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理学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nmei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人熊禾写过:“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此句将孔子(夫子)和朱熹(文公)并举,把朱熹理学思想推崇到了千载圣贤的地位。这样一个坐在神坛高大上的朱熹总令人感觉高不可攀,亲近不起来,和我们在诗里读到的他很不相若。
  记忆里,朱熹写下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充满了闲雅怡情,即便是课本里写着那花团锦簇的春天亦被他赋予了深刻哲理,我们读来感受到的首先还是轻快流丽的愉悦,让人甘之如饴。所谓集大成的教育家,不正应是能把艰涩深晦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的人吗?因此我认为,朱熹给人的感觉,不应该只是庙堂里的端严古板,或许他还有许多的面貌未被探知。


  幸好前年去武夷山时,访了他的武夷精舍,才对于书本之外的朱熹有了更多的了解。山明水净的武夷有一水九曲的绮丽深秀,精舍就建在九曲溪的五曲北岸。在这里,朱熹著书讲学,完成了他毕生的理想,这里也因为他而被世人称为“道南理窟”。然而,对我而言,那次访学的最大收获,不只是看到了众人口中千年圣贤的朱子,更是窥见了生活中同样充满烟火气息的朱熹。
  或许是和幼年生活清贫有关,朱熹一生简朴,有客来访时,多是以当地的时蔬款待。不过,虽然每日不过是一些粗茶淡饭,但是朱熹家的餐桌上搭配的荤素甜咸却很是讲究。
  根据武夷山一带的习俗,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的宴席上必有一道主菜——红烧蹄膀,但是这道菜偏油腻,许多人并不喜欢。朱熹在自家的家宴中就将这道菜换成了他自己创制的一道菜,也就是后来人们口中的文公菜。
  最初这道菜被朱熹称为“什样锦”。以精肉泥加上饼干粉和荸荠做成的丸子,是这道菜的主料,然后将鸡蛋烙成薄片饼,佐以水发的扁豆来垫底,在每一个丸子下面都垫上一片薄薄猪肉片、鸡蛋饼、香菇、笋丝等,之后层层摆放堆成塔形,在最上面放上一颗大枣,撒上菜丝,放在蒸笼之中蒸熟即可上桌。红枣暗含早日高中之意,因朱熹18岁中乡贡、19岁取进士,武夷山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这般优秀,因此这道菜很快就被敬重他的乡邻们普及成了年节必备菜肴,后来还成了为赶考的秀才饯行时必吃的彩头菜。


  除文公菜之外,还有一桌盛宴是朱熹传下的。至今武夷山一代待客依然沿用着朱熹的“八卦宴”,席中菜肴,正中为太极图案造型的一盘主菜,四周分别环绕着与干、坤、震、巽、艮、坎、离、兑八方对应的一道既有武夷山特色,也蕴含卦象的菜肴,一眼看去宛如一幅八卦图,
  令人叫绝。
  不到武夷,不能了解饮食烟火之中的朱熹。吃了文公菜,尝过八卦宴,我才对他的有教无类、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就像朱熹在《武夷棹歌》中写道的:“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他自比为林中客,在往来竹筏的欸乃声中,怀着虔诚之心寻觅着万古理学之道。
  八百多年的光阴流转,青山相对,欸乃依旧,人间的烟火依然为文公菜、八卦宴而点燃,教育从来不只是讲一些所谓的大道理,它也可以藉由着舌尖的五味抵达内心。

