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问题,理论界今年关注的热门。弘扬传统,反传统,或辩证的扬弃传统,酝酿已久的文化论争被推至前沿。错综纠结的纷争,一下子触及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兴奋中心。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课题,异常尖锐地摆在了人们面前。
稍具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文化的中西古今之争并不自今日始。自一八四○年洋枪洋炮打开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门户以来,这个问题一直象幽灵一样徘徊在中国大地,不时激起轩然大波。
从上世纪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坚船利炮”,顽固派“上书言与洋人战不当用枪炮,当一切弃置而专用气”,中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西方文化大论战,回溯这一历史可知,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波浪中,传统与反传统之争起伏消长,从物质文明层面到政治生活层面,直至深入到民族文化精神层面,持续不断地递进,触及到民族文化的坚硬内核,因而激起久远的民族历史所凝聚的民族心理一文化深层结构的强烈排斥。西方文化的离心力与民族文化的内聚力之间,形成了极强的相互抗击。尽管对立营垒间总会有种种折衷、调和或辩证综合之说,并以集大成者的资格来了结冲突。不过有趣的是,收了场的“戏”,会在新的“舞台”上重新开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在前所未有的深广程度上,拓展了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广泛交流。在这个背景下,文化问题的论争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瞩目。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相似的奥秘是意味深长的。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论争,始终凝聚在如下两个焦点上:
I.历时性(纵向)的传统与反传统之争;
Ⅱ.共时性(横向)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论辩。
纷陈的历史表象后面,潜藏着内在的逻辑脉络:文化发展演变的“两极运动律”。
“两极运动律”,意指每种文化形态,都是由两极对立动态地构成的,两极间又存在若干中介。两极对立或交替出现,或同时并存,并不断地发生冲撞和抗击。双方都有向对立面反向运动的趋势,而一极又为另一极所牵制,因而在对立的两极中便形成了一种张力平衡(场),其效应就转化为文化发展变迁的内部动力。正是在这两极运动中,文化自身不断调节,新陈代谢,向更为完善的高级形态演进。而理论上的纷争论辩,不过是文化自身两极运动在理论上的必然反应而已。“两极运动律”可以表述为下列图式:
在这个图式中,C表示文化发展的理想路线,A(A'A′′A′′′……)和B(B,B′′B′′′……)两极运动则是文化发展的实际轨迹。历史越向未来发展,两极对立越是激烈,对立形式由交替转为并存,中间的张力越来越大,文化则不断作加速运动。尤其在国际交往日益扩大,多种文化(cross-culture)相互渗透影响的现代背景下,历时性的传统与反传统之争,突出展示为共时性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冲突。这一点,恰如M.弗里德曼在概括现代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趋势时所说:“首先存在着的论争,是要求特定文化传统与要求进入更加国际化的文化共同体的论争。”(Main Trends of Research in the Social andHumanSci-ences,TheHague,vo1.I,1978,第99页)
文化发展的两极运动是普遍的,必然的。其普遍必然性导源于心理一文化深层结构的二元对立性。
