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能力素养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但是阅读能力是基础。如果没有阅读能力作为基础,学生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早期广泛阅读对于扩大学生视野,提高自学理解能力,对于发展智力、精神成长、道德品质形成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在现有条件下,作为语文教师,要怎样引领学生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呢?
一、 处理好读书与应试的关系,点燃学生读书兴趣的火苗
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放弃功利思想,回归语文本质,坚定信念,大胆改革。同时,引导学生、家长解除应试顾虑。在帮助学生及家长提高认识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向学生介绍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作家作品,介绍自己读过的某本好书的精彩内容,介绍自己的读书体验、尝到的“甜头”,展示自己的藏书、读书笔记。也可以让读书兴趣浓厚、阅读量相对较大、有一定阅读体验的学生现身说法。还可以组织开展诸如“中华经典诵读”等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善于观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寻找适当契机,诱导不同学生从某一本喜欢的书开始,爱上读书。
二、打破常规限制,让孩子有大量读书的时间空间
过去我们总是把大量阅读不负责任地抛给了课外,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压缩语文课堂大量的非语文学习时间,把阅读这一“正业”放在课堂。让学生不只是读课文,而是大量阅读课文以外的读物。有时,基于集体讨论的需要,可以印发一些与所上课文密切相关,需要对比联系的文章。教师在此过程中,巡回观察,个别指导,解决兴趣、方法等问题,确保每位学生都在用心读自己心爱的书。
以课内带动课外读书。在课内阅读激发兴趣、介绍书目、教给方法基础上,对学生寒暑假等课余时间,不布置语文作业,只鼓励其读书,可以倡导读几本书,让学生自己报出书名,收假后了解询问,组织开展读书汇报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
三、做好孩子选择书籍的指路名师
书籍数量是无穷尽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书籍都对孩子是有益的,不是所有的书籍都适合孩子特定的年龄阶段,这就有一个书籍选择的问题。教师自己首先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使学生阅读量成为自己阅读量的“沧海之一粟”,才能凭着自己丰富的读书体验和人生经验,成为学生读书求学道路上的指路名师。同时,教师要做指导孩子选择书籍的有心人,要借鉴已有阅读研究成果,向学生推荐合适的图书目录。教师一定要帮助孩子把关,绝对不要让“伪名著”、缩减本等蒙混孩子视听,一定要让孩子读原著、质量高的书。要处理好传统经典与孩子兴趣爱好的关系,处理好儿童接受人文艺术类财富的直接性、越级性与儿童接受性上个性差异的矛盾。孩子阅读最终的走向是鸿篇巨制的中外经典作品,但是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兴趣、个性差异和目前教学需要,因人而异,万不可搞篇目选择上的一刀切,帮助孩子遇到“属于自己的书”。
四、当好带领孩子读书的人师
在教读课上,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可以让其“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式地去鉴赏,也可让其一目十行,“好读书不求甚解”式地抓其要旨,不太留意词句末节去博览,还可以让其异篇联读(如同一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等),整体解读,鉴别异同。可以通过某篇课文的教学,教给学生具体可模仿的阅读方法。例如,学生鉴赏抒情散文是个难点,就可教给相应的方法:在了解背景和作者基础上提取显示文脉和感情线索的句子,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抓住动情点(触发情感的景物或事物)、精彩点(情思凝结的疑难句、警语秀句),依照“语言——形象——情思”鉴赏文学作品的规律,联系主旨和上下文情境品味其意思和情味,从而获得具体的审美感受。
注意引导学生读写结合,适时模仿创造。语文学习确实有个“突破口”和“量的积累”以及“顿悟”的问题。《红楼梦》里黛玉教香菱学诗的例子,就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孩子写不出来东西,就暂时不要强迫他去写,应该先从阅读开始,等到有一定阅读积淀的时候,引入生活活水,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那时,一定会写出不错的作文。读写相辅相成,这样的模仿创造会反过来有力促进阅读理解,帮助学生将阅读欣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 陕西省眉县城关二中
