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昌平区地处北京郊区,辖区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552平方公里,占40.8%,山区、半山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占59.2%。辖区中小学生11万,城镇学校占一半,学生占了4/5。
2001年,北京市实施“校校通”工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昌平区所有学校都建有校园网、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能通过昌平教育信息网访问互联网,近90%学校班班都有多媒体,教师达到每人1机。从人力资源来看,昌平区有80%的教师是年轻教师,经过计算机模块考试、未来教育及相关软件培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已经在普及的程度上有所提高。所有中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并能完成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应用的关键问题是缺乏信息化教学资源。
我区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施力。
一、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队伍,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专业化成长
区域性学科资源建设要解决资源平台的管理、技术培训、学科资源上传审核以及评价等问题,需要有一支具有共同核心目标的队伍。这些工作又分属于信息中心、教研部门以及科研部门,因此几个部门如何整合是区级资源建设的关键。
多部门合作的运作机制。建立以教委领导牵头、进修学校作为主要业务单位、基层学校积极参与的组织机构,由专家顾问组、领导组、课题研究组组成,明确各组的工作职责。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整合几方面优势在资源建设中可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整体规划作用,使得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效率提高,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二是保障作用,经费与技术为该课题的有序进行提供了保障。
以学科为单位的分层管理模式。结合昌平区各学科教研员之间工作相对独立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以学科为单位的分层管理模式。一是实现资源的分级管理,通过设置不同的权限,用户可以实现分级管理。资源网群就是由多个学科组成,每个学科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网站。权限的逐级下放使得各学科能够根据年级和教材的章、节分设管理员,进行梯队式管理,减轻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资源审核的效率,保证资源的及时性。二是能够修改平台的组织结构,实现资源课程化,方便教师使用和查找资源。所有栏目和频道的管理员主要由教研员、市区级骨干教师组成,他们发挥着引领和带头作用。
二、建成具有昌平区特色的、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的内容应该以直接支持教育教学的结构性资源为主。根据各版块的功能不同,教育资源可以概括成两大类型。
1.以学科为单位的课程资源建设及应用
学科栏目管理员进行了资源框架的搭建,将专题类、教材体系类、课标类三种进行组合,最低端都是素材资源,具体组合见图1。中学数学、中学地理等学科使用的是这类型框架结构,中学数学:按课程知识点、教材培训、精品资源等分类,每个专题都下设年级、章节,然后是资源。这样划分,便于教师检索。
构建课标和本地教材双框架体系,方便本区教学,具体组合见图2。中学生物、中学物理等学科使用的这种框架结构,方便使用不同教材版本的教师的交流和使用,使资源库更好地适应教材版本的多元化的发展。
从素材角度出发,具体组合见图3。中学语文、中学化学使用此类框架结构,如中学化学按化学课件、化学教案、化学试验、化学试题等分类,然后下设年级和章节,具有显明的学科特点。
各学科在教研员的带领下,将资源建设与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讨资源在教学的备课、教学实践、复习考试、反思交流等环节中发挥的作用,使之真正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2.以项目为单位的课程资源建设
在推进教学的进程中,很多资源并不是单纯以学科的方式呈现的,这些资源项目特色明显,以原创资源为核心。其框架结构很简单,具体组合见图4,一般以专题为主线。比如网络管理,是针对教育信息化学校校园网络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资源建设。
项目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在开放的环境中,激活、生成、提炼师生学习的各类资源。强调的是资源的动态生成性,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交往互动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起到支持作用。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保障资源建设的有序持久进行
制订资源建设资金管理方案。区教委领导高度重视全区资源建设工作,每年给予20万的专项经费支持,为规范和加强资源建设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合理和有效使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昌平区资源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为调动起广大教研员和参与资源建设教师的积极性,我们采取经费使用下放的办法,分阶段实施。第一年,为了扩大资源建设的参与度,我们对申报资源建设的28个学科给予5000元启动经费,用于本学科资源建设过程中培训、研讨、资料购置。第二年,在大面积参与的情况下,仍采取资金下放,但根据完成工作量来决定下放资金的多少。透明量化的经费管理是昌平区资源建设能得以有序持久运作的基本保障。
确定资源评价奖励制度。我们制订了《昌平区学科资源的评比、奖励方案》,从优秀团队、优秀个人、资源成果三个维度进行,如优秀团队主要体现团队在资源建设中的组织、监控、管理的成效;优秀个人主要体现在资源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活跃度及参与优秀资源成果评比情况;优秀成果则是以资源建设不同阶段所反映出来的成果为主。通过评比、表彰有突出表现的团队和个人,奖励促进昌平区资源建设,有效推动了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进程。
四、形成“开发、应用、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趋势,促进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发展
1.建成了昌平区学科资源网站群。目前已经有28个学科、13个项目参与资源建设,总资源数为117,322件;形成了一批与新课改相适应,与现有教材紧密配合,符合学科特色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满足了教师的教学所需。
2.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队伍。学科资源平台上实名注册人数为2,844名,参与该项目的教师占全区专业教师的60%。这支队伍由教研员和一线学科教师组成,他们是资源建设者和使用者。
3.形成了成熟完善的配套管理体系。采取子课题的管理方式,资金管理下放使得有限经费发挥其最大作用,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其可持续良性运作,保证了昌平区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作者单位:北京昌平区信息中心)
