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分析D-二聚体、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Ctn-Ⅰ)对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30名体检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据胸痛发作至采血时间分为3h内和3~6h组;据临床最后确诊分为非缺血性胸痛组22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78例,ACS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35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23例和ST段抬高组(STEMI)20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心肌梗死诊断仪配套测试板和免疫化学发光分析仪分别测定D-二聚体、CK-MB、CTn-Ⅰ水平,分析所有观察对象D-二聚体、CK-MB、CTn-Ⅰ水平的区别,并采用卡方检验对上述指标联合单独诊断ACS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ACS患者中的UA、NSTEMI、STEMI组血清D-二聚体、CK-MB、CTn-Ⅰ水平均显著高于NICP组,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3h内和3~6h组ACS患者D-二聚体、CK-MB、CTn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D-二聚体、CK-MB、CTn-Ⅰ联合诊断ACS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单独上述指标的诊断结果。结论:应用D-二聚体、CK-MB、cTn-Ⅰ联合诊断ACS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可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ACS的价值。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灵敏度;特异度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97-0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局部血栓造成的心肌损害坏死的一组临床急性病症[1]。而心肌缺血是造成ACS的主要原因,早期及时对心肌缺血做出诊断是降低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有效途径。临床常用的诊断手段是多种生化标记物,如血清肌钙蛋白(cardiaotroponin 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CK-MB)、缺血修饰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 IMA).等。单独检测有其局限性。本研究试分析D-二聚体、CK-MB、cTn-Ⅰ联合诊断ACS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病例组中男性7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3.5±11.2岁。病例入选标准:胸痛发作时间短于6h.病例排除标准:恶性肿瘤、实质脏器受损、肾功能衰竭、脑血管疾病、出血性疾病、急慢性传染病等。另选取30名体检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2.4±14.5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
据临床最后确诊分为非缺血性胸痛组(NICP)22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78例,ACS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35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23例和ST段抬高组(STEMI)20例。上述分型均根据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指南[2]。据胸痛发作至采血时间分为3h内(59例),3h内组中包括NICP12例,ACS47例(包括UA24例,NSTEMI10例、STEMI13例);和3~6h组(41例),包括NICP10例,ACS组31组(包括UA11例,NSTEMI13例,STEMI7例)
1.2 方法:
病例组就诊时采集肘静脉血5ml,对照组采集空腹静脉血,置于肝素抗凝试管中,离心分离血浆待检。其中血浆D-二聚体、血清cTn-Ⅰ采用日本SYSMEX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贝克曼全自动免疫发光分析仪检测,CK-MB的监测采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仪。
判断方法:以D-二聚体>0.5mg/l,CK-MB>4.3μg/L,cTnⅠ>0.04ng/ml为阳性。入选患者中,确诊为ACS的78例,其中D-二聚体(+)18例,CK-MB67例,cTnⅠ12例;最后确诊NICP患者22例,CK-MB(-)16例,CK-MB(+)6例。D-二聚体、CK-MB、cTnⅠ任意两项联合诊断结果为阳性则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结果录入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包括D-二聚体、CK-MB、cTnⅠ含量,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组患者D-二聚体、CK-MB、cTnⅠ水平的比较:
UA、NSTEMI、STEMI组患者D-二聚体、CK-MB、cTnⅠ水平显著高于NICP、对照组,P<0.05。NICP组血浆D-二聚体较对照组高,P<0.05,CK-MB、cTnⅠ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 讨论
ACS为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类型,发病急、死亡率高,早期进行及时诊断并进行干预和治疗是挽救心肌损伤的关键。心肌损伤标记物是早期诊断ACS分期的重要方法,具有较高临床价值。许多研究表明[3],CK-MB、cTnⅠ、D-二聚体均有危险分层的作用,并通常将任意两者联合运用。但ACS病情多变,需要采用血清学检测进行更进一步确诊,本研究显示将三者联合检测大大提高了对ACS诊断效能。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4],早期微循环内血栓或继发性纤溶的改变会导致D-二聚体的改变。当ACS出现时会造成血管内斑块破裂出血,形成微血栓的聚集使D-二聚体升高,成忠等人[5]对ACS患者、健康人群D-二聚体、斑块稳定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同斑块稳定性具有显著相关性,而斑块的稳定性决定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率。
CK-MB是细胞坏死标记物,是早期心肌损伤的标记物,可于发病后的2~4h内出现异常增高,虽然诊断的特异性不高,但分子量较小,发生心肌梗死后更容易从坏死的心肌细胞中释放,主要优势是诊断ACS中STEMI的敏感度高,阴性结果可用于早期排除。Lampropoulos KM等[6]人发现CK-MB升高的NSTEMI患者预后均较差,不论CK水平如何,他认为所有ACS患者都应当进行CK-MB检查心脏缺血从而接受相应治疗。研究中发现CK-MB升高的患者40%会在180天内发生再次心肌梗死或死亡,且CK-MB水平是正常组的1.25倍。
