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甘肃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将教育脱贫攻坚和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打好教育脱贫“组合拳”,扎实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落实责任,着力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压实“省负总责”的政治责任。省教育厅党组和班子成员始终把主要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厅扶贫办主任由分管副厅长担任,建立厅领导带头包抓市州和深度贫困县教育脱贫工作机制,对教育脱贫攻坚工作逢会必讲、逢调研必看、逢督查必盯,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进度、项目落地、资金使用、推进实施等方面的省级统筹力度,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的调研指导、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力度,传导责任压力,推动任务落地。二是压实“市县抓落实”的主体责任。按照“市县抓落实”的要求,层层签订教育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市县两级特别是县级“一线指挥部”的攻坚责任,做到人员、责任、工作、落实“四个到位”,盯任务、盯时限、盯要求,把工作一竿子插到底。三是压实“专责推动”的工作责任。健全完善与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等教育扶贫专责工作组成员单位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工作例会、专题会议、联席会议和集中办公制度,加强對即将出台政策的协同研究,加强对已出台政策执行和落实情况的跟踪了解,全面统筹各级教育、发改、财政资源,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协力推动重点工作,力促教育脱贫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夯实基础,着力抓好控辍保学
坚持把控辍保学作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全面开展控辍保学冲刺清零行动,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一是抓摸底筛查。制定《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筛查工作方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横到边、纵到底、拉网式”的筛查,精准掌握全省义务教育失辍学学生底数、年龄结构、残疾程度、失辍学原因、复学学生教育安置等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二是抓劝返复学。指导各地对还未劝返的失辍学学生,采取“一对一、人盯人”的办法,由乡镇、村社指定包抓干部逐一进行劝返,深入细致地做好家长和孩子的工作,确保失辍学学生尽快返校,确保“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落”。三是抓动态监测。研制“甘肃省控辍保学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对重点地区学生出勤情况、老师点名情况、学校整体考勤数据进行动态实时采集分析,加强控辍保学动态监测,保证劝返复学学生到校率。四是抓分类保学。对辍学时间较短的学生,采取随班就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对辍学时间较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采取单独编班的形式进行教学;对年龄较大、辍学时间长,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学生送到职业学校接受职普融合教育。
补齐短板,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
一是实施“全面改薄”项目。2014年以来中央、省、市、县四级累计投入校舍建设和设备购置资金238亿元,惠及12132所义务教育学校,占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数的95%,合计惠及260万名学生,占学生数的96%。二是实施“农村幼儿园”项目。2015年以来,持续投入学前教育专项资金25.39亿元,在75个贫困县新建、改扩建4821所行政村幼儿园,实现了乡镇中心幼儿园、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1500人以上行政村,以及17个插花型贫困县、省定23个深度贫困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行政村“六个全覆盖”,完成了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教职工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优质示范园数、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六个翻番”,构建起了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体系。三是实施“三区三州”项目,制定《甘肃省“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资金规划(2018-2020年)》,利用中央支持“两州一县”教育脱贫攻坚资金8亿元,重点新建、改扩建62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截至目前。“两州一县”已规划的427个项目已开工318个,109个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四是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2018年投入3.5亿元实施“深度贫困县农村边远地区温暖工程”和“深度贫困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两个为民办实事项目,解决23个深度贫困县区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100万平方米校舍的采暖问题,在23个深度贫困县建设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的教师周转宿舍1500套,项目均已完成并投入使用。2019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投入4亿元,实施“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温暖工程”和“深度贫困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
