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在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际方式、生产方式,甚至对价值观念也有一定冲击。大学生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十分不稳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也容易产生健康问题。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借助网络技术对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开展良好的心理指导,促进大学生健康、稳定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矫正措施,旨在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类型;矫正措施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他们充满活力,也十分富有激情,处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沿,他们在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导致自身行为观念、道德思想出现转变。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压力、就业压力日渐增加。心理发展状态本就不够稳定的大学生,十分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学生会选择利用网络虚拟环境逃避问题,对其今后的工作、发展都有着不利影响。本文也着重点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表现与矫正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
1.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
1.1网络迷失问题
虚拟网络世界同时也包含很多真实社会信息,大学生在上网时可以自由表达言论,表现自我,甚至会利用网络凸显自我价值,对社会中真实存在的负面现象持偏执态度,也时常会利用上网方式发泄自身情绪。但是,网络上分布的各种无聊帖子、色情图文、庸俗话题以及脏话等不良信息,会让大学生对网络失去信心,无法找到真实自我价值,网络犯罪、网络黑客现象不断出现,大学生也容易出现网络迷失现象。
1.2网络成瘾问题
网络人际交往在不断发展,很多大学生都无法抵抗网络诱惑,他们本身心理发展也不够成熟,会出现超时上网的现象,缺乏足够的控制能力,导致网络聊天、网络娱乐以及网络色情等现象层出不穷。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之一就是网络游戏成瘾,这部分大学生十分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心理与生理都易出现障碍,严重时甚至会产生自杀、退学以及抑郁情绪。
1.3网络道德问题
所谓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的一种延伸方式,网络存在的隐蔽性会让部分大学生忽略对应的规则约束,无法自觉遵守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环境下,人与人的交往是间接的,当大学生出现自律性降低时,会出现网络放任与缺乏约束性心理,进而发生网络道德问题,比如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疏远、网络行为失范、诚信意识有待加强等。
1.4网络焦虑问题
网络焦虑问题是指在实际上网时,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以及归属感,他们过分依赖网络,会把自己与真实现实社会隔开,把网络中的某些行为以及心理代入到真实社会中。但其实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在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也会通过上网排解自身焦躁不安的情绪。
2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矫正策略
2.1创建以及完善大学生网络教育体系
网络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的一种产生物,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给予高度关注,及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状况,完善自身教育体系。首先,开展心理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加强自身信息素养,不断更新网络知识,用更加科学合理的策略开展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其次,高校还要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使大学生能在更加干净的网络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网络心理状况,通过建设校园网络,可以把部分在外上网的学生转移到校内,从网络技术层面对学生的上网环境进行净化,开展积极正面的网络引导,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2.2重视大学生法治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单一的教育模式,是一种系统性的教育体系,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法制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自觉性。首先,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由于网络世界存在比较明显的匿名性、虚拟性,学生在发表言论的同时也不需要考虑道德规范,这种情况容易导致他们放松自身的道德自律。鉴于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价值以及社会规范,时常对自身的网络行为进行反思,坚决抵触不良思想。其次,教师还要加大网络法制教育力度。部分学生在学习时能够获得较为充实的专业知识,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法治意识,导致大学生网络犯罪现象屡见不鲜。教师一定要结合社会上真实存在的案件开展网络法制教育,提升学生法治意识,使学生能在网络世界中遵守规章制度,约束自身行为。
2.3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心理学
很多专家、学者都在不断探索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正策略,但是目前仍没有十分理想的治疗手段。首先,高校一定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健康状况,建设网络心理教育网站,在创建网站时,要考虑到网站设计的多元化、丰富性与吸引力,满足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其次,教师还要定期开展网络心理测试,结合网络访谈、心理测试的方式,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状况,提升教育针对性。最后,教师还要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匿名的方式诊断自我心理健康情况,及时调节不良心理健康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也越发紧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以及价值观念都有着较大影响,也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利用创建网络教育体系、心理学方法等,提升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仝宇.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研究[J]. 中國农村卫生, 2018, No.128(02):43-43.
