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与冰心同乡,祖籍都是福建;在文坛上,她曾经与冰心齐名。她饱读诗书,也尝尽生活赐予她的苦酒。她才情出众,努力写作,将满腹的苦闷与希望化成文字的涓涓细流,流向读者的心田。
然而,命运这只大手,翻云覆雨,几次三番与她为难。最终,在她35岁的大好年华时轻轻将她带去。
她,就是活跃在中国五四文坛上的女作家庐隐。
庐隐从小没有亲人的关爱,像角落里一株落满灰尘的小草。父亲在她6岁那年因病撒手西去,一群孤儿寡母,投奔了在京城任职的娘舅,自此开始寄人篱下的生活。
她十五六岁时,母亲替她张罗着找婆家,她对婚姻却一片惶恐。她把自己埋进小说里,而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凄恻缠绵的经历,慢慢开启了庐隐的心扉,她向生命中第一个男子敞开了爱的怀抱。
与那位叫林鸿俊的年轻人相遇,是在舅舅家里,对方说起来,也算是她的表亲。他读书不太多,家境不甚好。
如果不是母亲与哥哥们的强烈反对,庐隐也许不会那么强烈地叛逆。母亲认为男方学业未成、将来不会有好前途,拒绝了林家的提亲。当时远在北京读书的庐隐却语气坚决地给母亲写信说:“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我都愿承受。”
女大不由娘,母亲只得无奈放行。她和林鸿俊订婚,开始了自己生命中第一段恋情。
这份由她自己力争而来的恋情,并没有维持几年。林鸿俊,曾经占据她少女心扉的男子,在现实里却是那样不堪。话不投机三句多,他们以分手告终。
爱也是他,恨也是他。聚也是他,离也是他。20岁的庐隐,身上已有了那个年代那个年纪的女子所不曾有的自我与倔强。
1922年,庐隐由北京女高师毕业,毕业后在北京师大附中任教。庐隐受那个时代的新思潮新思想的影响,慢慢变得活跃忙碌起来,组织文学社团,交流读书写作心得,编辑文学刊物,积极做些社会工作,那时的庐隐似有使不尽的热情。
她与北大高材生郭梦良在一次福建同乡会上相识。当时,郭梦良是一位无政府主义者,对社会主义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可他良好的古文功底、极高的文学素养、沉稳的性格、深遂的思想,让庐隐为之着迷。
但是,郭梦良已为人夫,他的发妻就在福建老家。一边是自己久寻才得以相遇的精神知己,一边是压死人的伦理道德。面对来势汹汹的爱情,庐隐陷入痛苦矛盾之中。她最终还是飞蛾扑火一样奔赴那段爱情。
1923年,庐隐和郭梦良双双南下到上海,在一品香旅社举行婚礼。
一个极其幸福的婚礼,却不是幸福婚姻的开始。婚后,庐隐随夫君回福建老家探亲,才领略到那份爱情的尴尬。与郭的发妻同住一个屋檐底下,一向视自尊为生命的她,为了心爱的男人却不得不忍受着来自婆家人的冷落与歧视。对这一切,郭梦良却处之泰然,庐隐的爱之梦再次在现实面前坍塌。
1925年,郭梦良患肺病去世,给庐隐留下一个不满十个月的女儿。彼时的庐隐,带着年幼的女儿,回到了上海。
没有朋友,没有爱人,庐隐如天际间一只孤鸿,满身心都是深重的悲哀。直到1928年,她的命运再次出现转机。那年春天,一位年轻的浪漫诗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李唯建,出现在她的眼前。
那一位向着生命途程狂奔的年轻诗人一出现,就在庐隐死水一般的心湖上投下一块巨石。他阳光般的热情,浑身洋溢的才情,都让庐隐的眼睛为之亮,心为之舞。庐隐再一次从悲伤的漩涡里走出来,她开始回应他的爱。
1930年8月,二人结婚。婚后,他们将此前的情书整理,于1931年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书名为《云鸥情书集》。与李唯建结婚的几年,应是庐隐生命中最快乐平和的日子。她的精神世界里有了一盏明灯,物质生活上也不再那样窘迫无助。那一段时间,庐隐的创作颇丰,出版了长篇小说《象牙戒指》、短篇小说集《玫瑰的刺》等,还写了大量的散文。
1934年5月13日,年仅35岁的庐隐因临盆大出血抢救无效,在上海大华医院溘然辞世。
临终时,庐隐抱着李唯建的脖子,用尽最后的力气对他说:“唯建,我们的缘分完了,你得努力。你的印象我一起带走!”一缕香魂,就那样带着对这个世界满满的不舍,飘然远去。
有人说庐隐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里充斥了太多个人的感伤,她是为爱情而生,亦为爱情而死,她倾全力拥抱的,不过是爱情,作为一个作家,这也许是一个悲剧。然而,在那个时代,她敢为爱情呐喊,敢为爱情赴汤蹈火,那份勇气,还是值得后人钦佩。庐隐生前曾经深爱苏曼殊的作品,那时,她也许不曾知晓,苏曼殊的诗句会成为她悲苦命运的真实写照:
人间花草太匆匆,春未残时花已空。
