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1587年,就是那个我们常听说的明朝万历十五年,那一年中国四海升平,全年无大事可叙,虽说有些地方有个旱情、震情啥的,但并无大碍,总之是不足为奇的一年。但远在亚欧大陆另一侧的西班牙,正准备组织强大的海上舰队征服中国。
征服中国,难不成这西班牙人疯啦,想来斗“东方雄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咱们赶紧接着往下看。
西班牙觊觎中国
公元1580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一肩挑两担,他以葡萄牙国王曼诺尔外甥的身份兼任葡萄牙国王。疆土变大了,胆子也就更张狂了,他组建“无敌舰队”,使西班牙成为欧洲第一海上强国。
在亚洲,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殖民据点,占领了马六甲海峡,征服了菲律宾群岛。贪心不足蛇吞象,殖民者打算用菲律宾作为跳板征服中国。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上书腓力二世,信中说:“如果陛下乐意,只要不到60个优良的西班牙士兵,就能够征服和镇压他们(指中国人)。”呵呵,60个士兵,你看这牛皮吹得有多大,也不怕中国人每人一口唾沫淹死。为了圆谎,1576年6月2日,西班牙驻菲总督桑德也写信给腓力二世,信中说:“这项事业(指征服中国)容易实行,费用也少。”
在信中,桑德详细地向腓力二世阐述了他的侵华计划:“这项远征需要4000人~6000人,配备矛、枪、船、炮和所需要的弹药……”“有2000人~3000人,便足以占领所要占领的省份,用那里的港口和舰队,组成海上最大的强国,这是十分容易的,征服一省之后,便足以征服全国……”
呵呵,从60人涨到了6000人,侵略者的脑袋有点儿清醒了,但清醒得还不够!你听说过百战百胜的戚家军吧,当时,戚家军就已经有3万多件火器和各式火炮了!这还不算明朝的80万全国总兵力!再举个例子,1598年,中(国)朝(鲜)联合水师在露梁海域与日本侵略者打了一仗,几乎全歼日本人(史称露梁海战)!西班牙如果真在那个时候发动进攻,就它那点国力和军力连送菜都不够啊!
计划书内容详尽,面面俱到
1586年4月,西班牙驻马尼拉殖民政府首领、教会显要、高级军官及其他知名人士召开马尼拉大会,专门讨论征服中国的问题。与会者草拟了一份包含有11款97条内容的备忘录,由菲律宾总督和主教领衔,纠集51个显贵联名签署上报腓力二世,力促对侵略中国一事作出决定。
计划中,侵华远征军计划由1万~1.2万名西班牙士兵组成,另加5000个日本人(呵呵,兵力又涨了,还拉起外援了),远征军总司令由菲律宾总督担任。军队由枪手、甲胄兵和毛瑟枪手等组成。派遣4艘大帆船的船员,以及几名铸炮者,再捎带上一些武器和抛火器的工匠、能制沥青的工匠以及能造高舷侧大帆船的船匠。
计划书里说,远征中国时,最好有葡萄牙人参加,因为葡萄牙人对东方人有经验。侵华远征军要对葡萄牙军官委以重任,以便协同作战,相互配合。
进攻中国时,可以以菲律宾群岛为军事基地,侵华远征军设计了四条进攻中国的路线,他们认为最佳航线应取道麦哲伦海峡。
计划书中还提到战争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应谨慎地选择远征的人选,改变以往的侵略方式——不能使中国人口数减少,人口的消失意味着财富的消失:侵占中国后,要保留中国政府,以保持繁荣和富裕:要让参加远征的人知道这次远征并不是去对付敌人,而是为了能在中国自由传教;应采取谨慎温和的方式,不能对中国人民犯下太多罪行。
计划书最核心的部分是战后西班牙如何统治中国。计划书首先强调建立大量学校,对中国人灌输西班牙文化:建立大量教堂和寺院,引入西班牙人的生活方式:要安抚农民,使他们皈依教会:在中国建立58个大主教、主教和一个总主教:建立一个新的有关税赋的军事制度;建立一系列爵位,如公爵、伯爵和侯爵,在中国委任4到6名总督,如同15省的巡抚,拥有与其他殖民地总督一样的权力;与北方蒙古族和解,打击土耳其。
总之,计划书吹得是天花乱坠,生怕腓力二世不肯干。要我看,计划书满是寡廉鲜耻之言,不着调!