编辑 聂蕾
一、 处理好读书与应试的关系,点燃学生读书兴趣的火苗
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放弃功利思想,回归语文本质,坚定信念,大胆改革。同时,引导学生、家长解除应试顾虑。在帮助学生及家长提高认识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向学生介绍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作家作品,介绍自己读过的某本好书的精彩内容,介绍自己的读书体验、尝到的“甜头”,展示自己的藏书、读书笔记。也可以让读书兴趣浓厚、阅读量相对较大、有一定阅读体验的学生现身说法。还可以组织开展诸如“中华经典诵读”等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善于观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寻找适当契机,诱导不同学生从某一本喜欢的书开始,爱上读书。
二、打破常规限制,让孩子有大量读书的时间空间
过去我们总是把大量阅读不负责任地抛给了课外,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压缩语文课堂大量的非语文学习时间,把阅读这一“正业”放在课堂。让学生不只是读课文,而是大量阅读课文以外的读物。有时,基于集体讨论的需要,可以印发一些与所上课文密切相关,需要对比联系的文章。教师在此过程中,巡回观察,个别指导,解决兴趣、方法等问题,确保每位学生都在用心读自己心爱的书。
以课内带动课外读书。在课内阅读激发兴趣、介绍书目、教给方法基础上,对学生寒暑假等课余时间,不布置语文作业,只鼓励其读书,可以倡导读几本书,让学生自己报出书名,收假后了解询问,组织开展读书汇报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
三、做好孩子选择书籍的指路名师
书籍数量是无穷尽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书籍都对孩子是有益的,不是所有的书籍都适合孩子特定的年龄阶段,这就有一个书籍选择的问题。教师自己首先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使学生阅读量成为自己阅读量的“沧海之一粟”,才能凭着自己丰富的读书体验和人生经验,成为学生读书求学道路上的指路名师。同时,教师要做指导孩子选择书籍的有心人,要借鉴已有阅读研究成果,向学生推荐合适的图书目录。教师一定要帮助孩子把关,绝对不要让“伪名著”、缩减本等蒙混孩子视听,一定要让孩子读原著、质量高的书。要处理好传统经典与孩子兴趣爱好的关系,处理好儿童接受人文艺术类财富的直接性、越级性与儿童接受性上个性差异的矛盾。孩子阅读最终的走向是鸿篇巨制的中外经典作品,但是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兴趣、个性差异和目前教学需要,因人而异,万不可搞篇目选择上的一刀切,帮助孩子遇到“属于自己的书”。
四、当好带领孩子读书的人师
在教读课上,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可以让其“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式地去鉴赏,也可让其一目十行,“好读书不求甚解”式地抓其要旨,不太留意词句末节去博览,还可以让其异篇联读(如同一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等),整体解读,鉴别异同。可以通过某篇课文的教学,教给学生具体可模仿的阅读方法。例如,学生鉴赏抒情散文是个难点,就可教给相应的方法:在了解背景和作者基础上提取显示文脉和感情线索的句子,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抓住动情点(触发情感的景物或事物)、精彩点(情思凝结的疑难句、警语秀句),依照“语言——形象——情思”鉴赏文学作品的规律,联系主旨和上下文情境品味其意思和情味,从而获得具体的审美感受。
注意引导学生读写结合,适时模仿创造。语文学习确实有个“突破口”和“量的积累”以及“顿悟”的问题。《红楼梦》里黛玉教香菱学诗的例子,就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孩子写不出来东西,就暂时不要强迫他去写,应该先从阅读开始,等到有一定阅读积淀的时候,引入生活活水,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那时,一定会写出不错的作文。读写相辅相成,这样的模仿创造会反过来有力促进阅读理解,帮助学生将阅读欣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 陕西省眉县城关二中
编辑 聂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