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宽泛,跨学科性与综合性较强。打造高质量的高中地理课堂,需要地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文章立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教学反思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74-01
教学反思,是发现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与设计全新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学反思发现教学思想、行为的可提高之处,能够推进高中地理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反思高中地理教学观念与方法
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让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更多地暴露出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各个学科教学的共同目标。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地理知识的丰富,还要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教学观念与方法入手实施教学反思,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反思学生是否在课堂中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关系着其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
其次,教师要反思自己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是否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师是课堂中的引导者,只有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才能体现个人教学价值。
最后,教师要反思课堂所用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期待,顺应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回忆学生的课堂反应,并从学生与自己互动的积极性判断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满意度与喜爱度,能够发现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像在讲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后,教师对教学观念与方法进行反思能够发现一些教学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利用语言描述的方法向学生讲解冷热不均所引起大气运动的流程与原因,重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但学生却面露难色,还有部分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后教学反思中,教师要意识到自己传统教学观念的漏洞,只顾着讲解,忽视了学生听课的感觉。单纯的语言讲解,会影响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在反思后,尝试借助视频、动画或者挂图向学生阐述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能够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二、反思高中地理教学环节设计
自主、合作与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改革的今天,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利用丰富的教学环节设置,给学生提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在多樣化的实践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了解地理知识的实际作用,找到地理知识探究的欲望。一节高效的高中地理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有目的性,各个环节之间的连接也十分自然,地理知识通过各个环节的支撑从易到难地传递到学生的头脑中。加强教学环节设计的反思,发现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漏洞,有益于减小地理教学阻力。
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阅读课本知识,并结合自己的个人体验去确定学习重难点,利用不同教学环节的设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些教学环节看似没有问题,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去反思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设计压榨了学生自由思考与讨论问题的时间,也使得师生互动功利性过强。做好教學反思,将不同的教学环节融入到知识讲解中,才能保障教学效率。像在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教师可以先呈现一个农业区位选择实例,让学生在未学习相关地理知识的情况下相互讨论,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农业区位。其后,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并在小组中分享自己刚刚做出的决定,自主分析其合理性,再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最佳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整个地理教学过程变成解决问题的讨论会,有益于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完善。
三、反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
完成教学任务,并不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唯一目标。从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激活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计划很好地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水平真正达到了教师所期待的标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能力是否得以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分析与确定。
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学生课堂问题回答等方式实施,对比实际教学效果与个人教学目标,发现教学不足。在学生学习效果反思中,教师要提高反思的个性化程度。不能用一把抓的心态,要求所有学生通过同样课堂的学习达到同样的水平。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其理解能力与地理基础知识水平不同。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评价,才能保证教学反思的科学性。教师要从学生学习态度转变以及与自身相比学习水平提升程度等角度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给予个性化引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思想日益丰富的今天,教学模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主动进行教学反思,利用反思开发更多能够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于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开拓教学思路,才能让高中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垒. 浅谈“微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 亚太教育. 2016(21)
[2]廖小芳,郭颖. 愉快教学在高中地理的应用策略研究[J]. 亚太教育. 2016(21)
[3]陈丽萍. 高中地理课堂互动交流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8)
【关键词】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74-01
教学反思,是发现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与设计全新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学反思发现教学思想、行为的可提高之处,能够推进高中地理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反思高中地理教学观念与方法
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让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更多地暴露出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各个学科教学的共同目标。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地理知识的丰富,还要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教学观念与方法入手实施教学反思,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反思学生是否在课堂中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关系着其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
其次,教师要反思自己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是否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师是课堂中的引导者,只有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才能体现个人教学价值。
最后,教师要反思课堂所用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期待,顺应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回忆学生的课堂反应,并从学生与自己互动的积极性判断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满意度与喜爱度,能够发现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像在讲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后,教师对教学观念与方法进行反思能够发现一些教学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利用语言描述的方法向学生讲解冷热不均所引起大气运动的流程与原因,重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但学生却面露难色,还有部分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后教学反思中,教师要意识到自己传统教学观念的漏洞,只顾着讲解,忽视了学生听课的感觉。单纯的语言讲解,会影响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在反思后,尝试借助视频、动画或者挂图向学生阐述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能够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二、反思高中地理教学环节设计
自主、合作与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改革的今天,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利用丰富的教学环节设置,给学生提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在多樣化的实践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了解地理知识的实际作用,找到地理知识探究的欲望。一节高效的高中地理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有目的性,各个环节之间的连接也十分自然,地理知识通过各个环节的支撑从易到难地传递到学生的头脑中。加强教学环节设计的反思,发现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漏洞,有益于减小地理教学阻力。
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阅读课本知识,并结合自己的个人体验去确定学习重难点,利用不同教学环节的设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些教学环节看似没有问题,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去反思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设计压榨了学生自由思考与讨论问题的时间,也使得师生互动功利性过强。做好教學反思,将不同的教学环节融入到知识讲解中,才能保障教学效率。像在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教师可以先呈现一个农业区位选择实例,让学生在未学习相关地理知识的情况下相互讨论,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农业区位。其后,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并在小组中分享自己刚刚做出的决定,自主分析其合理性,再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最佳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整个地理教学过程变成解决问题的讨论会,有益于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完善。
三、反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
完成教学任务,并不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唯一目标。从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激活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计划很好地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水平真正达到了教师所期待的标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能力是否得以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分析与确定。
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学生课堂问题回答等方式实施,对比实际教学效果与个人教学目标,发现教学不足。在学生学习效果反思中,教师要提高反思的个性化程度。不能用一把抓的心态,要求所有学生通过同样课堂的学习达到同样的水平。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其理解能力与地理基础知识水平不同。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评价,才能保证教学反思的科学性。教师要从学生学习态度转变以及与自身相比学习水平提升程度等角度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给予个性化引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思想日益丰富的今天,教学模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主动进行教学反思,利用反思开发更多能够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于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开拓教学思路,才能让高中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垒. 浅谈“微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 亚太教育. 2016(21)
[2]廖小芳,郭颖. 愉快教学在高中地理的应用策略研究[J]. 亚太教育. 2016(21)
[3]陈丽萍. 高中地理课堂互动交流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8)