项目的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疾病的诊断效率,杨恒[7]等研究联合D-二聚体和心型脂肪酸检测ACS,可提高ACS患者的诊断效率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复杂,限制了临床应用。唐明照[8]研究发现CK-MB、Hcy和CRP可显著提高早期诊断效能,但Hcy、CK-MB可能在心肌缺血前就已经升高,CRP是急性反应蛋白,虽然较敏感但特异性低。本研究显示CK-MB诊断ACS的效能高于D-二聚体、cTnⅠ单独诊断效能,但低于任何联合诊断效果,故虽然单独检测CK-MB的检测效能高但应当注意其可在早期细胞损伤阶段就可出现,机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也有可能至CK-MB水平升高。使用D-二聚体、CK-MB及cTn-Ⅰ水平任意2项或3项时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均高于任意单项检测效能,对临床后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将血浆D-二聚体、CK-MB、cTnⅠ联合检测作为ACS早期诊断方法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肌缺血和临床后期治疗,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方芳,张伟,杨丽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损斑块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内皮细胞选择素抗体与心肌中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2):1110-1116.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3]尤凤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血清Mb、CK-MB和CTnI水平测定的临床应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1,21(2):339-341.
[4]谢敏崇.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诊断中的意义[J].现代医院,2010,10(11):70-71.
[5]成忠,吴婕,王岚等.快速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6):437-438.
[6]Lampropoulos KM,Marinakis A,Sokolis DP et al.Evaluation of N-terminal prohormone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The 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2010,12(11):861-868.
[7]杨恒,王攀,杨强等.兔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后IFABP及D-dimer的变化和意义[J].四川动物,2013,32(2):269-271,275.
[8]唐明照,吴莉红,吴吕燕等.联合检测HCY、hs-CRP、D-D、CTn-I、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5):625-626.
目的:分析D-二聚体、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Ctn-Ⅰ)对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30名体检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据胸痛发作至采血时间分为3h内和3~6h组;据临床最后确诊分为非缺血性胸痛组22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78例,ACS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35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23例和ST段抬高组(STEMI)20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心肌梗死诊断仪配套测试板和免疫化学发光分析仪分别测定D-二聚体、CK-MB、CTn-Ⅰ水平,分析所有观察对象D-二聚体、CK-MB、CTn-Ⅰ水平的区别,并采用卡方检验对上述指标联合单独诊断ACS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ACS患者中的UA、NSTEMI、STEMI组血清D-二聚体、CK-MB、CTn-Ⅰ水平均显著高于NICP组,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3h内和3~6h组ACS患者D-二聚体、CK-MB、CTn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D-二聚体、CK-MB、CTn-Ⅰ联合诊断ACS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单独上述指标的诊断结果。结论:应用D-二聚体、CK-MB、cTn-Ⅰ联合诊断ACS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可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ACS的价值。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灵敏度;特异度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97-0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局部血栓造成的心肌损害坏死的一组临床急性病症[1]。而心肌缺血是造成ACS的主要原因,早期及时对心肌缺血做出诊断是降低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有效途径。临床常用的诊断手段是多种生化标记物,如血清肌钙蛋白(cardiaotroponin 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CK-MB)、缺血修饰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 IMA).等。单独检测有其局限性。本研究试分析D-二聚体、CK-MB、cTn-Ⅰ联合诊断ACS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病例组中男性7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3.5±11.2岁。病例入选标准:胸痛发作时间短于6h.病例排除标准:恶性肿瘤、实质脏器受损、肾功能衰竭、脑血管疾病、出血性疾病、急慢性传染病等。另选取30名体检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2.4±14.5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
