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广泛发育页岩油资源,该区域长7油页岩厚度在30-100m。通过岩心观察、实验分析、测井分析和多年的地质研究和勘探实践,认为延长探区长7油层组广泛分布黑色页岩、暗色页岩和夹薄砂层泥岩,长7泥页岩有机质丰度为2.5%-14.3%,其中黑色页岩最高、暗色页岩次之;通过泥地比和砂层发育情况,依据岩性组合特征,将长7油层组页岩油资源分为三类:I类(多期砂岩叠置发育型)、II类(页岩夹薄砂岩型)、III类(纯页岩型);延长油田针对I类页岩油均有效动用,并且提交规模储量,达到一定产能,II类、III类页岩油目前正在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勘探思路开展试验攻关,II类页岩油水平探井FTP1井日前取得日产27方的工业油流,取得烃源岩层系II类页岩油勘探重大突破,推动页岩油勘探开发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延长探区;长7油层组;页岩油;地质工程一体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持续增长。2018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已达135.1×108t 油当量,其中原油和天然气的占比分别为34.2%和23.4%。油气仍是全球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类型。预计到2050年,油气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仍然在50%左右,油气主体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将得益于页岩油气的贡献。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油气需求大幅度增加,国内油气产量增长却后续乏力。2018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了69.8%和45.3%。因此,大力推动页岩油气产业发展对于确保我国油气安全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我国原油产量1.91亿吨,原油进口量5.06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8%,亟待寻找新的资源接替。美国2018年页岩油产量达3.29亿吨,占其原油产量的59%,并且成本控制在40美元/桶左右。因此,非常规油气是我国寻找接替石油资源的不二选择,但是其研究、勘探、开发与美国非常规油气不同,均存在很大的难度。目前,與美国大规模开发的海相页岩油相比,我国陆相页岩油也有丰富的储量,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其中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沉积时期发育一套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湖盆深,被认为是良好的烃源岩,具有极大的生烃能力。
1 国内外页岩油研究技术发展趋势
页岩孔隙、喉道、裂缝及矿物组成的定量表征是成储机理研究的基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需要建立“全息”、“简约”、有一定普适性的数字岩心。同时,还应结合油-岩相互作用(赋存机理)和流体可动性研究,认识孔喉大小、矿物组成与可流动性之间的关系,由此明确页岩成储的下限,认识其成储机理。
页岩油赋存机理和状态的研究需要在岩石组分及孔喉表征的基础上,通过油-岩相互作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结合,才能有效认识并定量表征;数模需要接受实验的检验和校正,两者最终需要与地质实例解剖相结合。
页岩油可动性、可动量的评价。应用纳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结合实验可能是有效的思路和途径。对其认识和表征需要以储层表征和油-岩相互作用研究取得的认识作为数值模拟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并接受实验模拟的校正和检验,同时也服务于成储机理和赋存机理的研究。
2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地质特征
2.1 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岩和泥页岩
大量的钻井取心资料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油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岩和泥页岩两大类。其中砂岩以致密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岩心及含油性分析表明长7段泥页岩也含油,并且矿场实践表明泥页岩可产出石油。根据岩性差异和有机质类型与含量不同,泥页岩又可分为暗色泥岩和黑色页岩两类。Ⅰ类页岩油储层主要为中厚层细砂岩,岩石中石英+长石含量一般为55%~78%。Ⅱ类页岩油储层主要为泥页岩中夹的薄层细砂岩、粉砂岩,粉砂岩中石英+长石含量一般在50%以上。Ⅲ类页岩油储层主要为富有机质暗色泥岩和黑色页岩,岩石中石英+长石含量可达30%以上。长7段页岩油砂泥岩储层较高的石英及长石等脆性矿物含量,为页岩油储层体积压裂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储层类型在平面上分带性清晰且大面积分布
受沉积环境控制,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不同岩性的页岩油储层在平面上分带分布规律明显。细砂岩主要发育于东北部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及湖盆中部重力流沉积中。粉砂岩主要发育于东北部三角洲前缘前端及湖盆中部的半深湖—深湖。暗色泥岩和黑色页岩主要分布于湖盆中部的半深湖、深湖环境,长73—长71期,暗色泥岩、黑色页岩分布范围逐渐减小。受物源供应、构造运动、盆地演化等因素影响,长7段具大面积富砂、广覆式分布富有机质泥页岩的特征,为发育大面积页岩油提供了有利的储集条件。
2.3 储层致密但流体可动性较好
大量的岩心物性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一般为6%~12%,渗透率一般小于0.3mD;泥页岩更为致密,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小于0.01mD。岩石矿物定量扫描(QEMSCAN)、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多方法研究表明,残余粒间孔、溶蚀孔、伊利石晶间孔是长7段页岩油储层主要的孔隙类型。长7段细砂岩储层以微米孔隙为主,孔隙半径主要集中在2~8μm,对储集空间贡献最大。长7段泥页岩储层以纳米孔隙为主,暗色泥岩孔隙半径主要为60~220nm,喉道半径为20~160nm;黑色页岩孔隙半径主要为20~100nm,喉道半径为40~100nm。页岩油储层喉道半径一般为20~120nm,连通性较好(孔隙配位数每孔1~3个),纳米级喉道连通微米级孔隙形成簇状复杂孔喉单元,有效提升了储集性能。核磁共振测试表明,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为20%~60%,平均为48%,具有较高的可动性流体饱和度,为Ⅰ类、Ⅱ类页岩油规模有效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2.4 发育广覆式优质烃源岩