2001年,北京市实施“校校通”工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昌平区所有学校都建有校园网、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能通过昌平教育信息网访问互联网,近90%学校班班都有多媒体,教师达到每人1机。从人力资源来看,昌平区有80%的教师是年轻教师,经过计算机模块考试、未来教育及相关软件培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已经在普及的程度上有所提高。所有中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并能完成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应用的关键问题是缺乏信息化教学资源。
我区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施力。
一、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队伍,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专业化成长
区域性学科资源建设要解决资源平台的管理、技术培训、学科资源上传审核以及评价等问题,需要有一支具有共同核心目标的队伍。这些工作又分属于信息中心、教研部门以及科研部门,因此几个部门如何整合是区级资源建设的关键。
多部门合作的运作机制。建立以教委领导牵头、进修学校作为主要业务单位、基层学校积极参与的组织机构,由专家顾问组、领导组、课题研究组组成,明确各组的工作职责。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整合几方面优势在资源建设中可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整体规划作用,使得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效率提高,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二是保障作用,经费与技术为该课题的有序进行提供了保障。
以学科为单位的分层管理模式。结合昌平区各学科教研员之间工作相对独立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以学科为单位的分层管理模式。一是实现资源的分级管理,通过设置不同的权限,用户可以实现分级管理。资源网群就是由多个学科组成,每个学科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网站。权限的逐级下放使得各学科能够根据年级和教材的章、节分设管理员,进行梯队式管理,减轻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资源审核的效率,保证资源的及时性。二是能够修改平台的组织结构,实现资源课程化,方便教师使用和查找资源。所有栏目和频道的管理员主要由教研员、市区级骨干教师组成,他们发挥着引领和带头作用。
二、建成具有昌平区特色的、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的内容应该以直接支持教育教学的结构性资源为主。根据各版块的功能不同,教育资源可以概括成两大类型。
1.以学科为单位的课程资源建设及应用
学科栏目管理员进行了资源框架的搭建,将专题类、教材体系类、课标类三种进行组合,最低端都是素材资源,具体组合见图1。中学数学、中学地理等学科使用的是这类型框架结构,中学数学:按课程知识点、教材培训、精品资源等分类,每个专题都下设年级、章节,然后是资源。这样划分,便于教师检索。
构建课标和本地教材双框架体系,方便本区教学,具体组合见图2。中学生物、中学物理等学科使用的这种框架结构,方便使用不同教材版本的教师的交流和使用,使资源库更好地适应教材版本的多元化的发展。
从素材角度出发,具体组合见图3。中学语文、中学化学使用此类框架结构,如中学化学按化学课件、化学教案、化学试验、化学试题等分类,然后下设年级和章节,具有显明的学科特点。
各学科在教研员的带领下,将资源建设与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讨资源在教学的备课、教学实践、复习考试、反思交流等环节中发挥的作用,使之真正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2.以项目为单位的课程资源建设
在推进教学的进程中,很多资源并不是单纯以学科的方式呈现的,这些资源项目特色明显,以原创资源为核心。其框架结构很简单,具体组合见图4,一般以专题为主线。比如网络管理,是针对教育信息化学校校园网络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资源建设。
项目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在开放的环境中,激活、生成、提炼师生学习的各类资源。强调的是资源的动态生成性,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交往互动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起到支持作用。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保障资源建设的有序持久进行
制订资源建设资金管理方案。区教委领导高度重视全区资源建设工作,每年给予20万的专项经费支持,为规范和加强资源建设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合理和有效使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昌平区资源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为调动起广大教研员和参与资源建设教师的积极性,我们采取经费使用下放的办法,分阶段实施。第一年,为了扩大资源建设的参与度,我们对申报资源建设的28个学科给予5000元启动经费,用于本学科资源建设过程中培训、研讨、资料购置。第二年,在大面积参与的情况下,仍采取资金下放,但根据完成工作量来决定下放资金的多少。透明量化的经费管理是昌平区资源建设能得以有序持久运作的基本保障。
确定资源评价奖励制度。我们制订了《昌平区学科资源的评比、奖励方案》,从优秀团队、优秀个人、资源成果三个维度进行,如优秀团队主要体现团队在资源建设中的组织、监控、管理的成效;优秀个人主要体现在资源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活跃度及参与优秀资源成果评比情况;优秀成果则是以资源建设不同阶段所反映出来的成果为主。通过评比、表彰有突出表现的团队和个人,奖励促进昌平区资源建设,有效推动了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进程。
四、形成“开发、应用、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趋势,促进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发展
1.建成了昌平区学科资源网站群。目前已经有28个学科、13个项目参与资源建设,总资源数为117,322件;形成了一批与新课改相适应,与现有教材紧密配合,符合学科特色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满足了教师的教学所需。
2.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队伍。学科资源平台上实名注册人数为2,844名,参与该项目的教师占全区专业教师的60%。这支队伍由教研员和一线学科教师组成,他们是资源建设者和使用者。
3.形成了成熟完善的配套管理体系。采取子课题的管理方式,资金管理下放使得有限经费发挥其最大作用,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其可持续良性运作,保证了昌平区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作者单位:北京昌平区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