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用外籍部长拉关系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anjiang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初,乌克兰新政府出炉,人们惊讶地发现,3名外国人当了部长。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称,此举是要引进外国人才和经验,但外界仍议论纷纷。
  
   扎根乌克兰的“美国海归”
   在3名外援中,财政部长亚列西科最引人注目,这不仅因为她是美国人,也因为她在乌克兰早就很有名。
   亚列西科1965年生于美国芝加哥,父母是在二战中经德国移民美国的乌克兰人。她在美接受正规教育,但在乌克兰人聚居的社区长大,去乌克兰教堂,周末上乌克兰学校,学会了乌克兰语。她说:“那时候我和我的父母都没有想到,乌克兰有朝一日会独立。所以我的职业生涯根本不是规划出来的。只是因为我在乌克兰人社区长大,所以对乌克兰感兴趣。”
   1989年硕士毕业后,她进入美国国务院,负责苏联的经济问题。1992年,她来到刚独立的乌克兰,出任美驻乌使馆经济处负责人。此前,她去过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但没有到过乌克兰。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美国在1991年年底承认了乌克兰独立,国务院急于寻找有语言能力的人充实新设的大使馆。我到达基辅的时候,是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接机的司机带我们在市里转转,经过索菲亚大教堂的时候他指给我们看。我一下子想起我奶奶讲过的她如何去教堂点亮蜡烛的事。”设在基辅的美国大使馆开馆时只有8个工作人员。她在3年后离开使馆,当时仅经济处就已有5个人,现在使馆已有800多人。
   1995年,亚列西科进入美国政府资助的西部NIS企业基金工作,6年后成为基金的CEO。这个基金向乌克兰中小型企业投资了1.65亿美元。“当时,没有其他机构像我们这样做。”亚列西科说。“我觉得要推动一个国家向前进,就要培养起中产阶级。而向中小企业投资是至为关键的。”2006年,她建立了乌克兰第一个私人投资基金“霍瑞森资本”,并出任CEO和管理合伙人,管理资金超过6亿美元。“我们向各种民生企业投资,产品从果汁到垃圾袋什么都有。”
   亚列西科资助社区中心,向学校、孤儿院和医院捐款,并有了很多乌克兰朋友。她说自己“深深地扎根在这里,乌克兰就是我的家”。在她眼里,乌克兰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不会很快消失”,但是她说:“在20世紀末出生的孩子没有在苏联体系下生活过,他们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2003年,亚列西科因对乌克兰经济的贡献而受到表彰。2005年,她成为时任总统尤先科的外国投资者顾问委员会委员。这次组阁,总理亚采纽克邀请利沃夫市市长萨多维任第一副总理,萨多维婉言拒绝,并推荐了亚列西科。萨多维说,亚列西科在乌工作生活超过20年,是真正了解乌克兰现实的爱国者。乌政府考虑到亚列西科在财政方面的经验,最终决定让她当财长。
  
   外国部长和“乌克兰女婿”
   内阁中另外两名外援,也都是业内专家。经贸部长阿布罗马维奇是立陶宛人,从美国康考迪亚大学毕业后,曾任职于爱沙尼亚最大的银行,随后在主攻东欧金融市场的东方投资公司管理层任职。从2008年起,他转战基辅分公司,成功投资了多家乌克兰银行。他娶了一位乌克兰女性为妻,是“乌克兰女婿”。
   卫生部长克维塔什维利来自格鲁吉亚,从1997年起开始从事医疗和社会保障管理工作,2002年担任联合国教育、卫生和社会问题发展项目专家协调员。2008年,他出任格鲁吉亚卫生部长,两年后辞职,此后从事学术研究。这次获得任命后他说:“虽然我在三个月前才开始从事乌克兰的医疗改革事业,但我对这个国家的热情已经根深蒂固,这里前景不错。”
   虽然他们“够任职资格”,其外籍身份还是引起质疑。为避免违宪,乌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只要有利于国家利益,政府可雇外籍人员。波罗申科又签署总统令,向三人授予乌克兰国籍。但舆论还是担忧,此举会使乌克兰被他国势力控制。乌政治研究和冲突管理中心主任波格列宾斯基认为,为让外国人在政府任职而临时授予国籍,这种做法在现代闻所未闻。外国人没有资格了解乌国家机密,却被任命为政府要员,让人不敢想象乌政坛现状的糟糕。
   乌政府走出这史无前例的一步,很难让人不联想到11月底美国副总统拜登的乌克兰之行。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决定可能并不是波罗申科或亚采纽克作出的。外界指责美国干预乌政局。美国务院发言人则明确否认,称这是乌克兰自己的选择。
  
