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昌图县花生主产区产量现状,有针对性的阐述了影响花生产量的三个因素,提出了花生播种后厚培土,出苗后放垄、趟一犁栽培试验的目的,对试验方法、结果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厚培土;放垄;趟一犁;果针间下扎时期相近;减少霉烂果和发芽果
昌图县生产花生具有一定的优势,适宜的自然条件、多年的栽培经验为发展花生生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是,全县花生主产区是西北部靠近内蒙的七个乡镇(场),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花生单产不稳不高,正常年裸种花生亩产230公斤左右,制约了花生生产规模的发展。
一、影响花生产量的因素
影响花生产量的因素很多,如土壤条件、种植观念、品病害发生情况和栽培技术中的一些因素等,这些因素是容易引起重视的,在不同年份、地块,有的因素对产量影响大,有的影响不明显。
但是,在花生收获过程中经常见到出苗果、腐烂果、发芽果和水粒(不饱满果),这里把它们统称为无效果实;每年收获时植株上有没扎到土壤中的果针,即无效果针。无效果实、无效果针和无效的花浪费了植株光和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最终没有形成经济产量。一株花生开花数到饱果数呈现开花数量>果针数>全果数>饱满果数递减规律;这里全果数指一株花生一生形成的果实数量,包括了腐烂果、仁已经生芽的果、饱满果和不饱满果。调查发现,腐烂果、生芽果主要是第一对分枝早期形成的果实,二者的数量与8月-9月上旬的土壤湿度、地表透气性相关,期间雨水少时数量少、雨水大时数量多,每株1-6个。2009年在严重干旱地块调查结果是, 8月6日每株最多已经有8个较饱满的果实,果壳和仁都较硬实,但因全田需要灌水,灌水后这部分果果壳开裂,烂掉或生芽了,没有形成最终的收获产量。这佐证了产生腐烂果和生芽果的原因是早期形成的果实成熟早、成熟后距收获期时间较长、加之土壤湿度大造成的。不饱满果一般是由于开花晚、果针下扎形成的。
二、试验目的
据实际调查,我县目前大垄双行覆膜花生的产量水平较高,大面积实收能达到产量300公斤以上,这个产量水平每穴收获有经济价值的饱满果17-22个,平均每穴19.0个、单株9.5个;据此推算,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需要单株收获15-16个饱满果。
本试验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栽培措施,迟滞第一对分枝上的果针下扎入土时间,缩短第二对分枝上的果针入土距离,促使其早入土,使第一对与第二对分枝形成的果针下扎入土时间相接近;二是限制无效花蕾、果针形成数量,使干物质更多的向有效果输送,同时延长根、叶功能期,提高有效果充实度。两项措施应该可以大幅度提高花生单产,在单株收获9.5个饱满果的基础上,单株再多收6-8个果,亩产水平提高到500公斤以上是可能的。
(一)土壤条件因素
昌西北部风沙区种植花生历史悠久,该地区110万亩耕地土质主要为风积沙土,这种土质地力贫瘠、保水保肥能力很差,加之该地区春旱连年,种植玉米、大豆常因干旱造成绝收或产量很低,种植花生的产量水平正常年份在亩产200公斤左右。
(二)种植观念因素
由于花生历来以风沙区为主产区,产量水平与玉米比较低,人们形成了“花生只适合沙土、是低产作物”的观念误区,造成了花生生产被风沙区垄断的格局。近年昌图县花生已经逐步走出风沙区,在非沙土地块上种植花生亩产300公斤已属偏低水平,比一般沙土地花生亩产高出50%。说明了花生不是印象中的低产作物、非沙土地的许多地块也适合栽培花生。
(三)品种因素
主产区目前仍以“白沙1016”品种种植面积较大,该品种是种植多年的珍珠豆型老品种,该品种在生产上表现种性退化严重,抗病性降低。
(四)品种因素
主产区沙质土壤本身造成了花生很难与玉米等作物进行合理轮作倒茬,重茬、迎茬种植花生现象很常见。
(五)栽培技术因素
小垄裸种的老种植模式仍是主产区目前花生的主要栽培模式,2009年在古榆树镇1.03万亩大垄双行机械覆膜栽培,大旱之年实现平均亩产310公斤的好收成,大垄双行机械覆膜增株栽培有适于机械作业,保温、保墒、提墒的作用,增产效果显著。但是,覆膜栽培花生在风沙区面积发展较慢,主要原因一是该地区春风较大,进行花生覆膜栽培地膜上压膜的沙土常被春季大风吹掉,地膜也常被大风刮起;二是压膜的沙土被风吹掉后,地膜未被刮跑的地块秧苗不能从地膜下钻出,随着秧苗向上伸长地膜也随秧苗拱起,造成膜内温度过高,不及时人工破膜引苗容易出现秧苗被烤死的现象。
二、提高花生产量的对策
