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探讨其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并基于SPSS13.0因子分析法提炼出影响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在强化区域旅游产业合作、重新定位区域旅游产业功能和延伸产业市场空间等主要方面,予以思考和分析,以期为地区旅游产业稳健发展与区域主体功能发挥提供对策思路。
关键词:SWOT分析 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 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272-02
一、问题与方法
金沙江中上游限制开发区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定位原则,区域开发的主体功能是生态系统功能维护与区域经济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引导超载人口有序渐次转移。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换成为区域的重要课题,而旅游产业作为一种具有生态化特征的产业形式,在限制开发区格局下,自然成为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了。滇西北地区作为金沙江中上游限制开发区的主体部分,其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在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表现于产业结构、产业基础、竞争压力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基于SPSS13.0统计学软件的因子分析方法,从产业空间结构形态视角,以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定义滇西北地区,对该区旅游产业竞合空间结构形态的优化整合予以分析和探讨;以产业本底实力、发展实力、机遇(机会成本)为基本研究框架,多层面、交叉分析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问题,以期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对策思路。
二、区域概况
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接地带,对应的地区主要是迪庆州、怒江州和丽江市,该地区平行岭谷地貌突出,地势悬殊,该地区山系发达、河网密布,山原河谷地貌显著,气候上复合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季风气候,生物资源种类多样复杂,垂直地带性明显,立体性突出,自然地理景观丰富多彩,具有较高的旅游美学价值。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民族成分众多,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本底实力渗透着自然地理景观资源的自然性和独特神秘民族文化的人文性。改革开放以来,滇西北地区经济社会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2007年,丽江、迪庆和怒江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84.82亿元、44.03亿元和49.13亿元,人均GDP分别为6984元、11797元和9312元,研究区域人均GDP分别为云南省同期水平的66.5%、112%和88.7%,旅游总收入分别为58.24亿元、32.37亿元和38.2亿元。旅游产业发展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以丽江市为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与人均GDP、第三产业、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较高的相关度,相关分析数据显示,其R分别为0.996、0.989、0.965、0.969。
三、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SWOT分析方法延伸到区域经济学领域,研究对象由企业转成区域,企业竞争战略问题转化为区域结构优化整合问题,研究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问题的SWOT内容,主要基于产业本底实力、产业基础支撑力、产业空间有序度、产业机遇挑战等主要方面。
1.优势分析。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的本底实力优势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的结合,即自然地理景观的自然性与独特民族文化的民族性的有机结合。该地区自然地理景观表现出明显的“高险峻”视角特征。地形呈纵深切割之势,海拔高差悬殊,最高峰与最低点绝对高差达6002米,较小范围内的巨大高差使得境内出现了垂直气候和立体生态环境特征。特别是以“三江并流区”为典型代表,高险峻的地形地势特征,本身就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禀赋,显示了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极具优势资源的本底实力特征。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孕育了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群体,形成了具有神秘色彩自然人文底蕴,为区域旅游产业开发提供了优厚的本底资源禀赋。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呈现多宗教并存、多民族共融的文化特色。
此外,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极具地缘优势的区域位置,是我国联系缅甸、印度和孟加拉等国的一个重要中转地,其中的通道地缘经济政治自然具有战略性意义了,而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显然具有地缘经济价值。
2.劣势分析。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地区内生经济增长力、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同构现象趋显、产业竞争压力趋大、市场发育水平不高等诸方面。从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横向水平来看,经过SPSS13.0主成分分析,滇西北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排名相对落后,在云南自治州中,迪庆、怒江、丽江综合得分分别为-0.6467、-2.267、-0.1678,排名分别为第八、第十一和第五。内生经济增长力弱小,导致经济要素形成能力有限,经济聚集效应不显著,阻碍了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来看,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水平,难以同步跟上经济快速发展趋势,交通通信物流信息流设施体系的短板效应明显,据2007年数据显示,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水平明显低于同期云南水平,公路里程仅占全省的6.8%,是四川凉山州和甘孜州公里路程合计的60.5%,邮电业务总量除了丽江的12.97亿元,迪庆和怒江仅分别为1.62亿元和0.41亿元,与全省的468.56亿元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产业的短板是影响地区旅游产业稳健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特别是通镇通乡公路体系较为薄弱,不利于旅游流通产业的有效发展。