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结构决定了森林质量和功能,更关系到林业经营的开展。把握50多年间结构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对于研究林业生产和改进林业政策有很大的参考意义。本文主要通过7次森林清查的相关数据,较系统的分析我国的森林资源概况,有研究意义。
一、数据来源
历年的《林业统计年鉴》和《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报告》是获取比较可靠森林资源信息的主要来源。随着我国的森林资源清查的理论指导和清查技术的发展,统计口径逐渐统一,统计范围不断扩大,统计内容越来越精确。在第七次森林清查进行的五年间,清查面积957.67万平方公里,实测固定样地41.50万个,判读遥感样地284.44万个,获取清查数据1.6亿组,参与清查工作的人员2万余人,使得清查的成果更加客观翔实、更有参考价值。
二、结果分析
(一)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的变化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森林营造、抚育和经营,1949年-2008年间,森林面积净增7545.22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2.5%上升到20.36%。活立木总蓄积净增33.13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净增29.21亿立方米,尤其在第六次清查和第七次清查间隔的五年间,实现了年均净增2.25亿立方米。
林地是用于培育、恢复和发展森林植被的土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宜林地和其他林地等。第六次清查的林业用地总面积相对于第五次清查结果,增加2575.61万公顷,这是"退耕还林"等工程实施后取得的成效。疏林地面积正在减少,森林的郁闭度进一步提高;苗圃的面积有了上升,在林种培育阶段的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宜林地面积正在逐年的减少,现在森林经营的重点已经从森林营造向森林抚育和保护发展。
(二)各类林木蓄积的比例变动
林木蓄积是一定范围土地上现存活立木材积的总量,即活立木总蓄积,包括林分蓄积(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用林)、疏林地蓄积、散生林蓄积和四旁树蓄积。
森林蓄积与活力木蓄积的曲线保持着一致的上升趋势,森林蓄积构成了活力木蓄积的主要成分。第七次清查结果更显示,森林蓄积达到的活立木总蓄积的91.82%。四旁树的蓄积自1989年后没有大的变化,在少林的省份,如山东森林覆盖率仅为16.72%,若通过农田林网、农林间作、村镇植树的形式发展四旁道,充分挖掘其潜力会缓解木材供需的矛盾,所以,四旁道建设依旧是今后林木蓄积增长的重点。
(三)森林资源结构
林种结构和龄组结构分别反映了森林资源的用途、年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森林经营的质量、功能和发展潜力。
1、林种结构的变动
《森林法》第一章总则第四条将森林分为五类,即: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其中,防护林的面积从最初的785万公顷增加到2008年的8308.38,是60年间实现了9.85倍的增长。从第五次森林清查开始,森林调查的执行标准开始改变,按原标准无法划为森林的部分疏林蓄积记入林木蓄积;部分用材林和薪炭林划为防护林或特用林,第五次和第六次森林清查间隔期间,用材林和薪炭林面积和蓄积都大幅下降,而防护林和特用林面积和蓄积明显增加。在1999年之前,薪炭林一直保持平稳的增速。作为农村能源的主要来源,我国从1981年开始实施薪炭林工程,1985年全国已建立薪炭林试点县100个。1991年开始实施的"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和沿海防护林等重要生态工程,近二十年多年来,中国用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护坡护岸的防护林面积及其比重逐年提高。
2、龄组结构的变动
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生长过程及经营利用方向的不同,按年龄大小将乔木划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越趋于成熟的森林,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就越好,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就越高。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虽然近熟林以上乔木面积在比例上仅占32.75%,但是在蓄积量上达到59.97%,说明乔木的综合效益较高,森里的经营质量提高。
(四)天然林与人工林比重变化
第一次森林清查结果显示,人工林面积比重(指占活立木总面积比例,下同)仅为9.15%,我国人工林面积比重不断增加,天然林面积比重持续下降;蓄积也保持着类似的变动趋势,其中在第一次清查到第四次清查期间人工林面积下降较快,四、五二次之间有了小幅的增长,之后一直保持较平稳的状态。
虽然人工林在森林中的组成数量不断增加,比重逐渐增大,但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改变天然林作为森林蓄积主体的地位,要继续坚持和推广林业六大工程的建设,以期有更合理的结构出现。
三、森林资源结构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是现在20.36%的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的1/7。
森林质量难以提升,营林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林地保护和管理的压力也在增大。就现在的情况看来,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宏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如何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把好森林资源质量关,依旧是今后林业政策实施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特别报道-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表明我国提前两年实现对世界承诺的森林增长目标.
