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画结缘是何时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绘画是一门综合艺术,讲求“诗书画印”并举。这一传统的形成,滋养并产生了众多艺术大师。远的如赵孟、文彭,近代则更多,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等。“诗书画印”作为四种艺术门类,各自有其前世今生,但作为姊妹艺术,不仅相互融合借鉴,而且最后共生共荣于一方宣纸之上。相对而言,绘画与诗、书结缘较早,与印的融合较晚。现在,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看看画与印是何时结缘,又是因何而结缘。当然,本文并不涉及题跋人以及收藏、鉴赏人的印章。
  一
  宋代之前,绘画作品一般是不钤盖作者印章的。宋代帝王酷好绘画,上行下效,不仅推动了绘画的发展与繁荣,而且使印章进入到了绘画领域之中。如宋徽宗在自己的画作《珍禽图》上就使用了印章,这时印章还延续了“印信”、“凭记”的作用,以示作者对其艺术创作负责任的严谨态度,也是对其艺术创作的自身认可—郑重其事,不是随便的笔墨游戏。由此,自宋代开始作者印章出现在绘画之中,是为初次结缘。
  作为“印信”、“凭记”的印章,使用于精美的画卷之上,在客观上必然要求与之协调适应,不然则有佛头着粪,白璧生瑕之嫌。作为宋代院体画如此,元代兴起的文人画亦是如此。文人雅士对于画作上印章的要求更进一步,强调“诗、书、画、印”四者和谐,相映生辉。近代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文人多方面的文化学养和审美格调,使其对“诗书画印”的审美关照提升到一个较高层次。不论是画中山水、梅兰竹菊,还是题跋落款的诗文书法与印章,都体现了作者抒情言志、遣怀明心的旨意。此时的文人画,已大不同于宋代的院体画,其轻视写实,崇尚空灵淡远、崇尚潇洒简逸之美。如赵孟的《秀石疏林图》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等,即是其中的代表。
  赵孟不仅是一位书画大家,而且直接参与印章创作,可说是得文人治印风气之先。相传“松雪斋”等元朱文印为赵孟书篆,匠人凿刻而成。“赵孟印”和“赵氏子昂”作为文人书画用印,风格圆转流畅、清新悦目。在赵孟的诸多作品中,婉转流利的印章为画面增色不少,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印章成为作者精神创作的对象。
  正是从元代始,绘画用印题款逐渐普及,开始摆脱“印信”、“凭记”实用目的。印章与绘画结束了貌合神离的状态,共同构成作者精神旨求的物象。如元代印章内容不再局限于姓名字号,而是表现为其思想情感的斋馆、堂号、闲文、吉语、警句闲章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绘画作品用印是元代“文人画”兴盛的产物。
  二
  元代绘画虽普遍用印,绘画作者并没有成为印章的创作主体,绘画与篆刻之间的审美观照,始终有隔靴搔痒之嫌,使无法真正达到形神无碍的境界。
  这一状况在明代发生了改变,文人画的作者们,不仅使用毛笔,而且拿起刻刀,成为印章的创作主体。这一转变,让绘画与篆刻艺术血肉相融,形成“诗书画印”并举的艺术创作实践。这一艺术实践,培育诸多画印俱佳的艺术大家,如文彭、赵之谦、吴熙载、齐白石、吴昌硕、高凤翰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是文人把绘画与篆刻紧密联系在一起,统一于自己的艺术实践之中,并使印章成为中国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定式。即便有些绘画作品只落穷款,但款下必钤盖印章,往往还不止一方,甚至只钤印,不署款,以印代款。如杜琼《友松图》卷、王绂《江山渔乐图》卷幅等,均为有印无款的作品。清人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说:“画成题款矣,盖用图章,岂不讲究者?每见画用图章不合所宜,即为全幅破绽。”在他看来,印章的运用,是为作品章法一部分,在画面中起着调整构图、增强画面节奏感的功能。根据画面款式的不同,起承转合取势的不同,因地制宜,灵活钤盖,以期最大限度与作品的风格、情调和谐统一,藉此达到作者心中理想的视觉效果。
  明代文人之能够拿起刻刀,成为印章创作的主体,首先源于艺术创作材质的转变,明代软质石料的运用,代替了金属或玉等坚硬材质,解决了篆刻中“篆”与“刻”分离的状态。软质石料的使用,让文人有机会用一把刻刀,一方石料,即可完成自己理想的印章,不必假借他人之手。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软质石料则不同,极宜受力,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金石气息。
  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除了对艺术对象的认识、实践、把握,还须总结实践背后的理论。虽然说,我国的印谱学起源于宋代,如元吾丘衍《学古编》附录《世存古今图印谱式》记有宋徽宗 《宣和印谱》、王厚之《复斋印谱》、姜夔《集古印谱》等,但真正对于前代篆刻理论的总结、研究之集大成者,还是明代隆庆时期顾从德编辑的《集古印谱》,对于篆刻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做出了理论准备。从而使篆刻理论得以系统化,使印章之美在画家的审美观念中更加觉醒和明朗,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在文人大量介入篆刻的明代,印章的功能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由实用到审美、艺术创作,甚至扩展至艺术考古、字画鉴定等领域,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与此同时,篆刻与绘画的关系也日渐密切,不可分离,共生共荣于中国人的艺术实践之中。
其他文献
