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使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控制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还能更好地保障电气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但就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现状而言,还有很多问题函待解决,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与电气自动化技术在运用中的优势,明确电气工程系统对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需求,进而更好地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广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自动化;电力系统;供电系统
1.电气自动化技术定义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是与电子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门电气工程应用技术学科,随着电子技术、信息网络、智能控制的飞速发展,使得电气自动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它主要体现在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机控制技术以及通信网络等控制技术上,并且通过发展研究,已经成为了现代工业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过去的电气控制主要是以低电压器件为主,不断形成新的继电为主的新型电气控制系统。近些年来,随着电子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电气控制系统从根本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先的继电器的控制系统发展到微处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同时我们也开始利用网络技术把它们结合起来,在一个控制网络系统上体现出来,最终形成一个开放性的网络化的控制系统。
2.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① 无需建立控制模块
传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需要借助控制器来完成,当被控制对象具有的动态方程比较复杂时,传统自动化控制就很难准确控制该对象,这样必然会有一些无法预测的客观因素影响到该对象的控制模型设计。若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好,设计出来的控制模型的准确性便会受到直接影响,最终降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际工作效率。智能化控制器诞生以后,可使被控对象模型的实际设计工作量逐步减少,一些无法预测的电气自动化控制问题从源头上得到了解决,大大提高了电力工程实际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② 便于调整控制电气系统
对于电气自动化系统把电力系统的响应时间降低,这样便可以随时调节电力系统,使其工作性能得到有效提升。另外,电气自动化系统还能自动实现自我调节,并且能进行远距离调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一性能优势也为电力工程自动化调控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③ 自动化技术的一致性很强
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来处理不同数据时,其一致性很强。被控制对象不同的情况经常在电力企业中存在,因此各项控制系统的实际控制效果会直接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影响,但山于被控对象的改变,导致预计控制效果不能顺利实现的现象也经常出现。因此,在设计自动化系统时,设计原则一定要具体明确,特别是遇到控制对象不同的情况时,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要严格审查各项控制要求。
3.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和电气工程中继电保护装置的融合系统发生故障或者有其他突发事件的时候,电气工程中的继电保护装置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同时切断路线,确保连接故障线路设备的安全。线路运行通过继电自动保护装置对其做实时的监测,能够将系统运行环节当中的所有状况做到有效的控制,且能及时给予保护,杜绝传统继电保护装置反应不及时引发的故障问题。所有线路及设备的异常情况借助继电保护装置的检测,还可以将系统中的特殊范围内的特殊路线以及设备做好检测工作,一旦发现异常情祝,继电自动保护装置就会做出及时的反映,保护其正常的运转。如果是继电自动保护装置自身出现故障,通常的表现就是拒动和误动两种。其中继电自动保护装置在电气系统发生故障或者异常的时候未能做出及时的反应,进行断线保护,其保护作用未能及时发挥出来,这种情况通常就是拒动而在电气系统没有发生故障或者异常情况的时候,但是继电自动保护装置却发出了错误的保护指令、传递了错误的信息,这种情况指的就是误动。
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运用
拥有多方面性能的综合性计算机监控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化装置、信号管理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测量设备等优化重组工作,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电子金属对整个变电站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通电线路、电气设备等进行监控、测量、控制、通信等目标。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组合下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让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形成了集成化、智能化的特点,且在操作方而更加的简单、快捷。
② 电气自动化在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中的运用
以太网、通讯网、工作站和控制单元组成的分层结构的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利用过程控制单元,确保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的所有参数都可以实现及时的传递,并且能够对设备的运转情况做出监控,利用检测的结果推动执行机构,从而确保生产过程能够处在监控、保护的环境当中。
③ 电气自动化在变电站自动化中的运用
计算机系统自身有养强大的综合功能,以此为基础,变电站自动化可以对继电保护、测量仪表以及自动装置信号系统做出重组及优化工作,还利用电子技术对全站的计算机定时、信号及通信技术、重要机械设备以及线路做出检测等工作。计算机技术以及现在通信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才凸显了变电站职能、自动操作的优势,且还能保障变电站的经济、安全及稳定运行。
4.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ABB公司、西门子公司相继推出了智能化变电站系统。数字化变电站是把一体化的GIS设备和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综合在一起,采用新型的光电传感器取代传统的电流、电压互感器,由光纤接口替代了微机测控保护装置的输入输出回路,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向过程层延伸和发展。数字变电站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光电技术,使变电站自动化得到进一步提高,其分层分布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光通讯技术使变电站控制电缆大幅度减少,安装周期缩短,运行维护工作量减少,可靠性大大提高,是变电站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
① 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一次设备被检测的信号回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驱动回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简化了常规机电式继电器及控制回路的结构,数字程控器及数字公共信号网络取代传统的导线连接。换言之,变电站二次回路中常规的继电器及其逻辑回路被可编程序代替,常规的强电模拟信号和控制电缆被光电数字和光纤代替。
② 网络化的二次设备
变电站内常规的二次设备,如继电保护装置、防误闭锁装置、测量控制装置、远动装置、故障录波装置、电压无功控制、同期操作装置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在线状态检测装置等全部基于标准化、模块化的微处理机设计制造,设备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高速的网络通信,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的I/O 现场接口,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其享,常规的功能装置在这里变成了逻辑的功能模块。
③ 自动化的运行管理系统
变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电力生产运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系统能自动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报告,即常规的变电站设备“定期检修”改变为“状态检修”。
结束语
电气工程系统运行的安全性行业稳定性,对于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成果,代表了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也直接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态势。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满足电气工程系统运行的需要,也可以有效的增强电气工程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因此,在电气工程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姚继荣.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测试,2019(18):95-96.
[2]钟德学.电力工程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J].通信电源技术,2019:144-145.
