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刺刀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go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正在看一部电视连续剧,画面上战斗非常激烈,敌我互相厮杀,最后五六个敌人围住一个战士,准备活捉,突然这名战士一跃而起,拿起一把刺刀,运足气力,旋转一圈,把每个人的脖子划出一线刀缝,顿时鲜血喷涌,都瘫倒在地……正看得入神,父亲在门外叫我,爷爷病倒了。
  我来不及关掉电视,跑到爷爷的房间,他正斜躺在床上,慢慢地从枕头下面掏出一片铜钥匙,用手指着那口小木箱,示意我们打开这个宝箱。
  曾记得我童年时代,几个小伙伴贪玩,一起来到爷爷的房间,发现床上有口精致的小木箱,并上了把铜锁,拿在小手上很重。出于好奇,我们几个小淘气家伙,把爷爷的房间翻个遍,最后在他的枕头下找到这片钥匙,闹腾好一会儿才打开这把锁,看见里面灰色衣服压着宝物——还用红布包裹无数层呢!四五个小脑袋挤在一起,试图将这个东西打开看个明白,爷爷突然闯进来,大声骂道:“打死你们这帮小家伙,是谁打开这锁的?!”小伙伴吓得四处逃跑,我被爷爷狠狠地打了一顿。后来这口小木箱不见了。
  再次看到小木箱,感到惊讶,几十年没看到,爷爷藏在哪里?父亲打消我的疑惑:“刚从楼顶夹板里取出来的,爷爷想看一眼。”
  爷爷示意我们坐在床边上,一双老手,历经岁月风霜,干枯得剩下皮包骨,他伸出长长的左手拉着我,然后又从被窝里移出右手,也拉住父亲的手说道:“我是地道的陕北人,不是江南人。”我们一怔——第一次听他这么说。我忙问父亲是怎么回事,他也摇摇头不知道。
  见我们百思不解,爺爷一字一句道出自己70多年前的故事:那是1944年初秋的一天,爷爷的父亲把他送到八路军359旅,当时这支部队在陕北垦出有名的南泥湾。他在军营里训练不到几个月,这支5000多人的部队便组成南下支队,入江南转战半年,在江南各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痛击了日伪军侵略气焰。有一次,爷爷所在的一支小分队执行任务,在黄家寨遭遇日伪军拦截,面对强于五倍的兵力,小分队成员英勇迎敌,战斗一整天,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小分队成员上百人牺牲。夜幕降临,爷爷带着两名战士欲冲出日伪包围圈,没迈出百步,便被敌军发现,子弹一齐扫来,两名战士中弹倒下。他疾步躲到树林中,仔细观察日军动静,发现两个日军在左侧的道口站岗放哨,他们不停地来回走动,一株大树可挡住视线。他从枪上取下刺刀,断废枪支,慢慢地摸到鬼子放哨的位置,揪住机会,一霎将日军脖子使劲一划,又迅速用刀将另一个日军刺死。走到第二个哨口,他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掉两个哨兵,然后快速冲出三层包围圈。刚走出没多远,被日本鬼子发现,子弹、手电光一齐朝他扫来,跑了个把时辰,日军还不断向山上追来,他爬到山顶,再也无路可走,一面是数十丈的悬崖,一面是日伪军不断叫唤冲上来。他趁着月色,朝山下连滚带跑,但这群鬼子仍叫着要活捉他。他不想落到鬼子手中,便朝悬崖下跳去……
  待到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老百姓的床上。老人坐在床沿上告诉他:上山寻找草药时,发现树枝上挂着一个人,昏迷过去了,衣服有个“八路”标志,认定这是个好人,便把他背回家救治。
  在老乡家待了不到三天,早上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一群日伪军包围老乡家,搜查是否藏有“八路”。原来这里有个日军中队驻点,早几天对“八路”的围歼战中,有个人逃脱包围,跳到崖下未见尸首,很有可能躲在附近。
  老人急忙把他藏在地窖里,然后才把门开了,老人说家里是儿子儿媳和刚出生不久的孙子。日伪军四处搜查,发现一件未及藏好的灰色八路军服,他们逼迫老人交出“八路”。老人坚决地说:没有藏“八路”,这个是自己的儿子。最后日伪军将他儿子和儿媳带走,走出没多久,便听到一声枪响,儿子应声倒下,随后一群日军发出阵阵淫笑,轮流将他的儿媳糟践,儿媳蒙受耻辱,用头撞树自杀。
  爷爷下跪求老人收留,隐姓埋名为老人送终,抚养遗孤。后来爷爷带着这口小木箱,辗转多地生活,这次病重,才讲出这个故事。
  当我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箱,爷爷那件破了无数洞眼的灰色八路军服,压着一把用红布包裹几十层的锈迹斑斑的刺刀,爷爷看完自己用过的东西,欣慰地笑了。几天后,爷爷终因多器官衰竭,去了天堂。