同时,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产业结构的虚高化也带来潜在的产业基础缺漏的劣势或威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伴随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渐次升级的结果,是区域劳动力结构、资本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的综合结果,是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集中体现,而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低水平阶段,有些地方甚至属于工业化前期水平,而靠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仅仅表现在产业结构的数量关系上,2007年三大产业结构比重,迪庆和丽江分别为15.68:37.46:46.86和21.8:33.0:45.2,即表面产业结构的“三二一”型,而非区域经济要素结构优化升级结果,即所谓的产业结构“虚高”,这种虚高结构自然掩盖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实际水平,“虚高化”的产业结构隐藏着产业实体单一和带动力有限的突出问题。因此,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产业结构的虚高化需要警惕产业风险成本,这一虚高隐患可以理解为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在劣势或潜在威胁。
从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来看,地区水平同样与同类地区存在差异,2007年,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为43.65亿元,仅为凉山甘孜合计水平的13.37%,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市场经济发育的低水平,研究区市场空间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孤点状特征,即依靠中心市镇服务一定半径范围的区域,受地形和交通影响,这种孤点式市场结构的辐射带动力有限,难以激活农村社区市场环境,不利于旅游产业的深度延展,自然不利于产业实力的扩展。因此,存在着有限的市场空间的劣势显然。
3.威胁分析。研究区拥有同样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的旅游资源禀赋,产业的同构自然难免,但也为合作提供了先天基因,如何转换同构而实现合作,从而整合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形成区域竞争合力,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潜在的旅游产业同构形成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在威胁。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生态化产业形态,需要相应的发展观念、生产方式及消费方式与体制的保证,而现有的非生态化的发展方式与这种相对高级的生态经济发展方式会产生矛盾,即对生态产业认识不足,以及对高额生态化成本投入的却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会出现生态产业的非生态化经营。这种认识误区和现实困难也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此外,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的竞争空间压力不仅来自区内地区的竞争,而且来自有四川和西藏等省区的同类产业的竞争,如区内来自保山、大理等地州的竞争,区外来自四川甘孜、凉山和西藏昌都、林芝等地州的竞争。这种竞争环境几乎是一种“合围”式的竞争格局。
4.机遇分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既有威胁也存在机遇,随着全国产业结构性转移趋势的明朗化,中西部地区也将顺应形势而成为产业转移的依托体,如何在产业转移趋势下,建设完善好区域发展体制环境和基础设施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在国家和地方刺激内需政策下,研究区域显然有机遇(或机会成本)的惠顾。同时,如前分析,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市场空间还有较大范围的延伸度,特别是农村社区市场的开发,这种市场空间延伸的弹性特征,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市场机遇。
四、研究区域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思路与对策
1.发挥区域地缘优势,重新定位旅游产业功能和延伸旅游产业链。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内接川滇藏三省区,外连缅甸,西望南亚,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基于地缘经济格局考虑,重视这一地缘经济优势,对于发展地区经济具有战略性意义,从旅游产业层面来看,重新定位传统旅游产业功能显得很有必要,传统观光性旅游产业难以带动区域关联产业的高效运行,而基于地缘优势、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的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的旅游产业定位应予以商贸旅游和生态体验旅游及观光度假旅游方向转变,延伸其产业链,以旅游促进商贸、文化产业、物流产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逐步转变单一的旅游一支独大的产业结构局面,同时也是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突破口。通过区域旅游产业功能的重新定位及其产业链的延伸,为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寻找新思路新路径,也是地区本底优势和本底劣势的发挥和转换。
2.建设和完善交通通讯物流设施体系,为区域发展提供产业基础。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产业一直是作为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在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扶持政策背景下,加快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将进一步改善地区发展环境,特别要做好通乡通镇通主要村落的交通通信设施建设规划,并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前行官,加大基础设施产业与主导性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步力度。
3.坚持生态化民族化设计原则,树立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形象。通过对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景观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极具生态性和民族性,这两个特征的有机统一,便是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最大品牌性优势之所在。因而,以生态化和民族化设计旅游产业,开展形象品牌战略,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域形象,深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延伸力,为区域产业发展营造机遇,是培育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同时,加强保护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文化环境,使区域民族文化资源得以持续开发。
