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宿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an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在寻找着归宿,夜以继日,不辞辛劳。
  ——题记
  “老四要把他爹接进大城市去住啦!”这个消息如炸弹一般,顿时引炸了全村人。
  村里,有人摸摸自己半白的胡子,带点羡慕地说:“这下老爷子可享了清福了。”有人掸掸衣服上的灰,直起身子:“对呀,要是我家娃儿也像老四一样孝顺就行啦!”
  当我老爸(也就是老四)扶着走路略有些蹒跚的爷爷出来时,全村人都带着笑,夸赞爷爺好福气。爷爷穿着新衣服,直直腰板,微微昂着下巴,带点骄傲地坐进了车里。
  我就坐在爷爷旁边。
  汽车引擎声响起,爷爷向窗外看去,半晌也不回头。我有些奇怪,拽拽爷爷的衣角:“爷爷,别看了,该走了。”他没有说话,只是慢慢转过头,微微叹了一口气,似是欢喜,似是欣慰,又似是呜咽。
  爷爷到了我们这儿,妈妈极为尽心地伺候他。老人家牙齿不好,妈妈就把肉啊、米啊做得软糯;老人家身子骨不好,妈妈就经常搀着他去楼下走走。爸爸也经常买些脑白金、奶粉给他。
  一开始,爷爷身上长了些肉。可好景不长,他又渐渐瘦了下来。爸妈很着急,花钱买了更多好东西,可没有用。带他去医院,也检查不出什么毛病,只是开了药,让我们好生照顾着。
  这是怎么回事呢?
  终于,一天晚上,爷爷说,他想回去看看。
  车又再次驶进了村庄。爷爷依旧穿着新衣服,直着腰板,被爸爸搀着走进了堂屋。
  全村人都很奇怪,为什么老爷子又回来了呢?看老四毕恭毕敬的,老爷子生活得很不错呀,怎么回来了呢?想不明白。
  村人思前想后,就归结成了一句话:老爷子不知道享福。
  我本来也是这样想的——爷爷不知道享福,爸也是笨,怎么不留留爷爷。屋子里一片沉默。
  在家里,收拾爷爷的东西时,我发现了一张纸,纸上密密麻麻,大小不一地挤满了一个字——根。
  我突然明白了爸爸的沉默,妈妈的欲言又止。
  都说叶落归根、叶落归根,爷爷在村子里待了那么多年,他在村子里流过汗,流过泪,流过血。老家才是他的根。爷爷不是不懂得享福,他只是想有个归宿。爸爸也是知道的,所以沉默了。
  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那是我从一本书上看来的:“人穷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宿,不舍昼夜,不辞辛劳。”当时不懂,现在懂了。
  我将那张纸,那张写满了“根”的纸,夹进了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家》。
  点评
  读这篇文章,似乎有一股清新的风迎面吹来。一般来说,写儿女孝顺的亲情文章是充斥了我们的阅读世界的,而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从老人的角度写叶落归根、寻找归宿的心理,可以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本文结构清晰,语言质朴,前后照应,感情真挚。
  【作者系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高级中学高一(13)班学生,指导并置评:谢海军】
其他文献
【作品简介】  《塔铺》是刘震云的第一部作品。当时他写东西很倚重生活描写,对内核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领悟,但写生活本身的时候,作品会帮作者厘清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好像你在地里,一锹下去,有杂草根、蚯蚓啊什么的,你未必知道一锹下去有这么多东西,但土地确实有这么多含量。所以一开始写东西很占便宜。”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中后期重要作品,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描述了一种中国式的孤独感
期刊
母爱是一首歌,慈祥是词,无私是曲,关爱牵挂是主旋律。我把母爱的歌曲存满MP3,打开“随身听”,母爱汩汩而出,萦绕全身。挡不住,掩更浓,是关怀,别是一番温暖在心头。  播放键:《懂你》  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看了落水儿童靠游泳自救的新闻,您毅然送6岁的我去学游泳。我从小怕水,每次紧张得全身发抖,死死抓住池边不放。练了三天,教练厌烦地说:“明天不要来了!”你静静地离去。邻居传授秘诀:让
期刊
四、剥笋中见缜密  有人认为说理如抽丝剥茧,的确,道理之肌理得一根根抽、一步步理、一層层析。朱光潜先生在《艺文杂谈·谈对话体》中说:“疑难是思想的起点与核心,思想由此出发,根据有关事实资料,寻求关系条理,逐渐剥茧抽丝,披沙拣金。”诚哉斯言,事物肌理可谓千头万绪,心浮气躁只会越理越乱,越说越累,唯有平心静气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这就要求我们彰幽显微,步步为营,周密分析,唯有抓取肌理的