春未残,花已凋,让花儿再也看不到金秋累累的硕果。面对这位早逝的才女作家,人们唯有一声叹息吧。
编辑 魏光
然而,命运这只大手,翻云覆雨,几次三番与她为难。最终,在她35岁的大好年华时轻轻将她带去。
她,就是活跃在中国五四文坛上的女作家庐隐。
庐隐从小没有亲人的关爱,像角落里一株落满灰尘的小草。父亲在她6岁那年因病撒手西去,一群孤儿寡母,投奔了在京城任职的娘舅,自此开始寄人篱下的生活。
她十五六岁时,母亲替她张罗着找婆家,她对婚姻却一片惶恐。她把自己埋进小说里,而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凄恻缠绵的经历,慢慢开启了庐隐的心扉,她向生命中第一个男子敞开了爱的怀抱。
与那位叫林鸿俊的年轻人相遇,是在舅舅家里,对方说起来,也算是她的表亲。他读书不太多,家境不甚好。
如果不是母亲与哥哥们的强烈反对,庐隐也许不会那么强烈地叛逆。母亲认为男方学业未成、将来不会有好前途,拒绝了林家的提亲。当时远在北京读书的庐隐却语气坚决地给母亲写信说:“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我都愿承受。”
女大不由娘,母亲只得无奈放行。她和林鸿俊订婚,开始了自己生命中第一段恋情。
这份由她自己力争而来的恋情,并没有维持几年。林鸿俊,曾经占据她少女心扉的男子,在现实里却是那样不堪。话不投机三句多,他们以分手告终。
爱也是他,恨也是他。聚也是他,离也是他。20岁的庐隐,身上已有了那个年代那个年纪的女子所不曾有的自我与倔强。
1922年,庐隐由北京女高师毕业,毕业后在北京师大附中任教。庐隐受那个时代的新思潮新思想的影响,慢慢变得活跃忙碌起来,组织文学社团,交流读书写作心得,编辑文学刊物,积极做些社会工作,那时的庐隐似有使不尽的热情。
她与北大高材生郭梦良在一次福建同乡会上相识。当时,郭梦良是一位无政府主义者,对社会主义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可他良好的古文功底、极高的文学素养、沉稳的性格、深遂的思想,让庐隐为之着迷。
但是,郭梦良已为人夫,他的发妻就在福建老家。一边是自己久寻才得以相遇的精神知己,一边是压死人的伦理道德。面对来势汹汹的爱情,庐隐陷入痛苦矛盾之中。她最终还是飞蛾扑火一样奔赴那段爱情。
1923年,庐隐和郭梦良双双南下到上海,在一品香旅社举行婚礼。
一个极其幸福的婚礼,却不是幸福婚姻的开始。婚后,庐隐随夫君回福建老家探亲,才领略到那份爱情的尴尬。与郭的发妻同住一个屋檐底下,一向视自尊为生命的她,为了心爱的男人却不得不忍受着来自婆家人的冷落与歧视。对这一切,郭梦良却处之泰然,庐隐的爱之梦再次在现实面前坍塌。
1925年,郭梦良患肺病去世,给庐隐留下一个不满十个月的女儿。彼时的庐隐,带着年幼的女儿,回到了上海。
没有朋友,没有爱人,庐隐如天际间一只孤鸿,满身心都是深重的悲哀。直到1928年,她的命运再次出现转机。那年春天,一位年轻的浪漫诗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李唯建,出现在她的眼前。
那一位向着生命途程狂奔的年轻诗人一出现,就在庐隐死水一般的心湖上投下一块巨石。他阳光般的热情,浑身洋溢的才情,都让庐隐的眼睛为之亮,心为之舞。庐隐再一次从悲伤的漩涡里走出来,她开始回应他的爱。
1930年8月,二人结婚。婚后,他们将此前的情书整理,于1931年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书名为《云鸥情书集》。与李唯建结婚的几年,应是庐隐生命中最快乐平和的日子。她的精神世界里有了一盏明灯,物质生活上也不再那样窘迫无助。那一段时间,庐隐的创作颇丰,出版了长篇小说《象牙戒指》、短篇小说集《玫瑰的刺》等,还写了大量的散文。
1934年5月13日,年仅35岁的庐隐因临盆大出血抢救无效,在上海大华医院溘然辞世。
临终时,庐隐抱着李唯建的脖子,用尽最后的力气对他说:“唯建,我们的缘分完了,你得努力。你的印象我一起带走!”一缕香魂,就那样带着对这个世界满满的不舍,飘然远去。
有人说庐隐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里充斥了太多个人的感伤,她是为爱情而生,亦为爱情而死,她倾全力拥抱的,不过是爱情,作为一个作家,这也许是一个悲剧。然而,在那个时代,她敢为爱情呐喊,敢为爱情赴汤蹈火,那份勇气,还是值得后人钦佩。庐隐生前曾经深爱苏曼殊的作品,那时,她也许不曾知晓,苏曼殊的诗句会成为她悲苦命运的真实写照:
人间花草太匆匆,春未残时花已空。
春未残,花已凋,让花儿再也看不到金秋累累的硕果。面对这位早逝的才女作家,人们唯有一声叹息吧。
编辑 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