4.加快地区旅游产业整合,使产业同构向优势互补方向转换。潜在的旅游产业结构性趋同,不利于区域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和产业合作的顺畅,也不利于区域市场结构的有序和统一。严重的同构形象导致产业竞争环境的趋恶性化,导致产业内耗,降低竞争能力,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的这种潜在同构现象不可不察、不可不想,而来自区内区外竞争空间的分割也是面临的问题,因此,加强区内产业合作实为应对竞争的首要战略选择,而非盲目竞争。该区域旅游产业合作的方式可以从产业规划文本、产业管理方式、产业政策协调等方面予以开展,而合作内容则应主要考虑产业基础支撑、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通过产业合作,降低产业内部交易成本,实现产业结构整合、提升竞争实力之目的。
5.依托优势区位中心城镇,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精品小镇。在充分调研和评价区域发展基础的前提下,应依托经济基础较好、发展实力较强、潜在优势明显的中心市镇,以小镇的基本单位,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精品小镇,集中要素和条件,以点状发展带动地区产业发展。以精品小镇发展旅游产业,基于市镇空间尺度,可以以面状带动小镇经济整体发展;基于区域点状空间尺度,可以吸引一定范围内经济要素的汇聚,增加区域发展梯度。以旅游精品小镇为产业空间依托,可以形成有序的发展格局,各小镇间优势互补,相互竞合,且能给以旅游者最大程度的旅游满足,包括观光性体验、商品性消费、度假性体验等。也是符合地区资源背景和产业基础的有效空间布局形式。
6.加快地区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农村社区商贸小镇。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流通性、商业性很强的产业形式,需要有序、稳定、竞争、统一的市场环境,发育水平较高的市场经济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市场经济环境的欠完善局面,需要加快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延伸市场空间。滇西北地区现有市场重心集中于县级城镇,而乡镇、村级市场条件相对薄弱,因此,规划出农村社区的商贸型小镇是旅游精品小镇的有力补充,在旅游型小镇格局中发展商贸型小镇,能形成分工明确的小镇功能格局,对于延伸区域市场空间具有重要作用,也能从广大的农村社区寻找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环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761006),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编号:07C21309)]
参考文献:
1.高国力.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征、原则和基本思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6)
2.朱传耿等著.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6)
4.关中美,王娟.云台山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1)
5.侯景新,尹卫红主编.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
6.吴映梅.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及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昆明 650093)(责编:吕尚)
关键词:SWOT分析 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 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272-02
一、问题与方法
金沙江中上游限制开发区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定位原则,区域开发的主体功能是生态系统功能维护与区域经济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引导超载人口有序渐次转移。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换成为区域的重要课题,而旅游产业作为一种具有生态化特征的产业形式,在限制开发区格局下,自然成为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了。滇西北地区作为金沙江中上游限制开发区的主体部分,其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在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表现于产业结构、产业基础、竞争压力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基于SPSS13.0统计学软件的因子分析方法,从产业空间结构形态视角,以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定义滇西北地区,对该区旅游产业竞合空间结构形态的优化整合予以分析和探讨;以产业本底实力、发展实力、机遇(机会成本)为基本研究框架,多层面、交叉分析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问题,以期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对策思路。
二、区域概况
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接地带,对应的地区主要是迪庆州、怒江州和丽江市,该地区平行岭谷地貌突出,地势悬殊,该地区山系发达、河网密布,山原河谷地貌显著,气候上复合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季风气候,生物资源种类多样复杂,垂直地带性明显,立体性突出,自然地理景观丰富多彩,具有较高的旅游美学价值。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民族成分众多,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本底实力渗透着自然地理景观资源的自然性和独特神秘民族文化的人文性。改革开放以来,滇西北地区经济社会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2007年,丽江、迪庆和怒江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84.82亿元、44.03亿元和49.13亿元,人均GDP分别为6984元、11797元和9312元,研究区域人均GDP分别为云南省同期水平的66.5%、112%和88.7%,旅游总收入分别为58.24亿元、32.37亿元和38.2亿元。旅游产业发展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以丽江市为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与人均GDP、第三产业、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较高的相关度,相关分析数据显示,其R分别为0.996、0.989、0.965、0.969。
