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孩子来说,作业是其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有质量的作业环节,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也会引发一系列的亲子矛盾、师生矛盾,而化解作业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则成为教育领域中需要面对和研究的课题。让作业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以作业为“支点”撬动教育教学变革,正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探索的重要内容。
上学几乎是每个孩子童年时期所憧憬的生活,因为上了学,意味着有小朋友一起玩,有老师向他传授知识。但是,进入学校后,孩子发现,家长叮咛的言语变得千篇一律——“听老师话,好好学习,认真读书”。随着学习生活的深入,孩子渐渐感受到,上学要每天预习、上课听讲、回家做作业,伴随着作业的延伸,还有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要面对成绩单,等等。于是,在孩子的意识里,“学习”的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将学习等同于作业、等同于考试、等同于成绩等认识误区导致了学习概念的窄化,这种窄化了的学习概念,带来的结果是:孩子在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厌恶作业;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被动作业;逐渐失去学习的自觉性,应付作业;逐渐失去学习的责任,“讨价还价”、拖延;甚至失去学习中所需要的德性养成,如诚实守信等。在这诸多作业问题中,暴露出的亲子冲突、师生冲突甚至家校冲突,揭示出作业与学习更为深刻的关系认知,如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功利与育人的关系,以及应试训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
随着中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体美学科纳入中高考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课程改革逐步推向聚焦核心素养。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和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在“应试”与“减负”的艰难博弈中,实现学校层面乃至学习层面的微观变革,为宏观变革打好基础,作业变革成为一个可能的抓手和选择。虽然实践层面已进行不少探索,但如何使作业变革不是停留于简单的加减法,而是通过改善作业的功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进而达到化解冲突、理顺关系、提升能力、拓新价值,乃是作业变革需继续深入探索的。笔者认为,作业变革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发掘作业过程的育人价值。针对作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作业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这是认清作业在学生成长中的意义和价值的前提。以作业变革为契机,推动教与学的改革深入,将作业与练习、预习、上课、评价等全学习过程有机联系,丰富作业内涵,提升作业认识,让作业从监测反馈巩固的功能转向贯穿全学业过程的一个支点,是进行作业变革的基本出发点。一方面,基于作业过程的主体人格的培养,如在作业中教孩子养成整理错题、自主反馈的习惯,以及有效进行学习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都是作业所能够发挥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则是以“五育并举”为指导思想,树立“五育作业观”,拓展全面育人的作业价值,走出作业概念的认识误区。
实现“教、学、练、评”的有机统一。在作业变革中,需要坚持“教、学、练、评”一体化的原则,改变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教学评分离”现象,解决“教的不练,练的不考”教考分离问题,克服考试的负向甚至逆向功能。作业如果不能与考试评价进行有機联系,就会弱化作业在教学与考试间的纽带作用,降低日常教学活动与作业在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业测评中的功能。为此,基于作业变革,特别是作业设计的研究,发挥作业在“教、学、练、评”中的中介枢纽作用,成为连接上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一根红线。
有效实现作业习惯的内化养成。完成作业是学生的基本学习责任,基于作业过程的自我学习责任态度是应有的劳动教育内容。作业不仅仅是一种外在负担(尽管这种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也是学生基本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载体。借助于道德推理的规则论证内化机制的建立,开展关于“为什么要做作业”的话题讨论,是在学习最关键的环节进行立德树人的工作。通过对作业的论证,实现作业习惯养成中的他律到自律,培养孩子做一个有学习效率的人。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有效率的人本质上是一个讲道德的人、一个不会浪费自己生命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不会浪费别人诸如家长和老师的陪伴和指导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而一个没有效率的人,不但浪费自己的时间,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父母和老师的劳动不负责。如果不能真切地在学习劳动中使自己的作业过程变得高效,没有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艰苦努力和付出的作业过程,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诸如感恩、责任、诚信和爱的教育前提。因此说,作业习惯的养成本质上是学生的作业意识、作业能力和作业自觉的一个“成人”的过程。
探索作业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克服形式单一,避免机械的发卷、发题,通过作业技术创新,不断探索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是推动均衡作业的必要基础。对不同作业的功能进行梳理:累积性作业,如每天阅读积累、做观察笔记、写读书笔记等;诊断性作业,如阶段性的反馈和衡量学习水平;长程性作业,如结合游学、项目化学习等课程内容进行周期性的作业设计,等等。多样化作业的探索,可以有机地将学习计划、中期学习反馈、项目结束后的反馈展示等整合融入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另外,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扩大作业的类型和选择性,使不同潜能的学生可以获得多种学习实践的可能性,是作业过程中突破“作业制造差生”,倡导“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形态多样的作业设计理念,选择性和替代性作业设计应该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多年来一直延续的“教师设计—学生解答—教师批阅—学生改正”这种传统作业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由作业所引发的各种教育冲突呼唤着作业的变革。作业变革是教育减负增效的重要抓手,是化解“教育冲突”的必由之路,是撬动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教学改革的支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抓住“作业”这个支点,努力探索“以生为本”的作业变革。
