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辩中国式“堵局”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utz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嘉宾
  郭继孚 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陈燕凌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规划设计处处长
  严金明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土地规划中心主任
  牛凤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
   究员
  杨 涛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
   公司董事长
  聂大华 北京市政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
  肖亚平 北京汽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汽车排放技术总监
  李书福 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
  张小虞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
  
  
  交通治堵牵涉多方利益和立场。在不同人眼里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堵局”。
  《财经国家周刊》努力将政府主管部门、城市规划专家、交通专家和汽车界人士的声音汇聚到一起。或许在这四方的思想激辩中,可以找到一些应对汽车社会“拥堵焦虑症”的启示。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理性看待国内大城市目前的交通拥堵问题?
  严金明:交通拥堵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客观发展阶段,有其必然性。未来20年,中国城市的拥堵压力还会非常大。也就是说,最困难的时候可能还没到来。
  牛凤瑞:城市的本质决定,人口的大规模聚集,产生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但同时也产生拥堵。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张小虞: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国汽车社会的到来,是社会的进步,不要因为拥堵而把汽车社会看作是退步。
  郭继孚:拥堵是城市化的一个伴生现象。世界大城市城市化过程中都出现了交通拥堵,这是人口大量聚集、需求总量大量增加导致的矛盾。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式“堵局”有何显著特征?
  严金明:最大的特征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不堪重负。交通拥堵与规划密切相关。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在城市规划方面,与发达国家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比较多。最典型的就是北京。从城市大的格局来说,单中心的模式不太利于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因为很多公共资源、产业都聚集在中心区域。
  牛凤瑞: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基本特点是集中型的城市化。一是较高的城市化率,可能达到80%;二是大城市的率先发展;三是若干个都市密集区的形成与发展;四是城市内部的紧凑型的布局。紧凑型布局的优势就是节地,但同时也节约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由于在有限空间内集中了过多的人口和产业,就势必会造成空间的拥堵,造成空间资源的稀缺。
  张小虞:世界上所有国家经济要发展,都必然要经历树立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的阶段,而且都经历过汽车社会的严重拥堵现象。但他们汽车进入家庭的增长速度比较平缓,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应对拥堵;我们的汽车增长速度太快,像是瞬间汹涌到来,以至于在基础层面的物质准备不足。2000年以前,北京市大的建筑规划项目,只要求楼下有大的自行车停车场,而不允许有地下汽车停车场。因此最早一批小区所有的车都摆在路上,后来的第二批房子才有了地下停车场。
  《财经国家周刊》:拥堵严重的城市如何才能实现突围?
  严金明:发达国家一般崇尚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人口和产业疏散方面作用明显,相对来说,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效果较好。北京在这一版(2005年-2020年)城市规划中也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规划导向,一定要坚持这一导向。
  郭继孚:一是人口和城市功能的有机疏解,反向流动;二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大城市;三是对小汽车进行需求管理。
  陈燕凌:国际经验有5点启示:一是世界大城市都经历过交通严重拥堵的发展阶段,都面临着交通发展模式的选择;二是优先发公共交通,选择绿色出行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单纯依靠增加供给无法解决交通问题;三是由车本向人本回归,自行车和步行出行再度兴起是发展的必然;四是只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模式,才能真正的从源头鼓励市民使用绿色交通方式;五是注意城市基础设施人性化设计和精细化管理,创建良好出行环境。
  肖亚平:建议北京市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不单单是考虑交通规划,必须要重视人口问题、还有城市的功能分布与交通的协调发展问题。这是从根本上破解交通拥堵的关键所在。
  聂大华:首先要唤起公众绿色出行的意识。只有减少机动车出行,加大公共交通发展,没有别的途径。
  其次,对绿色出行,要有几个保证。第一是法律的保证,比如在路权中,自行车、行人和机动车这三个权益应该同时保障;第二要提高非机动化、公交以及地铁设施的建设水平,或者是它的舒适度。
  第三,小汽车应该是分层次使用。比如在城市外围区规定一个能够保证小汽车使用的区域。小汽车和公交的转换应该从土地上就做好一定的保证,比如停车换乘枢纽。
  张小虞:北京市长远的治堵办法,我觉得每年都要通一条地铁,加密地铁线网。让每个老百姓一出门不到500米就能有公共交通。用税费的办法来限制私家车出行,是限制不住的,是最笨的办法。
  《财经国家周刊》:在汽车社会已经到来的情况下,中国的城市化路径该如何抉择?
