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临床与教学研讨会会议纪要
【摘 要】
:
【机 构】
:
,
【出 处】
:
中华皮肤科杂志
【发表日期】
:
2005年38期
其他文献
我国当代皮肤病性病学奠基人之一、中共党员、一代宗师杨国亮教授,因病长期医治无效,于2005年9月13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6岁.杨国亮教授曾任上海市第七届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第一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所长、皮肤病学教研室主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中华皮肤科杂志>第一副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特约编委,
期刊
目的 探讨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滴度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抗酪氨酸酶IgG、IgM抗体和sICAM-1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结果①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酪氨酸酶IgG抗体平均滴度为0.316,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082(P〈0.001);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酪氨酸酶IgM抗体平均滴度为0.238,
期刊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一门由生物学、医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产生的新兴学科[1].本文简要介绍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及在皮肤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生物信息资源。
期刊
患者女,16岁,以颈、腋、胸腹、背部皮肤增厚、变黑2年,加重1个月为主诉就诊.2年前,无明显原因双腋部出现米粒至豆粒大小的褐色丘疹,以后皮损逐渐扩大,融合成片,无明显自觉症状,一直未治疗.近1个月颈部、背部和双乳间、腹部亦出现同样皮损,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汗斑",给予咪康唑乳膏等抗真菌药治疗未见明显效果.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期刊
患者男,41岁.手足部多发疣状角化性增生物31年.1972年,患者的手背和右足第3趾背部出现疣状增生物,逐渐增大、增多,4年后蔓延到双手足.当地多家医院均诊断为"寻常疣".接受乙醇注射、冷冻、激光等治疗,疣体曾脱落,但之后迅速复发,数目增多、增大并融合。
期刊
患者女,10岁.因双手足红斑、干裂、脱屑8年就诊.患者自2岁时开始出现双手背、足底红斑,皮肤干燥、粗糙、增厚,表面有脱屑,冬季加重,出现龟裂导致疼痛.既往史:该患者系足月产,但自幼体质差,常易患感冒.8岁时仍无牙齿萌出,到当地医院行牙龈切开术后牙齿长出,至就诊时有2颗牙齿已脱落。
期刊
目的 比较多点培养法和常规培养法在甲真菌病病原菌分离中的差别;获取甲真菌病病原菌流行病学资料.方法150例病甲标本同时采用多点培养法和常规培养法分离菌种并作菌种鉴定.结果多点培养法与常规培养法的培养阳性率和菌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手指甲、近端甲下型和低临床指数评分者病原菌以酵母菌为主;男性、足趾甲、远端侧位甲下型和高临床指数评分者病原菌中皮肤癣菌占优势.结论多点培养法阳性率
先证者男,24岁.患者2岁起双手掌、足底皮肤出现角化过度,皮肤表面出现细小裂纹,并有不同程度的增厚,随年龄增长,病情逐渐发展.皮损为光滑、硬化而均匀,半透明,蜡黄色,逐渐延伸至掌跖侧缘.皮肤科情况:掌跖角化明显,累及整个手掌或足底.局部皮肤增厚,失去弹性,足底和手掌粗糙不平,皮肤纹理处发生皲裂,部分裂口很深.患者既往健康,智力正常.毛发、牙齿发育均正常。
期刊
目的 对天然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384的多反应性进行鉴定,并探讨其分子基础。方法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84与多种抗原的反应活性,分析其可变区基因与氨基酸序列。结果384除与角蛋白和皮肤发生较强的反应外,尚能选择性与多种具有不同表位的抗原和不同的组织反应;同源性分析表明,其重、轻链可变区基因分别与胚系基因VH1 J558.42及VK1 am4高度同源;HCDR3区为该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