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硬化(hepaticsclerosis)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肝硬化的起病与病程发展一般均较缓慢,肝硬化早期经过积极防治,可以逆转或不再进展,但晚期将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肝硬化的防治非常重要,而做好肝硬化病人的健康教育意义重大。本科室对280例肝硬化病人实施有针对性地健康教育,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科收治的280例肝硬化病人,其中男244例,女36例;年龄31岁~79岁,平均49岁;肝功能代偿期75例,肝功能失代偿期205例。
2 健康评估
通过与病人的沟通收集病人的基础资料,全面了解病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及心理、经济状况,了解病人的健康需求。
3 健康教育
3.1 健康教育方法
①个体教育:责任护士与病人直接交谈,有计划性、针对性的进行疾病知识、饮食、休息与活动、用药等方面的指导。②随机教育:在进行各种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充分利用与病人接触的机会,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随时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③集体教育:病区每月举行1次健康知识讲座。
3.2 健康教育方式
①口頭宣教: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跟病人交流,尽量避免使用专用的医学术语。②书面教育:病室放置健康教育手册,方便病人阅览。
3.3 健康教育内容
3.3.1 入院指导
入院指导是健康教育的基础,病人入院后责任护士要热情地向病人介绍病区的环境、探视制度、主治医生等,让病人尽快熟悉病区的环境。
3.3.2 疾病基础知识指导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肝硬化发生的原因、常见并发症及诱因、自我护理方法等。
3.3.3 饮食指导
肝硬化病人的饮食既要保证营养又要遵守必要的饮食节制。食物结构应包括适当比例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某些矿物质,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1]。蛋白质来源以豆制品、鸡蛋、牛奶、鱼、鸡肉及瘦猪肉等为主。肝硬化无并发症病人宜食高热量、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肝硬化病人血压升高或出现肝性脑病时应限制或禁食蛋白质,待病情好转后再逐渐加量,并应选择植物蛋白,如豆制品。肝硬化有腹水者应低盐或无盐饮食,钠限制在每天500 mg~800 mg,水限制在每天1000 mL左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应清淡、易消化、温凉饮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食粗糙、较硬的食物,进餐时要细嚼慢咽,防止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引起肠道感染,导致自发性腹膜炎和内毒素血症,使肝肾功能迅速恶化。
3.3.4 休息与活动指导
肝硬化病人应保证充足的睡眠,生活起居要有规律。肝硬化代偿期病人可适当从事较轻的工作,注意劳逸结合,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应多卧床休息,视病情适量活动。卧床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利于受损肝脏的恢复,有并发症病人要卧床休息或绝对卧床休息。肝硬化并大量腹水者可以取半卧位,使膈肌下降,利于呼吸运动,减轻呼吸困难和心悸,并要抬高下肢减轻下肢水肿。
3.3.5 用药指导
根据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护士了解药物的作用及副反应,向病人讲解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及用法,教会病人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向病人说明切莫病急乱投医,或盲目用药,以免用药不当而加重肝脏负担,导致病情加重[1]。
3.3.6 心理护理
肝硬化病人大多病史较长,病情迁延不愈,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病人有焦虑、恐惧、悲观心理。护士应关心、体贴病人,耐心细致地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告知病人只要听从医务人员的指导,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或达到终生不发生严重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3.3.7 皮肤护理
预防皮肤破损和继发感染。病人宜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床铺保持干燥、平整、洁净;卧床病人勤翻身,以防压疮的发生;保持皮肤的清洁,沐浴时应注意避免水温过高,或使用有刺激性的皂类或沐浴露,皮肤瘙痒者勿用手抓搔,以免皮肤破损[25]。
3.3.8 出院指导
对出院病人来说,自我护理知识需求度很高,所以应该根据病人出院时的病情状态给予饮食、治疗、休息等各方面的指导。每半年或1年体检1次。告知病人感到自己在任何方面与平时相对正常状态有所不同时都应及时来医院咨询医生或做有关的检查。
4 小结
通过对280例肝硬化病人及家属进行规范、系统的健康教育,满足了病人对肝硬化知识的需求,提高了病人自我维护健康的能力,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雪侠,常彩香,独晓勤.肝硬化患者的健康教育[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0):914.
[2]杨秀兰.肝硬化健康教育及护理对策[J].青海医药杂志,2009,39(5):185.
[3]殷云.肝硬化病人的临床营养指导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增刊2):7071.
[4]曹嫚,王岩,祁小宝,等.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压力源的探析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10C):27492751.