  严金明:发展大城市的优势是集约用地,规模效应。问题是容易带来大城市病。中国未来会有庞大人口要进入城市,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这么多人口容纳,还是要靠中小城市。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还是要适度控制。比如北京,如果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考虑,肯定要控制发展规模。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水资源。目前的城市规划是按照人均300立方的水测算的人口规模,已经非常紧张。
  关键问题是怎么控制人口。曾经有人在两会提出议案,用行政手段控制人口,但是现在大的潮流是打破城乡差别和地区户籍限制,行政控制必然引发争议。北京要是完全通过行政手段控制人口,无论哪一届政府来做这个决策,都必然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但客观上又必须要控制人口。
  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一些客观的因素在起到限制人口的作用了。比如高房价,高拥堵,已经挤走了一部分人了。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决策,也是一个两难问题。
  牛凤瑞:大城市的率先发展,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所以我一直强调,在反对大城市病的时候,要适度。城市发展有其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为的限制和引导,不能改变大方向本身。
  中国一贯有崇小抑大的思想,某种意义上说这还是农业社会的心理,或者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但实际上,在发展中,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和已经成熟的社会是完全不同的。国际大都市历史上都出现过大城市病,但随着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都逐步缓解了。这里边就有一个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以及解决路径的参照。
  我一直认为,正是交通拥堵,给现代化城市的交通体系建设提供了市场需求。这是根本的治堵动力。
  杨涛:关于城市开发建设方面,构建公交不仅仅是交通部门的事情,很重要的是规划、土地和建设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的过程当中,要有一个“公交城市”的理念。在公交城市这个理念基础上,才是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到具体开发过程中,还要提出形成公交社区、公交流域。现在北京很多的建筑综合体,有没有考虑跟公共交通的密切结合?在这方面,我觉得是大有文章可作的。而且做好了对减少小汽车的依赖性,对扩大公共交通的服务是有绝对的好处的。
  李书福:应对“汽车社会”的到来,需要认真在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成立中国汽车社会研究课题组,研究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所涉及的问题,为中央决策提供一手资料;二是及早出台强制性燃油经济性法规,使新进入市场的汽车平均能耗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三是各城市应设计出合理的交通结构和居民出行方式,统筹公交优先和私人交通的关系,不要简单地限制私人汽车消费;四是给予汽车企业更大的自主权,进一步放宽审批限制,鼓励市场竞争。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刘亮、葛轩 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石化企业与城市不能很好地和谐相处,化工威胁不断发生,追责与索赔又有难言之隐。  面对渐现的“石化围城、遍地开花”态势,中国石化产业布局需要站在更高战略角度,对全国区域做出更加科学的规划。  区分并确定重点发展地区与严格保护禁止发展地区,俨然已成为事关整个石化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  “石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即将定稿,预计2011年上半年将对外公布。规划对安全、环保考虑是重要方面,据此,未来石化产
期刊
