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和学相长。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怎样做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成为有效率的课堂,使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和方法,提高其学习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在《植物光合作用的器官》这节课中,有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对于生物这门学科来讲,实验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提高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抽像的理论知识。我决定好好利用这个实验。起初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将叶片的结构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表皮是一层透明的细胞,并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叶肉的内部分为栅栏层和海绵层,栅栏层细胞长条形,排列紧密;海绵层细胞无规则,排列疏松。然后将实验的操作过程演示一遍。为了让演示的过程清晰,并让班级里面的每一名学生都看的清楚,我决定使用实物投影仪,这样可以将演示的每一个操作过程完整而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再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的过程来认知叶片结构,并将制作的临时玻片标本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找出表皮、栅栏层和海绵层的结构,从而加深对抽像理伦知识的感性认识。按照我原来的设想,这应该是一堂好课,是一堂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的好课,学生的兴趣会很高。
授课时,按照原来的设计,我先讲叶片的结构,然后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先把菠菜的叶子切割成条形或长方形,然后用双面刀片在条形的叶子上横切,将夹在刀片中间的“细丝”取出,放在培养皿的水中,多切几次,最后挑出最细的“细丝”做成切片。
做完演示后,我走下讲台看看学生们做得如何。令我失望的是,他们并没有我原来想的那样好,大多数同学切的“细丝”都很粗,像一条条小小的蚯蚓漂浮在水中。而且,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横切”——有的斜着切,有的纵切。这时,有位学生说:“老师,怎么横切呀?你给我切吧!”我拿过来一看,这位学生切的小块近似于正方形,横切的标准还真不好找。有的学生说:“唉呀,怎么什么也看不着哇!没意思。”这时旁边又有学生说:“老师,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走过去看了看显微镜下的临时玻片,只见视野中一团模糊的绿色。“你看见了什么?”“嗯……不知道。”看来,他是把小叶条压碎了,而且由于切成的小叶条太粗了,中间的叶肉组织基本上看不清楚。实验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学生并未从实验中看到真正的的叶肉组织,仅有少数学生能够找到表皮——是一层透明的细胞。
看来这堂实验课很失败。课后,我认真分析,认为实验失败的原因有三:一是在讲解实验时不够细致,由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关于横切,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横”是哪个方向的横。二是小叶条的粗细标准很模糊,要把小叶条的切割方法条理细致化,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那些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三是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叶肉各层细胞的结构特点,即栅栏层和海绵层的细胞形状;表皮细胞的特点:透明,细胞与细胞之间排列紧密。并将叶肉细胞的结构模式图挂出来,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区别显微镜下的图像,明确叶肉的结构。
经过思考,我决定这样阐述“横切”:拿到菠菜叶后,先找到它的主叶脉(即最粗的叶脉),在切割时,切割的方向与主叶脉垂直。关于小叶条很粗的问题,经过多次的实践,我选择了两种方案。方案一:将双面刀片的尖端接触叶子,刀刃部分与叶子呈45度角,然后迅速划过(即只用刀尖部分切割)。经过这样的切割后,在双面刀片的中间会出现一个较细的小叶条。这种切割方法的成功很高,切出的小叶条很细。方案二:用双面刀片直接按在叶片上,稍用力,将叶片压断,右手按住刀片不动,左手将左右两侧的叶片移走。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再次上课时,我把这两种方法叙述完后,要求学生多切几次,并且在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时,用镊子挑取最细的一条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告诫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用拇指去压盖玻片,否则会把叶肉细胞的海绵层和栅栏层压碎压散,无法观察。
经过这样的改进之后,学生都能够将叶片横切,并且切的小叶条也基本合乎标准了。我还把叶肉的结构图放大,用投影仪投在黑板上,让学生对照着寻找显微镜下的各种结构。实验操作大约10分钟后,许多学生都举手说看到了,看到了长条形的栅栏层细胞和圆形的海绵层细胞,看到了透明的表皮细胞。在处理叶上表皮和下表皮区分的问题上,我只是稍加作了提示:“显微镜下所观察物体的方向和我们的方向是一样的吗?”学生就明白了在上面的不一定就是上表皮。
这节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在以往备课过程中,我往往只站在自己“教”的角度思考,只考虑怎样能把一节教得更好,而没有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分析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忽略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认为只要自己明确的、了解的,学生一定会明确,一定能想到,盲目地认为学生会在自己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操作。而事实上,学生正是以他们自己的经验来构建对现实的理解,或者以他们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未知的事物。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于教师来非常熟悉,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面孔。教师的知识水平要比学生高,学生是从下向上看,而教师是从上向下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我们就应该换一个角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让每一个设计都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便于学生操作。