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内涵资源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行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与数学知识相通的数学思想方法。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为依据,谈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
  
  一、符号思想
  
  在全球信息化,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符号思想在世界得到广泛交流和重视,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符号大致可分为:数学符号、运算符号、关系符号和计量符号四大类。本册教材在“数的产生”一课中,介绍古时人们用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等,后来人们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如: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
  经过很长时间,才产生了现在这种通用的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这些通用数字不但可以变幻丰富多彩的数字世界,也为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们提供共同的翻译语言和社会秩序,这就是符号化思想的价值所在。如本册教材在“角的度量”单元中,介绍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等等。
  这种符号化有一个“具体—表象—抽象—符号化的过程,且具有符号化语言的浓缩、简洁、明了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益。
  实验教材为了知识衔接,一些符号知识表示发生变化。如教材中表示特快列车每小时行进的路程叫做速度,可以写成160千米 / 时。让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为后面理解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作好铺垫,也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在备课挖掘教材的隐性资源时,要使符号思想在实验教材中得到更多的渗透和广泛运用。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符号的思想。
  
  二、模型思想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强调数学活动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如本册教材在引导学生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算中的数量关系时,已初步凸现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第56页第6题: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教学时,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建立初步的模型思想。
  
  三、极限思想
  
  本册教材中“直线、射线和角”知识点,蕴含了极限的思想: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由无数点组成,但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角的两边可以无限延长,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无关。教师在教学内容组织上要注意极限思想的渗透,抓住有利因素,引导猜想、操作、验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极限的思想。
  
  四、类比思想
  
  类比可以发现知识的共性,找到知识的本质;没有类比,就无法归类,无法迁移。但也必须注意,类比得出来的不一定都对,有的还须验证。
  本册教材在呈现计数单位以及关系时,可以利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以及与“万”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利用类推迁移方法引出其他计数单位,揭示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突出规律性。同理,由个级的读写法迁移类推到万级、亿级和大数的读写法。
  本册教材又在“三位数乘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章节中,通过利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似,让学生在类比中迁移类推,提高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缩短学习时间。如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单元,例题由原来的16个减少到6个,课时数由原来的22课时压缩到15课时;在“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只安排5个例题9个课时。例题与类型减少了,旨在让学生解决问题时举一反三,迁移类推,自然渗透运用类比思想。
  
  五、转化思想
  
  小学教学中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形式有:化整为零、化曲为直、化生为熟、化静为动、由此及彼等。
  本册教材第78页,在“分气球”的具体情境中,进行数学建模80÷20=____。计算时:甲同学用“想乘算除”的方法,“20×4=80,80÷20=4”;乙同学用“旧知8÷2=4,推理80÷20……”;丙同学用列竖式的方法求解;还有一位同学用“分方格”的操作方法进行平均分得出结论;意料之外的是一位同学竟想出用减法“80-20-20-20-20=0,正好4次分完”的方法来解决。这不仅体现算法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又润物无声地渗透转化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总是隐含在各知识版块之中,体现在揭示、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没有不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也没有游离于知识之外的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要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按章节及知识板块考虑应渗透哪些,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并列为教学目标,使渗透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教学活动。
其他文献
中外文艺发展史上若干时段的文艺高峰无不证明形式标准的效应。没有形式的不断变化和创新,便没有艺术发展。伟大的艺术家总是自觉追求形式的突破,在形式突破的过程中创造艺术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现生活化的同时提升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具有“生活味”的同时更具有浓浓的“数学味”,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追求。    一、立足“生活”,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生活情境、生活需要人手,让所要学习的内容从学生自己的生活中走出来,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
不知有多少语文老师抱怨,作文教学真难,老师累死了,还是收效甚微。作文教学真的那么难吗?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做到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扎实训练,就一定能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一、少讲理论,多仿范文    有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大讲特讲纯粹的作文知识、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传授这些抽象、空洞、繁杂、乏味的理论,不仅使学生一头雾水,而且束缚学生的手脚,禁锢学生的思想,真是既累倒了自己,又苦煞了学生。学生既不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给药对候选药物化合物W1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氯吡格雷组(10 mg/kg)、氯吡格雷联合给药组(氯吡格雷10 mg
2019年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重要的时间节点,举办了诸多重要的展览和艺术活动,引发了艺术界和整个学术界的关注。这一年美术界所出现的新趋势,取得的新成就,无疑将为当代艺术
摘要:研究如何设计出更加符合用户行为习惯和操作需求的微信导览,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给参观者带来便利。通过四川博物院微信导览的设计实践,从用户研究、流程与规范、信息构架和界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探索出未来博物馆微信导览设计的新方向,即结合艺术与科技,在大数据、云计算、AR、VR、智能定位等技术手段的加持下,融入有温度的地域文化元素,进一步简化交互流程。博物馆微信导览将为用户带来真实友好的沉浸式体验,开创
写作一直是高中生英语学习的一大难题,也是英语教师公认的教学难点。尽管教育部自2003年以来多次进行英语课程标准的改革,明确了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但是从历年的高考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