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初中综合理科课程标准——《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除浙江全省继续开设综合理科课程(简称ISC)外,还有较早的深圳南山区、长沙开福区、大连金洲区以及后来的武汉市等也相继开设ISC,但范围很小,与国际科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和我国新课改的要求相去甚远。广东省仅深圳市开设了初中综合理科课程,为了探讨ISC在广东省全面推行的可能性,本文就ISC在深圳市的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调查方法与结果
针对深圳市实施义务教育7—9年级科学课程遇到的热点问题,课题组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两种,共收回学生有效问卷236份,教师有效问卷82份。
2﹒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①考试压力仍然是课程学习的障碍
科学课程比较受学生欢迎。96%的同学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87%的同学喜欢科学探究,85%的同学认为从整体上对科学现象的认识比较全面,总体上对该课程感兴趣的比例达到84%,远大于16%不感兴趣的比例。但是,由于受到考试压力的影响,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担心考试,担心离开高难度大运算量的应试练习会影响以后的升学考试。该项比例从7年级的21%上升到9年级的44%,从而使得学生对科学本身的兴趣逐渐减少,9年级这个项目的比例比7年级的减少了16%。这样就影响了科学课程学习的效果,阻碍了该课程学习的连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
②教师和学生对待科学课程的态度反差明显
学生对于科学课程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但科学课程的教师对于该课程却比较担忧。他们虽然大多认同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所起的作用,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认为该课程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助于教师提高,并不认为综合课程比分科课程更优越,也不赞成该课程可以向全省推广。从调查中看到,他们在教学中受到教学设备的局限(27%)、受到教材教辅的限制(27%)以及班额大学时不足等影响。除此之外,他们也比较担心实施科学课程教学离开高难度大运算量的应试教学会影响学生的升学成绩,从而也会影响教学业绩。教师是科学课程的创造性实践者,没有科学课程教师的高度热情和积极投入,该课程是很难顺利推进和取得预期效果的,因此,师生对待科学课程的态度反差问题尤其是教师对于科学课程的不认可是该课程实施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③师资问题是实施科学课程的瓶颈
有40%的被调查者认为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不能适应知识结构的变化、学科要素的变化等,其中最不能适应的是知识结构的变化。他们大多认为目前使用该课程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不是教材教学设备等,而是教师的专业知识,该项比例达到40%。教师知识结构问题不仅是教师自身教学适应和提高的问题,也是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因为在科学课程的实施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处理办法,当课程中遇到物理知识点多的章节就安排物理老师上课,如果遇到化学、生物知识点多的章节就安排相应的化学、生物教师上课。72%的学生不希望该课程由多个老师分别来开设。如果一个教师从7年级到9年级教授全部科学课程,必然会遇到大量自己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与技能,而教学中的每个内容都要求教师必须站在这个学科的相应的高度,可是现有的师资极少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所以,师资问题是阻碍科学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
二、实施ISC的对策研究
1﹒落实基于科学素养的评价改革
全面落实发展性评价,可以减轻学生和教师来自考试的压力和困扰,有助于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从评价体制上创建一个良好的评价环境。教育主管部门要在该课程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使用等方面制订指导办法和实施策略,高一级学校在招生中要进行包括考试分数在内的全面科学素养考查,教师和学生家长在对待学生成长的观念上要从长远发展目标上达成协调一致。其次,要从评价体系上丰富评价的内容。纸笔考试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只能反应学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应该从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上改变以往试题高难度大运算量的现象。此外,学生的成长记录、行为表现、科技成果、研究性学习经历、实验操作技能等,都应该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以及课程的顺利推进。
2﹒加大对课程实施条件的支持
无论在实验区还是在推广地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学校实验条件、信息技术设备、教学基本设施的投入,改善和提升科学教学条件。这样,既能将学生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又能帮助教师克服实施课程的困难、增强教师对于课程实施的信心和可行性。此外,学校在安排课时方面应考虑给予充足的教学时间,尤其是在科学课程的运行还不太顺畅的情况下,每周2~3节课是不足的;同时学校在安排科学课教师工作量方面也应该给予政策倾斜,因为科学课程教师在备课以及课外探究的指导方面花费的时间远比分科课程的教学要多,如果安排的工作量太大势必会影响科学教师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3﹒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
教师培训应该是短时间内解决科学课程师资问题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教师培训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加以总结。