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传授新知识和实验技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真正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在《植物光合作用的器官》这节课中,有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对于生物这门学科来讲,实验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提高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抽像的理论知识。我决定好好利用这个实验。起初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将叶片的结构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表皮是一层透明的细胞,并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叶肉的内部分为栅栏层和海绵层,栅栏层细胞长条形,排列紧密;海绵层细胞无规则,排列疏松。然后将实验的操作过程演示一遍。为了让演示的过程清晰,并让班级里面的每一名学生都看的清楚,我决定使用实物投影仪,这样可以将演示的每一个操作过程完整而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再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的过程来认知叶片结构,并将制作的临时玻片标本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找出表皮、栅栏层和海绵层的结构,从而加深对抽像理伦知识的感性认识。按照我原来的设想,这应该是一堂好课,是一堂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的好课,学生的兴趣会很高。
授课时,按照原来的设计,我先讲叶片的结构,然后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先把菠菜的叶子切割成条形或长方形,然后用双面刀片在条形的叶子上横切,将夹在刀片中间的“细丝”取出,放在培养皿的水中,多切几次,最后挑出最细的“细丝”做成切片。
做完演示后,我走下讲台看看学生们做得如何。令我失望的是,他们并没有我原来想的那样好,大多数同学切的“细丝”都很粗,像一条条小小的蚯蚓漂浮在水中。而且,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横切”——有的斜着切,有的纵切。这时,有位学生说:“老师,怎么横切呀?你给我切吧!”我拿过来一看,这位学生切的小块近似于正方形,横切的标准还真不好找。有的学生说:“唉呀,怎么什么也看不着哇!没意思。”这时旁边又有学生说:“老师,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走过去看了看显微镜下的临时玻片,只见视野中一团模糊的绿色。“你看见了什么?”“嗯……不知道。”看来,他是把小叶条压碎了,而且由于切成的小叶条太粗了,中间的叶肉组织基本上看不清楚。实验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学生并未从实验中看到真正的的叶肉组织,仅有少数学生能够找到表皮——是一层透明的细胞。
看来这堂实验课很失败。课后,我认真分析,认为实验失败的原因有三:一是在讲解实验时不够细致,由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关于横切,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横”是哪个方向的横。二是小叶条的粗细标准很模糊,要把小叶条的切割方法条理细致化,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那些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三是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叶肉各层细胞的结构特点,即栅栏层和海绵层的细胞形状;表皮细胞的特点:透明,细胞与细胞之间排列紧密。并将叶肉细胞的结构模式图挂出来,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区别显微镜下的图像,明确叶肉的结构。
经过思考,我决定这样阐述“横切”:拿到菠菜叶后,先找到它的主叶脉(即最粗的叶脉),在切割时,切割的方向与主叶脉垂直。关于小叶条很粗的问题,经过多次的实践,我选择了两种方案。方案一:将双面刀片的尖端接触叶子,刀刃部分与叶子呈45度角,然后迅速划过(即只用刀尖部分切割)。经过这样的切割后,在双面刀片的中间会出现一个较细的小叶条。这种切割方法的成功很高,切出的小叶条很细。方案二:用双面刀片直接按在叶片上,稍用力,将叶片压断,右手按住刀片不动,左手将左右两侧的叶片移走。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再次上课时,我把这两种方法叙述完后,要求学生多切几次,并且在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时,用镊子挑取最细的一条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告诫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用拇指去压盖玻片,否则会把叶肉细胞的海绵层和栅栏层压碎压散,无法观察。
经过这样的改进之后,学生都能够将叶片横切,并且切的小叶条也基本合乎标准了。我还把叶肉的结构图放大,用投影仪投在黑板上,让学生对照着寻找显微镜下的各种结构。实验操作大约10分钟后,许多学生都举手说看到了,看到了长条形的栅栏层细胞和圆形的海绵层细胞,看到了透明的表皮细胞。在处理叶上表皮和下表皮区分的问题上,我只是稍加作了提示:“显微镜下所观察物体的方向和我们的方向是一样的吗?”学生就明白了在上面的不一定就是上表皮。
这节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在以往备课过程中,我往往只站在自己“教”的角度思考,只考虑怎样能把一节教得更好,而没有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分析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忽略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认为只要自己明确的、了解的,学生一定会明确,一定能想到,盲目地认为学生会在自己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操作。而事实上,学生正是以他们自己的经验来构建对现实的理解,或者以他们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未知的事物。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于教师来非常熟悉,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面孔。教师的知识水平要比学生高,学生是从下向上看,而教师是从上向下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我们就应该换一个角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让每一个设计都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便于学生操作。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传授新知识和实验技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真正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