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期待人文的回归

来源 :开心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_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因其独特的性质和地位成为教育领域中十分关注的学科,然而语文教育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其中最严重的弊病就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质和本性,这远达不到语文教育是要致力于人性升华与完美的最终目的,因此人文教育理念的重提和如何将此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被摆在了语文教育的突出位置。毫无疑问,语文教学需弘扬人文精神。笔者就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情怀,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更好的心灵交流等问题做出一些细微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育 人文教育 工具性和人文性
  在应试教育无法满足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而遭受各方面批判的情况下,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重提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对人文主义这一内涵给出了相应的说法。庄子的“顺性达情”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的“和谐发展”思想,卢梭、康德的“以天性为师”思想以及朗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无一不透露出这么一种内涵: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
  语文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然而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会关注与学生心灵交流对话,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因此,语文学科较其他学科而言更迫切呼唤人文性的回归。
  北大钱理群教授在很早就提到过,目前语文教学存在很大一弊端,就是忽略了人文教育的作用,人文教育虽不只是语文教育所能承担的,但语文教育在教育中应当占一个特殊的甚至核心的位置。语文教育需要抹上人文主义这一片亮色,可是如何让语文课堂上充满人文阳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构建平等的师生对话体系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者,教师不断地教,学生不断地听,学生作为消极的信息接收者,我们很难有把握说学生在此种教学方式下能够接收到较多的有效信息,所以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新课程环境从教师与学生的位置来看,是以学生为中心,力图建立一个师导生学的平等课堂局面。“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教师要努力改变过去学生只是作为消极知识接受者的局面,努力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正如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格拉所说:“(学生)头脑不应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被点燃的火把。”教师所能做的不是拼命往学生脑中塞东西,而是该以生为本,点燃他们思想的火把。以《蒹葭》为例,教师解读完《蒹葭》后,学生可能会对《蒹葭》所表达的主题有所疑惑,认为它不仅是一首爱情诗。这时,教师不宜盖棺定论,而应鼓励学生发言,各抒己见。政治诗、寻求贤才寻求梦想诗或是爱情诗,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论据充分,不失之偏颇,即可。
  二、教师应充分挖掘并正确对待教材的人文性
  语文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媒介,经过千挑万选而进入教材的作品必然是蕴含许多人文情怀。如《陈情表》和《项脊轩志》中感人心弦的亲情,《蒹葭》和《关关雎鸠》中“乐而不伤、哀而不淫”的美妙爱情……施行中学语文人文教育最适当的时机就是在上课时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情怀并借此来施教,可是如何将这些人文情怀传递给学生却是个难题。教师把教材放在了一个绝对中心的位置,不敢去打破教材,重组教材,高中学生已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这种迎合教材的讲解却无法迎合学生的思维。如教参对《项链》的主题解释是小资产阶级因为贪慕虚荣而自食恶果的一个故事。教师在无情鞭挞女主公马蒂尔德强烈虚荣心时会不会也肯定她的诚实、埋头苦干的精神?如果没有,教师是否将学生本该对女主人公的同情怜悯之情也给扼杀了?“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教师在肯定《愚公移山》中愚公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奋斗时是不是也会提醒学生一句当一件超越你能力的事情摆在你面前,放弃也是一种选择?教师力图将一种正统的声音,将含有如此人文情怀的思想传递给学生时,有没有思考过,这并非学生所要?讲解《红楼梦》时,教师注重讲解人物性格、典型环境、情节发展等系统而又刻板的知识,而宝玉与黛玉之间那丝丝情愫以及他们如何对待这份感情,曹雪芹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奇妙文字等被弃之不谈,的确是课堂的一大损失。
  巴金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以精神的底子”。教师应着力挖掘文学中的美好,并将这些美好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富。
  三、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场所。”从此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影响颇大。教师是除父母外对孩子影响最为直接的人。教师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必须多学、多思、多想如何组织一堂高效的语文课。语文课堂导入应引人入胜,课堂情节发展应丝丝相扣。如老师在讲解《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必然要讲解贾府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林黛玉所处艰辛的社会环境。如果教师只是很直白地说贾府的规矩有多么严厉,等级有多么的分明,无疑是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的。如能从另处着手,要学生数数自进贾府后林黛玉碰到了多少人,表现如何,再要求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学生在读到一个小姑娘在进贾府后,短时间遇到形形色色二十多人,小心翼翼对待不敢有一分差池便会明白林黛玉所处的环境有多恶劣,制度有多森严,便更能体会她那寄人篱下的心情。对于课堂如何构造,教师要巧思,才能更易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人文元素,除此,教师还应努力发挥语言的艺术,学会讲话,善于讲话。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决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应不断修炼自己的语言魅力,力求在课堂上,一言一语都打动学生的心,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除此之外,教师要学会反思。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限制。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发展,使之成为人文素养丰富的学者型教师。
  除了以上几点,语文教学当然还有其他需要改良的地方,比如说使课堂的呈现方式多样化。现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法已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借助其他方式如多媒体或是改变上课的组织模式来达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目的。如上《窦娥冤》时可放映一些片段来达到情绪渲染的作用,上《哈姆雷特》时可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从而让其感受文章的悲剧之美。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育需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任务。我们有理由相信,实施人文教育,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杜殿坤.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2]于漪.站在大写的人字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钟佳钰,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邮编:430079
其他文献
牧民定居是研究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等协调发展,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的政策安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发挥生产力
马琳生物学零度是繁殖生物学的重要指标,对其研究不仅可以深入认识生物的繁殖特性,还可以进一步认识生物繁殖行为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从而实现对生物产卵的人工预报。目前在贝
本文在区域地质和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采用硫同位素、氢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等研究,得出黄埠岭金矿为岩浆热液金矿,其产出严格受断裂构造、花岗岩、脉岩河蚀变岩等因素所控
由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微孔中,现有的化学驱油剂对低渗透油藏的驱油效果并不理想。研究利用岩石的静电吸附在固液界面形成分子膜,从而改变界面的润湿性,驱替出小孔中的残余
时至今日,三弦一直以它独立的精神内涵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绵延持续。在它的流传和承袭的过程中,三弦及三弦音乐的民众化、人性化、器乐化的特点一直在不断地显现着。李乙作为
人胚胎克隆首次成功,干细胞医学方面的进步以及异种移植研究领域的进展,这些重大突破悄然间已成为2001年人们关注的中心,许多药物的开发成功同样引人注目,如Novartis公司的抗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面非常广,对工程实践比较偏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然而当前的情况很难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