由于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形成了鄂尔多斯面广水深的大型坳陷湖盆的沉积格局,为烃源岩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沉积条件。同时,长7期频繁火山喷发为生物勃发提供了丰富的P、Fe等营养元素,湖盆内深部活跃的热液作用具“施肥”效应触发生物勃发,湖盆水体富营养化触发高生物生产力,沉积期后的缺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低陆源碎屑补偿速度促进了有机质的相对富集。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盆地长7段发育广覆式优质富有机质烃源岩。
关键词:延长探区;长7油层组;页岩油;地质工程一体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持续增长。2018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已达135.1×108t 油当量,其中原油和天然气的占比分别为34.2%和23.4%。油气仍是全球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类型。预计到2050年,油气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仍然在50%左右,油气主体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将得益于页岩油气的贡献。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油气需求大幅度增加,国内油气产量增长却后续乏力。2018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了69.8%和45.3%。因此,大力推动页岩油气产业发展对于确保我国油气安全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我国原油产量1.91亿吨,原油进口量5.06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8%,亟待寻找新的资源接替。美国2018年页岩油产量达3.29亿吨,占其原油产量的59%,并且成本控制在40美元/桶左右。因此,非常规油气是我国寻找接替石油资源的不二选择,但是其研究、勘探、开发与美国非常规油气不同,均存在很大的难度。目前,與美国大规模开发的海相页岩油相比,我国陆相页岩油也有丰富的储量,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其中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沉积时期发育一套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湖盆深,被认为是良好的烃源岩,具有极大的生烃能力。
1 国内外页岩油研究技术发展趋势
页岩孔隙、喉道、裂缝及矿物组成的定量表征是成储机理研究的基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需要建立“全息”、“简约”、有一定普适性的数字岩心。同时,还应结合油-岩相互作用(赋存机理)和流体可动性研究,认识孔喉大小、矿物组成与可流动性之间的关系,由此明确页岩成储的下限,认识其成储机理。
页岩油赋存机理和状态的研究需要在岩石组分及孔喉表征的基础上,通过油-岩相互作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结合,才能有效认识并定量表征;数模需要接受实验的检验和校正,两者最终需要与地质实例解剖相结合。
页岩油可动性、可动量的评价。应用纳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结合实验可能是有效的思路和途径。对其认识和表征需要以储层表征和油-岩相互作用研究取得的认识作为数值模拟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并接受实验模拟的校正和检验,同时也服务于成储机理和赋存机理的研究。
2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地质特征
2.1 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岩和泥页岩
大量的钻井取心资料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油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岩和泥页岩两大类。其中砂岩以致密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岩心及含油性分析表明长7段泥页岩也含油,并且矿场实践表明泥页岩可产出石油。根据岩性差异和有机质类型与含量不同,泥页岩又可分为暗色泥岩和黑色页岩两类。Ⅰ类页岩油储层主要为中厚层细砂岩,岩石中石英+长石含量一般为55%~78%。Ⅱ类页岩油储层主要为泥页岩中夹的薄层细砂岩、粉砂岩,粉砂岩中石英+长石含量一般在50%以上。Ⅲ类页岩油储层主要为富有机质暗色泥岩和黑色页岩,岩石中石英+长石含量可达30%以上。长7段页岩油砂泥岩储层较高的石英及长石等脆性矿物含量,为页岩油储层体积压裂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储层类型在平面上分带性清晰且大面积分布
受沉积环境控制,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不同岩性的页岩油储层在平面上分带分布规律明显。细砂岩主要发育于东北部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及湖盆中部重力流沉积中。粉砂岩主要发育于东北部三角洲前缘前端及湖盆中部的半深湖—深湖。暗色泥岩和黑色页岩主要分布于湖盆中部的半深湖、深湖环境,长73—长71期,暗色泥岩、黑色页岩分布范围逐渐减小。受物源供应、构造运动、盆地演化等因素影响,长7段具大面积富砂、广覆式分布富有机质泥页岩的特征,为发育大面积页岩油提供了有利的储集条件。
2.3 储层致密但流体可动性较好
大量的岩心物性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一般为6%~12%,渗透率一般小于0.3mD;泥页岩更为致密,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小于0.01mD。岩石矿物定量扫描(QEMSCAN)、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多方法研究表明,残余粒间孔、溶蚀孔、伊利石晶间孔是长7段页岩油储层主要的孔隙类型。长7段细砂岩储层以微米孔隙为主,孔隙半径主要集中在2~8μm,对储集空间贡献最大。长7段泥页岩储层以纳米孔隙为主,暗色泥岩孔隙半径主要为60~220nm,喉道半径为20~160nm;黑色页岩孔隙半径主要为20~100nm,喉道半径为40~100nm。页岩油储层喉道半径一般为20~120nm,连通性较好(孔隙配位数每孔1~3个),纳米级喉道连通微米级孔隙形成簇状复杂孔喉单元,有效提升了储集性能。核磁共振测试表明,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为20%~60%,平均为48%,具有较高的可动性流体饱和度,为Ⅰ类、Ⅱ类页岩油规模有效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2.4 发育广覆式优质烃源岩
由于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形成了鄂尔多斯面广水深的大型坳陷湖盆的沉积格局,为烃源岩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沉积条件。同时,长7期频繁火山喷发为生物勃发提供了丰富的P、Fe等营养元素,湖盆内深部活跃的热液作用具“施肥”效应触发生物勃发,湖盆水体富营养化触发高生物生产力,沉积期后的缺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低陆源碎屑补偿速度促进了有机质的相对富集。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盆地长7段发育广覆式优质富有机质烃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