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孩子们

来源 :意林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延安,很多人会想到宝塔山、延河水,想到杨家岭、枣园。但其实,人们到延安还会去看一部歌舞剧《延安保育院》,很多人看得热泪盈眶。
  1938年成立的延安保育院,全名“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前身是1937年3月成立的“延安托儿所”,建立时定的目标是收容500名儿童。
  为什么要建这么一所保育院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侵华日军的铁蹄蹂躏下,无数儿童饱受战争摧残。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奔走呼号,吁请各界贤达、海内外仁人志士共同拯救战区难童;之后,又筹备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并在边区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
  延安保育院最初设立的目的,还为收容烈士遗孤、前线将士和革命干部子女。抗战爆发后,又抢救了大量无家可归的难童。保育院的孩子中,有刘志丹、方志敏、谢子长、彭湃、毛泽民、黄公略、蔡和森等烈士的骨肉,有的孩子出生于国民党监狱,辗转来到延安;有些孩子的名字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张抗战、杜卢沟桥、徐九一八……但无论家乡何处、出身如何,在延安保育院,他们有了共同的名字:延安娃。
  1940年出生的杨罗平,名字取自延安罗家坪。其父杨伯华1933年参加红军,长征至延安后,认识了女红军吕清云,婚后生下杨罗平。老人回忆,“父母无暇照顾我,我3岁被送进了保育院,5岁时上保育小学”,“童年都在这儿度过”。那时还有《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老人隐约记得歌词:“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掉了土地,我们失掉了老家,我们的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军阀,我们要打倒它!”
  延安娃记得很多开心的时刻。比如,有一年,朱老总来看他们,他们坐上了陈嘉庚先生赠给毛主席的小汽车,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了飞驰的速度,看到了快速掠过的风景。每年儿童节,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都会来保育院,孩子们把毛主席围在中间,毛主席会慈爱地抚摸孩子们的头,鼓励他们,或者在笔记本、奖状上给他们题字……
  几十年来,金德崇老人都精心保存着一个笔记本,上面有朱德、陈云、张闻天等人的题词。但他最看重的还是毛主席写的六个字“又学习,又玩耍”。老人回忆说,那是因为毛主席听说他爱玩,笑着说“不能光是玩嘛”。
  战时的条件无疑是艰苦的。当年被委以院长重任、被称为“丑妈媽”的丑子冈回忆,刚见到这些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时,孩子们有的头上生疮,有的浑身过敏,还有的都两岁了还不会走路。战争年代,物资匮乏,保育院的很多工作人员没有带孩子的经验。“丑妈妈”一开始也不想干,被当时中央医院院长傅连暲用一句话说服了。“咱们干革命,不就是为了下一代能过上好日子吗?”
  “不要吵闹,不要讲话,会把敌人引来的。”几十年后,杨罗平依然记得保育员在他耳边的叮咛。那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胡宗南率部进犯延安之时。1947年,延安保育院和保小的孩子们由保育员们带领着撤退,小孩子坐在马背上的篮筐里,稍大点的孩子就跟着队伍走。那年杨罗平7岁,每天要跟着队伍走二三十公里。队伍白天休息、晚上“行军”。
  这些孩子在解放战争中随军转战三千里,谱写了一首属于孩子们的“长征史诗”。后来,这群孩子中走出了一大批新中国的建设者。有的成为领导干部,有的成为顶尖学者,还有的为保卫新中国政权付出了生命……
其他文献
故事是从一场“事故”开始的。那时我正读高中,暗恋一个男生将近一年。对于喜欢他这件事,我一直是不动声色的。直到我即将转学之际,闺密怂恿我去跟他表白,说:“再不表白就来不及了!”  像被某道闪电击中,在一个炎热而无聊的晚自习,我终于绷不住了,决定“壮士断腕”——去表白。然而,在那个暗恋的男生班级门口,我兜兜转转了好几圈,依然不敢把他叫出来。  塞林格说得没错,“爱是想触碰又收回的手”。为了给自己壮胆,
期刊
弟子问老师:“您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老师答道:“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當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自己从来不会死亡;直至临死前,却又仿佛从未活过。”  人生许多终极核心的难题是:“无论在任何状态下,人始终不快乐。”  “快乐”比任何学问都难。  2010年“荷兰好声音”
期刊
那天到市场看到一个卖衣服的摊子挤满人,兴起好奇心,或者说是从众心理吧,趋前一探,摊前斗大的红布条写着“东大门流行服饰”。老板不时用高八度的声音吆喝着:“又包起来了——”“这种款式剩最后一件!”“走过、路过,就是不要错过!”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钱没有不见,只换成你喜欢的样子!”好像可以买得心安理得,皆大欢喜。   前几天回婆家时,见两岁多的外甥孙女自己吃红豆饼,不只两侧脸颊添了“胡子”,衣服也吃
期刊
有一次我和張泉灵聊天。她说到王维的那首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美吧?但是你要是非要挑毛病,你会说,这不是春山空吗?春天怎么会有桂花呢?  就这一问,可把那些给诗写注释的人忙坏了。找来找去,跑回来报告说,没毛病,确实有一种花叫“春桂”,春天开花的呀。对。确实有,那种花学名叫“山矾花”,“春桂”是它的俗名之一。  那这个问题解决了吗?即使解决了,但是对诗的
期刊
期刊
撤息尼米树生长在喀麦隆,当地称之为斗树。  斗树不是真的凶残好斗,只是它的枝丫上长有许多三角形的棕黑色硬刺。  长长的枝条带着硬刺,像利爪一样伸展开来,如果遇着邻近的小树,就会毫不留情地钩缠住,这些小树被钩刺得遍体鳞伤,最终难免一死。  斗树抢占地盘,置他树于死地,也是为了求生存。  因为它体内供输养分的系统很脆弱,只有把同一区域和它争夺养分的植物杀掉,才不至于因营养不良而死去。但又有谁为斗树叫屈
期刊
在我七岁那年,外公去世了,那是我第一次真正面对一个人的死亡。  外公爱吃辣,所以经常自己炝辣子,時间一久得了慢性支气管炎,终年咳嗽。他和家人也没有将此当回事,一直拖成了肺心病,最终不治而亡。我当时非常害怕,看着大人们哭得撕心裂肺,我完全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  一直到外公离开大半年后,我才缓过神来——外公再也回不来了,他被埋进了土里,彻底离开了我。那时我非常难过,觉得死亡太过可怕,如果人永远不死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