一是培训内容完备性。科学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自然科学知识结构,此结构应该是立体的,包括各类知识的比例、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体结构,而非理、化、生、地等学科知识的平面组合,并且这个知识结构还包括理论知识、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培训者一方面要为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补充其他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必须淡化传统学科的分界,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化;培养科学课程教师还要教会他们学习科学的方法,只有熟练掌握学科独特的学习方法及研究方法,把握学科的本质,才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科学发展以技术为手段,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与技术两者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所以,科学课程教师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技术教育,特别是实验技能与信息技术的提高。这一点在以往的培训中几乎被忽视了。
二是培训模式多元化。通常的教师培训模式,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一般是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由教育培训机构一般是教育学院承办,由专家学者或有经验的教学骨干主讲,对部分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这种培训通常被称为培训者的培训,再由这些培训者去逐级培训到所有任课教师。实际上由于培训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不系统性,这种模式被普遍认为太单一而且效果逐级递减。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应该在培训者的培训中将培训与研讨研修相结合;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与教材编写出版者组织的培训相结合;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地方培训与高校培养相结合;观摩参观学习与专家指导相结合;经常性分散培训与定期的集中培训相结合;专题性培训与通识类培训相结合等。这种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可以多渠道多形式地整合培训资源,可以大大提高一线科学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
三是培训效果的实效性。针对教师的培训是一项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培训中应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将内容培训与形式培训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学员所学内容的指导和考核,又要增强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出勤率;将通识理论讲座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既要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和扩大教育视野,也要让学员进入教学现场进行资源开发、课例设计和实验创新,开展听课、观课、评课和说课等校本教研活动,创建基于科学教育的信息资源库;将优秀课教学案例录象分析与参观考察听课相结合,既要学会分析优秀教学课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闪光点,又要学会结合学生、教师、环境等实际条件进行灵活处理的技巧。广大教师都能在培训中取得实际效果,才能真正全面提高科学课程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各方面的适应性。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调查方法与结果
针对深圳市实施义务教育7—9年级科学课程遇到的热点问题,课题组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两种,共收回学生有效问卷236份,教师有效问卷82份。
2﹒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①考试压力仍然是课程学习的障碍
科学课程比较受学生欢迎。96%的同学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87%的同学喜欢科学探究,85%的同学认为从整体上对科学现象的认识比较全面,总体上对该课程感兴趣的比例达到84%,远大于16%不感兴趣的比例。但是,由于受到考试压力的影响,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担心考试,担心离开高难度大运算量的应试练习会影响以后的升学考试。该项比例从7年级的21%上升到9年级的44%,从而使得学生对科学本身的兴趣逐渐减少,9年级这个项目的比例比7年级的减少了16%。这样就影响了科学课程学习的效果,阻碍了该课程学习的连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
②教师和学生对待科学课程的态度反差明显
学生对于科学课程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但科学课程的教师对于该课程却比较担忧。他们虽然大多认同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所起的作用,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认为该课程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助于教师提高,并不认为综合课程比分科课程更优越,也不赞成该课程可以向全省推广。从调查中看到,他们在教学中受到教学设备的局限(27%)、受到教材教辅的限制(27%)以及班额大学时不足等影响。除此之外,他们也比较担心实施科学课程教学离开高难度大运算量的应试教学会影响学生的升学成绩,从而也会影响教学业绩。教师是科学课程的创造性实践者,没有科学课程教师的高度热情和积极投入,该课程是很难顺利推进和取得预期效果的,因此,师生对待科学课程的态度反差问题尤其是教师对于科学课程的不认可是该课程实施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③师资问题是实施科学课程的瓶颈
有40%的被调查者认为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不能适应知识结构的变化、学科要素的变化等,其中最不能适应的是知识结构的变化。他们大多认为目前使用该课程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不是教材教学设备等,而是教师的专业知识,该项比例达到40%。教师知识结构问题不仅是教师自身教学适应和提高的问题,也是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因为在科学课程的实施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处理办法,当课程中遇到物理知识点多的章节就安排物理老师上课,如果遇到化学、生物知识点多的章节就安排相应的化学、生物教师上课。72%的学生不希望该课程由多个老师分别来开设。如果一个教师从7年级到9年级教授全部科学课程,必然会遇到大量自己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与技能,而教学中的每个内容都要求教师必须站在这个学科的相应的高度,可是现有的师资极少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所以,师资问题是阻碍科学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
