,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县域经济扩规模、优结构、上水平。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落实保护产权政策,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开展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持续建好20个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县,再建设一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出台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建设行动计划,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或大型企业集团托管。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推动形成县域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梯队。
新时代的蓝图已经绘就,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追赶超越,推进“五个扎实”,决胜全面小康,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陕西新的更大贡献!
(摘自在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必须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5%和9%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2%左右,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4%,单位GDP能耗下降2.8%。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积极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高供给效率,着力培育发展质量新优势。
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对处置“僵尸企业”实行清单管理,完成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年度任务,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抓好去杠杆工作,支持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支持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切实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深入实施降成本行动计划,推进省级涉企“零收费”,努力降低用能、物流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全力推进补短板各项举措落实。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统筹推进工业稳增长和调结构,继续落实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和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打造一批先进产业集群。围绕2021年产能达到300万辆目标,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汽车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今年整车产量达到70万辆。着力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加速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规模部署,推动5G规模组网,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平台,广泛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加快发展信息、健康养老等新兴消费,支持西安、宝鸡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推进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项目结合、产业融合,加快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基地和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围绕培育文化市场和文化龙头企业,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发展特色民宿、体育健身、康体养生等业态,壮大网络娱乐、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产业。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安排省级重点项目600个、投资5000亿元左右。开工建设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等重大项目,抓好延长石油志丹LNG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陕北-武汉输电工程前期工作。推进三星二期、中兴二期等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完善“米”字型高铁网络,建成西安北至空港新城段城际铁路、西安地铁4号线,加快西安至银川高铁和西安至韩城等4条城际铁路建设,开工建设西安至延安高铁,争取开工西安至商洛、西安至安康、延安至榆林高铁和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启动西安咸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延安、榆林、安康机场迁建扩建工程。建成柞水至山阳、吴起至定边等4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西安外环高速、西乡至镇巴等20条高速公路。全面启动东庄水库建设,加大引汉济渭、延安榆林黄河引水等工程建设力度。
切实加强财税金融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加强产业发展基金绩效管理,规范有序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产业基金作用。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和税收政策执行,为纳税人提供便捷服务。鼓励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支持企业通过公司债、企业债等方式融资。支持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和“三农”发展,实现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县域全覆盖。继续加大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引进力度,支持长安银行、秦农银行、陕国投等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重点领域、行业和机构金融风险,严厉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扎实做好互联网金融及交易市场秩序整顿工作,支持陕西金资加快建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二、努力走在创新驱动发展前列,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
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咸新区和杨凌“双创”示范基地等国家创新试点示范建设,全面提高创新供給能力。
深化军民、部省、央地融合,促进创新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大力实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推进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航天产业基地、兵器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园、汉中航空智慧新城等建设,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建设,新培育“民参军”企业50家以上,力争军民融合产业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建设一流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新与在陕部属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模式,加快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中科院西安科学园、丝绸之路科教创新城、西工大翱翔小镇建设,构建协同创新、优势叠加、产学研用一体的融合创新机制。全面落实与央企战略合作重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的配套企业,促进央企资金、技术、品牌优势与陕西产业双向融合。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培育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围绕优势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一批产业技术联盟、产业创新园区,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集中突破一批制约全省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激活硬科技创新力量。拓展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等功能,推动市县共享西安科技资源,支持各地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体系,推动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持续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扎实做好“双创”工作。全链条培育科技型企业,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创业项目。高质量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布局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众创示范空间、孵化平台。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更加开放便捷的引才用智政策,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三、更加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市場准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把陕西打造成陆海内外联动的重要节点、东西双向互济的重要门户。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深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抓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进一步缩减政府定价范围,防止市场垄断。深入推进电力、油气、盐业等重点领域改革。
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着力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在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方面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陕西经验。在全省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推进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简化施工许可证办理程序、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等10大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国家部署抓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推动全部审批事项线上申报和审批。继续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公布全省证明事项和盖章环节清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促进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聚集。以打造“国际运输走廊”和“国际航空枢纽”为目标,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枢纽交通,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尽快形成航空高端带动,高铁与公路、地铁等交通无缝衔接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吸引领事馆、签证中心、大型企业、金融和商务代表机构、国内外客商聚集,切实发挥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国的门户作用。系统建设物联网和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探索发展旅游轨道交通、无人机物流等新业态,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多式联运,持续提高“西安港”和“长安号”班列运营水平。
四、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促进关中陕北陕南协调发展
深入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的要求,以更大力度补齐县域经济短板,进一步增强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性。
坚持强关中、优陕北、兴陕南思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关中协同创新发展,推动高科技产业园区配套协作,壮大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总部经济,加快打造全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策源地。培育陕北现代能源化工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积极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走资源转化、产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子。支持陕南发挥绿色生态优势,积极融入汉江生态经济带,同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深化京陕、津陕战略合作,推动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强呼包鄂榆城市群、黄河金三角等区域合作。
深入推进“大西安”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国务院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和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多轴线、多中心、多组团推进“大西安”建设,加快西咸一体化、富阎一体化进程。完善关中城市群协调机制,加快城际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强化与周边城市群的发展协作,全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深化“一市一策”,支持铜川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积极推进沿黄河、沿汉江生态城镇带建设。高标准建设50个示范县城,形成一批市域副中心城市。加强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加大小城市培育试点力度,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县域经济扩规模、优结构、上水平。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落实保护产权政策,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开展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持续建好20个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县,再建设一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出台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建设行动计划,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或大型企业集团托管。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推动形成县域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梯队。
新时代的蓝图已经绘就,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追赶超越,推进“五个扎实”,决胜全面小康,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陕西新的更大贡献!
(摘自在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