[3]高淑婷,趙艳婷.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融合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J].南方农机,2019,50(19):225-228.
关键词:自动化;电力系统;供电系统
1.电气自动化技术定义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是与电子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门电气工程应用技术学科,随着电子技术、信息网络、智能控制的飞速发展,使得电气自动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它主要体现在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机控制技术以及通信网络等控制技术上,并且通过发展研究,已经成为了现代工业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过去的电气控制主要是以低电压器件为主,不断形成新的继电为主的新型电气控制系统。近些年来,随着电子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电气控制系统从根本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先的继电器的控制系统发展到微处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同时我们也开始利用网络技术把它们结合起来,在一个控制网络系统上体现出来,最终形成一个开放性的网络化的控制系统。
2.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① 无需建立控制模块
传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需要借助控制器来完成,当被控制对象具有的动态方程比较复杂时,传统自动化控制就很难准确控制该对象,这样必然会有一些无法预测的客观因素影响到该对象的控制模型设计。若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好,设计出来的控制模型的准确性便会受到直接影响,最终降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际工作效率。智能化控制器诞生以后,可使被控对象模型的实际设计工作量逐步减少,一些无法预测的电气自动化控制问题从源头上得到了解决,大大提高了电力工程实际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② 便于调整控制电气系统
对于电气自动化系统把电力系统的响应时间降低,这样便可以随时调节电力系统,使其工作性能得到有效提升。另外,电气自动化系统还能自动实现自我调节,并且能进行远距离调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一性能优势也为电力工程自动化调控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③ 自动化技术的一致性很强
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来处理不同数据时,其一致性很强。被控制对象不同的情况经常在电力企业中存在,因此各项控制系统的实际控制效果会直接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影响,但山于被控对象的改变,导致预计控制效果不能顺利实现的现象也经常出现。因此,在设计自动化系统时,设计原则一定要具体明确,特别是遇到控制对象不同的情况时,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要严格审查各项控制要求。
3.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和电气工程中继电保护装置的融合系统发生故障或者有其他突发事件的时候,电气工程中的继电保护装置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同时切断路线,确保连接故障线路设备的安全。线路运行通过继电自动保护装置对其做实时的监测,能够将系统运行环节当中的所有状况做到有效的控制,且能及时给予保护,杜绝传统继电保护装置反应不及时引发的故障问题。所有线路及设备的异常情况借助继电保护装置的检测,还可以将系统中的特殊范围内的特殊路线以及设备做好检测工作,一旦发现异常情祝,继电自动保护装置就会做出及时的反映,保护其正常的运转。如果是继电自动保护装置自身出现故障,通常的表现就是拒动和误动两种。其中继电自动保护装置在电气系统发生故障或者异常的时候未能做出及时的反应,进行断线保护,其保护作用未能及时发挥出来,这种情况通常就是拒动而在电气系统没有发生故障或者异常情况的时候,但是继电自动保护装置却发出了错误的保护指令、传递了错误的信息,这种情况指的就是误动。
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运用
拥有多方面性能的综合性计算机监控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化装置、信号管理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测量设备等优化重组工作,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电子金属对整个变电站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通电线路、电气设备等进行监控、测量、控制、通信等目标。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组合下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让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形成了集成化、智能化的特点,且在操作方而更加的简单、快捷。
② 电气自动化在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中的运用
以太网、通讯网、工作站和控制单元组成的分层结构的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利用过程控制单元,确保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的所有参数都可以实现及时的传递,并且能够对设备的运转情况做出监控,利用检测的结果推动执行机构,从而确保生产过程能够处在监控、保护的环境当中。
③ 电气自动化在变电站自动化中的运用
计算机系统自身有养强大的综合功能,以此为基础,变电站自动化可以对继电保护、测量仪表以及自动装置信号系统做出重组及优化工作,还利用电子技术对全站的计算机定时、信号及通信技术、重要机械设备以及线路做出检测等工作。计算机技术以及现在通信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才凸显了变电站职能、自动操作的优势,且还能保障变电站的经济、安全及稳定运行。
4.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ABB公司、西门子公司相继推出了智能化变电站系统。数字化变电站是把一体化的GIS设备和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综合在一起,采用新型的光电传感器取代传统的电流、电压互感器,由光纤接口替代了微机测控保护装置的输入输出回路,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向过程层延伸和发展。数字变电站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光电技术,使变电站自动化得到进一步提高,其分层分布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光通讯技术使变电站控制电缆大幅度减少,安装周期缩短,运行维护工作量减少,可靠性大大提高,是变电站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
① 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一次设备被检测的信号回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驱动回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简化了常规机电式继电器及控制回路的结构,数字程控器及数字公共信号网络取代传统的导线连接。换言之,变电站二次回路中常规的继电器及其逻辑回路被可编程序代替,常规的强电模拟信号和控制电缆被光电数字和光纤代替。
② 网络化的二次设备
变电站内常规的二次设备,如继电保护装置、防误闭锁装置、测量控制装置、远动装置、故障录波装置、电压无功控制、同期操作装置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在线状态检测装置等全部基于标准化、模块化的微处理机设计制造,设备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高速的网络通信,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的I/O 现场接口,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其享,常规的功能装置在这里变成了逻辑的功能模块。
③ 自动化的运行管理系统
变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电力生产运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系统能自动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报告,即常规的变电站设备“定期检修”改变为“状态检修”。
结束语
电气工程系统运行的安全性行业稳定性,对于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成果,代表了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也直接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态势。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满足电气工程系统运行的需要,也可以有效的增强电气工程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因此,在电气工程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姚继荣.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测试,2019(18):95-96.
[2]钟德学.电力工程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J].通信电源技术,2019:144-145.
[3]高淑婷,趙艳婷.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融合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J].南方农机,2019,50(19):22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