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中世纪有没有“文化复兴”,这是近代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始于8世纪的“加洛林文化复兴”已迎来了欧洲中世纪文化复兴的曙光,而12世纪的文化复兴则证实了这一重要发展。当时穿行于英岛与欧陆的索尔兹伯里的约翰就不仅见证了这一复兴,而且其本人就是推动并发展这种文化运动的重要思想代表。
索尔兹伯里的约翰(约1115—1180年)出生于英国的萨隆,1136年前往巴黎求学,在这一学术中心学习、生活达十二年之久。他曾拜阿伯拉尔等人为师,深得其思想的启迪。在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鼎盛时期,他成为在阿伯拉尔和奥卡姆之间的重要传人。返英后他一度卷入政治,先后担任英国国王和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机要秘书,后因受国王迫害而又来到法国,随之浪迹欧陆,并任过教皇哈德良四世的秘书。他晚年在夏尔特定居,1176年成为夏尔特教区主教,于1180年在当地去世。其主要著作包括《导论或哲学学说》、《论逻辑之重要性》和《论政治家》等。
在其为学和从政的生涯中,他强调一种受到“学园”熏陶的气质与智慧。在他看来,哲人有理由对这些问题及其所谓的解答加以怀疑;此即“智者之怀疑”。这种怀疑态度乃反映出古代先哲西塞罗和奥古斯丁的“学园气质”,而其了解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则正是其“学园智慧”。在宗教强调“确信”之际,他突出了“怀疑”的意义,以防止这种“确信”演变为“盲信”。
“智者的怀疑”实际上是一种作为批判的辩证法。这种作为古代和中世纪研究及分析问题之基本方法的辩证法应该慎用。在他看来,自我放任的辩证法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科学,它并不是为自我而存在,而只是其它科学具体的工具。索尔兹伯里的约翰深刻认识到逻辑学这种纯工具性的特征,指出辩证法本身并不直接界定真理及其意义,而是用来克服思想的懒惰和随意造成的无知。辩证法作为工具学科也有其局限性,它作为一种“概率”性的学科乃位于示范科学与诡辩术之间,因此其辨证论证的原理会关涉“可能性”与“或然性”,并将相应的“归纳”亦视为其方法。虽然有这种“或然性”,真正的哲学家仍然可以通过辩证法的逻辑推断、证明而达到对必然真理的认识。这里,他指出经院哲学讨论“共相”的意义或蕴涵,就在于通过抽象和推理来达到普遍认识和本质真理,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和普遍关联。尽管在真实中只有个别事物存在,人们对其观察只能是具体的、实在的,但通过这种具体观察却可以借助辩证法意义上的类比、推断而发现其相似之处,找到其“共性”。共相”是通过对个别事物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的观察而保留在知性中的东西,其在真实中乃是知性所展示的样式,它通过推理、归纳而基于具体事物、却不同于具体事物;它失去了真实事物的“在”性而以抽象方式来显示,但这并不就说明它也必然会失去事物之“真”。由此,索尔兹伯里的约翰为中世纪关于“共相”的“唯名”、“唯实”之争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其“学园”熏陶的谨慎“怀疑”而找出了一条探寻、认识真理之途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