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共同进步,抓好,抓牢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和提高师资力量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有效 集体 备课 实施
问题的提出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提起备课,大多数一线教师认为这只是应付检查的一种无奈的劳动,与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多大关系。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成了课改进程中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备课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理念目标得以达成是终点,期间的过程要靠方法来实现。只要备而有用,就是有效。
于漪老师提出的“三备法”:第一次备课,自己独立深入钻研,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第二次备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第三次备课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三备法”让集体备课的优势显而易见。
我校从实际出发,关于集体备课也实施了好几年了,大致思路为:“个人初备,有预案──集体研讨,博众长──个人复备,显个性──教后反思,逐提升”。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然而在实践中,问题多多:个人初备不到位,教学预案低效;集体备课的形式化严重,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应付检查,一些教研组变着法地玩形式,教学案成了“教案之和”,有的甚至成了“网络资料拼盘”,还美其名曰“资源共享”,“拿来主义”成了大部教师惯用做法,备课成了“背课”,备课、上课“两张皮”。这种备课,流于形式,费时低效,不但不能成为教师的有益活动,反而成为负担。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从这几年的教研活动中,总结了以下几方面,期待与同仁探讨。
一、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共同营造集体备课的活跃氛围
开展集体备课在新课改背景下更需要条件,目前农村学校经费紧张、设备欠缺、资料有限确是客观制约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农村学校要提高整体教学效益,要解决“硬件”的不足,更需“软件”来补充。再则,农村学校素质较低的教师相对多些,也需靠集体的力量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接受整个教研组的教学精华。
二、个人初备周密化,教学预案规范化
个人初备是集体研讨的基础,唯有个人初备周密充分,才能促进集体研讨的深入。每位教师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教学经验,不同的思路,对教学过程进行经验性推测,作出周密的预设,为集体研讨奠定坚实的基础。
备课组长提前一周把备课内容通知给组内每位教师,个体教师独立深入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搜集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教学预案。①通过本节课要达到什么的目标?教学重难点是什么?②本节课知识的起点是什么?学生的现有认知情况如何?③你将如何突破重难点?为此,你将创设什么的情景?
三、集体研讨民主化,众人智慧集中化
集体研讨是备课的中心环节,研讨过程中,只有教师的思维得以碰撞,观点得以交流,才能将备课活动引向深入。但这种研讨活动的前提是民主的氛围,唯有民主的氛围才能使教师各抒己见,才能使备课活动集思广益。
研讨过程中,组长的作用是想方设法保持研讨的热情,保证讨论的连续性、讨论话题的集中性,而不是统一思想,形成“模式化”教学方案。主备人的任务是收集每个人的闪光点,生成“粗框式”教学案。
备课组成员应树立正确的主体观,摆正自身位置。只有教师在观念上真正明确集体研讨的精髓,才能真正把学校范围内的这一教研活动开展得有意义。集体研讨是一个民主参与、讨论的过程,经验多寡、教龄长短不应成为交流的障碍。“元老”教师要打破“权威”意识,摒弃优势心理,尊重他人意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年轻教师要本着学习的原则,大胆开口,说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
问题是研讨的开始,没有问题便无法谈起,在每月一次集体研讨时间里,大家围绕个人预案中的话题和教学体验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谈论教学中的种种困惑,抒发教学中的得意情怀,探讨教学中的神来之笔,明辨教学中的是非曲直。
集体研备内容如下:
1、备全册。学期之初要制订学期教学计划。
2、备单元。根据集体备课情况拟定单元教学计划,掌握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方法等。
3、备重点课时。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带动弱校弱师的教学上水平,对每单元的重点课时非常有必要进行集体备课。
四、个人复备细致化,教学预案个性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结构和教具使用,科学设计作业,并要充分考虑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应变处理。经过集体研讨之后,生成的教学案只是一份“显性”存在,并不是唯一标准。
但个人二次备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渗透落实三维目标,体现创新性与发展性;
(2)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3)教学方法要讲究技巧,体现巧、活、新;
(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状态等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思路要清晰,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有利于启迪和开阔学生思维、发展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5)板书设计要简明扼要,形式灵活,有针对性,有创新性。
五、教后反思深层化,逐步提升快速化
每位教师坚持写教后反思,课后第一时间把“成功之举、失败之处、学生的独到见解”等,记录在教学案的教后反思栏目内。教学反思要“短、平、快”,要短小精悍,写真实感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一定格式,没有字数限制。
美国教授巴里斯在《培养反思力》一书中说:“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也会成为胜人一筹的教师,他们可以指导一般教师的成长。” 可见其重要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补充我们的知识;只有我们集思广益,才能使我们的知识变得越来越宽广。