[2]郑小方. "互联网+"大学生网络心理状态及教育研究[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8, v.31;No.142(03):94-97.
(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类型;矫正措施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他们充满活力,也十分富有激情,处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沿,他们在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导致自身行为观念、道德思想出现转变。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压力、就业压力日渐增加。心理发展状态本就不够稳定的大学生,十分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学生会选择利用网络虚拟环境逃避问题,对其今后的工作、发展都有着不利影响。本文也着重点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表现与矫正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
1.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
1.1网络迷失问题
虚拟网络世界同时也包含很多真实社会信息,大学生在上网时可以自由表达言论,表现自我,甚至会利用网络凸显自我价值,对社会中真实存在的负面现象持偏执态度,也时常会利用上网方式发泄自身情绪。但是,网络上分布的各种无聊帖子、色情图文、庸俗话题以及脏话等不良信息,会让大学生对网络失去信心,无法找到真实自我价值,网络犯罪、网络黑客现象不断出现,大学生也容易出现网络迷失现象。
1.2网络成瘾问题
网络人际交往在不断发展,很多大学生都无法抵抗网络诱惑,他们本身心理发展也不够成熟,会出现超时上网的现象,缺乏足够的控制能力,导致网络聊天、网络娱乐以及网络色情等现象层出不穷。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之一就是网络游戏成瘾,这部分大学生十分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心理与生理都易出现障碍,严重时甚至会产生自杀、退学以及抑郁情绪。
1.3网络道德问题
所谓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的一种延伸方式,网络存在的隐蔽性会让部分大学生忽略对应的规则约束,无法自觉遵守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环境下,人与人的交往是间接的,当大学生出现自律性降低时,会出现网络放任与缺乏约束性心理,进而发生网络道德问题,比如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疏远、网络行为失范、诚信意识有待加强等。
1.4网络焦虑问题
网络焦虑问题是指在实际上网时,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以及归属感,他们过分依赖网络,会把自己与真实现实社会隔开,把网络中的某些行为以及心理代入到真实社会中。但其实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在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也会通过上网排解自身焦躁不安的情绪。
2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矫正策略
2.1创建以及完善大学生网络教育体系
网络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的一种产生物,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给予高度关注,及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状况,完善自身教育体系。首先,开展心理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加强自身信息素养,不断更新网络知识,用更加科学合理的策略开展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其次,高校还要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使大学生能在更加干净的网络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网络心理状况,通过建设校园网络,可以把部分在外上网的学生转移到校内,从网络技术层面对学生的上网环境进行净化,开展积极正面的网络引导,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2.2重视大学生法治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单一的教育模式,是一种系统性的教育体系,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法制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自觉性。首先,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由于网络世界存在比较明显的匿名性、虚拟性,学生在发表言论的同时也不需要考虑道德规范,这种情况容易导致他们放松自身的道德自律。鉴于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价值以及社会规范,时常对自身的网络行为进行反思,坚决抵触不良思想。其次,教师还要加大网络法制教育力度。部分学生在学习时能够获得较为充实的专业知识,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法治意识,导致大学生网络犯罪现象屡见不鲜。教师一定要结合社会上真实存在的案件开展网络法制教育,提升学生法治意识,使学生能在网络世界中遵守规章制度,约束自身行为。
2.3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心理学
很多专家、学者都在不断探索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正策略,但是目前仍没有十分理想的治疗手段。首先,高校一定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健康状况,建设网络心理教育网站,在创建网站时,要考虑到网站设计的多元化、丰富性与吸引力,满足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其次,教师还要定期开展网络心理测试,结合网络访谈、心理测试的方式,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状况,提升教育针对性。最后,教师还要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匿名的方式诊断自我心理健康情况,及时调节不良心理健康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也越发紧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以及价值观念都有着较大影响,也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利用创建网络教育体系、心理学方法等,提升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仝宇.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研究[J]. 中國农村卫生, 2018, No.128(02):43-43.
[2]郑小方. "互联网+"大学生网络心理状态及教育研究[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8, v.31;No.142(03):94-97.
(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