期刊
老韩和老丁是好朋友。两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爱唱上党梆子。为了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两人唱《吴家坡》,唱《闯幽州》……唱到趣处,老丁一声长喊:“儿呀,此语差矣,转来!”老韩马上背着枪转来:“爹爹,此事你有所不知。”……  老韩的小女儿叫嫣红,老丁的小女儿叫胭脂。两人常在一起割草。这年八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又到河边割草。天快黑了,嫣红将一只布袋拾回了家。嫣红的娘,啪地扇了嫣红一巴掌:“拾啥不成,拾布袋,
期刊
【病文在线】  正所谓“探索”,即用身体上的某个器官去挖掘事物的最深处。美国总统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談到这样一件事:林肯父亲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林肯父亲以为那些石头是小山头,与大山连着,所以拒绝了母亲搬走石头的建议。而在父亲不在的一天里,林肯母亲与林肯却把那些“小山头”轻易地弄走了,因为他们只是孤零零的石头。  生活中,我们也碰到过诸如此类的“小山头”,而我们也像林肯父亲一样,让他们待在原
期刊
《孕妇和牛》一文,通过写不识字的孕妇艰难描画石碑上的字,来表现孕妇内心对文化知识的尊重,而她之所以尊重文化知识,又是源于她对孩子寄予的厚望,以及对于自己作為孩子母亲资格的自省。小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只是运用散文化的笔调,营造出一种温馨感人的氛围。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文章着重于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腻揭示,传达了
期刊
得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撕门牌”事件后,有些不舒服。尽管中文名字的发音对外国人而言确实有难度,但是能因此而将中文名字用这种极端方式否定吗?很显然,外国学生“撕门牌”的行为,是对中文名字的不认同,也是对中文的否定,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极不尊重!  当然,有人认为这是一起“种族歧视”事件,但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起“文化歧视”事件。换言之,是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对中华文化的不尊重所致。究其根本,为
期刊
单田芳: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语句曾经红遍中国,“单田芳评书”亦曾是彪炳数十年的文化符号。他的新老评书作品总共100余部,覆盖面达到全国530多家电台,收听人数将近7亿。作为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曲艺大家,单田芳以其独特的言语品评天下、指点江山,也精彩演绎着自己80年的智慧人生、60载的艺术人生。  单田芳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他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
期刊
美国总统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到过这样一件事:林肯父亲的一处农场里有一座小山,但是布满了许多石头。林肯父亲认为那是连接大山的小石头山,于是拒绝了林肯母亲搬走那些石头的建议。而就在父亲不在的某一天里,林肯母亲与林肯却把那些“小山头”轻易地搬走了,因为那些看似繁多绵延的小石头只是一些孤零零的石头!下面请看一个人的简历:  1831年,经商失败;1832年,竞选州议员,但落选了;1832年,工作丢了,想
期刊
鼓励“内容付费”毫无疑问是应该的。无论从知识產权保护,还是从互联网信息内容优化,“内容付费”都是一个有力的抓手,也必然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毕竟,技术变革让参与者的使用门槛不断降低,当技术工具成为“基础设施”,“内容为王”的价值必然日益凸显。事实上,从微信公号打赏开始,到近年来知乎LIVE等一系列知识分享平台的成功,足以印证“内容付费”的存在价值。  “内容付费”之所以受到青睐,最根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