昌图花生具有质量优势,据检测粗蛋白含量36%,比其它地区平均含量水平高1.9%以上;谷氨酸含量6165mg/100g,赖氨酸含量1250mg/100g,均比一般含量水平高,是很受市场欢迎的。种植花生具有效益优势,高产地块花生与玉米亩效益对比,花生亩效益712-835元,玉米亩效益357-423元,两者相差355-412元,花生比玉米亩效益高1倍左右。发展花生生产具有较高的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研究探讨挖掘花生增产潜力非常必要。
(一)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土地质量是影响花生单产水平的主要因素,改良风沙区沙质土壤的主要途径是增施农肥、客土调整沙粘比例和施用粉煤灰等。如果把沙土改造成沙粘比例合理、结构良好、容水性能高、保肥性好的沙壤土,可以明显提高种植花生的产量,同时有利与轮作倒茬。改良的具体方法可试用粘土与有机肥堆沤成质地较粘重的农肥,每年施入2-3立方米,并辅以适度的浅旋耕,几年之后应该可以建立较稳固的犁底层,显著改善耕层土壤结构。改良土壤是长期的、逐步的,改良步骤应先进行小规模试验,摸索出具体的改良物质用量比、施用办法和成本,制定出可行的规划后再大面积改良。
(二)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随着花生种植面积的扩大,对良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年需求1600万公斤以上的花生种子,没有自己的种子繁育单位,靠从山东等地临时外协和农民自己选留种子,很难保证种子的先进性、增产增收作用。
(三)改进花生覆膜栽培技术
现在推广应用的大垄双行机械播种覆膜配套栽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花生单产,研究花生生长发育习性、改进和完善花生覆膜栽培技术,存在产量潜力空间。
研究一种新型地膜,具有容易固定、果针扎不透、在田间需要撤膜是方便撤下来、物理除草效果好、不一损坏等性能,有了这种膜,就可以提高覆膜栽培面积,在果针数量达到产量目标需要的饱满果数量时撤膜使果针同期下扎、促进果实同期成熟,同时可以减少地膜、除草药剂成本和污染。
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功能是抑制花蕾形成,在田间花蕾达到一定数量时喷洒,后期不再形成无效花蕾。
【关键词】厚培土;放垄;趟一犁;果针间下扎时期相近;减少霉烂果和发芽果
昌图县生产花生具有一定的优势,适宜的自然条件、多年的栽培经验为发展花生生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是,全县花生主产区是西北部靠近内蒙的七个乡镇(场),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花生单产不稳不高,正常年裸种花生亩产230公斤左右,制约了花生生产规模的发展。
一、影响花生产量的因素
影响花生产量的因素很多,如土壤条件、种植观念、品病害发生情况和栽培技术中的一些因素等,这些因素是容易引起重视的,在不同年份、地块,有的因素对产量影响大,有的影响不明显。
但是,在花生收获过程中经常见到出苗果、腐烂果、发芽果和水粒(不饱满果),这里把它们统称为无效果实;每年收获时植株上有没扎到土壤中的果针,即无效果针。无效果实、无效果针和无效的花浪费了植株光和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最终没有形成经济产量。一株花生开花数到饱果数呈现开花数量>果针数>全果数>饱满果数递减规律;这里全果数指一株花生一生形成的果实数量,包括了腐烂果、仁已经生芽的果、饱满果和不饱满果。调查发现,腐烂果、生芽果主要是第一对分枝早期形成的果实,二者的数量与8月-9月上旬的土壤湿度、地表透气性相关,期间雨水少时数量少、雨水大时数量多,每株1-6个。2009年在严重干旱地块调查结果是, 8月6日每株最多已经有8个较饱满的果实,果壳和仁都较硬实,但因全田需要灌水,灌水后这部分果果壳开裂,烂掉或生芽了,没有形成最终的收获产量。这佐证了产生腐烂果和生芽果的原因是早期形成的果实成熟早、成熟后距收获期时间较长、加之土壤湿度大造成的。不饱满果一般是由于开花晚、果针下扎形成的。
二、试验目的
据实际调查,我县目前大垄双行覆膜花生的产量水平较高,大面积实收能达到产量300公斤以上,这个产量水平每穴收获有经济价值的饱满果17-22个,平均每穴19.0个、单株9.5个;据此推算,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需要单株收获15-16个饱满果。