保障师资,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落实待遇保障。出台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的政策,多渠道保障乡村教师待遇的提升。扩大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范围,将实施范围从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扩展到所有贫困县,实施对象由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扩展到乡村幼儿园教师和高中教师,全省近17万乡村教师受益,补助标准和补助资金人均月补助标准达到400元以上,部分县区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乡村学校教师月补助标准超过1000元。二是完善补充机制。建立省级统筹、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通过实施国家“特岗计划”“民生实事”“公费师范生”等项目,2007年以来累计为全省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补充教师3.7万名,每年选派省内有关高校师范类专业在校生2900余人到23个深度贫困县农村学校开展实习支教,选派1200名左右的优秀教师到“三区”乡村学校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有效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三是加强培养培训。全面实施“国培”“省培”教师培训项目,充分发挥城市名优学校、名优校长、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均衡城乡优质教师资源配置,打造务实管用的领导团队、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建立健全省、市、县、学区、学校五级联动机制,不断构建和完善教师培训长效机制,提高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聚焦兜牢底线,着力构建精准到人的资助体系。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学校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在重点保障好义务教育的同时,基本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学段、全过程、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和入学后“三不愁”,全面构筑起了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防火墙”。2012-2018年,全省累计发放各类资助金222.43亿元,受益学生996万人次。
引领示范,着力推动示范区、试验区建设
一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建设。2017年8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批复同意我省建设全国唯一的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我们紧紧围绕《甘肃省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把示范区建设与教育脱贫攻坚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实施以“九大精准工程”(义务教育“兜底保障”工程、学前教育“幼有所育”工程、职业教育“技能脱贫”工程、乡村教师“配优提质”工程、民族教育“聚焦优先”工程、招生扶贫“求学圆梦”工程、高等教育“定点帮扶”工程、首次就业“帮扶保障”工程、结对帮扶“协作助力”工程)和平凉先行先试为重点的示范区建设工作,聚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最急需、最期盼、最薄弱的环节开展示范区建设工作,注重调动市县两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市县两级教育系统大胆先行先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二是推进农校对接精准扶贫试验区建设。2018年12月,我厅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启动共建“农校对接精准扶贫试验区”,通过甘肃马铃薯走进全国高校、兰州牛肉面农校对接精准扶贫窗口、农校对接平台推广应用等方式拓宽我省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截至目前,发往北京、湖南、河北、山西等地高校的马铃薯累计超过1000吨,兰州牛肉面扶贫窗口也已在西安工程大学、渭南师范学院、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等高校投入运营,在10所高校成功推广并搭建了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多部门参与的工作协同平台。
落实责任,着力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压实“省负总责”的政治责任。省教育厅党组和班子成员始终把主要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厅扶贫办主任由分管副厅长担任,建立厅领导带头包抓市州和深度贫困县教育脱贫工作机制,对教育脱贫攻坚工作逢会必讲、逢调研必看、逢督查必盯,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进度、项目落地、资金使用、推进实施等方面的省级统筹力度,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的调研指导、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力度,传导责任压力,推动任务落地。二是压实“市县抓落实”的主体责任。按照“市县抓落实”的要求,层层签订教育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市县两级特别是县级“一线指挥部”的攻坚责任,做到人员、责任、工作、落实“四个到位”,盯任务、盯时限、盯要求,把工作一竿子插到底。三是压实“专责推动”的工作责任。健全完善与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等教育扶贫专责工作组成员单位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工作例会、专题会议、联席会议和集中办公制度,加强對即将出台政策的协同研究,加强对已出台政策执行和落实情况的跟踪了解,全面统筹各级教育、发改、财政资源,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协力推动重点工作,力促教育脱贫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夯实基础,着力抓好控辍保学
坚持把控辍保学作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全面开展控辍保学冲刺清零行动,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一是抓摸底筛查。制定《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筛查工作方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横到边、纵到底、拉网式”的筛查,精准掌握全省义务教育失辍学学生底数、年龄结构、残疾程度、失辍学原因、复学学生教育安置等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二是抓劝返复学。指导各地对还未劝返的失辍学学生,采取“一对一、人盯人”的办法,由乡镇、村社指定包抓干部逐一进行劝返,深入细致地做好家长和孩子的工作,确保失辍学学生尽快返校,确保“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落”。三是抓动态监测。研制“甘肃省控辍保学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对重点地区学生出勤情况、老师点名情况、学校整体考勤数据进行动态实时采集分析,加强控辍保学动态监测,保证劝返复学学生到校率。四是抓分类保学。对辍学时间较短的学生,采取随班就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对辍学时间较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采取单独编班的形式进行教学;对年龄较大、辍学时间长,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学生送到职业学校接受职普融合教育。
补齐短板,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
