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建筑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近年来,以清华大学新校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代表的当代教育建筑呈现出一体化规划,精细化设计的趋势,不断向绿色校园,诗意校园的方向发展。本文以漯河食品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为例,从功能组织,流线设计,立面形象设计,节能设计几个方面探讨当代教育建筑精细化设计的内容及意义。
关键词: 教育建筑;精细化设计;绿色校园;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规模日益扩大,教育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教育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教育建筑精细化设计的范畴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对教育建筑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解决的这些问题的策略就是教育建筑的精细化设计。
1.1 建筑功能精细化组织。相对于早期的校园建筑,当代教育内容的巨大丰富为校园建筑的注入了大量的新功能。在基本的教学,办公,休息,交通四大功能之外增加了电子教学,音体,语言教学,特殊专业教学,交往空间等新的功能内容。特别现代教育对交往空间的重视,需要设计师在教育建筑中为学生,老师的交往可能创造条件。
1.2 人员流线精细化安排。现代校园已不仅仅是学生和老师们工作学习的空间,更是一个各类人员共同生活,居住,学习,交往,锻炼,各种社会服务聚集的复合空间。
1.3 立面形象精细化谁。为了达到“最漂亮的建筑是校园”这个目的,在校园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须对建筑体量,造型,风格,细部有整体的把握,并贯穿落实到每一个细部之中。
1.4 打造绿色校园---建筑节能精细化设计。随着我国构建低碳社会目标的提出,作为数量广大的教育建筑,在社会中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应以更严格的标准进行绿色节能精细化设计,打造绿色校园。
1.5 智慧校园——建筑技术的精细化设计。当代校园建筑自动化程度也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在许多一线城市的新建校园采用了办公自动化,通讯智能化,教学智能化等已经发展日臻成熟的新技术。
1.6 诗意校园——校园景观精细化设计。现代校园的休憩功能越来越重要,而承载这一功能的就是校园里的各种景观设计。
二.精细化设计的应用——漯河食品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新校区位于漯河市郾城区107国道以西,文明路以北,建设用地总面积约513亩。新校区建成后将容纳8000名师生的教学、办公、文体活动等。
2.1设计原则:“百年大计,以人为本,文化特色,独具匠心”。
1.以艺术创造经典,以创意体现特性,以技术传承未来”为总指导思想,以此打造一所生态型与智能型的绿色校园。
2.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分期建设的合理性,保证校园各建设周期功能分区的完整、减少后期施工对先建建筑的影响。
3.着重分析学院学生的行为特征,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简捷流畅的的交通体系,短时间内疏散大量人流,并妥善解决较大尺度校园学生的步行距离问题。
4.注重周边环境对院区的影响,建筑风格与周边协调,凸显中原深厚的文化底蕴!
5.响应国家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号召,充分利用“五新”技术。控制造价、提倡节约。
2.2功能的多样化组合
新校区主要由“五区”组成,含教学实训区、行政办公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生活服务区等部分组成。其中教学实训区又分解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通过此种设计,首先可以将大量学生人流分流,通过简捷流畅的道路系统,组织各个分区并将人流进行疏散。另外,在校区南部东西两侧预留两块发展用地。
2.3校园流线的合理安排
校园共设两个主要出入口。
礼仪性出入口设于南侧文明路上,通过校前缓冲区、入口广场进入校园内部,方便外部人流及车辆集散,并将视线自然引入校园内部。东入口位于东部107国道上,正对入口广场,建筑、广场、绿化与水景相互呼应。另外,在东北部规划两处次要出入口,方便直接进出东部实训生产基地。
院区设置快捷的环形机动车道,连接各个分区。校园支部主要为步行道路系统,除消防等特殊车辆外,限制其他车辆出入,保证校园的安全与宁静,
机动车主要停放地面,结合主要出入口、行政办公、图书信息中心及外环道两侧设置,规划车位228个。
在人流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置室内自行车库,就近解决学生的自行车停放问题,防止自行车在地面无组织的停放,保证校园环境的整洁。
2.4动感校园——校园建筑新形象
“皮与瓤”的构思——建筑强调造型的整体感与雕塑感,建筑形态源自学院“食品”专业特点,与校徽代表意义完美结合,体现简洁、效率和理性的学院性格,融于大环境,又独具特色。设计以现代抽象手法隐喻图书馆的建筑特性,在立面构成上浅灰,中灰,深灰的三色面砖,通过规则的韵律变化,通过一条贯穿建筑主题的线盘绕建筑其中,建筑轮廓的角部的圆润给人营造强烈的视觉感以及以“食品”为主题的学院性质的联想;主出入口造型匠心独具,将“皮与瓤”的造型融入其中,与灰色外墙一起构成极强的标志性与识别度;各个方向的入口台阶暗示“书山有路勤为径”。整体语素统一,简单的建筑元素,统一而富于变化。
建筑外墙主体采用三色灰色面砖,凸显建筑的重要地位,局部设仿木遮阳窗格,为建筑增添传统文化气息。
2.5绿色校园,智慧校园
随着整个社会对生态与环境的不断关注,校园生态建筑环境的构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本次规划设计中,不仅通过绿地植物等景观系统来实现生态效应,更是结合多种先进技术,创造校园生态建筑环境。比如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广场透水砖、太阳能路灯、中空玻璃塑钢窗等新材料新技术来打造生态型校园建筑环境,广场透水砖的使用在改變校园微气候的同时也节约了学校用水,外墙外保温系统与中空玻璃塑钢窗的使用在保证了室内舒适度的同时也节约了能源。
2.6诗情画意入校园
校园的园林与建筑互为背景,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生态景观空间。
“两带一心多组团”成为景观的骨架体系。两带分别为沿整个校区东部及南部的绿化带、联结校园两个主入口且环绕中部的人文景观带。人文景观带轴线温馨舒适,有广场铺砌、绿化环绕、水景连通。学子在此或晨读、或漫步或交流,为校园带来了许多灵动。水面深30-50公分,安全且便于维护,更换的水资源思可用于绿化灌溉,体现节约。形状设计为如意造型的演化,寓意师生工作、生活及学习事事顺心、件件如意!