本试验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栽培措施,迟滞第一对分枝上的果针下扎入土时间,缩短第二对分枝上的果针入土距离,促使其早入土,使第一对与第二对分枝形成的果针下扎入土时间相接近;二是限制无效花蕾、果针形成数量,使干物质更多的向有效果输送,同时延长根、叶功能期,提高有效果充实度。两项措施应该可以大幅度提高花生单产,在单株收获9.5个饱满果的基础上,单株再多收6-8个果,亩产水平提高到500公斤以上是可能的。
(一)土壤条件因素
昌西北部风沙区种植花生历史悠久,该地区110万亩耕地土质主要为风积沙土,这种土质地力贫瘠、保水保肥能力很差,加之该地区春旱连年,种植玉米、大豆常因干旱造成绝收或产量很低,种植花生的产量水平正常年份在亩产200公斤左右。
(二)种植观念因素
由于花生历来以风沙区为主产区,产量水平与玉米比较低,人们形成了“花生只适合沙土、是低产作物”的观念误区,造成了花生生产被风沙区垄断的格局。近年昌图县花生已经逐步走出风沙区,在非沙土地块上种植花生亩产300公斤已属偏低水平,比一般沙土地花生亩产高出50%。说明了花生不是印象中的低产作物、非沙土地的许多地块也适合栽培花生。
(三)品种因素
主产区目前仍以“白沙1016”品种种植面积较大,该品种是种植多年的珍珠豆型老品种,该品种在生产上表现种性退化严重,抗病性降低。
(四)品种因素
主产区沙质土壤本身造成了花生很难与玉米等作物进行合理轮作倒茬,重茬、迎茬种植花生现象很常见。
(五)栽培技术因素
小垄裸种的老种植模式仍是主产区目前花生的主要栽培模式,2009年在古榆树镇1.03万亩大垄双行机械覆膜栽培,大旱之年实现平均亩产310公斤的好收成,大垄双行机械覆膜增株栽培有适于机械作业,保温、保墒、提墒的作用,增产效果显著。但是,覆膜栽培花生在风沙区面积发展较慢,主要原因一是该地区春风较大,进行花生覆膜栽培地膜上压膜的沙土常被春季大风吹掉,地膜也常被大风刮起;二是压膜的沙土被风吹掉后,地膜未被刮跑的地块秧苗不能从地膜下钻出,随着秧苗向上伸长地膜也随秧苗拱起,造成膜内温度过高,不及时人工破膜引苗容易出现秧苗被烤死的现象。
二、提高花生产量的对策
昌图花生具有质量优势,据检测粗蛋白含量36%,比其它地区平均含量水平高1.9%以上;谷氨酸含量6165mg/100g,赖氨酸含量1250mg/100g,均比一般含量水平高,是很受市场欢迎的。种植花生具有效益优势,高产地块花生与玉米亩效益对比,花生亩效益712-835元,玉米亩效益357-423元,两者相差355-412元,花生比玉米亩效益高1倍左右。发展花生生产具有较高的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研究探讨挖掘花生增产潜力非常必要。
(一)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土地质量是影响花生单产水平的主要因素,改良风沙区沙质土壤的主要途径是增施农肥、客土调整沙粘比例和施用粉煤灰等。如果把沙土改造成沙粘比例合理、结构良好、容水性能高、保肥性好的沙壤土,可以明显提高种植花生的产量,同时有利与轮作倒茬。改良的具体方法可试用粘土与有机肥堆沤成质地较粘重的农肥,每年施入2-3立方米,并辅以适度的浅旋耕,几年之后应该可以建立较稳固的犁底层,显著改善耕层土壤结构。改良土壤是长期的、逐步的,改良步骤应先进行小规模试验,摸索出具体的改良物质用量比、施用办法和成本,制定出可行的规划后再大面积改良。
(二)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随着花生种植面积的扩大,对良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年需求1600万公斤以上的花生种子,没有自己的种子繁育单位,靠从山东等地临时外协和农民自己选留种子,很难保证种子的先进性、增产增收作用。
(三)改进花生覆膜栽培技术
现在推广应用的大垄双行机械播种覆膜配套栽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花生单产,研究花生生长发育习性、改进和完善花生覆膜栽培技术,存在产量潜力空间。
研究一种新型地膜,具有容易固定、果针扎不透、在田间需要撤膜是方便撤下来、物理除草效果好、不一损坏等性能,有了这种膜,就可以提高覆膜栽培面积,在果针数量达到产量目标需要的饱满果数量时撤膜使果针同期下扎、促进果实同期成熟,同时可以减少地膜、除草药剂成本和污染。
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功能是抑制花蕾形成,在田间花蕾达到一定数量时喷洒,后期不再形成无效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