  今年,我捧上爷爷那口木箱里面的遗物——一把刺刀,到学校和社会重述爷爷的故事。
  点评:
  这是一个战争的熟题材,但写得不一般。小说开篇设置了一个悬念,吸引了读者,然后紧紧围绕中心线索展开。全篇有正叙、有插叙,场景转换自然,主线突出,人物形象较鲜明。
其他文献
王小梅的儿子在鹿城经营着一家公司,在其他公司也有投资,事业有成,所有的事都挺顺心,唯有一件事一直让他闹心。自从他爹去世后,老妈就一直一个人住在乡间的老宅里。做儿子的平时也没少给她零花钱,可这老太太就是喜欢劳作的命,一个人住在老宅里为的是种些蔬菜。一个人吃不了,就托人往城里捎。其实,转来转去,到了儿子手里,新鲜的蔬菜早就蔫了。  为了让妈住到城里,儿子说了好几次,王小梅就是不允。她的理由很简单,你们
期刊
期刊
“本台插播一条最新消息,今晚7时,位于东安区一栋居民楼发生火灾,该居民楼发生火灾的原因,是因为家中停电,使用蜡烛过程中不慎掉落引发火灾。该居民楼里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妇和一个小女孩,火灾发生时只有小女孩和她的妈妈在家。当消防员赶到时该名女孩的妈妈已经在大火中身亡,小女孩被救出时身上裹着一块湿窗帘布才侥幸逃过一劫。  据附近居民反映,东安区是在今日下午两点停电的,可是五点多钟下班回来,只看到电线杆旁放着
期刊
苗妙是个80后,温柔文静,是父母的乖乖女。  苗妙上大学时,时常有男生追来家中。有一次,大学同学大毛追到她家,被她当护士的母亲赶了出去,并对女儿说:“这么楞头青的穷小子,还没毕业,又没有掙钱,还敢上咱家来,胆子倒不小。你太单纯,婚事得我们父母给你做主才行。”  苗妙工作后,单位有个好小伙,托人找苗妙提亲,被她婉言谢绝。她知道严厉的母亲只认准自己的眼光。从20岁那年,每次她微信有朋友信息,她妈发现后
期刊
最近,带异性孩子去厕所这个话题引起热议,相比这件事在登上热搜之后争论的孰是孰非,我更关心的是那些被父母带进异性厕所的孩子们,他们对性别的意识是否会受到影响?孩子多大年龄就不该再进异性厕所了?   孩子几岁开始有明确的性别意识?   我们以普通孩子的性发展规律来说,大多数孩子是从两岁开始,快到三岁的时候知道他是男孩还是女孩的。我们在幼儿园做性教育时观察到,让年龄两岁多的孩子站队,男孩站一队、女孩站一
期刊
堂 屋  方言往往让异乡人不知所云。我要是按照家乡话把“堂屋”念出来,应该无人能懂。堂屋,就是城里人的客厅。城里高楼林立,能被主人延纳入防盗门的,确是称得上“客”的。堂屋没有防盗门守卫,堂屋外的晒坝也是开放的。坐在堂屋里,门口路过的行人与堂屋里的人隔了一道门槛,可以打招呼。偶尔来个借弯刀米筛的,那大概不能算“客”。  堂屋不在乎自己名字的俗雅,堂屋引以自豪的是自己是一家人的脸面。  那台“西湖”牌
期刊
“明明有病,怎就治不好?”半夜,老张坐了起来,捂着嘴唠叨着。  自去年治牙后,老张的牙似乎变得有脾气,时好时坏。  那次,老张去的那家牙科诊所是熟人推荐的,牙医甚是热情。一番检查后,牙医说:“你的七号牙有问题,我给你磨一磨,清理一下,疼痛能缓解些。不过,要想彻底治愈,必须用材料填补。”  “可以。”老张爽快地说。  “你選那种材料呢?最贵的一千多元,最便宜的一百多。”  “听你的,我不信熟人信谁呢
期刊
2013年农历大年二十九,刚到桂林机场,突遇一场特大暴雨,飞机无法起飞。快天黑时,广播里传来通知:“先生们、女士们,我们很抱歉地通知,因突遭暴风雨,所有的航班取消。”  我们被拉回到市区的旅馆里。等了一天的飞机,回到旅馆确实饿了。我买的是头等舱,在贵宾室里还有点吃的,可也不顶事。  在空荡荡的大堂里慢慢踱着步,透过玻璃窗,看见街上置办年货的人熙熙攘攘。我抱怨这趟出差,想家的念头开始强烈,鼻子一酸,
期刊
攀比是孩子比较常见的行为,且攀比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趋势。所以,孩子的攀比心理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孩子攀比的是外在物质的东西,这也是现在很多爸爸妈妈非常纠结的事情。那么面对孩子不正确的攀比心理,爸爸妈妈应该要无限满足吗?   前天涵涵跟我说:“妈妈,我们班睿睿有男生的芭比娃娃,我都没有,你给我买一个吧?”我抱着她问:“那别人有,你没有的东西,能都买回来不?”涵涵摇摇头说:“算了吧,那太多了,
期刊
深林里  青苔爬满  古树,林间小径  残缺的石凳,  在杂草丛  等待被晾干  层层密叶遮蔽  上空,  洒下几束光影  一声鸟鸣  山行者在翠竹中  跳动  光与影,鸟鸣和人行  在风中跳动  又消失不见  发明文字以前  孙武还没写下兵書  乾隆也不曾来过  被风揉碎的太阳,落入  穹窿深处  一簇蓝色的火苗  静静呼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