本校园景观设计充分体现均好性及共享理念,在形成大中心景观区域的同时,在各个区域又形成半围合的院落型组团景观及庭院景观,体现均好性。
三.当代教育建筑精细化设计的意义
智能型校园是21世纪校园的必由之路,智能型校园被公认应涵盖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校园被赋予信息与交流的功能,这些功能可在教育、科研与管理等方面广泛地利用;二是校园既要成为舒适的教育场所,又要成为宽敞丰富的生活环境;三是校园的设施应多用途、频繁地、高效率地利用。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上述特征,为学校建筑的多功能和对外开放的半公共服务留有充分的余地,创造更多富有人性色彩的信息交流场所及设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代的教育建筑来讲,时代的发展对教育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设计师提出了挑战,我们只有在工作中把握精细化设计的原则,在功能组织,流线设计,形象设计,节能设计,景观设计等各个方面一以贯之,落实到每一处细节之中,才能更好的应对挑战,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为教育建筑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建国, 卢婷. 学校建筑的特色及时代感——结合设计实践谈学校建筑设计[J]. 中国勘察设计, 2004,
[2]黄献明. 学校建筑设计中的创新[J]. 教育科学研究, 2003,.
[3]马明,孔敬,白胤. 普通高等学校交往空间设计研究——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设计研究[J]. 包头钢铁学院学报, 2005,
关键词: 教育建筑;精细化设计;绿色校园;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规模日益扩大,教育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教育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教育建筑精细化设计的范畴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对教育建筑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解决的这些问题的策略就是教育建筑的精细化设计。
1.1 建筑功能精细化组织。相对于早期的校园建筑,当代教育内容的巨大丰富为校园建筑的注入了大量的新功能。在基本的教学,办公,休息,交通四大功能之外增加了电子教学,音体,语言教学,特殊专业教学,交往空间等新的功能内容。特别现代教育对交往空间的重视,需要设计师在教育建筑中为学生,老师的交往可能创造条件。
1.2 人员流线精细化安排。现代校园已不仅仅是学生和老师们工作学习的空间,更是一个各类人员共同生活,居住,学习,交往,锻炼,各种社会服务聚集的复合空间。
1.3 立面形象精细化谁。为了达到“最漂亮的建筑是校园”这个目的,在校园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须对建筑体量,造型,风格,细部有整体的把握,并贯穿落实到每一个细部之中。
1.4 打造绿色校园---建筑节能精细化设计。随着我国构建低碳社会目标的提出,作为数量广大的教育建筑,在社会中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应以更严格的标准进行绿色节能精细化设计,打造绿色校园。
1.5 智慧校园——建筑技术的精细化设计。当代校园建筑自动化程度也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在许多一线城市的新建校园采用了办公自动化,通讯智能化,教学智能化等已经发展日臻成熟的新技术。
1.6 诗意校园——校园景观精细化设计。现代校园的休憩功能越来越重要,而承载这一功能的就是校园里的各种景观设计。
二.精细化设计的应用——漯河食品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新校区位于漯河市郾城区107国道以西,文明路以北,建设用地总面积约513亩。新校区建成后将容纳8000名师生的教学、办公、文体活动等。
2.1设计原则:“百年大计,以人为本,文化特色,独具匠心”。
1.以艺术创造经典,以创意体现特性,以技术传承未来”为总指导思想,以此打造一所生态型与智能型的绿色校园。
2.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分期建设的合理性,保证校园各建设周期功能分区的完整、减少后期施工对先建建筑的影响。
3.着重分析学院学生的行为特征,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简捷流畅的的交通体系,短时间内疏散大量人流,并妥善解决较大尺度校园学生的步行距离问题。
4.注重周边环境对院区的影响,建筑风格与周边协调,凸显中原深厚的文化底蕴!