[2]张煜星.中国森林资源1950-2003年结构变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06.
一、数据来源
历年的《林业统计年鉴》和《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报告》是获取比较可靠森林资源信息的主要来源。随着我国的森林资源清查的理论指导和清查技术的发展,统计口径逐渐统一,统计范围不断扩大,统计内容越来越精确。在第七次森林清查进行的五年间,清查面积957.67万平方公里,实测固定样地41.50万个,判读遥感样地284.44万个,获取清查数据1.6亿组,参与清查工作的人员2万余人,使得清查的成果更加客观翔实、更有参考价值。
二、结果分析
(一)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的变化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森林营造、抚育和经营,1949年-2008年间,森林面积净增7545.22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2.5%上升到20.36%。活立木总蓄积净增33.13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净增29.21亿立方米,尤其在第六次清查和第七次清查间隔的五年间,实现了年均净增2.25亿立方米。
林地是用于培育、恢复和发展森林植被的土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宜林地和其他林地等。第六次清查的林业用地总面积相对于第五次清查结果,增加2575.61万公顷,这是"退耕还林"等工程实施后取得的成效。疏林地面积正在减少,森林的郁闭度进一步提高;苗圃的面积有了上升,在林种培育阶段的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宜林地面积正在逐年的减少,现在森林经营的重点已经从森林营造向森林抚育和保护发展。
(二)各类林木蓄积的比例变动
林木蓄积是一定范围土地上现存活立木材积的总量,即活立木总蓄积,包括林分蓄积(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用林)、疏林地蓄积、散生林蓄积和四旁树蓄积。
森林蓄积与活力木蓄积的曲线保持着一致的上升趋势,森林蓄积构成了活力木蓄积的主要成分。第七次清查结果更显示,森林蓄积达到的活立木总蓄积的91.82%。四旁树的蓄积自1989年后没有大的变化,在少林的省份,如山东森林覆盖率仅为16.72%,若通过农田林网、农林间作、村镇植树的形式发展四旁道,充分挖掘其潜力会缓解木材供需的矛盾,所以,四旁道建设依旧是今后林木蓄积增长的重点。
(三)森林资源结构
林种结构和龄组结构分别反映了森林资源的用途、年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森林经营的质量、功能和发展潜力。
1、林种结构的变动
《森林法》第一章总则第四条将森林分为五类,即: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其中,防护林的面积从最初的785万公顷增加到2008年的8308.38,是60年间实现了9.85倍的增长。从第五次森林清查开始,森林调查的执行标准开始改变,按原标准无法划为森林的部分疏林蓄积记入林木蓄积;部分用材林和薪炭林划为防护林或特用林,第五次和第六次森林清查间隔期间,用材林和薪炭林面积和蓄积都大幅下降,而防护林和特用林面积和蓄积明显增加。在1999年之前,薪炭林一直保持平稳的增速。作为农村能源的主要来源,我国从1981年开始实施薪炭林工程,1985年全国已建立薪炭林试点县100个。1991年开始实施的"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和沿海防护林等重要生态工程,近二十年多年来,中国用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护坡护岸的防护林面积及其比重逐年提高。
2、龄组结构的变动
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生长过程及经营利用方向的不同,按年龄大小将乔木划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越趋于成熟的森林,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就越好,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就越高。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虽然近熟林以上乔木面积在比例上仅占32.75%,但是在蓄积量上达到59.97%,说明乔木的综合效益较高,森里的经营质量提高。
(四)天然林与人工林比重变化
第一次森林清查结果显示,人工林面积比重(指占活立木总面积比例,下同)仅为9.15%,我国人工林面积比重不断增加,天然林面积比重持续下降;蓄积也保持着类似的变动趋势,其中在第一次清查到第四次清查期间人工林面积下降较快,四、五二次之间有了小幅的增长,之后一直保持较平稳的状态。
虽然人工林在森林中的组成数量不断增加,比重逐渐增大,但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改变天然林作为森林蓄积主体的地位,要继续坚持和推广林业六大工程的建设,以期有更合理的结构出现。
三、森林资源结构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是现在20.36%的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的1/7。
森林质量难以提升,营林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林地保护和管理的压力也在增大。就现在的情况看来,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宏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如何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把好森林资源质量关,依旧是今后林业政策实施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特别报道-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表明我国提前两年实现对世界承诺的森林增长目标.
[2]张煜星.中国森林资源1950-2003年结构变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