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父亲”建构与国民性反思——以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为中心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ngbo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及父子关系问题,在任何文化传统中都体现着多重的文化象征意味,并关乎我们的信仰。鲁迅通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文章提出以“亲情之爱”取代传统“恩威”观念,以现代意义的“父道”规范取代封建主义“孝道”的文化启蒙主张。鲁迅对“理想父亲”的建构及其对“精神之父”的上下求索,可视为其毕生追求心灵成长及探索客观真理的一种文化心理隐喻。鲁迅试图在“强父”、“强子女”、“强家庭”与“强社会”、“强国家”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机制,构建现代意义的“父道”典范,这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价值观,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为教育的目的,逐步形成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观,培养“四有”好老师的教师观,改革创新的科学发展观等系列思想。当下,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近代中华民族自觉是历史的概念,需将之置于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五四后的20年间,中华民族自觉渐趋深化: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解放”的奋斗目标;九·一八后国难当头,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揭出了“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共同体坚定的民族信念,便是其最重要的表征。国共关系的演变对时局发展起了关键性的制约作用,与此同时,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既已自觉,同样深刻地制约了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换言之,中华民族追求自身解放,是民族的自觉,也是民族的大义,更是最大的民意,故
秦始皇陵以“水银”为“大海”的设计,体现了这位帝王对海上世界的向往,也可以看作当时海洋探索与早期海洋学成就的标志之一。秦始皇多次出巡海滨,并有“梦与海神战”以及以连弩射杀巨鱼的经历。正是在这一行为之后,他即走向人生的终点;而还葬骊山途中,又有“鲍鱼”故事。秦始皇对海洋的关注,起初谓“东抚东土,以省卒士;其事大毕,乃临于海”,但随后则受到燕齐海上方士神仙学说的强烈影响。地宫中“水银为海”的象征意义,亦可与仙化追求相联系。关注秦宫苑“海池”的存在,考察秦始皇陵地宫的海洋文化元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