形成主体心理深层结构的二元对立,在共时与历时两维上立体地表现出来。共时维度上,呈现为心理上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与对外来文化的新奇感、交流定势的冲突。这一冲突可以在收敛型与发散型两种最基本的思维类型上得到说明。与共时维度交叉,二元对立在历时维度上呈现为传统的无意识历史凝结,与抗拒传统有意识的现时变异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心理发展的历程中,具体地通过同化与调节两种心理功能的交替保持平衡。每一个体身上,无不存在着这种深层的结构性二元对立的潜在性(但个体同时表现出倾向于某一极的主导性),而由无数个体所组成的种系(民族)心理,就其深层结构而言,必然在更广范围上以更激烈的方式,体现出两极冲突的普遍化与必然性。弘扬民族传统的种种理论,无论其表述如何差异,无非是要以固有的民族传统心理格局,来同化外来的异质因素,保持其格局的原有形态。相反,力陈反传统的各家之说,虽各有千秋,都不过是要用外来文化的异质因素催化和瓦解原有格局,重新铸造这个格局。在主体(个体与种系)心理结构中,各对立面错综纠结,沉浮递变,民族自律意识与国际他律意识反复碰撞,收敛型思维与发散型思维龃龉抵触,现时变异动向不断反抗和突破传统凝结的框架,同化到调节周而复始。两极对立的结果,不断拓展了心理空间,使其张力场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在这种张力关系中,对立双方互相吸收,使得冲突的内涵愈加丰富,外延则更加扩大。
心理深层结构的二元对立,是文化深层结构二元对立的反映,但又反转过来影响文化的生成发育。因此,文化发展的两极运动便以外化的实在形式表现出来。
与心理深层结构立体的二元对立相对应,文化深层结构的立体二元对立也在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上展现出来。在共时维度上,始终存在着向心运动(指向民族传统中心)和离心运动(由这个中心向外延伸扩张)的冲突。借用索绪尔的话来说,即“每个人类集体中都有两种力量同时朝相反方向不断起作用:一方面分离主义精神,‘乡土根性’;另一方面是造成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交际’的力量。”“‘乡土根性’使一个语言共同体始终忠于它自己的传统……但它们的结果常为一种相反力量的效能所矫正。”(《普通语言学教程》,第287页)在历时维度上,二元对立呈现为传统凝结沉淀的惰力,与抗争传统求得发展的现时活力之间的冲突。这种惰力与活力的冲突,又是通过文化深层结构自身的同化与调节两种功能,体现出递进的发展趋向。特定形态的文化,总是以传统凝结的原有格局,来同化外来异质因素;一俟这种格局失去弹性,不再能起到同化作用时,便不可避免地导向调节,从而引起原有格局的变异,由此孕育出新的格局。导致文化深层结构同化与调节交替展开的,是其结构内的二元对立,而这种对立,又是在一种形态的文化与其他形态文化的接触、交流和渗透的相关性中形成的。
每种文化的深层结构中,都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这种两极对立,而不同的历史阶段又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
文化发展的“两极运动律”,源于心理一文化深层结构的立体二元对立,这就导致了它的发展轨迹,总是呈现出沿理想直线上下波动的曲线。有人担忧在这种两极对立中,潜伏着“全盘复古”或“全盘西化”的危险,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又是不必要的。“两极运动律”的特性就是其对称性:一方以另一方为依存条件,一方向极端运动,另一方亦复如此,相反相吸的张力平衡,内控着极化运动。所以说,“反弹琵琶舞”与“抽筋迪斯科”并存,“编钟古乐”与“摇滚乐”同在。我国“五四”以来的文化发展现状表明,既未“全盘复古”,又未“全盘西化”。T.W.阿多诺说:“过去的艺术决不被抽象的否定,而是站在现在的有利地位上自觉地加以批判。在这种方式中,现在是由过去构成的。一切都被批判地接受,这恰恰是因为它们过去倍受尊贵而今依然存在;一切都未抛弃,这正因为它已衰微。”(Aesthetic Theory,London,一九八四年,第60页)渴望固守传统而拒绝外来文化,与期望驾驭外来文化以荡净传统文化一样,都是一厢情愿。因为光大传统与民族性,不能须臾离开现时的土壤,发展了的时间维度与历史距离,总是贯穿于其中;而倡导反传统与国际化,又必然根植于历久弥深、乃至经由“种族无意识”遗传的民族地壳的岩层中,空间维度与地理距离,必然包孕其中。这种复杂交错的时空因素,预先规定了极化运动是在一定张力平衡(场)中进行的。文化的发展,既不会是全盘的民族本位文化,又不会是全盘的外来文化,而是在两极扩张和夹击的张力平衡中,生长出一种既有对立文化因子、又有混合文化因子的更为丰富复杂的新的文化形态。
两极运动——孕育新文化的母胎!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盲目的民族本位文化论,毫无根据的民族文化悲观主义,都是没有必要的!