厦门艺博会、上海艺术影像展、2014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交易会、2014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海艺博会、博罗那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亚洲画廊博览会……从9月份开始,今年下半年,多场大型的艺术博览会轮番在北京、上海、厦门等城市上演,颇有些让人目不暇接。  业内人士认为,艺博会扎堆“上演”,一方面说明了当下艺术品一级市场的活跃,另一方面,市场能否容纳下如此多的艺博会,关键在于各个艺博会之间是否具有差异化。
期刊
谁都知道,要做出好吃的面包,首先得有面粉,离开原材料,一切都是空谈。然而,面粉再优质,制作再精美,如果无人捧场,投入依然可能就会打了水漂。  翡翠市场也是一样。据悉,今年的缅甸翡翠公盘量少价高,连最小的一块料都要200万元!战事不断、资源稀缺、当地政府“亲美”……如此种种,这一“传统”俨然成为了一场硬资本的博弈。  不过,光拼财力也不够,作为产业链条上的一环,你还得有眼光、得会判断市场、得掌握消费
期刊
本届缅甸翡翠公盘上,原石份数再次大幅减少,而标的价格却大幅上涨,许多中国玉商质疑这是缅甸政府采取的“饥饿营销”策略。据了解,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翡翠消费市场,而中国的翡翠毛料90%以上从缅甸进口,其中公盘竞投部分占全年进口量的80%。可以说,公盘的风吹草动都牵动着中国翡翠玉商的神经。基于此,了解缅甸政府“饥饿营销”策略的原因,就似乎变得很有必要。  采掘难度成本增加  缅甸翡翠矿位于缅北密支那
期刊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第51届缅甸珠宝交易会(俗称“公盘”)终于在缅甸内比都举行。从6月24日到7月7日,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共有7454份翡翠原石参与竞标,其中暗标7160份、明标294份,参与者需缴纳5万欧元的入场押金。作为“全球翡翠市场风向标”,今年的缅甸翡翠公盘让人们看到了原石份数减少、底价与成交价大幅提高的现象。  据了解,本届公盘提供的原石份数相较于去年的10300份减少了将近1/4,原石质
期刊
诗、书、画、印,历来被视为一个传统文人所应具备的四项基本能力,『诗』乃文人的立身之本,『书画』为文人的修身之艺,而治印则是文人的显身之技,着重表现了优秀文人的机巧与雅致。因此,四者之中,治印一项虽貌似无足轻重,但却最显文人情怀。佳印一方,能将诗、书、画三者完美融合而方寸有序,任是远观近玩,皆风神潇洒,室宇盈香。
期刊
在今年4月初的“珍贵名表”春拍创下佳绩之后,苏富比又于近日在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举行的“珍贵时计”拍卖同样反应热烈,显示出市场对于名表的需求在持续增长。  名表购藏一向被视为“高大上”,不少收藏者都认为购藏名表门槛太高而望而却步,而另有不少收藏者对什么样的名表才有保值增值的潜力不甚明了。是以品牌为基准,还是应该更看重功能的复杂性?前卫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能为名表“加分”吗?是型号还是材质或版本更能决定
期刊
天堂里又多了一位智者,玉雕大师姜文斌。  之所以说姜大师是智者而不是单纯的艺术家,源自于我自身的感受。与大师相交十几载,所历事事每每忆及,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十六年前,我的老师曲石先生在北京报国寺举办了首届“中国收藏家协会民间玉器收藏展”,征集来的展品都是古代玉器,洋洋洒洒200余件,办个展览已是够了,但老师认为单单是古代玉器并不能展现中国玉器的全景,当代玉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找到姜
期刊
中国的篆刻艺术之所以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入印文字的形形色色与千变万化。中国的汉字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和发展,书体复杂多变,具有丰富的艺术性。从体式来看,分为真、草、隶、篆、行;从艺术来看,各种体式又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正因为中国文字具有这些特点,才使得篆刻这门以文字书写形式为表现内容的传统艺术,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自商周以来,古印玺的入印文字一般采用大篆、小篆和缪
期刊
近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美协”)官网被黑了,据报道称,黑客篡改了会员名单,一些画家摇身一变成了美协会员。  6月3日,中国美协发出公告称:“根据举报,发现中国美协官网公布的会员名单和理事名单中,有被非法修改的痕迹,经技术侦查,是不法分子通过黑客技术手段攻击网站修改了部分会员和理事名单,造成入会假象并办假证,从中牟取暴利。此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使中国美协名誉受到严重伤害,干扰了中国美协的
期刊
苏富比将于10月24日在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推出当代艺术家李津的国画雕塑作品展售会。展品囊括了艺术家首次尝试的青铜与玻璃纤维雕塑作品及代表性水墨画作,描绘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  对于李津来说,艺术与生活是浑然天成的一体。后者于他的画笔下散发出浓浓的感官之乐。艺术家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自我嘲讽与精妙技艺结合起来,为观者展现了自己的独特世界,邀请观众与其在宁静的花园同坐、共享盛宴。尽管画中人物肌丰肤润、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