据临床最后确诊分为非缺血性胸痛组(NICP)22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78例,ACS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35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23例和ST段抬高组(STEMI)20例。上述分型均根据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指南[2]。据胸痛发作至采血时间分为3h内(59例),3h内组中包括NICP12例,ACS47例(包括UA24例,NSTEMI10例、STEMI13例);和3~6h组(41例),包括NICP10例,ACS组31组(包括UA11例,NSTEMI13例,STEMI7例)
1.2 方法:
病例组就诊时采集肘静脉血5ml,对照组采集空腹静脉血,置于肝素抗凝试管中,离心分离血浆待检。其中血浆D-二聚体、血清cTn-Ⅰ采用日本SYSMEX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贝克曼全自动免疫发光分析仪检测,CK-MB的监测采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仪。
判断方法:以D-二聚体>0.5mg/l,CK-MB>4.3μg/L,cTnⅠ>0.04ng/ml为阳性。入选患者中,确诊为ACS的78例,其中D-二聚体(+)18例,CK-MB67例,cTnⅠ12例;最后确诊NICP患者22例,CK-MB(-)16例,CK-MB(+)6例。D-二聚体、CK-MB、cTnⅠ任意两项联合诊断结果为阳性则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结果录入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包括D-二聚体、CK-MB、cTnⅠ含量,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组患者D-二聚体、CK-MB、cTnⅠ水平的比较:
UA、NSTEMI、STEMI组患者D-二聚体、CK-MB、cTnⅠ水平显著高于NICP、对照组,P<0.05。NICP组血浆D-二聚体较对照组高,P<0.05,CK-MB、cTnⅠ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 讨论
ACS为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类型,发病急、死亡率高,早期进行及时诊断并进行干预和治疗是挽救心肌损伤的关键。心肌损伤标记物是早期诊断ACS分期的重要方法,具有较高临床价值。许多研究表明[3],CK-MB、cTnⅠ、D-二聚体均有危险分层的作用,并通常将任意两者联合运用。但ACS病情多变,需要采用血清学检测进行更进一步确诊,本研究显示将三者联合检测大大提高了对ACS诊断效能。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4],早期微循环内血栓或继发性纤溶的改变会导致D-二聚体的改变。当ACS出现时会造成血管内斑块破裂出血,形成微血栓的聚集使D-二聚体升高,成忠等人[5]对ACS患者、健康人群D-二聚体、斑块稳定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同斑块稳定性具有显著相关性,而斑块的稳定性决定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率。
CK-MB是细胞坏死标记物,是早期心肌损伤的标记物,可于发病后的2~4h内出现异常增高,虽然诊断的特异性不高,但分子量较小,发生心肌梗死后更容易从坏死的心肌细胞中释放,主要优势是诊断ACS中STEMI的敏感度高,阴性结果可用于早期排除。Lampropoulos KM等[6]人发现CK-MB升高的NSTEMI患者预后均较差,不论CK水平如何,他认为所有ACS患者都应当进行CK-MB检查心脏缺血从而接受相应治疗。研究中发现CK-MB升高的患者40%会在180天内发生再次心肌梗死或死亡,且CK-MB水平是正常组的1.25倍。
项目的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疾病的诊断效率,杨恒[7]等研究联合D-二聚体和心型脂肪酸检测ACS,可提高ACS患者的诊断效率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复杂,限制了临床应用。唐明照[8]研究发现CK-MB、Hcy和CRP可显著提高早期诊断效能,但Hcy、CK-MB可能在心肌缺血前就已经升高,CRP是急性反应蛋白,虽然较敏感但特异性低。本研究显示CK-MB诊断ACS的效能高于D-二聚体、cTnⅠ单独诊断效能,但低于任何联合诊断效果,故虽然单独检测CK-MB的检测效能高但应当注意其可在早期细胞损伤阶段就可出现,机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也有可能至CK-MB水平升高。使用D-二聚体、CK-MB及cTn-Ⅰ水平任意2项或3项时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均高于任意单项检测效能,对临床后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将血浆D-二聚体、CK-MB、cTnⅠ联合检测作为ACS早期诊断方法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肌缺血和临床后期治疗,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方芳,张伟,杨丽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损斑块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内皮细胞选择素抗体与心肌中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2):1110-1116.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3]尤凤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血清Mb、CK-MB和CTnI水平测定的临床应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1,21(2):339-341.
[4]谢敏崇.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诊断中的意义[J].现代医院,2010,10(11):70-71.
[5]成忠,吴婕,王岚等.快速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6):437-438.
[6]Lampropoulos KM,Marinakis A,Sokolis DP et al.Evaluation of N-terminal prohormone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The 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2010,12(11):861-868.
[7]杨恒,王攀,杨强等.兔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后IFABP及D-dimer的变化和意义[J].四川动物,2013,32(2):269-271,275.
[8]唐明照,吴莉红,吴吕燕等.联合检测HCY、hs-CRP、D-D、CTn-I、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5):62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