传统与反传统,都是历史概念,都是生成发展的范畴。传统是在持续不断地反传统中得以生存延续的,而反传统又是在传统的基座上展开的。在对立的基础上,两者又有同一性。
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传统与反传统,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内聚性与外张性、惰力性与活力性的对立统一。当传统中蕴蓄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时,它既是创化到新阶段的坚固基石,又是未来演进的沉重负担。细细想来,高扬传统的人,无非是对固有文化的观念、价值和财富,具有亲切的认同感,对民族根基具有自豪的归属感,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向心内聚力。然而,面对发展了的现代社会,光大传统不可避免地面临扬弃的历史任务。与此相仿,力主反传统的人,求新变异心理强烈,于是形成了离心的外张力,深感固有的东西从财富变成了负担,从基石变成了羁绊,因而想到传统之外去寻找新的文化生存空间。然则,说穿了,反传统不过是用外来传统反对本民族的传统,用较新的尚未完全凝定的传统反对古老的业已成型的传统。但仍然处在传统中。
人类社会的未来图景正日趋明晰地展现出来。随着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各种文化的孤立系统彼此相关渗透,在开放性和不失其整体性的基础上,加入到更大更复杂的超级系统中去,这就是“全球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水平不断提高,随机性减小,负熵增大,持续地向有序方向发展。
这是人类社会不可逆的发展进程!
空间距离拉近了,时间距离缩短了。世界象一个村庄,一国一民族只是其中的一个村民。纽约大都会剧院上演着毛利人的草裙舞,中国美术馆陈列着劳逊柏的现代画,非洲土著人在收看巴黎的电视节目,欧美学者在潜心研究唐诗。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发展的两极对立,从交替走向共存,最传统的与最现代的、最民族性的与最国际性的同时存在;对立的两极日益由排它性对立转向包容性对立,一极中必然渗透和包含了另一极的某些合理因子;两极冲突的张力不断增大,文化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这都进一步拓展了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延续着文化的生命力。因此,关于传统与反传统的讨论,关于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论争,不只是简单相似的旧话重提,而是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行文至此,想说几句也许不算多余的话。
这里无意作历史的总结者,概括历史上关于传统和文化问题的种种论争,而只想客观地描述存在其中的“两极运动律”。
这里也无意充任裁夺的法官,断定是非,臧否人物,本文的目的只在于强调两极运动的普遍必然性,以及推进文化发展的动力性。
这里也无意扮演占卜未来的先知,既不敢恭维说整个人类后工业化社会的精神文化支柱是“新儒学”,也不敢苟同西方文化模式就是中国文化的未来形态。本文只想说明,传统与反传统的争论也好,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论辩也好,会无限地冲突下去,尽管会跑出种种偏激的独断论,公允的调和说。
两极冲突的真正意义就在冲突本身!在其展开的实际过程!
两极的冲撞、对峙和激化,将历久不衰地锻造出充满活力的未来文化!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八日于京西蔚秀园
稍具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文化的中西古今之争并不自今日始。自一八四○年洋枪洋炮打开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门户以来,这个问题一直象幽灵一样徘徊在中国大地,不时激起轩然大波。
从上世纪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坚船利炮”,顽固派“上书言与洋人战不当用枪炮,当一切弃置而专用气”,中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西方文化大论战,回溯这一历史可知,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波浪中,传统与反传统之争起伏消长,从物质文明层面到政治生活层面,直至深入到民族文化精神层面,持续不断地递进,触及到民族文化的坚硬内核,因而激起久远的民族历史所凝聚的民族心理一文化深层结构的强烈排斥。西方文化的离心力与民族文化的内聚力之间,形成了极强的相互抗击。尽管对立营垒间总会有种种折衷、调和或辩证综合之说,并以集大成者的资格来了结冲突。不过有趣的是,收了场的“戏”,会在新的“舞台”上重新开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在前所未有的深广程度上,拓展了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广泛交流。在这个背景下,文化问题的论争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瞩目。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相似的奥秘是意味深长的。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论争,始终凝聚在如下两个焦点上:
I.历时性(纵向)的传统与反传统之争;
Ⅱ.共时性(横向)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论辩。
纷陈的历史表象后面,潜藏着内在的逻辑脉络:文化发展演变的“两极运动律”。
“两极运动律”,意指每种文化形态,都是由两极对立动态地构成的,两极间又存在若干中介。两极对立或交替出现,或同时并存,并不断地发生冲撞和抗击。双方都有向对立面反向运动的趋势,而一极又为另一极所牵制,因而在对立的两极中便形成了一种张力平衡(场),其效应就转化为文化发展变迁的内部动力。正是在这两极运动中,文化自身不断调节,新陈代谢,向更为完善的高级形态演进。而理论上的纷争论辩,不过是文化自身两极运动在理论上的必然反应而已。“两极运动律”可以表述为下列图式:
在这个图式中,C表示文化发展的理想路线,A(A'A′′A′′′……)和B(B,B′′B′′′……)两极运动则是文化发展的实际轨迹。历史越向未来发展,两极对立越是激烈,对立形式由交替转为并存,中间的张力越来越大,文化则不断作加速运动。尤其在国际交往日益扩大,多种文化(cross-culture)相互渗透影响的现代背景下,历时性的传统与反传统之争,突出展示为共时性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冲突。这一点,恰如M.弗里德曼在概括现代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趋势时所说:“首先存在着的论争,是要求特定文化传统与要求进入更加国际化的文化共同体的论争。”(Main Trends of Research in the Social andHumanSci-ences,TheHague,vo1.I,1978,第99页)
文化发展的两极运动是普遍的,必然的。其普遍必然性导源于心理一文化深层结构的二元对立性。
形成主体心理深层结构的二元对立,在共时与历时两维上立体地表现出来。共时维度上,呈现为心理上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与对外来文化的新奇感、交流定势的冲突。这一冲突可以在收敛型与发散型两种最基本的思维类型上得到说明。与共时维度交叉,二元对立在历时维度上呈现为传统的无意识历史凝结,与抗拒传统有意识的现时变异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心理发展的历程中,具体地通过同化与调节两种心理功能的交替保持平衡。每一个体身上,无不存在着这种深层的结构性二元对立的潜在性(但个体同时表现出倾向于某一极的主导性),而由无数个体所组成的种系(民族)心理,就其深层结构而言,必然在更广范围上以更激烈的方式,体现出两极冲突的普遍化与必然性。弘扬民族传统的种种理论,无论其表述如何差异,无非是要以固有的民族传统心理格局,来同化外来的异质因素,保持其格局的原有形态。相反,力陈反传统的各家之说,虽各有千秋,都不过是要用外来文化的异质因素催化和瓦解原有格局,重新铸造这个格局。在主体(个体与种系)心理结构中,各对立面错综纠结,沉浮递变,民族自律意识与国际他律意识反复碰撞,收敛型思维与发散型思维龃龉抵触,现时变异动向不断反抗和突破传统凝结的框架,同化到调节周而复始。两极对立的结果,不断拓展了心理空间,使其张力场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在这种张力关系中,对立双方互相吸收,使得冲突的内涵愈加丰富,外延则更加扩大。
心理深层结构的二元对立,是文化深层结构二元对立的反映,但又反转过来影响文化的生成发育。因此,文化发展的两极运动便以外化的实在形式表现出来。
与心理深层结构立体的二元对立相对应,文化深层结构的立体二元对立也在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上展现出来。在共时维度上,始终存在着向心运动(指向民族传统中心)和离心运动(由这个中心向外延伸扩张)的冲突。借用索绪尔的话来说,即“每个人类集体中都有两种力量同时朝相反方向不断起作用:一方面分离主义精神,‘乡土根性’;另一方面是造成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交际’的力量。”“‘乡土根性’使一个语言共同体始终忠于它自己的传统……但它们的结果常为一种相反力量的效能所矫正。”(《普通语言学教程》,第287页)在历时维度上,二元对立呈现为传统凝结沉淀的惰力,与抗争传统求得发展的现时活力之间的冲突。这种惰力与活力的冲突,又是通过文化深层结构自身的同化与调节两种功能,体现出递进的发展趋向。特定形态的文化,总是以传统凝结的原有格局,来同化外来异质因素;一俟这种格局失去弹性,不再能起到同化作用时,便不可避免地导向调节,从而引起原有格局的变异,由此孕育出新的格局。导致文化深层结构同化与调节交替展开的,是其结构内的二元对立,而这种对立,又是在一种形态的文化与其他形态文化的接触、交流和渗透的相关性中形成的。
每种文化的深层结构中,都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这种两极对立,而不同的历史阶段又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
