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立意高远,站在时代最前沿,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思想。可以预见,今后十年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十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笔者就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谈点个人的认识。
一要切实抓好两个方面的建设。夯实基础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前提,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教育的根本问题还是解决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素质不高,以及满足学生入学需要的校舍条件、教学条件问题。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学校、场地、设备太少的问题要优先解决,重点解决县城公立学校数量不足、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太差、网点收缩所需要的教室和宿舍以及功能室缺乏等问题。统筹解决教学设备的更新、补充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包括职业教育技能课开设的设备需要。农村学校新增教师应以初、高中教师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为主,以满足普及高中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
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命题,优质教育要靠内涵建设支撑,因此,加强内涵建设就成了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今后十年,教育在满足量的最大化同时必须提升质的要素。在办学条件上要向标准化靠近,在教育手段上要向现代化靠近,在教育结构上要向科学化靠近,在教育质量上要向全面发展靠近,在人才培养上要向国际化靠近。
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必须迈出较大的改革步子。考试不再是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的唯一标准。学校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道德建设、能力培养、健康保障上。学校的办学目标不再是培养会考的学生为重点,而是要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要积极协调两个关系。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要协调发展,要加大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巩固力度,政府必须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教育;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普及要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要改变高中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模式。政府要推进大众化高中教育;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自主自立能力;社会、家庭都要为提高国民素质和整体竞争能力承担责任和义务。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必须协调发展,教育的服务方向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因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强行入轨。事实证明,一些不能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和一些在专业不对口岗位上就业的大学生,在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岗位上还必须重新学习。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时不我待的任务,必须把它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来,放到统筹国民素质提高战略中来。
三要关注两个群体。一是关注以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已成为经济转型的一个主流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除了有一个劳动岗位,住所和小孩就读已成了他们面临的两大难题。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不受侵犯,为他们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条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宏观调控能力,为农民工子女办教育绿卡,把所有农民工子女纳入管理范围,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就近入学。政府要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建立农民工子女就读情况预测保障机制,设立专门支出项目,列入财政支出预算。要提升关爱“留守儿童”质量,增强关爱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寄宿制学校探索积累“留守儿童家庭”经验,为学生提供家庭式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托管中心,规范托管行为,确保托管质量。
二是关注学前教育群体。要构建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社会力量举办幼儿教育机构为补充的幼儿教育体系,重点解决公办幼儿园太少、教育管理不规范、知识普及不到位等三个问题,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奠定基础。
四要推进两个均衡。一是推进城乡教育的基本均衡。教育均衡的本质就是办学条件的均衡,要用较短的时间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达标的教师队伍;要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面貌,农村中小学的“三缺”即:现状要改变(缺教室、功能室和教学设备)。只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教育均衡才有真正的意义。
二是推进受教育者的成长均衡。育人为本是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的根本方针,我们的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一靠教改,切实解决教学方法简单、育人模式陈旧、教育理念落后的问题,还学生一个宽松、自主、活泼的成长环境。二靠“减负”,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切入点,以教育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三靠师德,重点解决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的问题。四靠监督,要明确政府责任,重点解决政府责任不明、监管不力、投入不足、社会环境不好的问题。只有多管齐下,还学生一个平等、和谐、自主、主动、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才能成为现实,学生成长均衡的目标才能实现。◆
一要切实抓好两个方面的建设。夯实基础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前提,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教育的根本问题还是解决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素质不高,以及满足学生入学需要的校舍条件、教学条件问题。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学校、场地、设备太少的问题要优先解决,重点解决县城公立学校数量不足、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太差、网点收缩所需要的教室和宿舍以及功能室缺乏等问题。统筹解决教学设备的更新、补充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包括职业教育技能课开设的设备需要。农村学校新增教师应以初、高中教师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为主,以满足普及高中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
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命题,优质教育要靠内涵建设支撑,因此,加强内涵建设就成了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今后十年,教育在满足量的最大化同时必须提升质的要素。在办学条件上要向标准化靠近,在教育手段上要向现代化靠近,在教育结构上要向科学化靠近,在教育质量上要向全面发展靠近,在人才培养上要向国际化靠近。
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必须迈出较大的改革步子。考试不再是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的唯一标准。学校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道德建设、能力培养、健康保障上。学校的办学目标不再是培养会考的学生为重点,而是要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要积极协调两个关系。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要协调发展,要加大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巩固力度,政府必须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教育;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普及要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要改变高中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模式。政府要推进大众化高中教育;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自主自立能力;社会、家庭都要为提高国民素质和整体竞争能力承担责任和义务。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必须协调发展,教育的服务方向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因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强行入轨。事实证明,一些不能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和一些在专业不对口岗位上就业的大学生,在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岗位上还必须重新学习。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时不我待的任务,必须把它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来,放到统筹国民素质提高战略中来。
三要关注两个群体。一是关注以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已成为经济转型的一个主流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除了有一个劳动岗位,住所和小孩就读已成了他们面临的两大难题。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不受侵犯,为他们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条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宏观调控能力,为农民工子女办教育绿卡,把所有农民工子女纳入管理范围,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就近入学。政府要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建立农民工子女就读情况预测保障机制,设立专门支出项目,列入财政支出预算。要提升关爱“留守儿童”质量,增强关爱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寄宿制学校探索积累“留守儿童家庭”经验,为学生提供家庭式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托管中心,规范托管行为,确保托管质量。
二是关注学前教育群体。要构建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社会力量举办幼儿教育机构为补充的幼儿教育体系,重点解决公办幼儿园太少、教育管理不规范、知识普及不到位等三个问题,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奠定基础。
四要推进两个均衡。一是推进城乡教育的基本均衡。教育均衡的本质就是办学条件的均衡,要用较短的时间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达标的教师队伍;要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面貌,农村中小学的“三缺”即:现状要改变(缺教室、功能室和教学设备)。只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教育均衡才有真正的意义。
二是推进受教育者的成长均衡。育人为本是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的根本方针,我们的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一靠教改,切实解决教学方法简单、育人模式陈旧、教育理念落后的问题,还学生一个宽松、自主、活泼的成长环境。二靠“减负”,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切入点,以教育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三靠师德,重点解决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的问题。四靠监督,要明确政府责任,重点解决政府责任不明、监管不力、投入不足、社会环境不好的问题。只有多管齐下,还学生一个平等、和谐、自主、主动、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才能成为现实,学生成长均衡的目标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