一是实施“全面改薄”项目。2014年以来中央、省、市、县四级累计投入校舍建设和设备购置资金238亿元,惠及12132所义务教育学校,占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数的95%,合计惠及260万名学生,占学生数的96%。二是实施“农村幼儿园”项目。2015年以来,持续投入学前教育专项资金25.39亿元,在75个贫困县新建、改扩建4821所行政村幼儿园,实现了乡镇中心幼儿园、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1500人以上行政村,以及17个插花型贫困县、省定23个深度贫困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行政村“六个全覆盖”,完成了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教职工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优质示范园数、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六个翻番”,构建起了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体系。三是实施“三区三州”项目,制定《甘肃省“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资金规划(2018-2020年)》,利用中央支持“两州一县”教育脱贫攻坚资金8亿元,重点新建、改扩建62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截至目前。“两州一县”已规划的427个项目已开工318个,109个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四是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2018年投入3.5亿元实施“深度贫困县农村边远地区温暖工程”和“深度贫困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两个为民办实事项目,解决23个深度贫困县区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100万平方米校舍的采暖问题,在23个深度贫困县建设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的教师周转宿舍1500套,项目均已完成并投入使用。2019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投入4亿元,实施“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温暖工程”和“深度贫困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
保障师资,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落实待遇保障。出台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的政策,多渠道保障乡村教师待遇的提升。扩大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范围,将实施范围从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扩展到所有贫困县,实施对象由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扩展到乡村幼儿园教师和高中教师,全省近17万乡村教师受益,补助标准和补助资金人均月补助标准达到400元以上,部分县区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乡村学校教师月补助标准超过1000元。二是完善补充机制。建立省级统筹、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通过实施国家“特岗计划”“民生实事”“公费师范生”等项目,2007年以来累计为全省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补充教师3.7万名,每年选派省内有关高校师范类专业在校生2900余人到23个深度贫困县农村学校开展实习支教,选派1200名左右的优秀教师到“三区”乡村学校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有效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三是加强培养培训。全面实施“国培”“省培”教师培训项目,充分发挥城市名优学校、名优校长、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均衡城乡优质教师资源配置,打造务实管用的领导团队、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建立健全省、市、县、学区、学校五级联动机制,不断构建和完善教师培训长效机制,提高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聚焦兜牢底线,着力构建精准到人的资助体系。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学校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在重点保障好义务教育的同时,基本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学段、全过程、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和入学后“三不愁”,全面构筑起了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防火墙”。2012-2018年,全省累计发放各类资助金222.43亿元,受益学生996万人次。
引领示范,着力推动示范区、试验区建设
一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建设。2017年8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批复同意我省建设全国唯一的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我们紧紧围绕《甘肃省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把示范区建设与教育脱贫攻坚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实施以“九大精准工程”(义务教育“兜底保障”工程、学前教育“幼有所育”工程、职业教育“技能脱贫”工程、乡村教师“配优提质”工程、民族教育“聚焦优先”工程、招生扶贫“求学圆梦”工程、高等教育“定点帮扶”工程、首次就业“帮扶保障”工程、结对帮扶“协作助力”工程)和平凉先行先试为重点的示范区建设工作,聚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最急需、最期盼、最薄弱的环节开展示范区建设工作,注重调动市县两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市县两级教育系统大胆先行先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二是推进农校对接精准扶贫试验区建设。2018年12月,我厅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启动共建“农校对接精准扶贫试验区”,通过甘肃马铃薯走进全国高校、兰州牛肉面农校对接精准扶贫窗口、农校对接平台推广应用等方式拓宽我省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截至目前,发往北京、湖南、河北、山西等地高校的马铃薯累计超过1000吨,兰州牛肉面扶贫窗口也已在西安工程大学、渭南师范学院、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等高校投入运营,在10所高校成功推广并搭建了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多部门参与的工作协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