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负荆请罪》,以剧本的形式,分两幕展示了这个的历史故事。
【案例1】
师:今天这节课,恰好有一个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机会,不知谁能够把握?老师给你们一个剧本,你们先自己读一读,了解一下主要内容。(学生自读课文中的第二幕故事)
师:谁来说说故事大意?你理解“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学生说出成语的意思:背上荆条去请求别人的原谅。)
师:谁来当一回主角,演一演蔺相如和廉颇?放心,我们有五十二位优秀的导演在旁边指导呢。
(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大家评价,修正朗读的语气,并借助朗读与评价体会廉颇道歉的坦诚,感受蔺相如的宽容大度。)
【案例2】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幕,先来追溯一下“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起因。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廉颇是怎样侮辱蔺相如的?蔺相如又有怎样的表现?(学生交流对故事内容的了解)
师:廉颇为什么如此对待蔺相如?让我们一起看看《史记》中廉颇的话——“且相如素贱人,徒以口舌之利,而位居我之上。”
(学生结合学习资料中的“完璧归赵”,研究蔺相如是否只有“口舌之利”,进而感受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一心为国。)
师:(引读文中句子)这句话中“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与“寸步不让”,你们都读懂了吗?
(学生根据自己对“完璧归赵”故事的了解,说说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并用朗读表达)
师:“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认识,并用一些关联词语理清句子的逻辑关系。)
师:那蔺相如为什么一再避让廉颇,甚至几天不上朝?
(学生结合文中“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想象蔺相如心里的想法,想象将相闹翻的后果,自然体会到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个人的荣辱,可谓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师: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寻找合作伙伴,练习朗读或表演。
教后感想:
以上的两个案例是我执教《负荆请罪》一课两幕故事采用的不同教法。静心思考,从效果看,第二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更好。
首先,在于帮助学生准确地解读了文本,实现了课内外的联系。蔺相如智勇双全,一心为国,这是无可厚非的。廉颇呢?如果对文本缺乏深刻的认识,单从他一再侮辱蔺相如看,我们会简单地把他定义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人。事实并非如此,廉颇和蔺相如虽然不和,但还没有到针锋相对的地步。他其实也是个热爱国家、英勇善战的将领,只是他觉得蔺相如没有什么真本事,不配位列上卿,不能担负起国家的重担,才一再为难蔺相如。如果没有对这个人物形象的正确认识,下文的“负荆请罪”,就不能深入领会。在案例2的教学中,对人物关系的把握可以说让学生沉入了文本,真正意义上认识了人物。
其次,让学生走进文本、鉴赏文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好好地读书,读懂字、词、句、段、篇,读出语言蕴藏的感情和意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案例2的教学中,教师实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思路,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倾听人物的心声。以词语的品析,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又以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带动语言的内化与运用。
再次,案例2的教学还注意让学生走出文本,感受教材的特点。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或表演的语文实践,感悟剧本的特点,表现自我,也给课堂带来了张扬个性的空间。较之案例1中毫无基础的表演、琐碎的指导评价,这样的设计显得实在、有效。
(作者单位:扬州市东关小学)
【案例1】
师:今天这节课,恰好有一个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机会,不知谁能够把握?老师给你们一个剧本,你们先自己读一读,了解一下主要内容。(学生自读课文中的第二幕故事)
师:谁来说说故事大意?你理解“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学生说出成语的意思:背上荆条去请求别人的原谅。)
师:谁来当一回主角,演一演蔺相如和廉颇?放心,我们有五十二位优秀的导演在旁边指导呢。
(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大家评价,修正朗读的语气,并借助朗读与评价体会廉颇道歉的坦诚,感受蔺相如的宽容大度。)
【案例2】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幕,先来追溯一下“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起因。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廉颇是怎样侮辱蔺相如的?蔺相如又有怎样的表现?(学生交流对故事内容的了解)
师:廉颇为什么如此对待蔺相如?让我们一起看看《史记》中廉颇的话——“且相如素贱人,徒以口舌之利,而位居我之上。”
(学生结合学习资料中的“完璧归赵”,研究蔺相如是否只有“口舌之利”,进而感受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一心为国。)
师:(引读文中句子)这句话中“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与“寸步不让”,你们都读懂了吗?
(学生根据自己对“完璧归赵”故事的了解,说说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并用朗读表达)
师:“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认识,并用一些关联词语理清句子的逻辑关系。)
师:那蔺相如为什么一再避让廉颇,甚至几天不上朝?
(学生结合文中“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想象蔺相如心里的想法,想象将相闹翻的后果,自然体会到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个人的荣辱,可谓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师: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寻找合作伙伴,练习朗读或表演。
教后感想:
以上的两个案例是我执教《负荆请罪》一课两幕故事采用的不同教法。静心思考,从效果看,第二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更好。
首先,在于帮助学生准确地解读了文本,实现了课内外的联系。蔺相如智勇双全,一心为国,这是无可厚非的。廉颇呢?如果对文本缺乏深刻的认识,单从他一再侮辱蔺相如看,我们会简单地把他定义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人。事实并非如此,廉颇和蔺相如虽然不和,但还没有到针锋相对的地步。他其实也是个热爱国家、英勇善战的将领,只是他觉得蔺相如没有什么真本事,不配位列上卿,不能担负起国家的重担,才一再为难蔺相如。如果没有对这个人物形象的正确认识,下文的“负荆请罪”,就不能深入领会。在案例2的教学中,对人物关系的把握可以说让学生沉入了文本,真正意义上认识了人物。
其次,让学生走进文本、鉴赏文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好好地读书,读懂字、词、句、段、篇,读出语言蕴藏的感情和意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案例2的教学中,教师实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思路,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倾听人物的心声。以词语的品析,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又以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带动语言的内化与运用。
再次,案例2的教学还注意让学生走出文本,感受教材的特点。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或表演的语文实践,感悟剧本的特点,表现自我,也给课堂带来了张扬个性的空间。较之案例1中毫无基础的表演、琐碎的指导评价,这样的设计显得实在、有效。
(作者单位:扬州市东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