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印象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gc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里,我四岁之后就再也没去过。凝固着的悲伤的气息,在那里经久不散。屋檐下的鸟儿,是随着我挚爱的人的离去而消失,永不再来;还是依旧守着那间屋,等待着那良久不见的欢笑,一如我固执的心灵……
  姥姥,就是在那里,走了。姥爷随后跟着舅舅来到了城里。从此,那里再也无人问津,门被尘封了。不是不愿去,而是那里似乎的确已没有什么值得牵挂。
  我总是这样问妈妈:“妈,姥姥是在我几岁时走的?”
  “四岁,虚岁四岁。”她总是这样回答。
  好长时间,我都不能相信,总觉得,姥姥,是刚走的,仿佛前一刻,她还留恋地回头看着我。而当我细想时,却又连她的相貌都感到模糊了。我去翻照片:那不大不小的院子,姥爷和哥哥坐在椅子上乘凉,我在一旁与姥姥玩耍,那时,我一岁;海边,荒凉的地方,我与妈妈、舅母、姐姐和姥姥一起合影,那时,我三岁;……画面就在这里戛然而止,再想继续追思,记忆中却只剩下一张白纸。
  当时我毕竟才四岁呀!一个四岁的孩子又能记得什么呢?只有些许印象罢了。但这印象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屋前的院子,正屋的横梁,西屋的字画,烧菜的锅炉……一切似乎尽在眼前,我想抓,却又感到那么遥远。它们犹如破旧的老照片,抹不掉那斑斑印迹,只好任由它们泛黄……
  那里有我永远的印象呀!我仿佛还听得见我和姐姐一声“姥姥”、一声“奶奶”的呼喊。姥姥,这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呵,我已多年将它埋在心底,不曾重拾。
  上个月,姥爷不知为何回了一次老家,我本可以和他一同回去的,后来一想又算了,就让那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印象永远地留在那儿,也永远地留在我的心里吧,既不去遗忘,也不因它而潸然泪下……
  (指导教师:贺同柱)
其他文献
近几年研究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和生平事迹,和冯友兰交往较多、过从较密的人自然也进入笔者的视野,方镇中就是其中一位,他和冯友兰有同乡之谊和师生之情。方、冯两家虽然都在河南唐河,但一在东边的井楼,一在南边的祁仪,两地相距百里,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这已经是很远的距离了。  方镇中和冯友兰的交往始于1918年,是在河南甲等工业学校。那年夏天,冯友兰从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到这所学校任教,教授国文和修身课,这年秋天
篱笆是乡村特有的景致,点缀出乡村独特而富有诗意的气质。  那一根根或粗或细的白桦树枝条,散漫地插在泥土中,便成了篱笆——一面原生态的墙,一道质朴的屏障。它就像裙摆上的蕾丝,飞舞在村庄里,各色各样:素淡点的,银灰的篱笆上缠绕着棕色的藤条,稀稀落落,显得自然平淡;活泼些的,泛青的细枝丫上爬满了柔嫩的青藤,像绿茸茸的手杖,诱人取下把玩;典雅点的,一串扶芳藤,曲折地旋绕,顶部撑开一朵淡紫色的小花,羞羞答答
《七律·长征》是一首以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为题材的革命史诗,它属于“战争题材”诗歌的范畴。描写战争题材的诗歌,自古以来在诗歌家族里就是一支繁茂的脉系,无论是在《诗经》《楚辞》里,还是在唐诗宋词中,它都占有一席重要之地。但是,就其风格而言,古代诗人往往都以战争场面的残酷,或行军路途的凄苦,或别妻离子的思念等为表现内容,大多呈“悲壮凄苦,哀怨忧愤”的风格。请看《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
记得小时候,在私塾里读《古文观止》,其中有一篇《五柳先生传》,对五柳先生的为人“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甚为景仰,而对其“好读书,不求甚解”一点尤感兴趣。小小年纪,世情未谙,对于那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情怀,虽然敬佩,但毕竟还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更大的兴趣:而对“读书不求甚解”一项,却正中下怀。因为那时,我对这句话的表面理解是:读不懂,也就算了,不必过分钻研强求其解。这就适合了我那懒散贪玩的童心,每当读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你会觉得似曾相识。是啊,参与或关注过2011年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的你,肯定会会心一笑:“快乐的烦心事”“如果时间可以按下暂停键”,不正是这一届大赛复赛的作文题么?  正是。本期“相约读书林”围绕这两个话题辑录了一组文章,供同学们参考阅读。  它们或许印证了命题的思路;或许也能跟大家产生一点碰撞与交流。但,我们以为,一个好的作文命题,不只是为了激发你的写作灵感,引出漂亮
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似一杯陈年老酒,浓香扑鼻,回味绵长,经久不散。自20世纪20年代起直至今日,它一直被选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它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田。这都是因为它张扬着爱国主义的主题,鲜活着两个“可怜的人”。  “可怜的人”——小弗郎士  可怜的小弗郎士,你可真是“少壮不努力” 啊!早晨上学竟然去得那样晚,上学的路上竟然因为怕老师问你“分词
《楼廊闲话》是钱胡美琦女士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写就的随笔辑录,最早由台北中华日报出版公司1979年出版,素书楼文教基金会2004年再版。2012年九州出版社推出的大陆首版《楼廊闲话》,除了作者本人的两篇序言和素书楼文教基金会董事的“恭印后记”而外,实际收录随笔二十三篇。作者在1979年的初版“序言”中如此表达她的写作初衷:“我这本《楼廊闲话》,所选题材,都是针对社会已经存在已发现的问题而提出讨论,旨
青青的杨柳,水池边,小河岸,随处可见。它那婀娜多姿的身影,令人想起寒冷的冬日已过去,温暖的春天已到来。掐下一段叶尖,放进嘴里,有一丝苦涩。正是这苦味,让几个世纪前的人想到它可能具有的用途。最后通过实验,发现并制成100年来应用不衰的阿司匹林。  早在大约公元前1550年。人们就已经知道柳树的叶子可以止痛。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过用柳叶汁来镇痛和退热。1763年4月25日,英国牛津郡
诸多行道树中,梧桐是相当有季节感的。春天梧桐发新芽时,就像好多绿色的小精灵爬行在梧桐灰白的枝干上,小芽的新绿是翠色的,嫩得有如新苔,让整条街道都变得清亮起来。行人看了梧桐青翠,就觉得该换下阴沉的冬衣了,不知不觉中脚步也轻快起来。  梧桐嫩芽的时光很短,就跟溪边的蕨草、薇草般来去匆匆,才不过数周,春天还在乍暖还寒时候,梧桐的嫩叶日日抽长,小精灵像一只一只绿色的小蝌蚪般变成了小青蛙,梧桐枝干上挂着椭圆
①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初中生世界》小笛姐姐收(210036)  ②[email protected]  问:我是初二的学生,喜欢上了同校初三的一个男生。习惯每天都看着他。可他马上就要毕业了,以后见到的机会会大大减少,我真的很难过,这种心情是从没有过的。怎么办?  (雪儿)  答:说到底还是一个习惯问题。建议你从每天都看着他,逐渐变为每两天看他一次,过一段再变为三天看他一回。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