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速。面对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加速老化,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掌握新的信息和教育技术,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社会和时代,才能不断创新教育以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专业素养;学习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86-1
做一名学习型教师,终身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既是学习型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生命质量,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做一名学习型教师呢?
一、更新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比之于知识的老化,观念的老化更为危险。知识的老化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观念的老化,则往往使人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因此,对教育观念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语文学科,经典文学之所以成为经典因为他没有时代的局限性。就像我们语文课本里说的: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本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们虽然美其名曰在讲课文,其实也是和学生一起再学文章,只是我们要赋予这些文章新的意义,因为学生在变化,课文必须符合他們的品味、要求。比如我们最近的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对他的学生说过一句话:既来之,则安之。我喜欢结合现阶段学生的学情、思想、态度去解读这句话。我解读为:遇到困难不能浮躁,在无法改变环境,无法寻求其他出路的时候只能做好当下的事。
二、超越自我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就要不辍学习,尽职尽责,认真备课,善于琢磨研究,虚心向同伴学习,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比如我们的语文课本,在经过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古文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古文功底,很多文言现象都是重复的,所以再学习文本时,就不能再面面俱到,一讲到底,很多东西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更多的时间应该用来鉴赏文本。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要广泛阅读,借助丰富的资料,讲有价值的东西,讲学生不知道的、感兴趣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加强课堂的语文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鸿门宴》这样精彩的篇章,如果局限讲一些永远不变的,字词、事件,会很枯燥,学完课文学生会忘得很快,甚至到高三,需要回归课本,问他课文的相关内容,学生就像没有学过一样,因为他印象不深刻。但是如果让学生去从人物形象入手,让他们自己找语句,谈谈他心目中的刘邦项羽,课堂效果、气氛都会不一样。但是这又需要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在必要时做适当补充,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超越教材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教师、学校已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由于其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在某些新兴科技应用领域甚至已可成为我们的老师。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多领域涉猎知识,而且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1.把握一个前提——理解、尊重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依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应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也体现出自身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的深度。理解教材既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点,又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要超越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尊重教材为前提,每本教材背后都凝聚了编者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念,教师要深入地体悟教材资源,挖掘教材的本质和内涵,实现教材价值使用的最大化。否则,教学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方向,达不到基本学科教育的要求和目的。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教材,才能合理使用教材。教师应当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想当然地进行所谓的“创新”。创造教材假如脱离了教材本身,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去年,我要和一中的老师上同一篇课文《金岳霖先生》,因为这篇文章讲得太多太多,几乎上不出新意,自己又不想把这课上得无趣老套,而且又是同课异构,也不想让自己丢脸,所以我一味地求创新,看了不少资料,读了不少论文,最后在金岳霖的“有趣”上进行挖掘,是很新颖,现在看来其实是我有点“大做文章”了。其实,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很明显,就是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细节描写,一定程度上我偏离了教学目标,所以后来觉得是一堂比较失败的课。其实完全可以就在细节上下功夫,未必上不出新意来,只是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
教学要取得最佳效果,教师就要做到对教材的“深入浅出”。“深入”,就是静心感悟、理解教材的思想内涵、表达方式;“浅出”,就是转换浅显的言语引导学生体悟教材,将教授的知识内化成学生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思维方式和能力。唯有“深入”理解,才能创造性的“浅出”,才能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超越教材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教材的“灵魂”,即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在情感态度上理解教材设计的内涵。教师要善于挖掘、精炼教材的基本内涵。
2.把握教材知识内容的纵横向的关系
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价值,把握其内在联系,这需要教师具有开阔的视域,深厚的学科素养、专业素质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学会“瞻前顾后”,不仅要从微观和个性上灵活分析教授内容和知识的关联,还要从宏观和共性上把握教授内容和知识的关联。
这一点在高三的复习课中我深有体会。无论是文学文本的鉴赏,还是古文的鉴赏都有共性,要帮助学生构建一定的只是体系规范答题。但是由于时间的局限,这样的工作还没有做得很好。
总之,做一个新时代的学习型教师,就要与时俱进,不辍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而教学相长,在学习与工作中与学生共同快乐成长,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
关键词:高中语文;专业素养;学习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86-1
做一名学习型教师,终身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既是学习型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生命质量,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做一名学习型教师呢?