其他文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用来形容武夷山最合适不过。据《武夷山志》载:“武夷君,受上帝命,统录群仙,授馆于此。”“统录群仙”,武夷山自然就是中华第一仙境了!没有巍峨的高度,也没有险峻的峭壁,却就在这一方钟灵毓秀的水土上,孕育了儒道两位大宗师。山魂水韵造就了儒道文化的一个巅峰,同时,儒道文化也为武夷的山水沉淀了几分历史的厚重。  武夷山山名的由来就浸润着儒道文化。远古之时,道
期刊
书院是古代儒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极盛时的清代全国曾经达到5000多家,对于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1902年,晚清政府宣布废除书院改制学堂,数千家书院一夜之间消失或化身为现代学堂。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看,这一教育革命有其必然性,它是近代中国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制度的必然要求,其意义不言自明。但是,这一革命本身是否也有其偏颇之处,却是当时的知识界没有深入思考的,就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现代教育如何关注青
期刊
工业文明崛起,农耕时代逐渐远去,“学田”正在成为一个陌生的词。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却是每个时代都要面对的、关乎书院发展命脉的重要议题。  近日,本刊专题记者应邀参加由中国书院学会、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七宝阁书院主办的第六届“书院传统和未来发展论坛”。其中,关于“当代书院的学田在哪里?”主题讨论最为热烈,引起了传统书院研究者和当下书院实践者的深度思考。  所谓学田,指书院和州县官办
期刊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着孔子的这样一则语录:“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九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也是品德修养的问题。良好的个人修养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但它一定是迈向成功的必备因素,行事如此,治学亦然。  视思明, 就是看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真正地看清楚了。视之明方能思之清,须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伪。要看的全面,不能一叶障目, 不见
期刊
东汉时期的韩康,字伯休,是京兆霸陵人,本来出身于名门望族,如果好好读书求取功名,应该前程远大,怎奈韩康不喜功名,更不喜欢享受安逸生活,却喜欢进山采集草药,潜心于中药研究,并心甘情愿做一名卖药郎。  年轻时的韩康,常常千里跋涉去往四川等地采药,加工之后再前往长安贩卖。与别的商家不同,韩康卖药不掺假,连一根草叶也不掺,并且价格公道,即使是灾荒之年,也不哄抬药价。因为韩康货真价实,口不二价,结果名声越来
期刊
自明治六年(1873)辞官投身向往已久的实业以来,我就与《论语》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我初为商人之时,某日我突然心生感叹:今后就必须凭借计较锱铢之利谋生了,我该心怀何志呢?我于是回想起了从前习读的《论语》。《论语》教授的是修身、待人等日常的道理,是缺点最少的箴言。那么,可否遵循《论语》来经商呢?我想,遵循《论语》的教义从商,是可生财致富的。  当时,有一位叫做玉乃(世履)的人,他后来官至大审院院
期刊
朱熹,一个影响了中国近一千年的名字,亦如很多历史人物一样,被后人品头论足,褒扬贬斥。但不论你褒扬他或者贬斥他,他已然就在那里,无悲也无喜。谈起宋明理学,很多人想到的是“坐而论道”“空谈义理”。我想朱熹的生活绝不仅仅是在九曲溪划船赏景,在武夷山下读书品茗那么简单。作为一个士子,当年的朱熹必定是怀着“仁以为己任”的情怀和“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他可能并未奢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却本着
期刊
在武夷山五夫镇“兴贤书院”门额上,有“洙泗心源”四个砖雕汉字画面。洙泗是孔孟故乡的两条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学与孔孟之道一脉相承。武夷山风景区朱熹纪念馆馆联如是题到:“接伊洛之渊源,开海滨之邹鲁。”  五夫镇政府大院内,处处是高耸的樟树、蓊郁的竹林、带着小鸡觅食的母鸡,它有一种与生命、与土地贴得很近的亲切感。几棵大樟树已有850年的历史了,其中就有一棵是朱熹亲手种植的。朱熹是武夷之子,垂暮
期刊
还记得吗?在四十一回来到大观园的那个老妇人——刘姥姥。我想在一个富贵人家养尊处优的老太太贾母碰到一个从乡下来的比较贫穷的老太太,其实她们生命中有许多不同的互换。有人觉得刘姥姥跑到贾家来大吃大喝,然后走的时候还能带走多少多少的东西,好像是刘姥姥得到了多少的好处,可是《红楼梦》一直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生,所有的好都是在互换的,贾母在富贵当中看不到的人性,她会在刘姥姥身上看到。贾母和刘姥姥一见面的时候,贾母
期刊
最早指出“马太效应”  老子的政治思想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对贪得无厌的统治者的憎恨。  如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老百姓之所以忍饥挨饿,就是由于统治者收的苛捐杂税太多。  老子更进一步尖锐地批判腐败的统治者,痛斥他们是强盗头子:“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芋,非道也哉。”  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大道平平坦坦,但是君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