二、实施ISC的对策研究
1﹒落实基于科学素养的评价改革
全面落实发展性评价,可以减轻学生和教师来自考试的压力和困扰,有助于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从评价体制上创建一个良好的评价环境。教育主管部门要在该课程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使用等方面制订指导办法和实施策略,高一级学校在招生中要进行包括考试分数在内的全面科学素养考查,教师和学生家长在对待学生成长的观念上要从长远发展目标上达成协调一致。其次,要从评价体系上丰富评价的内容。纸笔考试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只能反应学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应该从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上改变以往试题高难度大运算量的现象。此外,学生的成长记录、行为表现、科技成果、研究性学习经历、实验操作技能等,都应该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以及课程的顺利推进。
2﹒加大对课程实施条件的支持
无论在实验区还是在推广地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学校实验条件、信息技术设备、教学基本设施的投入,改善和提升科学教学条件。这样,既能将学生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又能帮助教师克服实施课程的困难、增强教师对于课程实施的信心和可行性。此外,学校在安排课时方面应考虑给予充足的教学时间,尤其是在科学课程的运行还不太顺畅的情况下,每周2~3节课是不足的;同时学校在安排科学课教师工作量方面也应该给予政策倾斜,因为科学课程教师在备课以及课外探究的指导方面花费的时间远比分科课程的教学要多,如果安排的工作量太大势必会影响科学教师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3﹒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
教师培训应该是短时间内解决科学课程师资问题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教师培训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加以总结。
一是培训内容完备性。科学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自然科学知识结构,此结构应该是立体的,包括各类知识的比例、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体结构,而非理、化、生、地等学科知识的平面组合,并且这个知识结构还包括理论知识、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培训者一方面要为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补充其他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必须淡化传统学科的分界,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化;培养科学课程教师还要教会他们学习科学的方法,只有熟练掌握学科独特的学习方法及研究方法,把握学科的本质,才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科学发展以技术为手段,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与技术两者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所以,科学课程教师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技术教育,特别是实验技能与信息技术的提高。这一点在以往的培训中几乎被忽视了。
二是培训模式多元化。通常的教师培训模式,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一般是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由教育培训机构一般是教育学院承办,由专家学者或有经验的教学骨干主讲,对部分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这种培训通常被称为培训者的培训,再由这些培训者去逐级培训到所有任课教师。实际上由于培训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不系统性,这种模式被普遍认为太单一而且效果逐级递减。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应该在培训者的培训中将培训与研讨研修相结合;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与教材编写出版者组织的培训相结合;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地方培训与高校培养相结合;观摩参观学习与专家指导相结合;经常性分散培训与定期的集中培训相结合;专题性培训与通识类培训相结合等。这种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可以多渠道多形式地整合培训资源,可以大大提高一线科学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
三是培训效果的实效性。针对教师的培训是一项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培训中应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将内容培训与形式培训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学员所学内容的指导和考核,又要增强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出勤率;将通识理论讲座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既要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和扩大教育视野,也要让学员进入教学现场进行资源开发、课例设计和实验创新,开展听课、观课、评课和说课等校本教研活动,创建基于科学教育的信息资源库;将优秀课教学案例录象分析与参观考察听课相结合,既要学会分析优秀教学课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闪光点,又要学会结合学生、教师、环境等实际条件进行灵活处理的技巧。广大教师都能在培训中取得实际效果,才能真正全面提高科学课程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各方面的适应性。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