侵华计划流产
腓力二世真是狼子野心,对扩大版图的计划自然是大加赞赏,立即下令着手实施。
呵呵;锎这里,我有必要把时代背景交代一下:16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血腥立法和海外掠夺,获得迅速发展,他们也强烈希望向外扩张。这种扩张与西班牙的利益发生激烈冲突,最终导致双方兵戎相见。1588年5月末,西班牙“无敌舰队”从里斯本扬帆出航,远征英国。当时,“无敌舰队”共有舰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000多人,摇桨奴隶2000多人,船上满载2.1万名步兵。8月8日,双方在法国加来海域进行了激战。由于组织不力,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打得七零八落。10月,“无敌舰队”仅剩43艘残船破舰逃回西班牙。(详情可参阅本册第59页《“无敌舰队”的覆灭》一文)
“无敌舰队”的惨败是西班牙国力衰败的转折点。更为严重的是,荷兰从西班牙统治下获得独立后,国力不断上升,与西班牙在各领域进行较量。它来到亚洲后,成为西班牙的第二大竞争对手,从而牵制了西班牙的力量。
看看,与英、荷的战争就使得西班牙
看看,与英、荷的战争就使得西班牙自顾不暇,在这种情况下,腓力二世哪还有精力进攻中国呢?因此,西班牙侵华计划只得一搁再搁,直至最后流产。正所谓:“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征服中国,难不成这西班牙人疯啦,想来斗“东方雄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咱们赶紧接着往下看。
西班牙觊觎中国
公元1580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一肩挑两担,他以葡萄牙国王曼诺尔外甥的身份兼任葡萄牙国王。疆土变大了,胆子也就更张狂了,他组建“无敌舰队”,使西班牙成为欧洲第一海上强国。
在亚洲,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殖民据点,占领了马六甲海峡,征服了菲律宾群岛。贪心不足蛇吞象,殖民者打算用菲律宾作为跳板征服中国。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上书腓力二世,信中说:“如果陛下乐意,只要不到60个优良的西班牙士兵,就能够征服和镇压他们(指中国人)。”呵呵,60个士兵,你看这牛皮吹得有多大,也不怕中国人每人一口唾沫淹死。为了圆谎,1576年6月2日,西班牙驻菲总督桑德也写信给腓力二世,信中说:“这项事业(指征服中国)容易实行,费用也少。”
在信中,桑德详细地向腓力二世阐述了他的侵华计划:“这项远征需要4000人~6000人,配备矛、枪、船、炮和所需要的弹药……”“有2000人~3000人,便足以占领所要占领的省份,用那里的港口和舰队,组成海上最大的强国,这是十分容易的,征服一省之后,便足以征服全国……”
呵呵,从60人涨到了6000人,侵略者的脑袋有点儿清醒了,但清醒得还不够!你听说过百战百胜的戚家军吧,当时,戚家军就已经有3万多件火器和各式火炮了!这还不算明朝的80万全国总兵力!再举个例子,1598年,中(国)朝(鲜)联合水师在露梁海域与日本侵略者打了一仗,几乎全歼日本人(史称露梁海战)!西班牙如果真在那个时候发动进攻,就它那点国力和军力连送菜都不够啊!
计划书内容详尽,面面俱到
1586年4月,西班牙驻马尼拉殖民政府首领、教会显要、高级军官及其他知名人士召开马尼拉大会,专门讨论征服中国的问题。与会者草拟了一份包含有11款97条内容的备忘录,由菲律宾总督和主教领衔,纠集51个显贵联名签署上报腓力二世,力促对侵略中国一事作出决定。
计划中,侵华远征军计划由1万~1.2万名西班牙士兵组成,另加5000个日本人(呵呵,兵力又涨了,还拉起外援了),远征军总司令由菲律宾总督担任。军队由枪手、甲胄兵和毛瑟枪手等组成。派遣4艘大帆船的船员,以及几名铸炮者,再捎带上一些武器和抛火器的工匠、能制沥青的工匠以及能造高舷侧大帆船的船匠。
计划书里说,远征中国时,最好有葡萄牙人参加,因为葡萄牙人对东方人有经验。侵华远征军要对葡萄牙军官委以重任,以便协同作战,相互配合。
进攻中国时,可以以菲律宾群岛为军事基地,侵华远征军设计了四条进攻中国的路线,他们认为最佳航线应取道麦哲伦海峡。
计划书中还提到战争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应谨慎地选择远征的人选,改变以往的侵略方式——不能使中国人口数减少,人口的消失意味着财富的消失:侵占中国后,要保留中国政府,以保持繁荣和富裕:要让参加远征的人知道这次远征并不是去对付敌人,而是为了能在中国自由传教;应采取谨慎温和的方式,不能对中国人民犯下太多罪行。
计划书最核心的部分是战后西班牙如何统治中国。计划书首先强调建立大量学校,对中国人灌输西班牙文化:建立大量教堂和寺院,引入西班牙人的生活方式:要安抚农民,使他们皈依教会:在中国建立58个大主教、主教和一个总主教:建立一个新的有关税赋的军事制度;建立一系列爵位,如公爵、伯爵和侯爵,在中国委任4到6名总督,如同15省的巡抚,拥有与其他殖民地总督一样的权力;与北方蒙古族和解,打击土耳其。
总之,计划书吹得是天花乱坠,生怕腓力二世不肯干。要我看,计划书满是寡廉鲜耻之言,不着调!
侵华计划流产
腓力二世真是狼子野心,对扩大版图的计划自然是大加赞赏,立即下令着手实施。
呵呵;锎这里,我有必要把时代背景交代一下:16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血腥立法和海外掠夺,获得迅速发展,他们也强烈希望向外扩张。这种扩张与西班牙的利益发生激烈冲突,最终导致双方兵戎相见。1588年5月末,西班牙“无敌舰队”从里斯本扬帆出航,远征英国。当时,“无敌舰队”共有舰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000多人,摇桨奴隶2000多人,船上满载2.1万名步兵。8月8日,双方在法国加来海域进行了激战。由于组织不力,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打得七零八落。10月,“无敌舰队”仅剩43艘残船破舰逃回西班牙。(详情可参阅本册第59页《“无敌舰队”的覆灭》一文)
“无敌舰队”的惨败是西班牙国力衰败的转折点。更为严重的是,荷兰从西班牙统治下获得独立后,国力不断上升,与西班牙在各领域进行较量。它来到亚洲后,成为西班牙的第二大竞争对手,从而牵制了西班牙的力量。
看看,与英、荷的战争就使得西班牙
看看,与英、荷的战争就使得西班牙自顾不暇,在这种情况下,腓力二世哪还有精力进攻中国呢?因此,西班牙侵华计划只得一搁再搁,直至最后流产。正所谓:“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