   民众呼吁“勿贪腐”
   在宣布外籍部长任命时,波罗申科表示,这些新鲜血液是改革创新的来源。乌政府还计划邀请外国公民担任总检察长、反贪局局长和司法部副部长等职。波罗申科说,请外国人反贪是因为他们与乌政治精英没有牵连,拥有“先天优势”。有分析认为,让外国人执掌关键部门,与乌民众对国内政客不信任大有关系。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基辅时,也常听到乌民众抱怨政府无作为,官员中饱私囊。政治分析师别列佐韦茨认为,乌政府把赌注放在外国人身上,是希望他们不会卷入贪污腐败。民众也呼吁不管谁上任,新政府不要再因贪腐而令人失望了。
   此外,“老外”的加入也能平衡各方利益。他们没有党派的标签,其做法有可能被各党派认可。而他们在美国求学、工作或在西方企业就职的背景,有助于乌克兰政府赢得西方的好感。由于俄乌关系已进入寒冬,乌克兰要挽救其脆弱的经济,急需借助西方的力量。不论是自家部长还是外援力量,能带领国家走出困境才是民众最关心的。
其他文献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我国史学界在五十年代曾不止一次地进行过讨论。讨论的热点之一是关于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当时有的论者提出,运用这种方法就是要拿历史人物同他的前辈人相比较,而不能用现代标准即今人的标准要求古人。也就是列宁所说的,“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全集》第二卷第150页)另一些论者认为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判断历史人
笼统地讲四部古典名著,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上说,其错误是没有分清一个民族的原形文化与伪形文化。我想要郑重地说明:四部典籍中的《红楼梦》与《西游记》属原形文化;而《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则属于伪形文化。  原形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原质原汁文化,即其民族的本真本然文化;伪形文化则是指丧失本真的已经变形变性变质的文化。每种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风浪颠簸中都可能发生蜕变,考察文化时自然应当正视这一现象。  把文
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近八十的俞樾(曲园)以饱含沧桑的语调写下了长诗《诂经精舍歌》。诗歌的最后几句是这样的:   回首前尘总惘然,重重春梦化为烟。  难将一掬忧时泪,重洒先师许郑前。  年来已悟浮生寄,扫尽巢痕何足计。  海山兜率尚茫茫,莫问西湖旧游地。  在这首诗中,俞曲园详细回顾了诂经精舍的历史。这所矗立在杭州西湖之滨的书院意在推崇汉学,是浙江巡抚阮元为光大戴震和朱筠的设想在嘉庆五年(一
时下报刊杂志越办越多,份量也在不断加码,但不敬得很,遍翻新到的报刊目录,圈来圈去,手头的笔还是落在《读书》等几本“貌不惊人”的刊物上。东晋名士王子猷爱竹成癖,遂有“不可一日无此君”名言传世,以此借用于《读书》等刊物,亦宜乎哉!  但接到一九九三年第十期《读书》,顺手翻到最末《编辑室日志》上,那一段“编后感”的题目是“吾道不孤”,心头便沉重起来。这不是正好说明我们的编辑先生们在商海浪潮席卷下,于“一
乱翻书记    乱翻书,有一桩极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完全从兴趣出发,具有真正的选择自由。可以任意地舍此取彼,看这一本而不看那一本,看这几页而不看那几页。更加妙绝的是,这种选择,只凭着一己的喜欢不喜欢来裁决,不必说出、也无须去想做出这种取舍是依凭着何种价值尺度或审美标准。只要是自己觉得好看的就看,却不必去花脑筋解释为什么觉得好看;反之,亦然,觉得不好看的就不看。即便是名篇巨制,我不喜欢就不看。如果要问
2014年6月,86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前常委、国务院前总理李鹏再推新书。这本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李鹏回忆录(1928—1983)》,是李鹏亲自撰写的一部自传体书籍。全书48万余字,不但详细记述了李鹏在55年中的工作、学习经历,还披露了大量家庭生活细节。一家人的命运起伏,经由李鹏平实、生动的笔触,铺陈在读者面前(下文中楷体部分摘录书中自述,略有删节)。  新书出版过程  
王尧的《一个人的八十年代》从“一个人”的角度书写“八十年代”,为我们对“八十年代”的重访提供了一种新的叙述,而且在思想史的意义上为个人记忆的书写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在《一个人的八十年代·自序》中,王尧开篇就申明:“这本书不是我的精神自传。”他认为自己“无论怎么论证”,“都不具备‘精神自传’的条件”。实际上,我倒是坚持认为,无论是在怎样的意义上,这本书都是他的精神自传,而且是一部真诚、坦率并且
认识刘剑梅之前,就买了她的《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Revolution plus love: Literary History, Women’s Bodies, and Thematic Repeti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深为作者理论的宽阔度、论述之细腻和思辨性语言所吸引,尤其是其中对女作家作品的分析
一    在西班牙的格拉纳达,如果你也想寻找通往山上那些吉卜赛人表演弗拉门戈的窑洞,可以留意路口是否有贴着的纸条。那是日本人给后来的同胞留下的路标;密麻麻的学生体小字,写着绕过哪个广场再从哪儿拐弯、哪个窑洞有表演以及时间价格。在改用欧元之前一场弗拉门戈大约要花四千比塞塔,这对旅游西班牙的日本学生也不是太便宜的数目。  西班牙人也好像专门等着日本游客。他们之间似乎有些暗号,小贩或算命的吉卜赛老妇一见
《德国文化丛书》前言    自从耶稣会传教士开始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欧洲人便不断地为中国人及其文化所吸引。此后对中国事物的接受逐渐加强,就德国说,这一过程可以分四个主要阶段来说。  第一次热潮是由欣赏中国哲学、伦理、艺术、文学和政治的耶稣会会士的充满激情的报告掀起的。兴趣各异、学科不同的人们,例如奥皮茨、托马西乌斯、莱布尼茨、沃尔弗、勃兰登堡-普鲁士的腓特烈一世、腓特烈大帝,及其他许多人,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