[5]林晓岚,马盈盈,邝静霞.Orem自理理论在肝硬化病人护理中的运用[J].护理研究,2006,20(10C):27492750.
1 临床资料
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科收治的280例肝硬化病人,其中男244例,女36例;年龄31岁~79岁,平均49岁;肝功能代偿期75例,肝功能失代偿期205例。
2 健康评估
通过与病人的沟通收集病人的基础资料,全面了解病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及心理、经济状况,了解病人的健康需求。
3 健康教育
3.1 健康教育方法
①个体教育:责任护士与病人直接交谈,有计划性、针对性的进行疾病知识、饮食、休息与活动、用药等方面的指导。②随机教育:在进行各种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充分利用与病人接触的机会,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随时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③集体教育:病区每月举行1次健康知识讲座。
3.2 健康教育方式
①口頭宣教: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跟病人交流,尽量避免使用专用的医学术语。②书面教育:病室放置健康教育手册,方便病人阅览。
3.3 健康教育内容
3.3.1 入院指导
入院指导是健康教育的基础,病人入院后责任护士要热情地向病人介绍病区的环境、探视制度、主治医生等,让病人尽快熟悉病区的环境。
3.3.2 疾病基础知识指导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肝硬化发生的原因、常见并发症及诱因、自我护理方法等。
3.3.3 饮食指导
肝硬化病人的饮食既要保证营养又要遵守必要的饮食节制。食物结构应包括适当比例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某些矿物质,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1]。蛋白质来源以豆制品、鸡蛋、牛奶、鱼、鸡肉及瘦猪肉等为主。肝硬化无并发症病人宜食高热量、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肝硬化病人血压升高或出现肝性脑病时应限制或禁食蛋白质,待病情好转后再逐渐加量,并应选择植物蛋白,如豆制品。肝硬化有腹水者应低盐或无盐饮食,钠限制在每天500 mg~800 mg,水限制在每天1000 mL左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应清淡、易消化、温凉饮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食粗糙、较硬的食物,进餐时要细嚼慢咽,防止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引起肠道感染,导致自发性腹膜炎和内毒素血症,使肝肾功能迅速恶化。
3.3.4 休息与活动指导
肝硬化病人应保证充足的睡眠,生活起居要有规律。肝硬化代偿期病人可适当从事较轻的工作,注意劳逸结合,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应多卧床休息,视病情适量活动。卧床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利于受损肝脏的恢复,有并发症病人要卧床休息或绝对卧床休息。肝硬化并大量腹水者可以取半卧位,使膈肌下降,利于呼吸运动,减轻呼吸困难和心悸,并要抬高下肢减轻下肢水肿。
3.3.5 用药指导
根据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护士了解药物的作用及副反应,向病人讲解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及用法,教会病人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向病人说明切莫病急乱投医,或盲目用药,以免用药不当而加重肝脏负担,导致病情加重[1]。
3.3.6 心理护理
肝硬化病人大多病史较长,病情迁延不愈,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病人有焦虑、恐惧、悲观心理。护士应关心、体贴病人,耐心细致地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告知病人只要听从医务人员的指导,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或达到终生不发生严重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3.3.7 皮肤护理
预防皮肤破损和继发感染。病人宜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床铺保持干燥、平整、洁净;卧床病人勤翻身,以防压疮的发生;保持皮肤的清洁,沐浴时应注意避免水温过高,或使用有刺激性的皂类或沐浴露,皮肤瘙痒者勿用手抓搔,以免皮肤破损[25]。
3.3.8 出院指导
对出院病人来说,自我护理知识需求度很高,所以应该根据病人出院时的病情状态给予饮食、治疗、休息等各方面的指导。每半年或1年体检1次。告知病人感到自己在任何方面与平时相对正常状态有所不同时都应及时来医院咨询医生或做有关的检查。
4 小结
通过对280例肝硬化病人及家属进行规范、系统的健康教育,满足了病人对肝硬化知识的需求,提高了病人自我维护健康的能力,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雪侠,常彩香,独晓勤.肝硬化患者的健康教育[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0):914.
[2]杨秀兰.肝硬化健康教育及护理对策[J].青海医药杂志,2009,39(5):185.
[3]殷云.肝硬化病人的临床营养指导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增刊2):7071.
[4]曹嫚,王岩,祁小宝,等.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压力源的探析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10C):27492751.
[5]林晓岚,马盈盈,邝静霞.Orem自理理论在肝硬化病人护理中的运用[J].护理研究,2006,20(10C):2749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