三、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SWOT分析方法延伸到区域经济学领域,研究对象由企业转成区域,企业竞争战略问题转化为区域结构优化整合问题,研究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问题的SWOT内容,主要基于产业本底实力、产业基础支撑力、产业空间有序度、产业机遇挑战等主要方面。
1.优势分析。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的本底实力优势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的结合,即自然地理景观的自然性与独特民族文化的民族性的有机结合。该地区自然地理景观表现出明显的“高险峻”视角特征。地形呈纵深切割之势,海拔高差悬殊,最高峰与最低点绝对高差达6002米,较小范围内的巨大高差使得境内出现了垂直气候和立体生态环境特征。特别是以“三江并流区”为典型代表,高险峻的地形地势特征,本身就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禀赋,显示了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极具优势资源的本底实力特征。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孕育了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群体,形成了具有神秘色彩自然人文底蕴,为区域旅游产业开发提供了优厚的本底资源禀赋。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呈现多宗教并存、多民族共融的文化特色。
此外,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极具地缘优势的区域位置,是我国联系缅甸、印度和孟加拉等国的一个重要中转地,其中的通道地缘经济政治自然具有战略性意义了,而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显然具有地缘经济价值。
2.劣势分析。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地区内生经济增长力、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同构现象趋显、产业竞争压力趋大、市场发育水平不高等诸方面。从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横向水平来看,经过SPSS13.0主成分分析,滇西北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排名相对落后,在云南自治州中,迪庆、怒江、丽江综合得分分别为-0.6467、-2.267、-0.1678,排名分别为第八、第十一和第五。内生经济增长力弱小,导致经济要素形成能力有限,经济聚集效应不显著,阻碍了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来看,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水平,难以同步跟上经济快速发展趋势,交通通信物流信息流设施体系的短板效应明显,据2007年数据显示,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水平明显低于同期云南水平,公路里程仅占全省的6.8%,是四川凉山州和甘孜州公里路程合计的60.5%,邮电业务总量除了丽江的12.97亿元,迪庆和怒江仅分别为1.62亿元和0.41亿元,与全省的468.56亿元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产业的短板是影响地区旅游产业稳健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特别是通镇通乡公路体系较为薄弱,不利于旅游流通产业的有效发展。同时,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产业结构的虚高化也带来潜在的产业基础缺漏的劣势或威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伴随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渐次升级的结果,是区域劳动力结构、资本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的综合结果,是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集中体现,而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低水平阶段,有些地方甚至属于工业化前期水平,而靠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仅仅表现在产业结构的数量关系上,2007年三大产业结构比重,迪庆和丽江分别为15.68:37.46:46.86和21.8:33.0:45.2,即表面产业结构的“三二一”型,而非区域经济要素结构优化升级结果,即所谓的产业结构“虚高”,这种虚高结构自然掩盖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实际水平,“虚高化”的产业结构隐藏着产业实体单一和带动力有限的突出问题。因此,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产业结构的虚高化需要警惕产业风险成本,这一虚高隐患可以理解为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在劣势或潜在威胁。
从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来看,地区水平同样与同类地区存在差异,2007年,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为43.65亿元,仅为凉山甘孜合计水平的13.37%,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市场经济发育的低水平,研究区市场空间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孤点状特征,即依靠中心市镇服务一定半径范围的区域,受地形和交通影响,这种孤点式市场结构的辐射带动力有限,难以激活农村社区市场环境,不利于旅游产业的深度延展,自然不利于产业实力的扩展。因此,存在着有限的市场空间的劣势显然。
3.威胁分析。研究区拥有同样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的旅游资源禀赋,产业的同构自然难免,但也为合作提供了先天基因,如何转换同构而实现合作,从而整合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形成区域竞争合力,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潜在的旅游产业同构形成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在威胁。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生态化产业形态,需要相应的发展观念、生产方式及消费方式与体制的保证,而现有的非生态化的发展方式与这种相对高级的生态经济发展方式会产生矛盾,即对生态产业认识不足,以及对高额生态化成本投入的却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会出现生态产业的非生态化经营。这种认识误区和现实困难也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此外,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的竞争空间压力不仅来自区内地区的竞争,而且来自有四川和西藏等省区的同类产业的竞争,如区内来自保山、大理等地州的竞争,区外来自四川甘孜、凉山和西藏昌都、林芝等地州的竞争。这种竞争环境几乎是一种“合围”式的竞争格局。
