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四库底本《北郭集》综考

来源 :图书馆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ji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郭集》是元末明初诗人徐贲的诗集.浙江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明万历刻本《北郭集》是一部四库底本,书内保留了许多四库馆臣题写的校记,按其内容可分为标示格式、校勘文字、校正俗字三类.经考证,题写者分别是纂修官闵思诚、校对官卢遂、江南三阁誊录领办等人.四库本《北郭集》存在诸多问题,其原因与底本的选择、纂修官未能尽力校勘、校对官的个性、誊校比例失衡、代抄等相关.通过研究四库底本,可以观察《四库全书》校办过程的详细情形,管窥《四库全书》校办的局限,从而揭示四库底本对四库学研究的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为了适应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对数据素养和服务的新要求,图书馆开展了以学术训练营为主要模式的新探索.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围绕数据素养和数据服务为主题的学术训练营在目标、内容、形式、成效等方面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一定问题.在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加强馆际合作协同、创设跨学科现实应用场景、促成产学研一体化、打造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完善学员数据素养的效果评价等优化建议.
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的中台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的关注,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算法中台、技术中台等接连涌现,中台概念的引入将对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起到变革作用.而图像作为机构数字资产中的重要类型,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资源的利用率极为低下,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IIIF)的提出打开了图像资源共享的大门.论文基于IIIF、关联数据、本体、图数据库等语义技术提出了数字人文图像中台的体系框架和实施方案.不同来源的图像资源在图像中台中实时汇聚,并可通过资源重组、内容注释、语义标注等实现图像的交互和智联.图像中台的
基于中科院期刊分区,对2014-2018年收录的SCI期刊及其分区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期刊分区变化的原因,探讨期刊分区对期刊质量和科研成果评价的影响.分析表明,新刊、期刊学科大类的改变、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和期刊分区规则的调整是期刊分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期刊分区的高低体现了期刊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学者和机构的科研绩效评价,需要结合多种评价标准,建立一套相对完备的期刊质量评价体系.
当前信息素养教育出现了内容开放和需求多样的变化,这为信息素养教育带来挑战和机遇.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思当前信息素养教育,结合训练营的模式和特点,对其进行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改造,以学习者为信息素养教育中心,组织复合教育团队,设计工作坊、沙龙、高端学术讲座、竞赛等多种形式.实践证明这种在情景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协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的创新模式适合信息素养教育.基于实践与反馈建议未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出版机会给学习者.
《乡土志例目》是清代瑞安学派代表黄绍箕编订的一部颇为成功的方志学著作,它的出现为清末民国乡土志的编纂提供了直接依据,并成为乡土教材编写制度化的标志.同时,此书也较好地体现了黄绍箕的方志观、文献观和教育观,对后代方志学、目录学和乡土教材的编纂影响深远.从民国学术史的视角,考察《乡土志例目》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彰显该书的学术价值与影响,蠡测清末民国对该书的接受情况.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进入新时期,“数字化转型”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许多行业期望通过数字化转型发展,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体系.高校图书馆领域在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已经成果颇丰,但对新时期的数字化转型研究还比较少,对其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文章提出,在新文科建设及十四五开局的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及时转变旧的“数字化转型”认知观念,明晰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要求,利用新文科建设和高校信息化统一发展的契机,以数据治理为目标和抓手,建立数字学术服务团队,确立数字化业务的核心地位,实现新
日本镰仓至室町时代(约1185-1573)的五山本《毛诗传笺》是一种特殊的刻本,它融合了《毛诗》宋刊本、古本,对江户时代(1603-1867)庆长活字版《毛诗郑笺》产生重要影响.五山本《毛诗传笺》保存了某些古本、宋刊本的面貌,弥足珍贵;日本学者又于正文当中留有批校,展示了更加丰富的《毛诗》文本信息.中国《毛诗》文献附上了日本学术的印记,五山本《毛诗传笺》成为域外汉籍流变的典型之一,因此具有特殊的文本价值与文化意义.
古籍校勘的通常做法是选用精善的版本作为权威底本进行对校,不足之处再辅以本校、他校和理校,是为“校勘四法”.但传世古籍里,即便是明清人的著作,权威底本失存的情形也不在少数.而存世各种版本在传抄和刊印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纵使经由谱系法梳理,其谱牒归属仍无法追溯,有相当多的异文难以用现行的方法定夺.在这种状况下,能否为不同版本的异文取舍提供相对客观的判断依据?本文以钱谦益《投笔集》为个案,借助统计学概念,提出一种概率择优的异文校勘法——量校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试验.
《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中叶以降学者治学之津梁,具有指示“学问门径”的重要作用.因此,自嘉庆年间起就有学者进行《总目》的补订和辨证工作.民国以后,四库学和四库总目学兴起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四库全书总目》的补辨和续修是其中成就最为卓著的一个分支.民国治此学者,一方面继承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能积极吸收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故而能够在研究的宽度和广度上超越前人,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梳理这一时期《四库全书总目》补辨与续修的主要成就,也为我们探索目录学的当代价值提供了启示.
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宋刻本《钱塘韦先生文集》十四卷,是北宋士人韦骧的文集《钱塘集》现存唯一的宋刻本,并且为通行本的祖本,其中保存有多篇不见于通行本的佚诗、佚文以及韦骧自注,对研究北宋政治生态、文人交游活动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一直以来,学界通行的《钱塘集》版本是光绪年间刻印的《武林往哲遗著》丛书本(以及依据该本整理的《全宋诗》《全宋文》),而该本实际与宋本《钱塘集》原貌相去甚远,并漏收诗文和大量韦骧的自注.考察静嘉堂本《钱塘集》,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这部宋代文集的文学和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