文化发展的“两极运动律”,源于心理一文化深层结构的立体二元对立,这就导致了它的发展轨迹,总是呈现出沿理想直线上下波动的曲线。有人担忧在这种两极对立中,潜伏着“全盘复古”或“全盘西化”的危险,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又是不必要的。“两极运动律”的特性就是其对称性:一方以另一方为依存条件,一方向极端运动,另一方亦复如此,相反相吸的张力平衡,内控着极化运动。所以说,“反弹琵琶舞”与“抽筋迪斯科”并存,“编钟古乐”与“摇滚乐”同在。我国“五四”以来的文化发展现状表明,既未“全盘复古”,又未“全盘西化”。T.W.阿多诺说:“过去的艺术决不被抽象的否定,而是站在现在的有利地位上自觉地加以批判。在这种方式中,现在是由过去构成的。一切都被批判地接受,这恰恰是因为它们过去倍受尊贵而今依然存在;一切都未抛弃,这正因为它已衰微。”(Aesthetic Theory,London,一九八四年,第60页)渴望固守传统而拒绝外来文化,与期望驾驭外来文化以荡净传统文化一样,都是一厢情愿。因为光大传统与民族性,不能须臾离开现时的土壤,发展了的时间维度与历史距离,总是贯穿于其中;而倡导反传统与国际化,又必然根植于历久弥深、乃至经由“种族无意识”遗传的民族地壳的岩层中,空间维度与地理距离,必然包孕其中。这种复杂交错的时空因素,预先规定了极化运动是在一定张力平衡(场)中进行的。文化的发展,既不会是全盘的民族本位文化,又不会是全盘的外来文化,而是在两极扩张和夹击的张力平衡中,生长出一种既有对立文化因子、又有混合文化因子的更为丰富复杂的新的文化形态。
两极运动——孕育新文化的母胎!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盲目的民族本位文化论,毫无根据的民族文化悲观主义,都是没有必要的!
传统与反传统,都是历史概念,都是生成发展的范畴。传统是在持续不断地反传统中得以生存延续的,而反传统又是在传统的基座上展开的。在对立的基础上,两者又有同一性。
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传统与反传统,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内聚性与外张性、惰力性与活力性的对立统一。当传统中蕴蓄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时,它既是创化到新阶段的坚固基石,又是未来演进的沉重负担。细细想来,高扬传统的人,无非是对固有文化的观念、价值和财富,具有亲切的认同感,对民族根基具有自豪的归属感,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向心内聚力。然而,面对发展了的现代社会,光大传统不可避免地面临扬弃的历史任务。与此相仿,力主反传统的人,求新变异心理强烈,于是形成了离心的外张力,深感固有的东西从财富变成了负担,从基石变成了羁绊,因而想到传统之外去寻找新的文化生存空间。然则,说穿了,反传统不过是用外来传统反对本民族的传统,用较新的尚未完全凝定的传统反对古老的业已成型的传统。但仍然处在传统中。
人类社会的未来图景正日趋明晰地展现出来。随着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各种文化的孤立系统彼此相关渗透,在开放性和不失其整体性的基础上,加入到更大更复杂的超级系统中去,这就是“全球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水平不断提高,随机性减小,负熵增大,持续地向有序方向发展。
这是人类社会不可逆的发展进程!
空间距离拉近了,时间距离缩短了。世界象一个村庄,一国一民族只是其中的一个村民。纽约大都会剧院上演着毛利人的草裙舞,中国美术馆陈列着劳逊柏的现代画,非洲土著人在收看巴黎的电视节目,欧美学者在潜心研究唐诗。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发展的两极对立,从交替走向共存,最传统的与最现代的、最民族性的与最国际性的同时存在;对立的两极日益由排它性对立转向包容性对立,一极中必然渗透和包含了另一极的某些合理因子;两极冲突的张力不断增大,文化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这都进一步拓展了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延续着文化的生命力。因此,关于传统与反传统的讨论,关于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论争,不只是简单相似的旧话重提,而是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行文至此,想说几句也许不算多余的话。
这里无意作历史的总结者,概括历史上关于传统和文化问题的种种论争,而只想客观地描述存在其中的“两极运动律”。
这里也无意充任裁夺的法官,断定是非,臧否人物,本文的目的只在于强调两极运动的普遍必然性,以及推进文化发展的动力性。
这里也无意扮演占卜未来的先知,既不敢恭维说整个人类后工业化社会的精神文化支柱是“新儒学”,也不敢苟同西方文化模式就是中国文化的未来形态。本文只想说明,传统与反传统的争论也好,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论辩也好,会无限地冲突下去,尽管会跑出种种偏激的独断论,公允的调和说。
两极冲突的真正意义就在冲突本身!在其展开的实际过程!
两极的冲撞、对峙和激化,将历久不衰地锻造出充满活力的未来文化!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八日于京西蔚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