一、更新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比之于知识的老化,观念的老化更为危险。知识的老化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观念的老化,则往往使人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因此,对教育观念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语文学科,经典文学之所以成为经典因为他没有时代的局限性。就像我们语文课本里说的: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本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们虽然美其名曰在讲课文,其实也是和学生一起再学文章,只是我们要赋予这些文章新的意义,因为学生在变化,课文必须符合他們的品味、要求。比如我们最近的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对他的学生说过一句话:既来之,则安之。我喜欢结合现阶段学生的学情、思想、态度去解读这句话。我解读为:遇到困难不能浮躁,在无法改变环境,无法寻求其他出路的时候只能做好当下的事。
二、超越自我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就要不辍学习,尽职尽责,认真备课,善于琢磨研究,虚心向同伴学习,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比如我们的语文课本,在经过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古文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古文功底,很多文言现象都是重复的,所以再学习文本时,就不能再面面俱到,一讲到底,很多东西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更多的时间应该用来鉴赏文本。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要广泛阅读,借助丰富的资料,讲有价值的东西,讲学生不知道的、感兴趣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加强课堂的语文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鸿门宴》这样精彩的篇章,如果局限讲一些永远不变的,字词、事件,会很枯燥,学完课文学生会忘得很快,甚至到高三,需要回归课本,问他课文的相关内容,学生就像没有学过一样,因为他印象不深刻。但是如果让学生去从人物形象入手,让他们自己找语句,谈谈他心目中的刘邦项羽,课堂效果、气氛都会不一样。但是这又需要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在必要时做适当补充,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超越教材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教师、学校已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由于其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在某些新兴科技应用领域甚至已可成为我们的老师。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多领域涉猎知识,而且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1.把握一个前提——理解、尊重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依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应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也体现出自身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的深度。理解教材既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点,又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要超越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尊重教材为前提,每本教材背后都凝聚了编者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念,教师要深入地体悟教材资源,挖掘教材的本质和内涵,实现教材价值使用的最大化。否则,教学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方向,达不到基本学科教育的要求和目的。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教材,才能合理使用教材。教师应当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想当然地进行所谓的“创新”。创造教材假如脱离了教材本身,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去年,我要和一中的老师上同一篇课文《金岳霖先生》,因为这篇文章讲得太多太多,几乎上不出新意,自己又不想把这课上得无趣老套,而且又是同课异构,也不想让自己丢脸,所以我一味地求创新,看了不少资料,读了不少论文,最后在金岳霖的“有趣”上进行挖掘,是很新颖,现在看来其实是我有点“大做文章”了。其实,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很明显,就是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细节描写,一定程度上我偏离了教学目标,所以后来觉得是一堂比较失败的课。其实完全可以就在细节上下功夫,未必上不出新意来,只是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
教学要取得最佳效果,教师就要做到对教材的“深入浅出”。“深入”,就是静心感悟、理解教材的思想内涵、表达方式;“浅出”,就是转换浅显的言语引导学生体悟教材,将教授的知识内化成学生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思维方式和能力。唯有“深入”理解,才能创造性的“浅出”,才能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超越教材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教材的“灵魂”,即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在情感态度上理解教材设计的内涵。教师要善于挖掘、精炼教材的基本内涵。
2.把握教材知识内容的纵横向的关系
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价值,把握其内在联系,这需要教师具有开阔的视域,深厚的学科素养、专业素质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学会“瞻前顾后”,不仅要从微观和个性上灵活分析教授内容和知识的关联,还要从宏观和共性上把握教授内容和知识的关联。
这一点在高三的复习课中我深有体会。无论是文学文本的鉴赏,还是古文的鉴赏都有共性,要帮助学生构建一定的只是体系规范答题。但是由于时间的局限,这样的工作还没有做得很好。
总之,做一个新时代的学习型教师,就要与时俱进,不辍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而教学相长,在学习与工作中与学生共同快乐成长,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