5.响应国家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号召,充分利用“五新”技术。控制造价、提倡节约。
2.2功能的多样化组合
新校区主要由“五区”组成,含教学实训区、行政办公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生活服务区等部分组成。其中教学实训区又分解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通过此种设计,首先可以将大量学生人流分流,通过简捷流畅的道路系统,组织各个分区并将人流进行疏散。另外,在校区南部东西两侧预留两块发展用地。
2.3校园流线的合理安排
校园共设两个主要出入口。
礼仪性出入口设于南侧文明路上,通过校前缓冲区、入口广场进入校园内部,方便外部人流及车辆集散,并将视线自然引入校园内部。东入口位于东部107国道上,正对入口广场,建筑、广场、绿化与水景相互呼应。另外,在东北部规划两处次要出入口,方便直接进出东部实训生产基地。
院区设置快捷的环形机动车道,连接各个分区。校园支部主要为步行道路系统,除消防等特殊车辆外,限制其他车辆出入,保证校园的安全与宁静,
机动车主要停放地面,结合主要出入口、行政办公、图书信息中心及外环道两侧设置,规划车位228个。
在人流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置室内自行车库,就近解决学生的自行车停放问题,防止自行车在地面无组织的停放,保证校园环境的整洁。
2.4动感校园——校园建筑新形象
“皮与瓤”的构思——建筑强调造型的整体感与雕塑感,建筑形态源自学院“食品”专业特点,与校徽代表意义完美结合,体现简洁、效率和理性的学院性格,融于大环境,又独具特色。设计以现代抽象手法隐喻图书馆的建筑特性,在立面构成上浅灰,中灰,深灰的三色面砖,通过规则的韵律变化,通过一条贯穿建筑主题的线盘绕建筑其中,建筑轮廓的角部的圆润给人营造强烈的视觉感以及以“食品”为主题的学院性质的联想;主出入口造型匠心独具,将“皮与瓤”的造型融入其中,与灰色外墙一起构成极强的标志性与识别度;各个方向的入口台阶暗示“书山有路勤为径”。整体语素统一,简单的建筑元素,统一而富于变化。
建筑外墙主体采用三色灰色面砖,凸显建筑的重要地位,局部设仿木遮阳窗格,为建筑增添传统文化气息。
2.5绿色校园,智慧校园
随着整个社会对生态与环境的不断关注,校园生态建筑环境的构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本次规划设计中,不仅通过绿地植物等景观系统来实现生态效应,更是结合多种先进技术,创造校园生态建筑环境。比如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广场透水砖、太阳能路灯、中空玻璃塑钢窗等新材料新技术来打造生态型校园建筑环境,广场透水砖的使用在改變校园微气候的同时也节约了学校用水,外墙外保温系统与中空玻璃塑钢窗的使用在保证了室内舒适度的同时也节约了能源。
2.6诗情画意入校园
校园的园林与建筑互为背景,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生态景观空间。
“两带一心多组团”成为景观的骨架体系。两带分别为沿整个校区东部及南部的绿化带、联结校园两个主入口且环绕中部的人文景观带。人文景观带轴线温馨舒适,有广场铺砌、绿化环绕、水景连通。学子在此或晨读、或漫步或交流,为校园带来了许多灵动。水面深30-50公分,安全且便于维护,更换的水资源思可用于绿化灌溉,体现节约。形状设计为如意造型的演化,寓意师生工作、生活及学习事事顺心、件件如意!
本校园景观设计充分体现均好性及共享理念,在形成大中心景观区域的同时,在各个区域又形成半围合的院落型组团景观及庭院景观,体现均好性。
三.当代教育建筑精细化设计的意义
智能型校园是21世纪校园的必由之路,智能型校园被公认应涵盖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校园被赋予信息与交流的功能,这些功能可在教育、科研与管理等方面广泛地利用;二是校园既要成为舒适的教育场所,又要成为宽敞丰富的生活环境;三是校园的设施应多用途、频繁地、高效率地利用。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上述特征,为学校建筑的多功能和对外开放的半公共服务留有充分的余地,创造更多富有人性色彩的信息交流场所及设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代的教育建筑来讲,时代的发展对教育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设计师提出了挑战,我们只有在工作中把握精细化设计的原则,在功能组织,流线设计,形象设计,节能设计,景观设计等各个方面一以贯之,落实到每一处细节之中,才能更好的应对挑战,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为教育建筑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建国, 卢婷. 学校建筑的特色及时代感——结合设计实践谈学校建筑设计[J]. 中国勘察设计, 2004,
[2]黄献明. 学校建筑设计中的创新[J]. 教育科学研究, 2003,.
[3]马明,孔敬,白胤. 普通高等学校交往空间设计研究——教学楼内部交往空间设计研究[J]. 包头钢铁学院学报,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