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痰热清联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热清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痰热清;阿奇霉素;小儿;支原体肺炎;效果
支原体肺炎的发生率约占小儿肺炎的10%30%,临床症状主要以咳嗽、发热为主,肺部体征不十分明显,病程比较长,可引起多系统的并发症[1]。本次采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了6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的诊断标准[2]。其中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3±1.6岁,平均病程2.7±0.6d;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2±1.1岁,平均病程2.6±0.4d。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索序贯疗法,阿奇霉素注射液10mg/(kg·d)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1h,1次/d,5d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悬剂10mg/(kg·d),1次/d,连用3d后停4d,共用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0.5mL/(kg·d)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1h,最大剂量不超过20mL/d,1次/d,7d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两组均同时给与其他对症治疗。
1.3疗效评价标准
①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病原学及化验检查均阴性,胸片显示肺部阴影完全吸收为痊愈;②治疗期间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治疗结束后,胸片显示肺部阴影大部分吸收为显效;③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但病原学检查仍为阳性,胸片显示肺部阴影部分吸收为有效;④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变化为无效。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痊愈24例,显效17例,有效16例,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痊愈18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支原体肺炎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年发病,多发生于冬季。该病的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临床表现也多无特异性,血常规检查多无异常,因此,需要结合临床表现、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诊。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无细胞壁,具有高度的多态性。由于小儿的抵抗力比较低下,很容易受到支原体的感染而导致支原体肺炎的发生。而对于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治疗无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而大环内酯类药物是一种可以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等,目前临场比较常用的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是阿奇霉素。该药物对肺炎支原体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副作用比较轻,患儿的耐受性及依从性较好。而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支原体肺炎是临床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3]。
痰热清是从中药方剂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清热、广谱抗菌及抗病毒的作用,可以抑制由于内毒素而引起的发热,减轻对机体的损害。其主要成分是金银花,黄芩、山羊角及连翘等。其中黄芩、熊胆粉及山羊角可以清热解毒、化痰;连翘具有清热的功效;金银花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诸药合用能有效的抑制超敏反应,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具有良好的退热、消炎作用[4]。研究发现,使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前后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及大小便等均未发现异常,表明痰热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5]。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痰热清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谷玉行,李平.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2013,16(5):742-743
[2]胡美亚,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1025
[3]罗艳梅,王永.痰热清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29-131
[4]柏蕾.痰热清注射液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6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5):421-422
[5]黄纯,陈朝霞,刘柳明.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71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1,32(2):188-189
【关键词】痰热清;阿奇霉素;小儿;支原体肺炎;效果
支原体肺炎的发生率约占小儿肺炎的10%30%,临床症状主要以咳嗽、发热为主,肺部体征不十分明显,病程比较长,可引起多系统的并发症[1]。本次采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了6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的诊断标准[2]。其中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3±1.6岁,平均病程2.7±0.6d;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2±1.1岁,平均病程2.6±0.4d。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索序贯疗法,阿奇霉素注射液10mg/(kg·d)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1h,1次/d,5d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悬剂10mg/(kg·d),1次/d,连用3d后停4d,共用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0.5mL/(kg·d)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1h,最大剂量不超过20mL/d,1次/d,7d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两组均同时给与其他对症治疗。
1.3疗效评价标准
①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病原学及化验检查均阴性,胸片显示肺部阴影完全吸收为痊愈;②治疗期间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治疗结束后,胸片显示肺部阴影大部分吸收为显效;③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但病原学检查仍为阳性,胸片显示肺部阴影部分吸收为有效;④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变化为无效。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痊愈24例,显效17例,有效16例,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痊愈18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支原体肺炎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年发病,多发生于冬季。该病的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临床表现也多无特异性,血常规检查多无异常,因此,需要结合临床表现、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诊。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无细胞壁,具有高度的多态性。由于小儿的抵抗力比较低下,很容易受到支原体的感染而导致支原体肺炎的发生。而对于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治疗无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而大环内酯类药物是一种可以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等,目前临场比较常用的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是阿奇霉素。该药物对肺炎支原体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副作用比较轻,患儿的耐受性及依从性较好。而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支原体肺炎是临床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3]。
痰热清是从中药方剂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清热、广谱抗菌及抗病毒的作用,可以抑制由于内毒素而引起的发热,减轻对机体的损害。其主要成分是金银花,黄芩、山羊角及连翘等。其中黄芩、熊胆粉及山羊角可以清热解毒、化痰;连翘具有清热的功效;金银花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诸药合用能有效的抑制超敏反应,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具有良好的退热、消炎作用[4]。研究发现,使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前后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及大小便等均未发现异常,表明痰热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5]。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痰热清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谷玉行,李平.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2013,16(5):742-743
[2]胡美亚,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1025
[3]罗艳梅,王永.痰热清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29-131
[4]柏蕾.痰热清注射液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6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5):421-422
[5]黄纯,陈朝霞,刘柳明.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71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1,32(2):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