(作者系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香玉
上学几乎是每个孩子童年时期所憧憬的生活,因为上了学,意味着有小朋友一起玩,有老师向他传授知识。但是,进入学校后,孩子发现,家长叮咛的言语变得千篇一律——“听老师话,好好学习,认真读书”。随着学习生活的深入,孩子渐渐感受到,上学要每天预习、上课听讲、回家做作业,伴随着作业的延伸,还有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要面对成绩单,等等。于是,在孩子的意识里,“学习”的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将学习等同于作业、等同于考试、等同于成绩等认识误区导致了学习概念的窄化,这种窄化了的学习概念,带来的结果是:孩子在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厌恶作业;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被动作业;逐渐失去学习的自觉性,应付作业;逐渐失去学习的责任,“讨价还价”、拖延;甚至失去学习中所需要的德性养成,如诚实守信等。在这诸多作业问题中,暴露出的亲子冲突、师生冲突甚至家校冲突,揭示出作业与学习更为深刻的关系认知,如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功利与育人的关系,以及应试训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
随着中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体美学科纳入中高考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课程改革逐步推向聚焦核心素养。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和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在“应试”与“减负”的艰难博弈中,实现学校层面乃至学习层面的微观变革,为宏观变革打好基础,作业变革成为一个可能的抓手和选择。虽然实践层面已进行不少探索,但如何使作业变革不是停留于简单的加减法,而是通过改善作业的功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进而达到化解冲突、理顺关系、提升能力、拓新价值,乃是作业变革需继续深入探索的。笔者认为,作业变革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发掘作业过程的育人价值。针对作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作业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这是认清作业在学生成长中的意义和价值的前提。以作业变革为契机,推动教与学的改革深入,将作业与练习、预习、上课、评价等全学习过程有机联系,丰富作业内涵,提升作业认识,让作业从监测反馈巩固的功能转向贯穿全学业过程的一个支点,是进行作业变革的基本出发点。一方面,基于作业过程的主体人格的培养,如在作业中教孩子养成整理错题、自主反馈的习惯,以及有效进行学习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都是作业所能够发挥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则是以“五育并举”为指导思想,树立“五育作业观”,拓展全面育人的作业价值,走出作业概念的认识误区。
实现“教、学、练、评”的有机统一。在作业变革中,需要坚持“教、学、练、评”一体化的原则,改变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教学评分离”现象,解决“教的不练,练的不考”教考分离问题,克服考试的负向甚至逆向功能。作业如果不能与考试评价进行有機联系,就会弱化作业在教学与考试间的纽带作用,降低日常教学活动与作业在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业测评中的功能。为此,基于作业变革,特别是作业设计的研究,发挥作业在“教、学、练、评”中的中介枢纽作用,成为连接上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一根红线。
有效实现作业习惯的内化养成。完成作业是学生的基本学习责任,基于作业过程的自我学习责任态度是应有的劳动教育内容。作业不仅仅是一种外在负担(尽管这种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也是学生基本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载体。借助于道德推理的规则论证内化机制的建立,开展关于“为什么要做作业”的话题讨论,是在学习最关键的环节进行立德树人的工作。通过对作业的论证,实现作业习惯养成中的他律到自律,培养孩子做一个有学习效率的人。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有效率的人本质上是一个讲道德的人、一个不会浪费自己生命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不会浪费别人诸如家长和老师的陪伴和指导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而一个没有效率的人,不但浪费自己的时间,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父母和老师的劳动不负责。如果不能真切地在学习劳动中使自己的作业过程变得高效,没有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艰苦努力和付出的作业过程,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诸如感恩、责任、诚信和爱的教育前提。因此说,作业习惯的养成本质上是学生的作业意识、作业能力和作业自觉的一个“成人”的过程。
探索作业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克服形式单一,避免机械的发卷、发题,通过作业技术创新,不断探索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是推动均衡作业的必要基础。对不同作业的功能进行梳理:累积性作业,如每天阅读积累、做观察笔记、写读书笔记等;诊断性作业,如阶段性的反馈和衡量学习水平;长程性作业,如结合游学、项目化学习等课程内容进行周期性的作业设计,等等。多样化作业的探索,可以有机地将学习计划、中期学习反馈、项目结束后的反馈展示等整合融入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另外,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扩大作业的类型和选择性,使不同潜能的学生可以获得多种学习实践的可能性,是作业过程中突破“作业制造差生”,倡导“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形态多样的作业设计理念,选择性和替代性作业设计应该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多年来一直延续的“教师设计—学生解答—教师批阅—学生改正”这种传统作业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由作业所引发的各种教育冲突呼唤着作业的变革。作业变革是教育减负增效的重要抓手,是化解“教育冲突”的必由之路,是撬动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教学改革的支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抓住“作业”这个支点,努力探索“以生为本”的作业变革。
(作者系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