4.机遇分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既有威胁也存在机遇,随着全国产业结构性转移趋势的明朗化,中西部地区也将顺应形势而成为产业转移的依托体,如何在产业转移趋势下,建设完善好区域发展体制环境和基础设施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在国家和地方刺激内需政策下,研究区域显然有机遇(或机会成本)的惠顾。同时,如前分析,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市场空间还有较大范围的延伸度,特别是农村社区市场的开发,这种市场空间延伸的弹性特征,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市场机遇。
四、研究区域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思路与对策
1.发挥区域地缘优势,重新定位旅游产业功能和延伸旅游产业链。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内接川滇藏三省区,外连缅甸,西望南亚,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基于地缘经济格局考虑,重视这一地缘经济优势,对于发展地区经济具有战略性意义,从旅游产业层面来看,重新定位传统旅游产业功能显得很有必要,传统观光性旅游产业难以带动区域关联产业的高效运行,而基于地缘优势、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的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的旅游产业定位应予以商贸旅游和生态体验旅游及观光度假旅游方向转变,延伸其产业链,以旅游促进商贸、文化产业、物流产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逐步转变单一的旅游一支独大的产业结构局面,同时也是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突破口。通过区域旅游产业功能的重新定位及其产业链的延伸,为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寻找新思路新路径,也是地区本底优势和本底劣势的发挥和转换。
2.建设和完善交通通讯物流设施体系,为区域发展提供产业基础。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产业一直是作为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在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扶持政策背景下,加快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将进一步改善地区发展环境,特别要做好通乡通镇通主要村落的交通通信设施建设规划,并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前行官,加大基础设施产业与主导性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步力度。
3.坚持生态化民族化设计原则,树立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形象。通过对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景观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极具生态性和民族性,这两个特征的有机统一,便是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最大品牌性优势之所在。因而,以生态化和民族化设计旅游产业,开展形象品牌战略,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域形象,深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延伸力,为区域产业发展营造机遇,是培育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同时,加强保护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文化环境,使区域民族文化资源得以持续开发。
4.加快地区旅游产业整合,使产业同构向优势互补方向转换。潜在的旅游产业结构性趋同,不利于区域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和产业合作的顺畅,也不利于区域市场结构的有序和统一。严重的同构形象导致产业竞争环境的趋恶性化,导致产业内耗,降低竞争能力,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的这种潜在同构现象不可不察、不可不想,而来自区内区外竞争空间的分割也是面临的问题,因此,加强区内产业合作实为应对竞争的首要战略选择,而非盲目竞争。该区域旅游产业合作的方式可以从产业规划文本、产业管理方式、产业政策协调等方面予以开展,而合作内容则应主要考虑产业基础支撑、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通过产业合作,降低产业内部交易成本,实现产业结构整合、提升竞争实力之目的。
5.依托优势区位中心城镇,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精品小镇。在充分调研和评价区域发展基础的前提下,应依托经济基础较好、发展实力较强、潜在优势明显的中心市镇,以小镇的基本单位,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精品小镇,集中要素和条件,以点状发展带动地区产业发展。以精品小镇发展旅游产业,基于市镇空间尺度,可以以面状带动小镇经济整体发展;基于区域点状空间尺度,可以吸引一定范围内经济要素的汇聚,增加区域发展梯度。以旅游精品小镇为产业空间依托,可以形成有序的发展格局,各小镇间优势互补,相互竞合,且能给以旅游者最大程度的旅游满足,包括观光性体验、商品性消费、度假性体验等。也是符合地区资源背景和产业基础的有效空间布局形式。
6.加快地区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农村社区商贸小镇。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流通性、商业性很强的产业形式,需要有序、稳定、竞争、统一的市场环境,发育水平较高的市场经济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市场经济环境的欠完善局面,需要加快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延伸市场空间。滇西北地区现有市场重心集中于县级城镇,而乡镇、村级市场条件相对薄弱,因此,规划出农村社区的商贸型小镇是旅游精品小镇的有力补充,在旅游型小镇格局中发展商贸型小镇,能形成分工明确的小镇功能格局,对于延伸区域市场空间具有重要作用,也能从广大的农村社区寻找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环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761006),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编号:07C21309)]
参考文献:
1.高国力.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征、原则和基本思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6)
2.朱传耿等著.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6)
4.关中美,王娟.云台山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1)
5.侯景新,尹卫红主编.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
6.吴映梅.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及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昆明 650093)(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