停滞的车流正刺痛中国城市的神经,也正在引起中国决策层的高度关注。  15年前,围绕是否发展私人轿车,中国上下曾有一场涉及广泛的争论。尽管对立双方各持己见,但共识在于:不能剥夺人们购车的权利;同时,某一时期,在某一地区,汽车化的程度不能超越那个时期在那一特定地区所能提供的容纳能力。  中国人追赶汽车梦的速度超出了最大胆的想象。按照当年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的轿车产量为350万辆,保有量为2200万
期刊
岁末年初,海航集团低调启动了新一轮私募计划。《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此次私募的主体不再是海航系最新打造的装备制造产业,也并非炙手可热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地产开发项目,而是上市计划延宕已久的航空板块。如果私募顺利,一家名为大新华航空的大型公司有望在2011年登陆港股市场。  大新华航空红筹上市计划从来都不是秘密。早在2004年,海航集团就提出了“大新华”战略构想;2006年,海航集团曾通过多方融资打造
期刊
绝大多数行于此街上的人是游客。许多人向华尔街发出了探寻求知、疑惑好学的目光。这目光游荡于华尔街两侧建筑冷峻的外表之间,无处驻留。作为全球资本金融中心的街区无意向他人展示财富控制者们堂皇博大、乐善好施的品性;而商人察言观色的机敏在这里也荡然全无。属于这里的人们,无论身价多少,都必须死心塌地而专注地侍奉着他们的“上帝”。世间万物,唯此为大。华尔街专一致极,以至于表里如一地将它的冷漠无情地留给了他人。用
期刊
随着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获得煤层气“牌照”,煤层气行业的春秋战国即将来临。  2010年12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下称“综改区”),山西获得资源改革转型“先行先试”权。作为“综改区”重要改革内容之一,煤层气开采“气随煤走、两权合一”的方案有望获批。  此前,商务部、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发文,新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
期刊
堵车成本的急剧攀升,正成为众多“堵城”的不能承受之重。  研究表明,交通对社会经济直接贡献占GDP的11.1%,间接贡献占17.2%。2009年,北京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00万辆。市场调查机构“零点”公司曾就“居民生活机动性指数”算过一笔账:北京居民拥堵经济成本已经达到335.6元/月,以北京1700万人口计算,每月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亿元。  这还不包括交通拥堵造成的环境代价。北京市交通发展
期刊
从来没有一部手机,能让运营商们如此彷徨失措。  12月25日,将8GB版本的iPhone 3GS销售价格调整为3999元,在原价4999元基础上直降了1000元。  这是中移动与联通iPhone用户争夺战的最新注脚。  2010年9月以来,中移动以剪卡、换卡、设立服务专席等手段在各地大规模争夺iPhone用户,联通则以出台机卡绑定的新政反击,一度引发市场震动,甚至工信部也不得不介入干涉。  “到目
期刊
德国:    严格的驾驶考试制度是道路交通畅通的一个重要保证。驾校学员一开始就进行“实战练习”,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学习驾驶。路考在街道上而非空旷的野外进行,并且需要45分钟,大部分驾驶注意事项都会考到。驾照含金量高,驾车者上路的时候就不会造成太多交通问题。   城市最大限度利用路面用于汽车行驶。市内大小道路几乎都可以行驶汽车,不同的是采用速度分级。大的主干道最高时速为50公里,一些居民区的窄路时速
期刊
在智能交通的世界里,堵车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流水般畅通的交通环境。但想让梦想照进现实,智能交通仍需攻克诸多的难题    智能交通系统,开始引起政府管理者和出行者的共同期待。  试想这样一幅场景:住在北京朝阳区安贞医院附近的一位白领,清早7点下楼、开车,车载GPS用优美的声音播报了今日天气及交通情况,随即自动选择了一条道路通畅的驾驶路线。30分钟后,他哼着小曲驾车驶到国贸中心停车场门口,GPS即
期刊
流动性泛滥溢出的货币,四处寻找着一切可以增值的载体,而农产品,则再度成为最易得手的猎物    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经济运行数据,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其中新涨价因素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贡献了74%。  历史似乎在重演:两年以前(2008年)曾持续攀升的通胀率,以农产品为核心的食品价格的领涨便被认为是直接的导火索。  流动性泛滥溢出的货币,四处寻找着一切可以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