【关键词】有效 集体 备课 实施
问题的提出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提起备课,大多数一线教师认为这只是应付检查的一种无奈的劳动,与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多大关系。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成了课改进程中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备课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理念目标得以达成是终点,期间的过程要靠方法来实现。只要备而有用,就是有效。
于漪老师提出的“三备法”:第一次备课,自己独立深入钻研,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第二次备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第三次备课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三备法”让集体备课的优势显而易见。
我校从实际出发,关于集体备课也实施了好几年了,大致思路为:“个人初备,有预案──集体研讨,博众长──个人复备,显个性──教后反思,逐提升”。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然而在实践中,问题多多:个人初备不到位,教学预案低效;集体备课的形式化严重,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应付检查,一些教研组变着法地玩形式,教学案成了“教案之和”,有的甚至成了“网络资料拼盘”,还美其名曰“资源共享”,“拿来主义”成了大部教师惯用做法,备课成了“背课”,备课、上课“两张皮”。这种备课,流于形式,费时低效,不但不能成为教师的有益活动,反而成为负担。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从这几年的教研活动中,总结了以下几方面,期待与同仁探讨。
一、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共同营造集体备课的活跃氛围
开展集体备课在新课改背景下更需要条件,目前农村学校经费紧张、设备欠缺、资料有限确是客观制约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农村学校要提高整体教学效益,要解决“硬件”的不足,更需“软件”来补充。再则,农村学校素质较低的教师相对多些,也需靠集体的力量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接受整个教研组的教学精华。
二、个人初备周密化,教学预案规范化
个人初备是集体研讨的基础,唯有个人初备周密充分,才能促进集体研讨的深入。每位教师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教学经验,不同的思路,对教学过程进行经验性推测,作出周密的预设,为集体研讨奠定坚实的基础。
备课组长提前一周把备课内容通知给组内每位教师,个体教师独立深入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搜集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教学预案。①通过本节课要达到什么的目标?教学重难点是什么?②本节课知识的起点是什么?学生的现有认知情况如何?③你将如何突破重难点?为此,你将创设什么的情景?
三、集体研讨民主化,众人智慧集中化
集体研讨是备课的中心环节,研讨过程中,只有教师的思维得以碰撞,观点得以交流,才能将备课活动引向深入。但这种研讨活动的前提是民主的氛围,唯有民主的氛围才能使教师各抒己见,才能使备课活动集思广益。
研讨过程中,组长的作用是想方设法保持研讨的热情,保证讨论的连续性、讨论话题的集中性,而不是统一思想,形成“模式化”教学方案。主备人的任务是收集每个人的闪光点,生成“粗框式”教学案。
备课组成员应树立正确的主体观,摆正自身位置。只有教师在观念上真正明确集体研讨的精髓,才能真正把学校范围内的这一教研活动开展得有意义。集体研讨是一个民主参与、讨论的过程,经验多寡、教龄长短不应成为交流的障碍。“元老”教师要打破“权威”意识,摒弃优势心理,尊重他人意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年轻教师要本着学习的原则,大胆开口,说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
问题是研讨的开始,没有问题便无法谈起,在每月一次集体研讨时间里,大家围绕个人预案中的话题和教学体验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谈论教学中的种种困惑,抒发教学中的得意情怀,探讨教学中的神来之笔,明辨教学中的是非曲直。
集体研备内容如下:
1、备全册。学期之初要制订学期教学计划。
2、备单元。根据集体备课情况拟定单元教学计划,掌握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方法等。
3、备重点课时。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带动弱校弱师的教学上水平,对每单元的重点课时非常有必要进行集体备课。
四、个人复备细致化,教学预案个性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结构和教具使用,科学设计作业,并要充分考虑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应变处理。经过集体研讨之后,生成的教学案只是一份“显性”存在,并不是唯一标准。
但个人二次备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渗透落实三维目标,体现创新性与发展性;
(2)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3)教学方法要讲究技巧,体现巧、活、新;
(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状态等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思路要清晰,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有利于启迪和开阔学生思维、发展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5)板书设计要简明扼要,形式灵活,有针对性,有创新性。
五、教后反思深层化,逐步提升快速化
每位教师坚持写教后反思,课后第一时间把“成功之举、失败之处、学生的独到见解”等,记录在教学案的教后反思栏目内。教学反思要“短、平、快”,要短小精悍,写真实感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一定格式,没有字数限制。
美国教授巴里斯在《培养反思力》一书中说:“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也会成为胜人一筹的教师,他们可以指导一般教师的成长。” 可见其重要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补充我们的知识;只有我们集思广益,才能使我们的知识变得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